尊敬的老師,親愛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臘月二十七,再過幾天就是春節了,在這裏先祝大家春節快樂!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今天很高興在這裏與大家分享《踐行五輪大道,開啟幸福人生》。大家知道在這個地球上,大約生活著多少人嗎?在這個地球上,大約生活著七十五到八十億人,這麼多人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共同的特徵可能有很多,其中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人倫關係。無論我們從哪里來,自從有人類住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就身處在五種人倫關係之中。這五種人倫關係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這五種關係囊括了天下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換言之,這五種倫理關係是我們所有人的一個共同的特徵。這五種關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某個人發明出來的。
《禮記·學記》上說:“建國軍民,教學為先。”教育的內容包括: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總而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人成為一個好人,那麼好人的標準是什麼呢?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能夠明確人倫,將五倫關係處理好,在日用平常中踐行我們應盡的人倫責任。中國以人倫為教學內容的時間非常久遠,《孟子》中說到,中國古代從堯舜時期開始,就開始用五倫關係來教導民眾了。《孟子》上說,當人們解決溫飽之後,便興辦庠序學校來教學,這就是《滕文公上》說的,“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這裏的“庠”、“序”、“校”都是屬於地方性學校,也就是鄉學。下面說,“學則三代共之”,也就是說,“大學”在夏、商、周三代這個名稱是一樣的。他們教什麼呢?所有這些學校教的內容、教學的目的,都是為了闡明人倫。什麼是“人倫”?“倫”怎麼解釋?在《說文解字》上,“倫”解釋為“輩也”,也解釋為“道也”。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上說,倫是道、是理的意思,“粗言之曰道,精言之曰理。”
總結這些“倫”的意思,“人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各種相關的各種行為準則。為什麼要有“人倫”呢?為什麼這麼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呢?《孟子·滕文公上》篇有講到說:“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人要生存,首先要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然而吃飽穿暖,居住安逸之後,沒有教育,人也就跟禽獸差不多了。現在社會出現了很多不好的現象,例如父告子、子殺父、夫婦相爭、兄弟相殘、朋友相害,這些都是因為失去了教育,其實人之所以還為人,就是因為有教育。聖人非常地擔憂,這裏的聖人指的是誰呢?是大舜,於是他使契作為司徒,來教導人倫。舜帝是聖人,他擔憂什麼?他擔憂就是出現以上的這些現象,契是他的臣子,讓他的臣子作為司徒,司徒也就是主管教育的官員,專門來興起倫常教育。倫常教育包含了什麼呢?“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首先,最重要的人倫關係是父子關係。為什麼呢?我們都有父母,父母愛兒女,兒女愛父母,他們之間有一種很自然的親情,這種親情是一種人性自然而然的表現。順著“父子有親”這個人倫之道,便有了“父慈子孝”的德行要求,也就是父母慈愛教導兒女,兒女孝敬父母。我們首先來看“慈”這個字,從這個字上就可以感受到父母對兒女的恩德所在。“慈”這個字,上面是一個“茲”字,下面是一個“心”,“茲”是“這裏”的意思,所以看到這個字就告訴我們什麼叫“慈”呢?父母對兒女的慈愛,就表現在他的心是念茲在茲,無時無刻不在兒女的身上。這種無時無刻的愛,特別明顯的是體現在初為父母,在照顧新生嬰兒的時候。《大學》上說,“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就是沒有人是先學了怎樣教養兒女,然後才出嫁的,但是一旦他們出嫁,有了兒女,就知道該如何去照顧,那他是怎麼學會的呢?就是因為他有一顆真誠的心,一顆真誠的愛心,這個真誠的愛心無時無刻不在兒女的身上,所以他自然而然知道了兒女需要在哪里,需要做什麼,也知道應該怎樣去照顧他們,怎樣呵護才是最好的。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此外父母對我們還有養育、教育之恩,所以做兒女的,無論怎樣報答父母的養育、撫育、教育的深恩都不為過。因為父母的恩德之深,所以一定要孝養父母。如果對父母不孝敬,那就是沒有做人的根本了。
剛才講了“慈”這個字。下面我們來再看“孝”這個字,“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上下合在一起,組成“孝”這個字,《說文解字》解釋“孝”這個字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是將“老”和“子”這個字合併在一起,這說明了什麼呢?這說明了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關係,既然是一體,關係就比一家人還要親,那麼恭敬、贍養、關心、愛護一體中的一個部分,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最初發現,水可以接受與分辨資訊,進而呈現不同的結晶。後人則更進一步針對水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思想等作出的反應進行了廣泛研究。進一步證明了水能夠反映人類的積極與消極的念頭。
下麵這張圖片,水結晶的照片,是水看過“父子有親”這張照片之後呈現的結晶,結晶非常的美麗,在實驗中看到,有一個結晶起初是支離破碎的,但在短短幾秒鐘之內,結晶就從底部開始融合,我們來看一看結晶的形成過程。是不是非常的不可思議?這似乎象徵著許久不見,或者是原本不和睦的父子再次團聚,兒子通過孝養父親,來報答偉大的父愛,是“父子有親”這種親愛的力量,讓父子結合為一體,恢復成一個完美的結晶。這其中反映的就是孝道中一體性這一深刻的內涵。
將孝養父母向上擴展,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慈愛幼者向下延伸,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將對父母的孝和子孫的慈愛橫向擴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過愛自己的親人,進而擴展到愛其他人。《弟子規》上說:“凡是人,皆須愛。”讀到這裏想到了什麼?為什麼要愛所有的人?因為他人和自己是一體的關係,“自他不二”,愛他人就是愛自己。
有句話叫“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在《群書治要· 賈子》上記載,鄒穆公克已、尊賢、愛民,鄒國雖然是一個小國,但是四周的鄰國都不敢輕視鄒國。鄒穆公去世以後,鄒國的百姓非常地悲痛,就如同失去了自己的慈父一般,與鄒國交界的鄰國的這些人,都面向鄒國痛哭,而且琴瑟之聲也聽不到了,就是百姓都自發不再奏樂了,一年之後才能夠再次聽到琴瑟的聲音。這可以看到鄒穆公在世的時候贏得了人民的愛戴,去世之後也得到了深厚的顯名。這個故事在《賈子》中最後有一句話來總結,說像鄒穆公這樣,就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弟子規》上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愛所有人,就是要學習天地那種一切平等,無不包容,承載萬物的品德。“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日月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無私之德。譬如說太陽和月亮都是平等地普照大地,不會說這個人是惡人,就不把陽光照給他,也不會說那個地方很骯髒,就不把陽光灑向那裏。天地化育萬物,大地承載萬物,從沒有說這個物種,我不喜歡,就不去化育;那個物種長得很醜陋,就不去承載,一切都是平等、無私的。
《孟子》上有句話叫“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效法天地的存心。人效法天地,要過與“道”相應的生活。通過“孝”引發出來的對人的愛,可以進而擴展到萬事萬物與天地自然。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先親愛自己的親人,而後仁愛人民,仁愛人民,而後愛育萬事萬物。張載則進一步,視人民為我的同胞,視萬物為我的同輩。他在《西銘》上寫道:“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裏也衍生出一個詞,就是“民胞物與”。莊子則更進一步,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孝”教導的是人們一體的心,不僅是和祖先是一體,和後代子孫也是一體;不僅僅和人是一體,和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一體。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古代沒有環保問題。現在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真是與古時山清水秀,萬物祥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因為現在的人們,不知道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自己,不知道天地自然與我是一體的關係。古人敬畏天地,尊重萬物,不會肆意剝奪任何生物、非生物的存在,自然也不會出現物種減少、資源枯竭、生態失衡、氣候變暖等問題。生活的環境其實是我們內心的反映。我們可以盡自己所能,珍惜糧食、愛護物品、節約水電、低碳出行,不僅把自己的生活環境整理好,也為社會大環境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這樣做,雖然一天、兩天好像看不出什麼,但是一點一滴地積累,在將來的某一天,一定會結出大果。
《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有幾層含義。
首先,是養父母之身,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衣食住行。行孝不能等。下面來看一個短片。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應該還是在父母健在時,及時行孝,不要讓自己留下終身的遺憾。
第二,是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安心、放心。孔老夫子說“色難”,“色”是指顏色,“難”就是不容易。以飲食供養父母不算是難事,以和顏悅色來侍奉父母才是難得。什麼是和顏悅色呢?孝順的孩子與父母相處時,心中很自然的那種和順、歡欣喜悅的情感形之於外,便是和顏悅色。
第三層含義是養父母之志。孝養父母,不僅僅是在父母身邊端茶倒水,孝養父母的身體,為國家盡忠、為人民服務是父母的希望。因此,竭忠盡智服務國家、貢獻社會,是養父母之志,是更高層次的孝。中國自古便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忠從孝而來,小孝是孝養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養天下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就是人民。所以忠、孝是一回事,對內、對家庭、對父母是孝;對外、對社會、對國家是忠。
《禮記·祭義》上列出了五條“不孝”的內容:
第一,“居處不莊,非孝也”,居住的地方不莊重,不是孝。因為生活起居不莊重、環境不整潔、生活沒有規律,這會對健康有影響。其實,不僅僅是居處不莊,所有一切會導致身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包括在其中。“身有傷,貽親憂”,自己得病會讓父母擔憂,這不是孝。因此說“居處不莊,非孝也”。
第二,“事君不忠,非孝也”,古人解釋“忠”這個字為“盡己之謂也”,也就是竭盡全力完成領導交予的工作,就算是盡到了忠心。如果對領導分配的工作不夠盡心盡力,還沒怎麼做就覺得累,不順心,隨便辭掉工作,使父母對自己擔憂,這不是孝。所以說“事君不忠,非孝也”。
第三,“蒞官不敬,非孝也”,為官不謹慎,不是孝。例如領導幹部貪污受賄、以權謀私,最後受到法律的懲罰,鋃鐺入獄,這時候影響的,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他的整個家人,當然也包括他的父母。不僅父母不能再照顧,還會被人說,是父母沒有把他教育好,使父母蒙羞。“德有傷,貽親羞”,這更是不孝。所以說“蒞官不敬,非孝也”。
第四,“朋友不信,非孝也”。“人出言,信為先”,人而無信,在社會上就無法立足。“朋友有信”是五倫關係之一,一會兒我們還會再講到。朋友是我們的同輩,朋友之間“信”沒有做到,被同輩看不起,也會讓父母擔憂,這不是孝。所以說“朋友不信,非孝也”。
第五,“戰陣無勇,非孝也”,作戰不英勇,是不孝。在抵抗外辱的作戰中不英勇,使自己這一方敗陣,從而殃及到國家的安危、人民的利益,自己的父母妻兒也會受辱,這會讓父母蒙羞,這同樣是不孝。
以上這五點,可以歸納為“孝”和“忠”兩方面,歸根結底 ,忠、孝是一致的。現在說孝養父母,是“孝”和“養”連起來說。但是曾子告訴我們“孝”和“養”是不同的。在《禮記》上說:“亨(烹)孰(熟)羶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就是將飯菜做熟,嘗過之後獻給父母,這不是孝,是養。君子所謂的孝,是國人都稱揚讚歎,說:“幸哉,有子如此!”就是有這樣的孩子,真是父母的幸運啊!像這樣,才是所謂的孝。
《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是眾多德行的根本,用這個根本教導民眾,稱為“孝”。如果沒有孝的德,只有奉侍父母、尊長的禮,這只能稱為“養”。曾子說:“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供養父母是能做到的,但是尊敬父母就難做到了;尊敬父母雖然難,也是能做到的,但是使父母安樂就不容易做到了;父母健在的時候,使父母安樂還尚且能做到,但是父母去世後,終身行孝就難了。難在哪里呢?“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難在父母去世之後,依然謹慎行事,永遠守持善道,不給父母帶來惡名,孝子能做到如此,就是終身行孝了。
除了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之外,孝的第四層含義是養父母之慧。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不是一味地順從,而是要委婉地勸諫。此外,還要告訴父母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孝”是中華文化的根,“孝”之一字可以概括整個中華傳統文化,孝道的圓滿就是成聖成賢之道。
下面看五倫關係的第二個,“君臣有義”。我們不要一看到“君臣”就想到狹義的“君”和“臣”的定義。這裏的君臣定義是廣義的,“君”是指領導者,“臣”是被領導者。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係,在現代社會有很多種表現,譬如說老闆和員工的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一個團隊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乃至於在家裏,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君臣有義”的“義”字是什麼意思呢?“義者,宜也。”也就是說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領導者和被領導者,要各盡本分、各守其責。由“君臣有義”建立起來的德行要求是“君仁臣忠”。先看這個“仁”字,“仁”字是“從人,從二”,“仁者兼愛,故從二”,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對方,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忠”這個字剛才有解釋,是“盡己之謂也”,盡心盡力去做事。那麼“君仁臣忠”合起來,領導者要體恤、關懷下屬,被領導者應當盡忠職守,竭盡全力完成領導者交給的任務。
一個好的領導者,不僅要“作之君”,還要“作之親”,就是不僅要當好他的領導,還要像父母一樣去關愛他。如《群書治要·六韜》中講的:“故善為國者,禦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好的領導愛護人民,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長愛護弟弟。
除了“作之君、作之親”之外,一個領導對下屬還要“作之師”,將為人師表做出來,教導下屬。《禮記》上說:“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於上,則不以使下;所惡於下,則不以事上;非諸人,行諸己,非教之道也。”君子侍奉君王,首先身體力行,對於上級的做法感到不安的,就不讓下級去做;凡是不願意下級做的事,也不可以用來侍奉上級。如果批評別人不該做,自己卻這樣做,這都是不合教化的道理。在一個團隊中,領導者的角色至關重要,身為領導者,一定要謹慎,因為“上行下效”,領導者走得正、行得端,可以領導一個團隊走在正路上。《孟子》上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態度至關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到下屬如何對待他,甚至決定了事情最後的成敗。
《孟子》上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成是手足一樣加以關愛,被領導者會加倍地回饋,視作是領導者為自己的心腹,更加地關愛;領導者視被領導者為雇傭關係,把他當做牛馬來使喚,這樣,被領導者就會視領導者如路人一樣;如果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的生命視作是像泥土或者小草一樣的低賤、不值錢,那麼被領導者會將領導者視如像寇仇一樣痛恨。這幾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為什麼中國古人沒有提出西方人所謂的“人權”的概念?原因很簡單,因為西方人的思維是建立在一種對立的基礎上的思維方式。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所以要制定各種制度,想方設法地防範,不要觸犯這些規矩。中國人則恰恰相反,認為上下級的關係是“一體”的,是互相感恩、互相協助、互相合作的關係,他們之間是以“義”來相處。
下面一個人倫關係為“夫婦有別”。“夫婦有別”的“別”是丈夫行在丈夫之道上,妻子行在妻子的道上。《周易·家人卦》上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之道是女主內,而男主外,而後才能建立家道,男女正位如同天地二義,因此說:“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之義是以內為本,因此這裏先說“女正位乎內”,後說“男正位乎外”。從這裏可以看出,“夫婦有別”的“別”,不是地位的差別,而是職責分工不同。“男主外”,男子是負責家庭的經濟收入,要讓家人衣食無憂;“女主內”,女子照顧家庭,相夫教子,把兒女教導好,為家庭培養後繼人才。“夫婦有別”衍生出來對夫妻二人的德行要求是“夫義婦德”,丈夫要有恩義、有情義、有道義,不能因為自己在外工作,就隨意地尋花問柳、見異思遷。中國有句古話叫:“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七不出門”是什麼呢?男子在外出之前,要準備好這七樣東西,沒有準備好,不能離家,這七樣東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那“八不歸家”又是什麼呢?“八不歸家”指的是男子出門之後,沒有做好這八件事不能回家,這八件事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對於家庭中的女子來說,由於母親主要承擔著教育子女的工作,或者說母親對孩子的身心影響很大,這就要求女子要有德行,因為教育下一代是“身教勝於言教”。中國古人其實非常地尊重女子,因為她關係到“家風、家業、家道”的承傳。
《增廣賢文》上有一句話,叫:“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這出自一個典故,孔子有一位弟子叫黔婁,夫人叫施良娣,黔婁早亡,他是早于曾子就過世了。他去世之後曾子前來弔喪,曾子看到黔婁身上蓋的布長度不夠,就建議說把這塊布斜著蓋,這時黔婁的夫人施良娣是怎麼回答的呢?她說:“我家先生一生正而不邪,死後斜蓋,恐非先生本意。”後來,曾子就讚歎說:“唯斯人也,而有斯婦。”有這樣的丈夫才有這樣妻子,古人的一身正氣,去世之後都始終保持。後來黔婁的學生沒有完成學業的,由他的夫人施良娣代夫傳道,施良娣也被稱為中國第一位女夫子。
《周易·家人卦》上講完“男女正,天地大義”之後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也就是父親不失父親之道,兒子不失兒子之道,兄長、弟弟、丈夫、妻子,都行在他們作為相應角色的道上,使家庭和諧有序,家道就端正了。如果家家端正自己的家,沒有家不端正,天下就安定了,因此說“正家而天下定矣”。現在世界亂了,不管是哪個國家,亂都是因為“五倫”關係出了問題,而且主要是夫妻出了問題。夫婦為“五倫”之首,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夫婦是“上承祖宗之德業,下開後嗣之文明。”若欲齊家,必先要正夫婦之倫。《增廣賢文》上說:“夫婦和而家道興。”夫婦相和,可以使家庭和順,然後可以端正風教,進而化民成俗,使人民養成良好的風尚。所以說,夫婦這一倫的關係穩定,其他四倫的關係自然穩定。
在一個家庭中,夫妻兩個角色是相輔相成的,夫妻二人通力合作,使孩子能夠在家庭中茁壯成長,成為棟樑之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很多不良習慣,都是從父母那裏學到的。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希望能引起身為父母的人的注意。
視頻中顯示的這些人,沒有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他們負面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裏,無形中就在模仿,甚至學會,成為習慣。孩童時養成的不良習慣,將會影響,甚至毀掉孩子的一生。中國人有句話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並不是說沒有兒子,如果生了七、八個兒女,但都是敗家子,不能夠把良好的家業、家風承傳下去,還做了很多禍國殃民的事,這樣的兒子與其有,還不如沒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後為大”。
如果夫妻二人的事業都很輝煌,但是忽視了對下一代的教育,這不是白忙活了嗎?如果能把孩子培養成孔子,培養成孟子,培養成范仲淹,培養成林則徐,那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會有多大!
所以中國人講“可持續發展”。現在很多時候這個詞是用在環境保護上,但其實古人的眼光更加寬廣,更加長遠。古人特別重視後繼人才的培養,把教育兒女擺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上,未來屬於孩子,他們必須受到良好的教育,才有足夠的智慧,來服務社會。因此“可持續發展”是指家風、家道、家業,可以代代承傳。
下面一個人倫關係是“長幼有序”。兄弟姐妹的出生,是自然的順序。兄弟姐妹之間相處,要“兄友弟恭”。“友”這個字古時小篆的寫法,是寫作兩隻手,三個手指是代表手的五個手指,兩隻手相互攙扶,兄弟之間應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支持。弟弟有困難,做兄長的去幫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再講條件。而弟弟、妹妹對於兄長的關心、幫助要感恩,對兄長要恭敬。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小短片,短篇中的主持人向觀眾朋友強力地推薦了一個兄弟之間互相幫助最好的例子。
這麼小的兄妹之間的幫助,這是一種天性的表現,一種自然的流露。
《弟子規》中告訴了我們很多兄弟相處的道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家庭和樂,這也是父母想看到的。因此“兄友弟恭”做好了,孝道就在其中了。“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兄弟姐妹之間把財產看得淡一點,而更加重視兄弟之間的骨肉親情一些,爭訟又可又怎麼可能產生呢?兄弟姐妹在交流的時候,言語上相互體恤,憤憤不平的心,也自然就泯滅了。
古人把兄弟姐妹之間的深厚情誼稱為“骨肉之情”、“手足之情”,“兄長先我而生,有同氣之誼。”法照禪師曾寫了一首詩《兄弟祭》,描寫了兄弟之間的深情厚誼,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棵大樹上長出來的不同枝杈,這是“同氣連枝”,等他們長大之後,都各自發展,這是“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姐妹在一起說話的時候,不要因為言語的不謹慎,言語太急,傷害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誼。“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生在八、九十年代的人,多是獨生子女,很少有親的兄弟姐妹,但是表哥、表姐、堂哥、堂姐一般都還有。每次聚會,發現哥哥、姐姐臉上已經開始有了皺紋,甚至頭上生了白髮,然後在一起回憶,上一次見面,那還是在幾年之前,確實是深深地感歎,“一回相見一回老”,還能有多長時間守護在一起,相互關心、相互照顧呢?“能得幾時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兄弟姐妹在一起相處,只要守住一個“忍”字,便會相安無事,千萬不要因為芝麻大的一點小事,就起了爭端,甚至吵上了法庭,不可開交。“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現在兄弟姐妹都長大了,成家立業,也各自有了各自的兒女,他們之間也成為了兄弟姐妹。如果上一代做到了“兄友弟恭”,那麼下一代也自然從上一代的身上學到了怎樣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古人將夫妻之間的關係,通常用琴弦來比喻。比如說一個人的妻子過世了,後來又娶,這叫做“續弦”。為什麼用琴弦來比喻?這是因為弦斷了還能再續,但是古人在比喻兄弟之間關係的時候,用的是“手足”,為什麼要用手足?就是因為手足斷了就不能再續了。
下面我們來看最後一個人倫關係,“朋友有信”。我們先來看這幾個字是什麼意思?“朋友”不是一個簡單的詞,鄭玄批註“朋友”為“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同門”是指同處一個師門,就是一個老師的弟子,同門的師兄弟,這叫做“朋”。鄭玄注解“同志”為:“兩人不共學,而所志同也”,就是兩個人雖然沒有同在一起學習,但是志同道合,這樣的人,就稱為“友”。這是講“朋友”。那麼按照這樣定義,我們是不是朋友呢?是朋友。我們共同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以聖賢人為老師,這是同處一個師門,可以稱為“朋”。我們都是為了社會的安定,國家的繁榮富強,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是有共同的志向,因此可以稱為“友”。所以我們是朋友。
“朋友有信”,“信”這個字是由“人”和“言”組成,“人言為信”。說明人所講的話必須要守信用,否則那就不是人所說的話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論語》中孔老夫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無信則不立”,駕車的關鍵就是要有“輗”和“軏”,如果一輛車沒有“輗軏”,即使是有牛馬,這個車也不能走。用我們現在的話來比喻就是像車子沒有發動機一樣。一個人言而無信,在這個社會上就是寸步難行,朋友之間相處,要以誠實和信任為基礎,這是永恆的真理。
以上介紹了五倫關係,以及由此衍生的德行要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五種人倫關係以及所衍生出的德行要求是普世的,它可以適用於任何的地方。就像朱子晦庵,朱熹先生所說的:“天下無倫外之人,故自無倫外之學。”沒有在五倫關係之外的人,也沒有出自人倫之外的學問。因此,若要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就需要將自己所處的人倫關係都處理好。其實聖人就是把為人之道做到了極致,將五倫關係做到了圓滿。如《孟子》上說:“聖人,人倫之至也。”可能有人覺得自己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不好,因此自己的生活才一團糟。其實,這些人是將自己的生活不順心,歸咎於外部的環境。但是真的是外部的環境造成的嗎?
我們先一起來學習一下林則徐的《十無益》,或許就能從中體悟到什麼。林則徐被譽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最黑暗的晚清官場,內憂外患,最風雨飄搖的時代,用畢生時間詮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寫的《十無益》是這樣說的:第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現在很多人喜歡看風水,說這個門應該往哪開,桌子應該怎麼擺,這些有沒有用呢?這或許也有一些用處,但是這不是根本,如果一個人心地不善良,即使有一塊風水寶地,也按照風水先生的計畫來改造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這個風水又被破壞了。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這無疑是自取滅亡。“多行不義必自斃”,看風水也無濟於事。所以說是“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善心培養起來。
第二,“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現在很多的寺院,還有很多的廟宇,燒香拜佛的人很多,但是為什麼來燒香拜佛?很多人是求升官、求發財、求保佑,結果在家連父母都不能夠孝敬,這麼大的恩德不能報答,神怎麼可能去保佑呢?“百善孝當先”。
第三,“兄弟不和,交友無益。”有些人在外邊對同學、對朋友都是彬彬有禮,生怕自己沒有禮的言行冒犯了別人。但是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說話,便不那麼客氣。
因為很多人從小沒有學習怎樣為人弟、為人妹。那結果怎麼樣呢?家庭不和。《朱子治家格言》上有這樣一句話,說:“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一家人,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起爭訟,把彼此送上了法庭。即使官司打贏了,又能怎麼樣呢?因為心量太狹窄,連兄弟姐妹都不能夠容納,這個家的家道一定會衰落下去,所以說,“訟則終凶”。如果一個人的心量已經狹窄到連自己的同胞兄弟都不能夠容納了,還有什麼前途可言?還有什麼福報可言呢?那麼結交什麼樣的朋友都沒有益處。
第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古人說:“讀書志在聖賢。”做不成聖賢,至少也做一個君子,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人讀書,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讀書志在賺錢”,把讀書的目的偏頗掉了。如果讀了很多書,但是做事、思想、言行都不正,反而去做危害社會的事情,書不僅白讀了,而且還有害。現在社會培養了很多“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什麼叫做“有知識沒有文化”呢?比如我們學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可以把它倒背如流,但是吃飯的時候還經常剩飯,這個就叫做“有知識沒有文化”,所以我們還是不要做這種“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
第五、“做事乖張,聰明無益。”“乖張”就是不循理,不符合情理,與人情道理都相背離。如果為人不善,居心不良,聰明就會成為為虎作倀,成為作惡的工具。雖然有聰明智慧,這個聰明智慧也是助紂為虐。所以《弟子規》上告訴我們:“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德行最重要。一個人沒有德行,做事情技巧很好,這個技巧反而會給社會、國家帶來更大的危害。所以是德行在先。
第六、“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博覽群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學問,但是如果學得越多,沒有越謙虛,反而越傲慢,越瞧不起別人,不尊重別人,這樣學得再多,對自己的修身也毫無益處!古人讀書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在《論語》中,孔老夫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古代的學者,學習聖賢智慧,讀經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靈性;而今天的學者,“今之學者為人”,學習到了知識,是為了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學問。所以還是要學習、效法古人。學習是要提高自己的修養,用《大學》上的話來說,就是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都做到圓滿,就是“止於至善”。
第七、“時運不濟,妄求無益。”時運不濟,就是時節因緣不成熟,這時候想方設法、忙忙碌碌地妄求,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妄然求取,不但沒有益處,反而還有害。其實宇宙自然的現象,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我們的事業還處在“春生”的階段,就不要指望它立刻收穫。有個詞,叫“揠苗助長”。孔老夫子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所以時節因緣不成熟,不要去妄求,這樣讓自己會很有壓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時節因緣成熟了,那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第八、“妄取人財,佈施無益。”很多人貪污受賄,營私舞弊,賺了很多錢,拿出其中的一點去佈施,為了博取讚歎,博取虛名,這是“偽君子”!《大學》上有一句話,叫:“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貨,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佈施的目的就是要度慳貪,使自己不要那麼吝嗇,結果還經常取不義之財,那麼佈施也沒有真正的效果。
下面,第九、“不惜元氣,醫藥無益。”如果飲食起居都不正常,該休息不休息,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暴飲暴食,過度地貪圖財色等等,這些都是損耗元氣,即使有再好的醫生,再好的醫藥,對健康也沒有幫助。
最後一個,“淫惡肆欲,陰騭無益。”過分地貪著女色,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驕奢淫逸,做事太過分,即使祖宗有陰德,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也是枉然無益,沒有真實的益處。就像我們給這個杯子,要往裏面倒水,但是杯子是有漏洞的,那麼倒進去的水,就都漏下去了。
林則徐寫的《十無益》,是啟發我們思考,當自己有不如意的時候,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自己造成的。要知道根本在哪里,從根本上下手,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那麼根本在哪里呢?《群書治要·周書》上說:“人強勝天。”這裏不要誤解,以為“強”是指武力的強大,用暴力去征服自然。這裏的“勝天”,是戰勝天命。那麼如何戰勝天命呢?是通過德行修養,是遷善改過,改造命運。
在開始改造自己的命運之前,要知道是什麼在影響著自己的命運。《管子》說:“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對現在有懷疑的,可以察看過去,如果不知道未來會怎樣,那就看看以往,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是因果原理在調節著自己的命運。
下面我們聊一聊“因果”,不要一想到“因果”就把它與宗教相聯繫。在中國古代,除了佛家講“因果”之外,其實儒、道等諸子百家都談論“因果”。而且儒家講“因果”的時代,遠遠早於佛教的傳入。
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在討論“因果”的時候,用詞多是“善惡”、“吉凶”、“福禍”、“災祥”,另外還有“治亂”、“安危”、“興衰”、“存亡”等等,來表示一個國家的吉凶。另外,還有“天”、“道”、“天命”、“感應”等中國傳統概念,也多見於論述因果的篇章。
下面我們看一下儒家、道家這些中國傳統倫理學思想中,對因果原理是如何闡述的。明瞭因果原理,對於個人德行修養,積極改造命運至關重要。
一、因必有果。因如同種子,有緣,一定會開花結果。《尚書》上有句話叫:“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弗可逭。”天災尚可避免,自招之災是逃脫不掉的。還有《左傳》上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傅子》說:“以不道遇人,人亦以不道報之。人讎之,天絕之。行無道,未有不亡者也。”意思是:不以道義待人,人也不以道義來回報。人人都仇視他,上天也讓他滅絕。所以行無道的人,沒有不滅亡的。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看似遙不可及,察人善惡,卻絲毫不差。“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
剛才的這幾句經文也可以看到,古人其實對言辭非常地謹慎,但是在談及善惡報應的時候,像剛才的經文中,用的是“弗”、“必”、“未有”等這樣非常肯定的辭彙,足見古人對因果是非常地肯定。
因果原理的第二點:因果相應。這是講因果的性質相同。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尚書》上說:“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順正道而行則吉祥,違背正道則兇險,其效應就如同響之應聲,影之隨行。《孟子》上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上有一句話:“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這句話的意思是:聖人不聚積財富,將財富佈施給別人,自己越有財富。古人常說:“積財喪道。”因為積累財富,能夠增長人的貪心,所以說“喪道”。那麼一個人的財富是怎麼來的呢?看起來是掙錢掙來的,但不管是掙來的,還是別人給的,哪怕是偷來的,搶來的,其實都是自己命裏有的財富。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得財富,自己命裏的財富還會減少。那麼如何增加自己命裏的財富呢?就是要靠財佈施,“財佈施,得財富,愈施愈有。”
因果相應,下面一種情況容易被人忽略。《文子》上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如果有人沒有看到別人所積的陰德,只是記住了這個人以前小的惡行,現在看到這個人得到了陽報,於是就說懷疑因果,這是惡人得善報,甚至進而否定因果,這其實就是不明了“陰德陽報”的道理。
因果原理的第三個特徵是:遲速有時。這是因果另一個顯著,但又容易被人忽視的特徵。現在發生的很多事情,多是因果不同時,從因到果,有時需要時間,一天、兩天,或者累月經年,需要積累,由量變到質變,而產生結果。古人對這方面的教導也非常多,如《周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文子》上說:“積愛成福,積憎成禍。”《漢書》上說:“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都是因為積累而逐漸形成的。我們看一個歷史上的典故。《晉書》上記載,何曾告老還鄉,被當時的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召見示座。但是何曾發現,司馬炎不談國事,只說一些尋常話,何曾退朝之後就感歎,說恐怕自己會身不免難。何曾告訴他的兩個兒子說:“你們尚還可以善終。”但是何曾指著他孫輩的就說:“到了你們這一輩,就必遭禍亂而死。”後來何曾的孫子何綏死於動亂,何綏的兄長就感歎,他們的祖父真是料事如神。其實也不是說料事如神,何曾能夠有準確的預斷,是因為他明白“德福一致”的道理,世祖武皇帝司馬炎昏庸,不談朝政,長此以往,積累下去,必定會導致國家的混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句話聽起來是一句俗語,但是在典籍之中也是可以找到相應的古聖先賢的教誨,《漢書》上說:“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
因果原理的第四個特徵是:變異而熟。善惡不相抵消,但會相互影響。《老子》中有句話叫:“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人遭禍,能悔過向善,便會禍去福來;人得福,卻驕恣放縱,則會福去禍來。禍福相更而生,無有盡時。我們來看一個典故。殷朝太戊統治時期,也曾一度出現社會道德敗壞,國家法紀紊亂,以至於出現了桑谷二樹共生於朝堂之上的反常現象,太戊十分地恐懼,便依照臣子的諫言,謹慎地修養自己的德行,勤修善政,後來樹枯死了,殷朝中興,太戊也獲得了中宗的稱號,享國七十五年。雖然善惡不能相互抵消,但是可以相互影響。後善長養先前的善,善報會增強;後惡助長先前的惡,惡果會加重。後來的善會壓住先前的惡,那麼惡報會減輕;如果一開始善,但是後來惡,那麼後來的惡會抑制住先前的善,先前善的善果也就減弱了。這說明,要得到什麼樣的果,其實都是由自己決定的。變異而熟,這也是為改造命運提供了理論基礎。
因果原理的下面一點是:因小果大。參天大樹也是長於毫末,這便是因小果大。因小果大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程度深。《尚書》上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典語》上說:“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尊敬一位賢者,那麼眾多的賢者都會歡欣鼓舞;懲罰一個惡人,其他的不法之人都會心生畏懼。但是相反會怎麼樣呢?《群書治要 • 三略》上說:“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多。”
因小果大的第二個方面是範圍廣。《周易》上說:“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邇”就是近的意思,君子的言行可以影響到遠方,更何況是近的地方呢?這裏是告訴人們,一定要謹慎自己的言行,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在網路上發表的言論,都會對遠近的人們產生影響。如果是因為自己不善的言行,不僅給他人造成傷害,又引導更多的人走上歧途,自己的罪過就更重了。所以一定要謹言慎行。
因小果大的第三個方面是歷時久。善惡甚至會延及到後世子孫。《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如果明白因果有歷時久的特徵,則見到人作惡得福,自己行善受苦的時候,不能夠懷疑因果,應當想到的是,這是以往的善惡所導致的,這時應該生起的,更是悔過向善之心。《太上感應篇》上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這裏就有“久久”二字。
一個人的德行和福報是一致的,有多少德行才能夠承載多少的福報,“德福一致”是因果的實質內容。《尚書》上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類似的經文還有《老子》中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上天沒有偏私,上天會幫助那些有德之人、行善之人。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說,既然已經“無親”,為什麼還“惟德是輔”,“常與善人”?這不是“有所親”嗎?其實這並不是天偏向善人,天對於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獎善懲惡正是平等的表現。如果“有所親”,則是對喜歡的人,即使作惡也不予懲罰。但是天不是這樣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人行善事,長養一方,德合天地,則天應之以德,因此吉祥福報就會降臨在行善積德之人的身上;人做惡事,違背天地之德,則天會應之以凶,災害四起。其實應該說,並不是真的“天降災殃”,而是“禍由己出,罪自我召。”正如《尚書》所言:“天非虐,惟人自速辜。”“速”是招致,“辜”是罪罰。凡是被上天滅亡的,不是上天對他們的虐殺,而是這些人自己作惡招致的罪責。“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使是“惟德是輔”,對於“無德”,也絕不會棄之不管,“天降災殃”是對於無德之人的教誡,使他們生起警懼之心,希望他們能夠悔過向善。
以上所述的因果原理也是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所召。”那麼既然是“命自我作”,則命運就沒有不可改變的道理。遷善改過,改造命運。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改過”。首先來看什麼是“過”?孔老夫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就是一個人有了過錯而不改,那麼這是真正的過錯。《大學》開篇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自己光明的性德。人都有光明的性德,具備一切知能,但因一念之動,不覺失明,變為過失了,所以人不能夠“明明德”,便是過失。有句話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也就是除了聖人“無過”之外,其餘人都不免犯過,因為這種“明明德”的功夫不是普通人所能著力的,那麼普通人改過,就需要有標準,標準是什麼呢?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些都是性德的流露,依循這些,可以回歸明德。因此說,可以是說,只要與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些不相應的言語、行為和念頭,就都可以稱為“過”。
人總是很難看到自己的過失,所以在多數情況下,還要靠他人來指出我們的過失。我們就來看一下如何發現過失。第一,就是要親近明師,依附善友。《弟子規》上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群書治要 • 中論》中也有一句話,叫:“君子之相求也,非特與善也,將以攻惡也。”君子所交往的朋友,不單單是讚美自己的人,而是能夠直言不諱,指正自己過失缺點的人,因為“惡不廢則善不興,自然之道也。”也就是惡不去除,則善很難樹立起來,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的人認為自己都是對的,不會再有好學向善之心,就像一杯水已經滿了,再想往裏倒,就會溢出來,所以驕滿的人在修學上很難有進步,很難有成就。因此有謙恭好學的態度,對別人的教導才能夠接受,才會感得別人來指出我們的缺點。善友在一起,要互相幫助,以真誠的心,成就他人的心來幫助別人,而對於能夠指出自己過失的人要特別地感恩,要格外珍惜,因為他是在幫助自己提升。因此我們要感恩他來成就我們,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講的是一群殘疾孩子的故事。
可以看到,這群孩子中,那種互相幫助的精神,不僅感染了在座的觀眾,也感染了影片開始那個對生活充滿負面情緒的人。
如何發現過失的第二點,是要善於學習。《群書治要·論語》上說:“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與《論語》的通行本略有不同,《論語》通行本上說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裏是:“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是更加強調在三個人之中,有一個人是“我”。何晏在《論語集解》上對此注解是:“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純淨、純善的,因為後天的習性薰染,有了賢愚之分,實際上沒有絕對的善人與惡人。“擇善從之,不善改之。”看到善的行為就學習效仿,看到不善的行為就反躬自省,避免自己出現相同的行為。
如何發現過失的第三點,就是要善觀己心。在《曾子》上有這樣一段話,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說:“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為,能也,色勿為,不可能也。色勿為,可能也,心思勿為,不可能也。”君子對於不善的事,身體沒有造作,是能夠做到的,比如嫉妒之心生起來了,但是就此打住,沒有用這個心去障礙別人,但是神色上沒有表現出來,可能不太可能,這是講的“身勿為能也,色勿為,不可能也。”當然神色上沒有表現出嫉妒的神態也是可能的,但是要想心上也沒有生起嫉妒的想法,就不太可能了,這是“色勿為可能也,心思勿為,不可能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裏所說的“君子”,也是指的在修道過程中的人,還沒有成為聖人,面對境緣,也會生起這樣的心念。其實呢,“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境”是指物質環境,“緣”是指人際關係,它本身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好壞在於自己的妄想、分別與執著。其實見到過失,是因為自己產生了過惡的心,將這種心加在了他人的言行之上。要真正修養德行,就是要把功夫、心思、精力都集中在改過自新上,日日改自己之過,日日新自己之德,在自己的心念上著眼,善觀自己的心是不是時時刻刻在“道”上。就像孔老夫子讚歎顏回說:“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意思是:顏回對自己不好的念頭沒有不知道的,一經覺察,就立刻回頭,不會付諸行動。顏回是孔子的弟子,是七十二賢人中最受推崇的一個,他是以德行修養著稱,被稱為“複聖”。聖賢人都這樣努力改過,那更何況普通人呢?
下面就看一看如何改過。首先,改過的基礎是什麼?改過要發三種心。第一,要發恥心。《了凡四訓》上說:“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想一想古代的聖賢人,比如說,孔夫子、孟夫子,他們和我同樣是人,為什麼他們可以成為百世的師表,而我自己卻是一文不值。“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過度放縱感官欲望上的滿足,偷偷地做不仁不義的事情,以為別人不知道,還妄自尊大,自以為是,就這樣一天天的將要墮落為禽獸,還不自知。“羞恥”的“恥”這個字對於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知恥是改過最關鍵的一點,聖人也是從凡夫一點一點地修出來的。
第二,要發畏心。對因果要有敬畏之心,“舉頭三尺有神明”。縱使是將過惡嚴密地掩飾,其實對於明眼人來說,也是一目了然,終難自欺,被人看破,更是一文不值。所以要深信因果,因為自己不善的言語、行為和念頭都是被一一記錄在案,“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怎麼可能不畏懼呢?
第三,要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有句話叫“士為因循難成事”。就是因為“因循”這兩個字,道德學問不能增長,也因此而耽誤了一生,因此要勇猛精進,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對於過失,要做到“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的呢,就要像毒蛇咬住了指頭一樣,快快地把它斬除,不要有絲毫的凝滯,不要有絲毫的懈怠。以上所說的恥心、畏心、勇心,具備了這三種心而改過,就不用擔心有過失而不能改。
袁了凡先生繼續說,改過的方法有三種:“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先說“從事上改”。比如說,以前特別愛發怒,現在要戒除的就是發怒,就是要不發怒。但是這是強制於外,治標不治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是病根還在。這就是身上像那麼回事,但是心裏不清靜,外表像樣,心地不然。這不是究竟的改過之道。
再說“從理上改”。“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也就是要知道事實的真相,想明白道理。前面從事情上改,做得很勉強,這勢必很難,強制執行,心裏不會悅服,自己和自己鬥爭,相當的痛苦,那怎麼辦呢?明瞭道理之後就可以化解。比如說前日好怒,當下想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有過失,自己也有過失,我不能原諒別人的過失,別人能原諒我的過失嗎?想到這裏就不會有責備別人的心了,相反,還會生起憐憫之心。憐憫,是因為他不知道道理而發怒,不能改過自新,斷惡修善,因此要憐憫,不能責備。即使是無理的冒犯,與自己就更不相干了,因此本來也沒有什麼是可以使自己發怒的。使自己發怒的人和發怒的自己,其實都是虛幻的東西。
“從理上改”。但凡行有不得,悉皆反求諸已,是因為自己的“德未修,感未至”,造成人對自己的誤解,因此要欣然接受,這些都是在磨練自己,亦是提升自己境界的機會,那麼何怒之有呢?唯有至誠,方能感通,因此明理之後,就會心安,所謂是“理得心安”,過惡自然會中止。
但是最關鍵的,還是要“從心上改”。為什麼?因為“過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過由心上所造,也必須是從心上改,就像砍倒一棵有毒的樹,要直斷其根,而不是一根根的樹枝,一片片的樹葉下手。所以說對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過惡,不用去一類一類地尋求,但當是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那麼邪念自然就污染不上了,所以說是“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有一首歌叫《掃心地》,歌詞的前面兩句是: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重要的是把自己心地上不善的東西掃乾淨,下面我們就來聽一聽這首《掃心地》。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麼不能改過。人不能改過,可以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未能認識到過惡的嚴重危害。《周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小人認為做小的善事沒有什麼益處,就不屑於去做,認為做一些小的惡事無傷大體,於是便不改過,“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結果呢?罪惡日積月累,以至於達到了無法掩蓋和不可解救的地步,這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不能改過的第二個原因是:身邊沒有好的榜樣。古人講,選擇一個好的環境對於自己的成就特別重要。《荀子》上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雖然是軟綿綿的,但是麻都是向上生長的,如果蓬草生在麻中,沒有人扶,自然也會是向上生長,而且很直。但是在今天的社會呢,污染很嚴重,很多都是讓人退墮的緣分,而非是成聖成賢的緣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要懂得親近明師,選擇善友,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說,對於好的老師、好的善友、好的環境,要特別地珍惜。
不能改過的第三個原因是:因為志向不夠堅定,所以改過的願望也就不迫切。蘇軾研究了古人有成就的原因之後,總結了一句話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王陽明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就像目標一樣,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人生有了目標,才不會受人誘惑,既然人生的目標是在“明明德”,那就要放下所有與明德不相關的東西,自私自利、貪嗔癡慢、是非人我,放不下這些,就是辜負了自己此生之為人的機緣。
這裏特別要指出“貪”這個字,要戒除貪心,為什麼呢?因為無形中,貪心會驅使人做出很多錯誤的事情,貪圖享樂的心不戒除,整天驕奢淫逸會怎麼樣呢?在《群書治要·吳志》中記載:吳國的大臣陸凱向吳國的君王孫皓上書說:“陛下不致力於修養德行,卻修築宮殿,如果品德不能修養,行為不能高尚,即使是商紂王的瑤台,秦始皇的阿房宮,也無法保證不喪身覆國,宗廟變為廢墟。”連古代的帝王都不免如此,更何況是普通的人呢!
因此,《禮記》上說“欲不可縱”。現在很多人,特別是一些“成功人士”,當然了,這個“成功人士”也要打上引號,這些“成功人士”突然失敗,都是敗在了“名利”二字的面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個詞叫“名韁利鎖”,名利就像韁鎖一樣,牢牢地把人拴鎖住了,如果被“名利”二字牽著走,容易走著走著,就不自由了。現在的人要自由,其實不懂什麼是自由,人只有遵守禮法,才有真正的自由,自由是在有秩序的狀態下才有,秩序混亂,就沒有自由。此外還是什麼叫自由呢?要能夠控制約束住自己,才能有自由,如果在名的面前可以做到如如不動,那麼在名的面前就自由了;如果能在利的面前如如不動,在利的面前就自由了。
如何在名利的面前如如不動?這就是要從格物開始。《大學》上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修身的下手處。格物,就是要節制欲望,克制節制,對於物質的欲望和對於名利的這些追求。《群書治要·政要論》上告訴我們:“曆觀有家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為什麼呢?因為“儉者節欲,奢者放情。”勤儉的人節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縱情欲。“放情者危,節欲者安。”這便是“成由勤儉,破由奢。”
第四個明知道自己有過還不能改的原因,是孝敬之心沒有提起,這是不能改過的根本原因。《孝經》上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而去愛別人,這是和德行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而尊敬別人,這是和禮相背離的。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很多人學了傳統文化之後,能夠戒酒、戒賭、戒色、棄惡從善,原因就是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孝敬之心生起來了,“身有傷,怡親憂。德有傷,怡親羞。”因為不希望父母再擔憂,所以能夠下定決心,將陳年舊習、常人難以克服的毛病,克服掉。比如戒毒,戒毒所的人說,用現在的所謂科學的戒毒方式,能夠真正戒掉毒癮的人,只有2%而已,但是在學習傳統文化之後,他的孝心提起來,責任心、感恩心生起來,戒毒的比例就大大地提升了。如果自己不改過,連基本的孝養父母之身都難以做到,那麼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就更無從談起了,有句話叫:“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所以我們怎樣孝敬父母,首先是要成就自己的道業,不改過,如何成就道業呢?而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孝孝養天下的父母”。想到這裏,改過之心也就能夠堅定了。
為什麼要感念父母之恩呢?有一個《父母十重恩》,也叫《父母十重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
第一恩,懷胎守護恩。“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體重如山嶽,動止劫風災,羅衣都不掛,妝鏡惹塵埃。”凡是能夠成為母子,都是有很深的緣分,才成為一家人。母親懷胎一個月之後,兒女的五臟才生了出來。七七四十九天之後,六竅分開,在這時候,因為母親懷孕在身,行動非常的不方便,身體就像山一樣重,走路也非常的困難,沒有心思自己再去梳妝打扮,漂亮的衣服閒置在一邊,妝鏡臺上也沾滿了塵埃。
第二恩,臨產受苦恩。“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臨,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十月懷胎就很辛苦了,一朝分娩,還不知道能否順利生產,特別是難產的時候,痛苦就更加的嚴重,每一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生孩子之前的惶恐不安,內心充滿憂愁,眼含淚水,將悲苦的心情告訴親族朋友,畏懼可能因難產而死亡。母親在生孩子的時候,產痛甚至能擰彎床上的鋼管,可見生兒女那種痛徹骨髓的痛,這種痛苦難以形容,只有生過孩子的人,才能夠有所體會。
第三恩,生子忘憂恩。“慈母生兒日,五臟總張開,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母親生孩子的那天,五臟都是張開的,身心憋悶,流血就像屠羊一樣,非常的多,經過一場生死掙扎的痛苦,母親生出孩子,第一個念頭就是孩子是不是健康,聽到孩子是健康的,馬上忘記了自己的痛苦,非常的歡喜,但是歡喜一過,生兒的痛苦,還是痛徹心腸。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愛重情難忍,恩深複倍悲,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父母的恩深重,照顧兒女不分晝夜,對子女的愛重情深,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寧願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孩子從生下來到三歲都是在母親的懷抱之中,三歲之前可能喝掉幾百公斤母親的乳汁。母親的乳汁其實就是母親的血液,母親身上的營養。女人的骨頭比較黑、比較輕,也是因為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損耗掉的。我們也是看到有些母親因為給孩子餵奶,營養消耗,自己不斷地掉頭發,這個發際線也是越長越靠後。母親自己吃粗劣的食物,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
第五恩,推幹就濕恩。“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幹,兩乳充饑渴,羅袖掩風寒。恩連恒廢枕,寵弄才能歡。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孩子半夜尿床,母親都把幹的地方讓給孩子睡,自己睡濕的地方。我們也是親眼看到,一位母親,為了生病的孩子能在晚上睡得好一些,整宿抱著孩子,這樣可以隨時給孩子餵奶,孩子能睡得安穩一些,自己就是坐在那裏披著被子,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天天如此。其實父母都是這樣,把最好的留給子女,辛勞都是由自己承受,只求兒女能夠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
第六恩,哺乳養育恩。“慈母像大地,嚴父配于天,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不憎無怒目,不嫌手足攣,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母親如同大地,嚴父就如同蒼天,“天無私覆,地無私載”,覆載之恩是等同的,父母的恩也是同樣。父母養了兒女,都會對孩子非常地關愛,每一天對他照顧、愛護、叮嚀、囑咐,抱在懷裏。這個呵護是沒有止境,是無微不至的,即使子女長得很醜,父母依然愛著子女,即使子女手足殘缺,父母還是不厭倦地照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在點點滴滴,是在日日夜夜。
第七恩,洗濯不淨恩。“本是芙蓉質,精神健且豐,眉分新柳碧,臉色奪蓮紅。恩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本來母親是天生麗質、精神矍鑠,彎彎細眉好似碧柳,臉色紅潤恰似紅蓮,因為對子女深深的愛,無微不至地照顧子女,辛勞摧殘了母親的花容月貌,過度地洗刷孩子的尿布衣服,手上佈滿了皸裂的口子。父母因為年輕的時候帶孩子的勞累,年老之後,手的骨節開始變大,甚至累變了形。母親為了兒女日夜操勞,自己的容顏卻一天天地變老,只要兒女能健康成長,母親完全不顧自己的辛勞。
第八恩,遠行憶念恩。“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生離死別都是人生的苦,死別的苦痛肝腸寸斷,生別的哀傷,同樣是難以忍受。“兒行千里母擔憂”,臨行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看兒女已經走了很遠了,父母還不願意回家,在那遙遙地望著,無時無刻,父母牽掛的心都在子女的身上,整日整夜流著思念的淚水。
第九恩,深加體恤恩。“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這種恩是難以報答的。這種恩到了什麼程度?兒女有了苦,父母的心就是去代兒女受苦,子女辛勞,父母就內心不安,兒女在外地工作,父母就擔心兒女晚上睡覺的時候會不會冷,兒女有病的時候,父母的那種心焦,甚至是希望病是生在自己的身上,願意代兒女去受病苦,所以父母對兒女的愛,可以說是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第十恩,究竟憐憫恩。“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母年一百歲,長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父母對兒女的牽掛無時無刻不在,從來沒有止息過,即使是父母已經活到一百歲的高齡,還經常放不下,還經常惦念著他那八十歲的兒子,“母年一百歲,長憂八十兒”。父母對兒女的牽掛,確實是直到閉眼的那一天,所以說,父母的恩德比天高,比海深,子女如何做,都無法回報父母之恩于萬一,所以說父母對子女有罔極之恩,念念想到父母的恩德還沒有報答,改過的心也就生起來了,不再說忤逆父母的話,不再做讓父母傷心的事,要讓父母安心、放心,進而使自己成為父母的驕傲。
以上分享的是“改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群書治要·鬻子》上說:“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人生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過惡,卻不能夠改正,這會賊害自己的身心,以至於喪失性命。一個人有這樣的行為,確實是人生的大忌。當然了,誰人無過?聖人無過。但是我們還不是聖人,沒有關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什麼比改過更大的善了,不改過是對不起自己的明德,能夠改過,就能夠恢復本來面目。
明瞭因果,知道“德福一致”、“禍福由己”、“命自我作”,進而遷善改過,棄惡揚善,命運就能夠改變。“父子有親,父慈子孝;君臣有義,君仁臣忠;夫婦有別,夫義婦德;長幼有序,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在生活中落實這五倫關係,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德行要求,就能夠獲得幸福的人生。
今天與大家的分享就到這裏,其中的不足之處,還請老師及各位朋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