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
今天家瑞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群書治要•後漢書》當中記載的一位元歷史人物——他是亂世忠良,有著一身錚錚鐵骨,他就是東漢壯節侯傅燮容公。
今天的分享,主要有三個部分,分別是背景介紹、傅燮容公之死,以及人物解讀、感悟分享。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第一部分——背景介紹。傅燮容公的故事選自於《群書治要》的《後漢書》。《後漢書》是一部東漢的史書,作者是南朝宋的範曄。《後漢書》是一部紀傳體史書,簡單地說,它就是一部東漢時期人物傳記的合集。作者范曄根據所記載的人物的地位、權利以及影響,把這些人物分為了兩個部分,分別是:第一部分是皇帝、皇后的傳記,叫做“紀”;第二部分是頗具影響的人物的傳記,包括了忠臣、奸佞以及俠客等等,這一部分被稱為“傳”。到了後來的西晉時期,後人司馬彪又為其增加了立法、天文、禮儀等等的內容,取名為“志”。由於《後漢書》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以及文學價值,它和《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因此它又是“前四史”之一。我們來看一看《後漢書》這一部典籍,它所記載的是東漢王朝的歷史,從漢光武帝到孝獻帝,共歷時195年。
整個東漢王朝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鼎盛時期,自光武帝至孝章帝,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是“光武中興與明章之治”。孝章帝是一個賢明的皇帝,但他卻開了東漢大力任用外戚之先河,自他去世後外戚掌權,東漢王朝進入到了外戚政治時期,逐漸開始衰弱。到了西元159年孝桓帝聯合宦官誅滅了外戚梁氏,宦官從這個時候開始成為了東漢王朝的主導力量,外戚與宦官鬥爭不休,而帝王又昏庸無能,東漢王朝走向了最後的衰亡。在最後這個衰亡時期當中,孝桓帝驕奢淫逸,後宮宮女多達五、六千人,同時寵信宦官,將五位宦官封侯,後來又發起了黨錮之禍,迫害了無數的忠良。孝靈帝也同樣是昏庸荒淫,他賣官鬻爵,把國家朝政全數交給宦官來把持,身為帝王,居然對著人們說出了“張讓為我父,趙忠為我母”這樣荒謬至極的話;而到了孝獻帝時期,東漢政權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無疑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但同時這又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因為它有著楊秉、李膺、杜密、陳蕃等等忠義之臣,他們心系蒼生、胸懷天下、直言上諫、指陳時弊。在這樣的亂世中,一段又一段驚天動地的故事,被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鮮為人知。
今天,我們就要回到孝靈帝時期,去追緬一位沉寂了千年的名將,他就是漢陽太守傅燮榮公。他被圍困在漢陽城時,數千敵兵感念他昔日善待之恩,一起下馬叩首,涕泣懇請,請求傅燮榮公勿做玉石俱焚之舉,請他棄城保命,但是傅燮榮公堅守節義,最終選擇以身殉城,最終諡曰“壯節侯”。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到第二部分,一起回到過去的漢陽城,去看看傅燮榮公忠勇殉城的故事。在《群書治要》的《後漢書》上這一事件的第一句話便是“賊圍漢陽,城中兵少糧盡,燮猶固守。”這句話介紹了當時的情形,賊兵圍困了漢陽郡,城中兵少糧絕,太守傅燮仍然堅守著城池。為了讓故事更加的完整,我們一起來看看事情是如何發展到這一步的呢?
首先,“賊圍漢陽”,我們大家一定會好奇,這個“賊”指的是什麼人呢?我們來回到過去,看看東漢王朝地圖上的漢陽郡,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漢陽郡是臨近國界線的一個偏遠地區,我們看,它上有匈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胡人,下有西羌。由此可知,這個實際上是一個戰亂頻發的邊境偏遠地區,結合下文我們很容易便可以確認,“賊圍漢陽”當中的“賊”無疑是有西域的胡人和羌人。在查閱資料之後,我們發現,在這個“賊”的力量當中,還有著第三方,也就是漢軍的叛軍,當時他的首領是韓遂、王國。從這個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敵方的情況主要由這樣的三個部分來組成。在瞭解這個情況之後,我們來接著往下看,“城中兵少糧盡”,偌大一個漢陽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古人常常說到“內憂外患”,這個情況就是由於“內憂”而造成的。在當時,涼州刺史耿鄙,同時也就是傅燮榮公的上司,他不僅平庸無能,還忌賢妒能、好大喜功,他專寵當時的治中、程球。治中是當時掌管文書的一個官員,他非常受到耿鄙的專寵。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程球是一個奸詐狡猾、唯利是圖的貪官,百姓都對他十分地痛恨。耿鄙也是這樣子,他嫉妒傅燮榮公得到百姓的愛戴,為了爭功,想要去討伐涼州的叛軍,傅燮榮公知道耿鄙他不得人心,於是竭力地勸阻,說他出戰必敗,希望他不要出兵。耿鄙為了徵兵,不聽他的勸諫,帶走了大量的精兵和糧食。後來,在行軍時,果然因為不得人心,而造成軍隊嘩變,他和程球全部都死於當時的變動當中。而處於這樣的情況下,耿鄙非常信任的司馬、馬騰卻擁兵不救,反而投奔了叛軍,結拜了叛軍的首領韓遂。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漢陽郡的情況,外有叛軍羌胡,內有庸官叛賊,這種種就導致出了漢陽郡出現兵少糧盡的情況,但是在這樣的困境當中,漢陽的戰場上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一幕。
“時北地胡騎數千,隨賊攻郡,皆夙懷燮恩,共於城外叩首,求送燮歸鄉里。”“夙懷”的意思就是一直感懷感念。這一段話就介紹了當時戰場上的一個奇觀,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數千胡人騎兵感念傅燮榮公昔日的善待之恩,一起下馬叩首,涕泣肯請,請求傅燮榮公勿作玉石俱焚之舉,並且還誓曰,若是傅燮榮公願意棄城,他們就願意就此退出叛軍,追隨他,護送他回到故鄉。對於他們這樣近似於臨陣投敵的行為,十余萬圍軍、叛軍、大軍竟然鴉雀無聲,不做任何制止。我們試想一下,兩軍對陣,能在敵眾我寡的生死絕境當中,讓眾多的敵人感動到磕頭流淚的地步,只怕古今戰爭史上異數難見,可見傅燮容公之風骨操守,令多少人為之敬佩。
傅燮容公究竟是做了什麼,使得一族人對他如此感恩戴德呢?我們來看看相關的史實記載。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它說:“燮善卹人,叛羌懷其恩化,並來降附,乃廣開屯田,列置四十余營。”我們從記載當中,就可以看到,傅燮容公善於體恤人民,事事為百姓著想,叛羌在他的感化下都來歸附,於是境內大安。當時因為民族問題和叛軍起義,漢陽郡實際上是戰亂頻發,許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當時的叛軍首領或者是朝廷的官員都不願意,或者是沒有能力來安置這些流民,但是傅燮容公心系百姓,出錢出力,前後修築了四十多營,來安置飽受戰亂和饑荒之苦的人們,並且組織領導羌、胡、漢的人民來共同修復淤塞的管道,實行屯田,既安定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又恢復和發展了寧夏川區的農田水利事業。《群書治要·賈子》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這樣一位愛民如子的官員,北地郡的人民怎麼會不愛戴他呢?這樣他在人民心中的名望之重,在這場戰爭當中也完全就體現了出來。
面對數千的敵兵下馬叩首,涕泣懇請的感人之景,他的兒子子幹也同樣說了這樣的話,他說:“國家昏亂,遂令大人不容于朝。今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鄉里羌胡,先被恩德,欲令棄郡而歸,願必許之。”這裏的“子幹”就是傅燮之子傅幹,子幹是傅幹的字,“大人”是子幹對於他父親的一個敬稱。傅燮容公的兒子傅幹就進言道:“國家政治黑暗混亂,使得父親您不能在朝中容身,如今天下叛亂,而我們的兵力又不足以自守,鄉里和羌胡先前都受過您的恩惠,希望您能夠棄城歸鄉來保全自己,請您一定要答應他們的請求啊。”面對敵人涕泣叩首與兒子的懇切請求,傅燮容公卻說出了這樣的話,他說:“蓋聖達節,次守節。且殷紂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今朝廷不甚殷紂,吾德亦豈絕伯夷?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人間,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於此。)”這裏的“達節”就是指不拘常規而合節義,“守節”就是堅守節操的意思,“節”就是超過的意思。這段話就是傅燮容公的一個回答,他說:“聖人無論進退都合於節義,次等的就堅守節操,當初像紂王那樣暴虐,伯夷仍然能夠不食周粟而死,如今朝廷還沒有到達那樣的地步,我的德行操守又怎麼能超過伯夷呢?現在世道紛亂,不能養浩然正氣,在世上享受著朝廷的俸祿,卻又想逃避所遇到的危難,我能夠到哪里去呢?一定是死在這裏呀。”
這一段話當中,傅燮容公所說的“聖達節,次守節”,實際上是出自于《左傳·成公十五年》,楊伯峻先生對它的注解是:“最高的道德為能進能退,能上能下,而俱合於節義。”這個就是聖人的德行。“伯夷不食周粟而死”,實際上是一個典故。當初伯夷、叔齊不贊同武王滅商,因為恥食周粟來采薇而食,最終餓死于首陽山,被後人視為是抱節守志的典範。傅燮容公引用了“聖達節,次守節”之語以及伯夷的事例,來表明了自己守節的堅定意志,最後的“吾行何之?必死於此。”更是重申了他必死的決心。傅燮容公的慷慨陳詞,實際上也是留給兒子的遺言,他身為將領,沒有選擇臨陣脫逃,回到家鄉,也恥於降敵辱身,最終選擇了戰死沙場。他指揮左右進兵,最終臨陣而死,後加諡號為“壯節侯”。
到了這裏,赤膽忠心的一代名將走完了他壯烈的一生。傅燮之死,忠義無雙,感人至極。在傷感之餘,一定會有人好奇,他明明有機會選擇生,為什麼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赴死呢?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第三部分——人物解讀的感悟分享,我們從平素修身和在朝為官這樣兩個方面來瞭解傅燮容公的為人以及品格。相信在這樣的一番瞭解之後,我們對於他這樣的選擇會有著更深的理解,我們先來看一看他的平素修身。
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字。根據《後漢書》記載,傅燮容公“本字幼起,慕南容三複白珪,乃易字焉。”“慕容三複白珪”在《論語》當中也有出現,“慕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這說的是春秋時魯國人南宮括反復誦讀《詩經》的詩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這個意思它就是說,白玉上的污點還可以磨掉,若是因為說話不謹慎而出錯,便是無法挽回的。南宮括反復誦讀這一詩句,實際上是在告誡自己要言語謹慎。傅燮容公在少年讀書時看到了這個故事,十分仰慕南容的德行,便將自己的字改為了“南容”,以此來勉勵自己要慎于言行,要有嚴謹的修身功夫。
第二件事情便是他謹守禮節,篤行悌道。《太平御覽》引《傅子》曰:“奉寡嫂甚謹,食孤侄如赤子。”傅燮容公的兄長,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去世了,那麼他便恭敬地侍奉嫂嫂,將自己的侄子視為己出,撫養長大,可見他的為人十分的無私,並且有情有義。
第三件事情就是他棄官服喪。根據《後漢書》記載,傅燮容公“聞所舉郡將喪,乃棄官行服。”傅燮容公早年,因為才德兼備而受到賞識,被舉為了孝廉。後來他聽說舉他為孝廉的長官要逝世了,於是就棄官去服喪。在仕途正好之時,傅燮容公為了當初的一份知遇之恩,毅然棄官,放棄了大好前途,守喪三年,這其中足可見其待人的忠厚品德。
從這三件事情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傅燮容公的為人是修身慎行、孝悌養德。除了平素修身,我們再來看一看他在朝為官的幾項事蹟,來看一看他的為官之德。
第一件事情便是他上疏朝廷,直言時弊。在當時的情況下,朝廷昏暗,宦官專政,貪暴橫行。漢靈帝尊宦官張讓為父,趙忠為母,當時敢於談論朝政,斥責宦官的官員,不是被殺害,就是遭到了黨錮之禍,被罷官禁錮,甚至還要牽連家人,這些都是傅燮容公親身所見的。當他看到宦官專權,生民蒙難,為了挽救危機,便不顧個人安危,在出征討伐起義軍之前,上疏朝廷,我們來看一看他的疏文。
疏文的開篇便是:“臣聞天下之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他又說:“黃巾雖盛,不足為廟堂憂也。臣之所懼在於治水,不息其源,末流彌增其廣耳。陛下仁德寬容,多所不忍,故閹豎擅權,忠臣不進。”他在這裏,明確指出了相比起義的黃巾軍,宦官才是禍亂天下的根源,將矛頭直指禍國殃民的宦官勢力,直言要靈帝先除去宦官這個禍根。在當時的一個政治環境下,這樣的直諫和忠勇的膽識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又說道:“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國,亦猶冰炭不可同器。”這裏其實就非常鮮明地表達了他對於宦官勢力的不恥,不願意與其同流合污。
在上疏之後,他便派去出征,去鎮壓當時的起義黃巾軍。傅燮容公轉戰各地,積累了赫赫戰功。但是宦官趙忠等人便因為這一份疏文對他懷恨在心,便從中讒毀,反而要想將他治罪。靈帝想到了這一份疏文,知道趙忠是有意要陷害他,便沒有加罪於他,但同時卻也沒有賞賜,反而將他外調到了偏遠的安定郡去當一個都尉。我們便可以看到,傅燮容公上疏朝廷,直言時弊,最後的結果卻是有功無賞,反而外調安定。傅燮容公在經歷了這樣一件事情,並沒有向宦官勢力屈服。我們接著來看,“拒忠守正,不阿宦孽” ,他剛正不阿,繼續拒絕了奸賊趙忠的示好。
話說傅燮容公在平定起義軍當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朝廷當中是非常有名望的,百姓也都非常地仰慕他。看到這個情況,趙忠便採納了幕僚臣下的建議,想要私下去拉攏傅燮。根據《後漢書》的記載,趙忠讓他的弟弟去致殷,弟弟去獻殷勤。趙延對於傅燮說:“南容少答我常侍,萬戶侯不足得也。”他這意思,就是說,只要你稍稍地送一點彩禮來示好,你想要當萬戶侯,當大官那都是不足為提的。面對這樣的誘惑,傅燮容公義正言辭拒絕道:“遇與不遇,命也;有功不論,時也。”我能不能當大官自有命數,我有功勳卻不能被封賞,這是我的時運如此。“傅燮豈求私賞哉!”我怎麼能為了這些來行賄,求得封賞呢?這最後的一句“豈求私賞哉!”流露出了一身的正氣,足以使奸邪之人喪氣膽寒。
趙忠知道之後,更是懷恨在心,但因為傅燮容公當時的名望很高,他不敢公開陷害,便用計將他外調到漢陽做太守。他這其中的陰謀也是希望借叛軍邊章、韓遂之刀來除掉傅燮。 從這兩次事件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傅燮容公雖然因為與宦官作對而受到牽連,不僅有功無賞,還不斷地被外調。但是他依舊為了天下安危向宦官發難,不與其同流合污。從他的言行當中,我們看到了忠君名將的一身傲骨,看到了不畏權閹的清流忠臣。當他被外調到漢陽郡的時候,我們前面也有所提到,他心懷百姓,安定人心,興修水利,造福了一方。最後被圍困漢陽之時,他臨敵而不懼,身亡亦不惜,最終舍生守節,以身殉城,堪稱是一位忠厚愛民、守正忠烈的名臣,令人仰慕欽佩。
對此他的孫子傅玄評價他的祖父道:“敦方,足以正眾邪;肅清,足以濟殊俗。不吐剛而諂上,不茹柔而默下。”他讚賞了祖父不畏強權,正道直行的高尚情操。王夫之在《讀通鑒論》當中也同樣讚歎道:“(燮)非徒節義之士也,允矣其可為社稷之臣矣。”我們從“社稷之臣”這四個字當中,足以見其評價之高。我們從傅燮容公的個人修身及為官言行當中,也確確實實能夠感受到,傅燮容公實在是無愧於“社稷之臣”的讚歎。
到這裏,我們已經簡單回顧了傅燮容公忠勇清正的一生。又回想起他壯烈之死。有人難免會發出“忠義換得骨枯”的感歎,為其感到不值,感到惋惜。這一腔忠義換得的,真的僅僅只有骨枯麼?未必然也。《群書治要·周易》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意思是說,積德行善之家,子孫後代必將會受到庇蔭。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道德教育,注重子孫兒女氣節和操守的培養,強調人的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家教、家風作為傳統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環節,更是對著個人的品格塑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家教帶來好的家風,好的家風培養良善之人,也必將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從傅燮容公的家族承傳史中,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出這一點。
在傅氏家族,愛國忠君、仁厚正直的家風實際上是代代相傳的。傅燮容公他實際上是屬於北地傅氏一族。西漢名將傅介子便是北地傅氏的開創者。傅燮容公是傅介子的同支亦或是同族不同支,目前在學界還有一點爭議。但是毫無疑問,傅介子就是傅燮容公的先人。著名詩人王昌齡的詩句“不破樓蘭終不還”,便是運用了這位西漢名將傅介子智取樓蘭王的典故。
在西漢初期,樓蘭王的存在是朝廷處理西域問題的棘手難題。樓蘭王親近匈奴,卻又倚靠漢朝。他在政治上朝秦暮楚,反復無常,屢次攔截、殺害了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臣,背叛漢朝,傷害了漢朝子民的生命以及財產安全。傅介子就在這種情況下,奉命前往西域,智取樓蘭王之首級勝利歸來,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斬樓蘭”從此也成為了一個典故,常用來指代平定邊患,為國立功的決心和願望。而傅介子自己也被封為了“義陽侯”,被載入史冊,名垂千古。傅燮容公的一生,我們之前也都有所瞭解了,他無疑是承傳了先人的這種忠君愛國的家風和家族精神的。而且在查閱相關史實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傅燮容公為國捐軀之後,傅家子孫雖然漸漸散居到了內地和江南,但是仍然是名人輩出。
我們先來看傅燮容公的兒子——傅幹。傅幹是東漢末的一位善用權謀、有辯才的謀士,官至扶風太守。他的生平可以零散見於《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鑒》當中。十三歲的傅幹在面對父親被圍困漢陽城之時,他就說道,勸諫父親棄守漢陽返鄉,然後要“見有道而輔之,以濟天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雖然年紀尚幼,但是頗能看清當時的政治局勢。同時他說:“見有道而輔之,以濟天下。”這就說明他小小年紀,卻也心懷天下,滿腔忠義。傅燮容公對此雖然沒有採取他的建議,但是也稱讚道:“汝有才智,勉之勉之。”當他成長,成為扶風太守之時,他為平定河東也立下了功勳。之後也勸阻了曹操遠征東吳,他從實情出發、提出了切實的建議,還從反面談論出了頻繁出兵的危害,闡明了文武並用、文治至上的見解。這一段話還被引入了其他的史書以及政書。這可以體現出傅幹善於謀略與論辯。曹操最後沒有採取他的建議,結果慘遭失敗。事態的發展再次證明了傅幹建議的可行性。由於當時時局非常的混亂,傅幹曾在馬騰、曹操等麾下任事,但是他的骨子裏仍然是忠於大漢王朝的,他十分譴責眼中無君、無父的亂臣賊子。他的文章《王命敘》便明顯反映出了這一思想特點。另外,傅幹可能在建安末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反對曹操的政治事件。可見,傅幹在個人操守上是繼承了其父傅燮忠於漢室的志節的。
那麼除了傅幹之外呢,傅燮容公的孫子,也就是傅幹的兒子傅玄呢,他也同樣非常的出色,他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著有《傅子》一書,也被收錄在《群書治要》當中。另外傅玄還仕途通達,他曾經擔任過弘農太守、侍中、司隸校尉等等的職位,政績不凡。他去世之後,更是被追封為“清泉侯”。在他在朝期間受到重用,同時為官清廉,十分受到人們的尊重。那傅玄認為做官的人應當公正無私,他提出了“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除了為官清正之外啊,傅玄的這一生為國家推薦了不少賢才,為朝廷貢獻良多。當時西晉還風行著驕奢淫逸之風,他是極力反對驕奢之風的,提倡簡樸樸素,這一主張在當時也是十分有現實意義的。
傅玄之子,也就是傅燮容公的曾孫,傅咸也同樣繼承了傅氏的家風,也是晉朝有名的一位直臣。傅山在《傅史》當中對他評論道:“自是傅氏有風骨人。”傅咸篤於儒學,擅長寫作,在文學方面頗有建樹。他在朝中也頗有政治成就,先後擔任了尚書右承、禦史中垂、司隸校尉等等的官職。他是一位諍臣,不畏強權,多次彈劾不法之徒,澄清了朝廷的吏治。王夫之在《讀通鑒論》當中讚歎他“忠直為當時之領袖”。可見傅咸身為西晉王朝當中少有的正直清廉大臣之一,不僅被載入史冊,同時還贏得了後世的好評,名垂千古。
除了直系之外,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傅巽、學者傅嘏(gǔ)均屬於傅氏一族。傅巽他是傅嘏的伯父。而傅玄和傅嘏是從兄弟的關係。這兩人在朝廷也都擔任要職。傅巽官拜尚書,傅嘏因為功勞而被封為了“陽鄉侯”,去世之後更是追贈“太常”。
傅氏一族的名人還有非常非常多。比如說南朝宋的宰相傅亮、甯朔將軍傅弘之,南朝梁的南平侯傅岐、還有尚書傅昭等等。
我們從這個族譜當中可以看到,雖然傅氏家族散佈於各地,但是傅氏一族忠君愛國、剛正不阿的良好家風和優秀品德卻代代傳承,永不中斷。因此,傅氏家族枝葉繁衍,人才輩出,功名顯赫。
而這樣的家風,正是靠著一代代傅家人時刻謹言慎行、克制私欲塑造而成的。甚至是像傅燮容公這樣,付出生命和鮮血的代價,才能使得整個家族擁有如此深刻的精神烙印。傅燮容公的操守與品行無疑對於家風的樹立是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的,這樣的鞭策使得傅家人慎于言行,勤勉修身,免受禍患。因此,傅燮容公的高尚德行實際上無時無刻地不在庇蔭後人。這也正說明了那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看當時致使傅燮容公慘遭圍困的那些奸賊小人的下場。
之前我們已經介紹過了,賊的力量主要有這樣的三個方面,同時外因有漢朝的叛軍王國、韓遂,內因是有司馬、馬騰。而另外的耿鄙和程球,已經死於軍隊嘩變當中。
剩下的這些人我們先來看看王國。不久後的陳倉之戰當中,皇甫嵩大破叛軍,韓遂和馬騰趁機就廢掉了王國。戰敗,又加上被廢,在當時亂世當中,王國的下場可想而知。
那麼我們再來說韓遂,他的結局也十分的淒慘。他後來戰敗失利,為部下所殺。而他的子孫在建安十七年被曹操全部誅殺,可以說是慘遭滅門。
再說到馬騰,他後來與韓遂因猜疑自相殘殺。最後因為叛變曹操,也被他誅滅了三族。
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確確實實“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說到這裏,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當初的問題:“忠義真的只換得骨枯麼?”答案已經非常明顯了,“並不是。”
從傅氏一族的興盛來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從奸賊小人的下場來看,“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接下來我們再來進一步地看一下,因忠義而骨枯值得麼?
對此,《群書治要·序》當中也有這樣的一段話,它說:“其委質策名,立功樹惠,貞心直道,忘軀殉國,身殞百年之中,聲馳千載之外;”
那些為國獻身的忠臣,建立了功勳,施布了恩澤,忠貞正直,捐軀殉國,雖然身死當代,卻名揚千年。
而反過來,“或大奸巨猾,轉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仰黑,忠良由其放逐,邦國因以危亡者;”
而那些用心險惡之臣,權傾朝野,翻雲覆雨,如同是神像裏的老鼠,城牆裏的狐狸一樣,難以驅除,顛倒邪正是非,將忠臣流放,導致國家危亡。
“鹹亦述其終始,以顯為臣不易。”
這所有的來龍去脈都被史書一一記述,以顯為臣之不易。
那麼就如《序》中所說,傅燮容公的忠義無雙,不僅在他的生命裏,在傅氏家族不斷流傳的風骨當中,他的操守與氣節更是垂名青史,確確實實是“身殞百年之中,聲馳千載之外。”
《中庸》也有說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傅燮容公的一生便是對這句話的印證。他在亂世之中,不為朽木所腐,不易赤子之心,忠義無雙,一身正氣。傅燮容公用他的生命和熱血告訴世人,什麼叫作節義,什麼叫作忠誠。如此之德行,不僅令他死後封侯,庇蔭子孫,更是被載入史冊,存不朽之名,享無疆之壽。
家瑞的分享今天就到這裏結束,其中若有不足疏漏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