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師,親愛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菲璘與大家分享《祭祖的文化內涵》。首先簡單介紹祭祀,再介紹祭祀的種類,包括祭天、祭神和祭祖,最後以祭祖為例,從如何祭祖、為什麼祭祖,來介紹祭祀的文化內涵。
先看祭祀。祭祀是禮的一種,這種禮是如何形成的呢?《禮記•祭統》上說:“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祭禮並不是由外在的事物發生而後形成相應的禮儀,而是源自內在,內心有所感,通過外在的儀式表現在行為上,形成了祭祀之禮。祭禮是由心發出、自內而外的。例如祭祖是內心對親人地思念與感恩,這種思念之心、感恩之心、至誠恭敬之心,自然而然流露於外,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祭祖之禮”。
《禮記•祭統》上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就是在治理社會的各種重要措施之中,沒有比禮更重要的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就是禮分為五種:有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禮,因為祭禮屬於吉禮,因此吉禮排在五種禮的最前面。祭祀是一個國家的大事。《左傳》上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制度。因此,古代君王都是謹慎制定祭祀之禮作為國典。
祭祀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定時舉辦祭典表達對先祖、天地萬物,以及有功於國家社稷之人的恭敬與感恩。祭祀教人不忘本,教人飲水思源、知恩報恩。
下麵看祭祀的種類。《荀子》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天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本,沒有天地就無法長養萬物;先祖是人類的根本,沒有先祖就沒有後世子孫;國家領導人和老師是治理的根本,沒有領導者日理萬機地治理和老師地辛勤教導,就沒有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可見,中國人供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是有理論依據的。
針對不同的祭祀物件,可以將祭祀分為祭天、祭神和祭祖。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是祭天、祭神還是祭祖,都不是迷信。
首先看祭天。“天者天理也。有事必有理。祭天旨在教民即事以明其法而自然之理也。”就是通過祭天這件事,教導民眾明白天理,明瞭法而自然的道理,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什麼是天道?天道就是自然而然、本來如是的秩序、規律和道理。比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古代天子效法天地,代天實行教化。《漢書》上說:“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效祀就是祭天。帝王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順承天意,而順承天意最重要的就是郊祀。《孝經》雲:“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後稷是周朝始祖,成王繼位之後,周公攝政,郊祀祭天。提出尊父配天之理,極盡孝敬之心。
在《孔子家語》上記載,是魯定公問孔子說:“古代的帝王在郊祀祭天的時候,為什麼會以祖來配天呢?”孔子回答說:“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這個上帝指的是天,先祖是人的根本,天為萬物的根本,以祖配天是以根本相配,郊祀祭天這是感恩報答其根本。孔子繼續說:“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上天垂象召示自然而然的天道,聖人效法天道,郊祀就是聖人效法天道並展示給世人。
下麵再看祭神。一般人死為鬼,但是古人把有功于國家社稷的人過世之後奉為神。《禮記》中記載了聖王制定的祭祀原則,即哪些在祭祀之列。經文說:“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也就是曾將各種有益的方法傳授給民眾的人應當被祭祀,為操勞國事而殉職的人應當被祭祀,有安邦定國功勞的人應當被祭祀,能抗禦大災的人應當被祭祀,能抵禦重大外患的人應當被祭祀。可以看出,祭祀的物件都是有功於國家社稷、有功於人民的人,為了紀念這些人,古時人們設立專門的廟來祭祀。例如大禹廟、岳王廟、關帝廟,就如同現代社會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或者故居、紀念館來追念、緬懷國家功臣,表達感恩之心,飲水思源、知恩報恩。
除了以上列出的有功於國家社稷的人在祭祀之列以外,《禮記》上還說,“日月星辰被人們所瞻仰;山林、川穀、丘陵等,人們從這裡獲得生存所需,享受他們的恩賜。因此,這些也都在祭祀之列。”《禮記•祭法》說,“山林、川穀、丘陵,這些能生雲雨,顯不尋常的雲氣,這些都稱為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有天下者指的就是天子。“祭祀百神”,這裡的百是虛數也就是眾神,什麼是眾神呢?眾神就是萬事萬物:山神、地神、海神、河神、花神、樹神、五穀神,乃至門神、灶神都稱為神。這種稱呼它的立意非常精美,它無一不是教人尊重、敬愛萬事萬物。這也是古人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在《漢書•五行志》上說:“王者即位,必郊祀天地,禱祈神祇,望秩山川,懷柔百神,亡不宗事。”古代帝王繼位一定郊祀天地,向天神和地神祈禱,按照等級望秩山川使百神各安其位,無不是遵崇奉侍,這是表達對天道的敬畏之心,表達對自然的感恩,感恩他們的化育之恩。于古時山清水秀、萬物祥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在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包括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物種減少、資源枯竭等等。因此,古人敬畏天地、尊敬百神的思想,對現在的環保也有啟示作用。尊重萬物就不能夠肆意地剝奪任何生物、非生物的存在,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自己,因為自然、天地與我是一體的關係。可見古時祭天與祭神都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與迷信毫不相干。
下麵看祭祖。《禮記•祭統》上說:“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養是父母健在時供養雙親,孝是父母健在時侍奉雙親。父母去世之後,設立祭祀之禮,沿續父母健在時的養與孝。那麼如何祭祀祖先呢?
首先,祭祀最關鍵的是要有至誠恭敬之心,也就是祭盡其敬。《朱子治家格言》上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弟子規》上也說:“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禮記•祭義》記載:“孝子將祭,慮事不可以不豫;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虛中以治之。”這是說孝子將要舉行祭祀的時候,在祭祀之前不會不預先考慮所有的事情,祭祀所需的器物不會不預先就準備齊全,而且排除心中的雜念,專心致志於祭祀這一件事情之上。
《禮記》上也對祭祀之前和祭祀之時,如何保持恭敬之心做了詳細地描述。
先看祭祀之前。在祭祀之前要進行齋戒,對內調攝內心,使內心清淨;對外要隔絕一切交際、娛樂、房事等活動。齋戒時,專心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住所、音容笑貌、飲食習慣、志趣愛好。如此齋戒三天,使祭祀的先人活現在人們的心中。
祭祀當天,進入宗廟後,仿佛會從牌位上看到逝去的親人,行步周旋、進奉供品、神情肅穆,仿佛親人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出門之後側耳傾聽,仿佛能夠聽到親人深深地歎息聲。因此,《禮記》上總結先王對親人的孝敬之情,是親人的面容不曾離開過眼前;親人的音聲不曾離開過耳邊;親人的心志愛好不曾離開過心間。因為對親人深深的愛和敬,親人永遠住在我們的心田。內心至誠恭敬,因此親人的形象永不磨滅。
下面看看古代帝王在祭祀時的恭敬之心吧。先看周文王。《禮記•祭義》記載了文王祭祀時,思親的恭敬程度。
文王祭祀,敬事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樣,思念死者時痛不欲生,在父母去世的那天哀痛至極。聽到父母的名諱,就像看到父母一般。祭祀的時候極盡誠懇,就好像看到父母的生平嗜欲以及喜愛的神情。
再看一下明仁宗。在《聖諭像解》上記載著明仁宗躬閱祭器的故事。當明仁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次明成祖也就是永樂大帝到了南京,問東宮官楊士奇說:“你輔佐太子已經很久了,對他瞭解很清楚,太子的為人到底怎麼樣呢?”楊士奇回答說:“太子殿下仁孝恭敬非常人可比。”明成祖就請楊士奇舉出一些例子來具體說明一下。楊士奇說:“在每逢祭祀的時候,太子一定會把所有的祭器親自檢查,從不把這件事情委託給別人。比如去年按照慣例要舉行祭祀,正好太子生病了,醫生告訴他,必須要服藥發汗才可以。太子說,如果要服藥發汗,那我怎麼還能夠親自來參加祭祀呢?太子左右的人就建議,說可以讓別人來代替太子參加祭祀。但是太子怎樣回答呢?他說,皇上把祭祀的使命交給了我,我又派遣別人來代替,這不是違背君父的命令嗎?所以太子就帶病親自參加祭祀,祭祀完畢出了一身汗,病也痊癒了。再比如,每次太子給皇上您進奉物品的時候,一定是親自檢視物品,然後貼好封條,再讓這些押送的人派遣他們出發,從不輕易把這件事情委託給別人。”明成祖聽了楊士奇的舉例就說:“這些都是為人子應當做的事情呀?”楊士奇就回答說:“自古以來的大聖大賢,都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了極致而已。”這也就是說聖賢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只是畢恭畢敬、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己的本分而已。太子為人至誠恭敬,自然也感得上行下效。後來太子成為明仁宗之後,國家也治理得很好。
如何祭祀的第二個方面是依時祭祀。《禮記》上說:“內盡於已,而外順於道也。”也就是在自己的內心,完全本著親情至性,在外在的行為上合乎天地之道。合乎天道的方式,就是按照時節的變化來祭祀祖先。《禮記》雲:“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禘是陽之極,嘗是陰之極。孝子依時節有感而思念親人,制定了祭祀之禮。春天舉行禘祭,秋天舉行嘗祭。春天禘祭的這個名詞是夏商時期的稱謂,這個稱謂在周朝是稱為慈祭。秋天的時候,霜露覆蓋大地,君子踏霜而行,生起悽愴之心,也就是悲涼之心。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這種時節而思念故去的先人。春天的時候,雨露滋潤大地,君子踏露而行,生起了怵惕之心,思念故去的親人,似乎他們也像春天一樣重返人間。在祭祀的時候,是樂以迎來,哀以送往,用快樂的心情把親人迎來,再用悲傷的心情將他們送走。就一次祭祀而言是如此,因為不知道鬼神的來去期節,因此祭祀之初好像鬼神來,因此快樂。祭祀結束的時候,好像鬼神離去,因而哀傷。就一年的祭祀而言,鬼神的去來猶如陰氣和陽氣,陽氣主生長,春夏的時候陽氣來,好像鬼神的到來,秋冬的時候陰氣來,好像鬼神離去。因此,春夏祭祀有樂,而秋冬祭祀沒有樂。所以說是“禘有樂而嘗無樂。”雖然春天有樂及鐘鼓送屍,但是孝子的心在祭祀結束的時候,也仍然是哀傷的。古人這種按照時節舉行祭祀,就是恭敬之心地體現。
在古代的祭禮中,不僅對何時祭祀有規定,對祭祀的頻繁程度也有明確的要求。《禮記》中說:“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這是說明祭祀不能太過頻繁,如果頻繁祭祀就會令人生起厭煩,而對祖先失去恭敬。同時,祭祀的頻率也不能過少,否則就會令人產生怠慢而淡忘祖先。這種禮的設置也可以看出古人的良苦用心和對後世子孫的愛護。在一年中清明、冬至都有祭祀活動,定時祭祀就像是定時地提醒,提醒自己不忘本,提醒自己要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國家、感恩所有人。沒有祭祀就像是失去了提醒自己生起感恩之心的機會。
為什麼要感恩?因為一個人的成就不是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是無數的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就像講課,講課之前向聖賢人、祖師大德禮拜,這是提醒自己要生起感恩心,生起謙虛恭敬之心,感恩祖師大德的傳法之恩。提醒自己講課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栽培、國家的愛護,以及大家的護持。自己能做的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將這些道理講出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有功,是大家的功勞,如果有過,是自己沒有講好,是我一個人的過錯。
如何祭祀的第三點,是祭祀不已,也就是祭祀不終止。《論語》上說:“慎終追遠。”這裡的“遠”有兩層含義:一是父母去世已經久遠;二是祖父母以至歷代祖先距今已經久遠,都需要依時追念祭祀。
古人祭祀不終止,一個體現就體現在為這些過世的父母先祖,特別是這些遠者建立宗廟上。廟是指設置祖先牌位以供祭祀的建築。《禮記》上說:“築為宮室,謂為宗祧,以別親疏遠邇。”古人修築宮室稱為宗廟和祧廟,用以區別親疏遠近。在宗廟中祭祀關係比較親近的,在祧廟中祭祀關係比較疏遠的。根據《禮記·王制》篇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一般說是太祖廟在中央,東為昭,西為穆。
天子的這七廟指的是哪七廟呢?是四親、二祧、以及始祖廟。這四親廟指的是:父親、祖父、曾祖和高祖;二祧指的是高祖的父親和祖父,也稱為天祖和列祖。朱駿聲在《說文解字通訓定聲》中解釋說,按照周朝的禮制,天子七廟中,除了太祖廟和四親廟這五廟之外,二祧指的是文武世室二祧,世室就是世世不毀的意思,也就是文王和武王的祧廟永遠立在宗廟之內,不外遷。外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按照禮制,凡是親疏的程度高過遠祖之後就要遷出宗廟。遷出的神主遷入祧廟,帝王對遠隔數世之祖依照禮制將其神主遷入遠祖之廟,也就是遷入祧廟。已經遷入祧廟的神主就不再進入太廟。但是文王和武王的廟不會遷出宗廟,以此可以看出周朝人對於他們的開國祖先的恭敬、感恩以及追念之心。
祭祀不終止的另一個體現是終身祭祀。孝子思念親人是終身不忘的。《禮記·祭義》上說,“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君子對父母在世的時候恭敬贍養,去世後虔誠祭祀,所想的就是終身不辱父母的名聲。君子在父母去世之後有終身之喪的說法,也就是每年在父母去世的這一天都進行祭祀。這一天不做其他的事情,並非是因為不吉祥,而是在這一天專心思念去世的父母,不做自己的私事,以此來感念父母的恩德。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天堂的午餐》。
行孝不能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即使可以通過祭祀來追念過去的父母和先祖,但更應在父母健在時及時行孝。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要祭祖,也就是祭祖的意義。《論語·學而》篇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安國注解說,“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慎”是謹慎,“終”是壽終,父母壽終的時候,須依據喪禮謹慎治理喪事。父母之喪,以哀戚為重。因此說,“慎終者,喪盡其哀”。喪葬之後,須依據祭祀之禮,依據時節,追念祭祀。祭祀則要至誠恭敬。因此說“追遠者,祭盡其敬。”剛才講到“追遠”的“遠”,有兩層含義:一為父母去世已經久遠;二為祖父母以至歷代祖先距今已經久遠。遠者容易被人忽視忘記。如果能夠謹慎祭祀,追念感恩這些容易被忽視忘記的先祖,不是厚德至孝之人是很難做到的。而且,能夠對遠祖生起至誠恭敬感恩之心,又怎麼可能對在眼前的父母不感恩孝敬呢?如果在上位的君王能夠深厚他們的德行,率先垂範,做到“喪盡其哀,祭盡其敬”。那麼上行下化,在下位的民眾也自然會效法。蕅益大師在解釋“民德歸厚”時說,“厚是本性之德;複其本性,故似歸家”。人的本性是仁厚的,恢復人的本性就像回家一樣,民德歸於淳厚。“民德歸厚”的結果就是社會安定、國家太平。如果“民德歸厚”能夠遍及世界,那麼和諧世界就可以達到了。
“民德歸厚”是結果,原因是因為有孝道教育,而祭祖就是孝道教育的落實,這就是祭祖的第二個意義:“孝道教育,祭其是與。”《禮記·祭統》上說,“祭者,教之本也已。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君子教化,必定是從根本上教起,從自身的孝行開始,當祖父母在世的時候,父母對祖父母恭敬孝順,子女自然從父母身上學會了什麼是孝道,如果祖父母過世了,該如何教導子女孝順呢?
下麵經文中就說道,“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把孝順之心,表達到極致就是祭禮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父母在世的時候恭敬贍養,還有可能是畏懼父母的權威,或者說別有企圖,但是父母過世之後,依然能定時祭祀,那就是一片純粹的知恩報恩的心,一種感恩的心。能夠把孝心體現到極致的就是祭祀之禮。所以說“祭者,教之本也已。”君子通過祭禮來教,在上位的人,以恭敬感恩之心,定時依禮追念父母、先祖,恭敬師長,在下位的人,才能夠從他的身上,學到孝道。古代聖賢君子,在行教化的時候,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說文解字》解釋“教”為:“上所施,下所效也。”解釋“化”為:“教行也。”“教化”就是正己化人。
《禮記》上說,“君子侍奉國君,首先身體力行。對於上級的做法感到不安的,就不讓下級去做;凡是不願意下級做的事,也不可以用來侍奉上級;如果批評別人不該做,自己卻這樣做,這些都不符合教化的道理。”“君子施教,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於其親。因此,真正聖明的君主在上,在下的臣子就能服從。尊崇宗廟社稷,子孫就能孝順。為人君者,身體力行,盡力完成事上之道,端正君臣之義,教化便能由此而產生了。”
聖賢施教都是以孝為本。《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厚德由行孝而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講的就是孝道。祭禮是把孝心體現到了極致。民風不淳厚,根本原因是在於沒有教民孝道。祭祀的本質是孝道的教育,教人不忘本,教人飲水思源,知恩報恩。
孝有幾層含義。首先,是養父母之身,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衣食住行。第二,是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安心、放心。孔子說:“色難。”“色”是顏色,“難”是不容易。以飲食供養父母不算是難事,以和顏悅色侍奉父母才是難得。孝子與父母相處時,心中自然和順欣悅,形之於外,便是和顏悅色。
《禮記·祭義》上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對於親人有深愛之心,自然會和氣;有和氣,自然會有愉快的神色;有愉快的神色,自然會有和順的樣子。和顏悅色是孝心的表現。能養父母之心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層含義是養父母之志。為國家盡忠、為人民服務,是父母的期望。因此,竭忠盡智服務國家、貢獻社會是養父母之志,是更高層次的孝。中國自古便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忠從孝而來,對內,對家庭、對父母是孝;對外,對社會、對國家是忠。《禮記·祭統》上說:“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忠臣盡心順禮以侍奉國君,孝子盡心順禮以侍奉雙親,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從順而來。
《禮記·祭義》中列出了五條不孝的內容。第一,“居處不莊,非孝也。”居住的地方不莊重,不是孝。因為生活起居不莊重,生活沒有規律,環境不清潔,對健康有影響。其實不僅僅是居處不莊重,所有一切會導致身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包括在內。“身有傷,貽親憂。”自己得病,會讓父母憂傷,這不是孝。因此說,“居處不莊,非孝也。”
第二,“事君不忠,非孝也。”古人解釋忠為:“盡己之謂也。”竭盡全力完成領導交給的工作,就是盡到了忠心。如果對領導分配的工作,不夠盡心盡力,還沒有怎麼做就覺得累不順心。隨便辭掉了工作,使父母對自己擔憂,這不是孝。所以說“事君不忠,非孝也。”
第三,“蒞官不敬,非孝也。”為官不謹慎不是孝,如領導幹部貪污受賄、以權謀私,最後受到法律的懲罰鋃鐺入獄。這時影響的就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他的整個家人,當然也包括他的父母,不僅不能再照顧父母,還會被人說是父母沒有把他教育好,使父母蒙羞。“德有傷,貽親羞。”這更是不孝。所以說“蒞官不敬,非孝也。”
第四,“朋友不信,非孝也。”“人出言,信為先。”人而無信,在社會上就無法立足。朋友有信是五倫關係之一,朋友之間,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是我們的同輩,朋友之間“信”沒有做到,是德行有問題。“德有傷,貽親羞。”這是不孝。所以說“朋友不信,非孝也。”
第五,“戰陣無勇,非孝也。”作戰不英勇是不孝。在抵抗外辱的作戰中不英勇,結果使自己這一方敗陣,從而殃及到國家的安危、人民的利益,自己的父母妻兒也會受辱,這也會讓父母蒙羞。
以上這五點,可以歸納為忠、孝兩方面。歸根結底,忠和孝是一致的,忠是從孝而來。現在說孝養父母,都是“孝”和“養”這兩個字連起來說,但是曾子告訴我們,孝和養是不同的。
《禮記》上有一段經文說,“亨孰羶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就是將飯菜做熟,嘗過之後進獻給父母,這不是孝,這是養。“君子所謂的孝,是國人都稱揚羡慕,讚歎說:“幸哉,有子如此!”就是有這樣的孩子,真是父母的幸運,像這樣才是所謂的孝。”這其實就是養父母之志。
《禮記·祭義》上說,“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孝是眾多德行的根本,用這個根本,教導民眾稱為孝。如果沒有孝的德,只有奉侍尊長父母的禮,這個只能稱為養。曾子說:“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供養父母是能做到的,但是尊敬父母就難做到了;尊敬父母雖然難,也是能夠做到的;但是使父母安樂就不容易做到了;父母健在的時候,使父母安樂尚且還能夠做到,但是,父母去世以後,終身行孝就難了。難在哪裡呢?“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這個難,就難在父母去世以後,依然謹慎行事,永遠守持善道,不給父母帶來惡名,孝子能夠做到如此,就是終身行孝了。
除了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之外,孝的第四層含義是養父母之慧。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不是一味地順從,而是要委婉地勸諫。此外,還要告訴父母宇宙人生的真相。
《說文解字》解釋“孝”字為:“子承老也。”“孝”字的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上下合併在一起組成“孝”字,說明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關係。既然是一體,關係就要比一家人還要親。恭敬、贍養、關心、愛護一體中的一個部分,當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正是因為中國人有著一體的觀念,不僅孝養健在的父母,而且孝養故去的先祖。
千百年來,祭祖都是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祖是聯繫古往與今來的紐帶,孝教給人們一體的觀念,孝養父母向上擴展,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慈愛幼者向下延伸,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這是從豎的方面講,豎窮三際。將對父母的孝和子孫的慈愛橫向擴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過愛自己的親人擴展到愛其他人,這種對人的愛,可以進而擴展到對萬事萬物與天地自然。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先親愛自己的親人,而後仁愛人民。仁愛人民,而後愛育萬事萬物。張載則進一步視人民為我的同胞,視萬物為我的同輩,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莊子則更進一步,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些都是從橫的方向上來講,叫橫遍十方。那麼這種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東西是什麼呢?它就是人們的自性。所以,可見孝講到極致就是虛空法界,通過祭祖可以引發出人們一體的心,不僅和祖先是一體,和後代子孫也是一體;不僅和人是一體,和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關係。
還有,不僅儒家講孝、講一體,儒釋道三家的教育都是以孝道為根本。雍正皇帝在《雍正皇帝上諭》中講到,儒釋道三家是“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三家是從一個根本上產生出來的,教育人民的方法可以並行而不相違背。這個“原”就是孝道。“孝”是中華文化的根,“孝”之一字可以概括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祭祖是孝道的教育、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孝道的圓滿就是成佛、成聖成賢之道。
祭祖的第三個意義是,祭祖是倫理道德教育的具體體現。《禮記·祭統》上列舉了祭祀之禮的十種意義。第一是顯示事鬼神之道;第二是顯示君臣大義;第三是顯示父子之間的倫理關係;第四是顯示貴賤的等級差別;第五是顯示親疏關係如何遞降;第六是顯示爵位賞賜如何施與;第七是顯示夫妻之間的差別;第八是顯示政事恩惠公平;第九是顯示長幼的次序;第十是顯示君王與百姓之間恩義相接。
下面取其中的五種意義來說明。
首先,看“君臣之義”。“君迎牲而不迎屍,別嫌也。”在古時祭祖的時候,會有人來扮演祭祖、祭祀的先祖,就是“屍”,這個“屍”字不是“屍體”的“屍”,現在在簡體字中是一個字,但是在正體字中,這個“屍”,是現在的簡體字的“屍”,但是死屍的“屍”在正體字之中,“屍”字頭的下面還有一個“死”字。
君王走出宗廟大門迎接的只有祭祀用的牲畜,而不迎接代表君王先祖的屍。這樣做是為了避開君王欲要自尊的嫌疑。因為屍一般是由君王的臣子來扮演。屍的尊貴體現在宗廟之內,如果君主走出廟門,則君主為尊貴,與平常無異,那麼屍的尊貴就不能夠體現出來了。但是在宗廟之內,屍作為君和父的尊嚴是完全彰顯出來的,君王則完全是履行為人臣、為人子之道。君王原本是至尊,但是君王不出廟門,在廟中以臣、以子來自居,使屍的尊貴完全體現出來,這是向天下昭示“君臣之義”。
再看“父子之倫”。在祭祖的時候,可以用同姓嫡孫充當“王父屍”。天子、諸侯由北面事屍之禮。充當屍的人,對於祭者來說,是兒子的輩分。父親作為祭祀的人,是面朝北對兒子充當的屍進行祭拜,顯示子輩侍奉父輩的禮數,這個時候充當屍的兒子見到之後,怎麼會不尊敬自己的父親呢?“子事父之道”就是這樣體現出來的。
第三,“夫婦之別”。“夫婦之別”的“別”在祭祀之中是通過一系列的“禮”來顯示的。這一段經文可以一句一句來看,“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褘立于東房。”祭祀的時候,君王身穿繡有卷龍的禮服,頭戴冕,站立在阼階之上;君王夫人穿戴王后祭祀的禮服,頭戴首飾,站立在東房。下麵說,“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夫人在進獻豆的時候,“豆”就是盛放祭品的高腳盤,夫人進獻豆,手持豆中央細而直的這個部分,這個部分稱為“校”,“校”這個字在這裡讀Qiao,授禮的人將豆授與夫人的時候,手是托在豆下面圓形的底座,這個底座稱為“鐙”。 下面一句,“屍酢夫人執柄,夫人受屍執足。”就是夫人向屍獻酒,屍回敬夫人的時候,屍手執爵的柄,也就是雀尾,夫人接受屍回敬的酒的時候,是手執爵的足。第四句,“夫婦相授受,不相襲處,酢必易爵。”夫婦交相執酒爵的時候,不能手持酒爵上的同一部位,而且主人在接受主婦酒爵的時候,要更換酒爵。以上這些都顯示了夫妻之間要有所區別。
下麵看“長幼之序”。在古代宗廟裡的排列次序,都是按照昭穆之序排列,始祖的兒子這一輩為昭,始祖的孫子這一輩則為穆,始祖孫子的兒子就是曾孫這一輩又為昭,始祖的孫子的孫子就是玄孫這一輩又為穆。《禮記》經文上說,“凡賜爵,昭為一,穆為一。昭與昭齒,穆與穆齒。凡群有司皆以齒。”這個意思是說,在祭禮結束以後,眾多的親人賓客在一起宴飲的時候,昭輩為一列,穆輩為一列,昭列與穆列,這兩列是各自按照自己的年齡大小排列,而且參與祭祀的所有的執事人員,也是按照年齡大小排列,這就叫做“長幼有序”。
最後看“上下之際”。經文說:“夫祭有畀:煇、胞、翟、閽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為能行此,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煇是製作鎧甲的官吏中地位低賤的,胞是負責屠宰的官吏中地位低賤的,翟是負責音樂的官吏中地位低賤的,閽是守門人中地位低賤的,在夏商的時候,是不用受過刑的人來守門的。以上“煇、胞、翟、閽”這四種職務的人,是官吏中地位最低的,而屍又是祭祀中地位最為尊貴的,在祭祀即將結束的時候,最為尊貴的人也不忘地位最卑微的執事人員,將剩餘的祭品分賜給這四種人,這是施惠於下的方式,只有賢德的君王能做到這一點。因為有德之君,德能昭明,可以見到施惠于下的意義。君王仁慈,足以賞賜地位最低的人,仁君是最尊貴的,屍比仁君更加尊貴。因此,這樣的分賜是更加體現了賞賜之深。以此可以看出,賢明的君王在執政的時候,國境內所有百姓都不會受凍挨餓,這就是上下之間,也就是至尊與至賤之間恩義相接。
以上這提到的五種意義,都深刻體現了祭祀中所展現出來的倫理道德教育。孟子列出了五種人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種人倫關係中的前四種,在祭祀之中都有所體現。例如“父子有親”,在父親北面事屍的時候,教會兒子“子事父之道”,兒子因此而生起了孝敬之心。再如“君臣有義”,君王不出廟門迎接屍,以彰顯屍的尊貴,以此來彰明君臣大義。在宗廟內祭祀的時候,君主是作為臣和子的角色來對待屍,從禮上表達自己為臣、為子的孝敬與感恩之心。但是走出祭祀的廟門,君王仍然是至尊,所以君王不能走出廟門迎接屍,否則就會導致君臣之間的倫理關係不清。又如“夫婦有別”,在祭禮中是通過禮的設計來體現夫婦有別,這是一種提醒,提醒夫婦之間的區別是:夫有夫之道,婦有婦之道。《周易·家人卦》上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之道,女主內,而男主外,而後才能夠建立家道。天地二義是天尊在上、地卑在下,同於男女正位,因此說是“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之義是以內為本,因此先說“女正位乎內”,後說“男正位乎外”。《家人卦》上繼續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也就是父親不失父親之道,兒子不失兒子之道,兄長、弟弟、丈夫、妻子都行在他們作為相應角色的道上,使得尊卑有序,上下不失,家道自然就端正了。如果家家端正自己的家,沒有家不端正,天下就安定了。因此說“正家而天下定矣”。
最後“長幼有序”。在祭祀結束之後的宴飲時,按照昭穆分列,每一列的人員都按年齡排序,連執事人員也按年齡排序,這是充分體現“長幼有序”。
由此可見,祭禮看起來只是儀式,但並不是徒有其表的形式。從儀軌到祭祀用具,到音樂、服飾都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和教育意義,是為了引發人們的感恩之心和恭敬之心,祭祀是對人們心念、言語、行為的教化。
祭祖的第四個意義是“祭則受福”。孔子說:“祭則受福”。但是,並不是說僅僅參加了祭祀的儀式就能夠獲得福報。明瞭祭祀的意義,引發感恩之心,使民風歸於淳厚是根本,獲得祭祀之福是枝末。不明了祭祀的意義,只看重祭祀的外表,祭祀會淪為祈福的迷信形式。明瞭了祭祀的意義才能夠獲得祭祀之福。
為什麼祭祀要至誠恭敬?恭敬心屬於性德,通過至誠祭祀可以開啟一個人的自性。慧能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至誠感通則能得福。孔老夫子祭祀是至誠恭敬。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無論祭祖還是祭神都要心存誠敬。如果祭祀父母先祖,好像父母先祖就在面前;如果祭祀神明,好像神明就在面前,是同樣地恭敬,沒有絲毫怠慢。因此夫子說“我祭則得福”。以至誠之心祭祀獲得的福是什麼?是世間的長壽、富貴、吉祥和神明的庇佑嗎?這些是福的枝葉花果。《禮記·祭統》上說:“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這是說賢者祭祀必受其福的“福”,是“百順之福”。“福”是備的意思,所謂“備”就是百事都很和諧順遂,合乎道理。那麼無事不順,就是賢者以至誠之心祭祀,所獲得的福報。但是並不是為了求這樣的福報,而是以至誠之心祭祀,引發孝敬與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祖先、祖師大德,知恩報恩,將古聖先賢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中,自然而然所得到的結果。也就是在生活的每一刻都以這種至誠之心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恭敬待人、團結鄉黨,一個人的生活自然可以和諧快樂。人人能如此,就是民風淳厚,這時祭祀獲得的吉祥護佑,便是上下和順,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國豐民安,天下太平。
為什麼要祭祖的第五個原因是:宗廟祭祀,教人反古複始。宗廟的設立是古人不忘先人,對父母祖先的感恩之心和恭敬之心的體現。《禮記·祭義》記載:“聖人建立宮室供奉祭祀先祖,以此來教民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也。”這個“古”指先祖,“反古”指祭祀先祖,“始”是初始。人由父母所生,祭祀父母是複始,反古複始,追遠祭祀是教導人不忘自己從何而來。在宗廟中舉行的祭祖儀式是對先人的追念與感恩,更是對子孫進行的倫理道德教育。此外,在祭祖時,往往還要宣講祖先的德行,使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道得以傳承。可以看出,宗廟是教育場所,與迷信毫不相干。
剛才有提到祭祖的形式和禮儀的教育意義。其實不僅是禮儀和形式具有教育意義,上古宗廟祭祀的時候會有屍,後來是用牌位代替了屍,中國古代以及在現在,在一些地方,還會供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牌位的寫法也有教育意義在其中,這也體現了古人將教育落實在點滴之中的存心。
“天”由“人”和“二”組成,“天”這個字在寫的時候,要人不頂天,也就是“天”這個字的“人”不能夠頂著“天”字的第一橫,寓意為中國古代以天為至上,人再高也高不過天。
“地”這個字要“地不離土”,也就是“地”字左邊的“土”要與右邊的“也”連筆寫,不能斷開,意為地由土構成,人類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於地,把大地比作母親是再恰當不過了。“天地”二字寫得很寬闊,意味著天寬地闊,讓人效仿“天無私覆,地無私載”那種一切平等,無不包容,承載萬物的品德。
第三個“君”字,下面的“口”必須封嚴,也就是“君不開口”,寓意君無戲言,說話要一言九鼎。
而下面第四個“親”字,右邊上面是一個“目”字,“閉目”是寓意是去世,但是這個“目”字在寫的時候,要不能夠封嚴,意為“親不閉目”。這既是對父母長輩的祝福,希望父母健康長壽,也是念念想到父母祖先觀察著子孫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敬畏存心,即使獨處一室,也要慎獨,不能令父母祖先蒙羞。
第五個字“師”字,在寫的時候要省略左上角的短撇,意為“師不當撇”,即不能夠把老師撇在一邊,不能夠忘記老師的教誨。
“天地君親師”的寫法都是提起後人的孝敬之心與感恩之心,充分體現出中國人民對天地的感恩、對君師的尊重、對父母祖先的懷念,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相反,如果宗廟被毀,祭祀中斷會如何呢?
宗廟被毀,祭祀中斷,斷掉的是孝道教育;斷掉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斷掉的是飲水思源、知恩報恩的教育,其結果就是“禮崩樂壞”。“禮崩樂壞”會使仁義喪失,當人們變得不仁不義,倫常道德就不復存在了,這個時候想要得到天下太平、社會安定將會變得極其之難。因此,若要中華文化復興光大,就要提倡祭祖,因為祭祖有著極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祭祖的第六個意義是:紹述祖德,承傳家風。每在祭祀的時候,除了祭祀典禮之外,往往還要紹述祖德,講述祖先的德行,哪朝哪代出了哪位有德行的祖先,對國家對人民有什麼樣的貢獻,使作為後世子孫的人們對先祖生起感恩之心,並且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效法先祖,承傳家風,報答祖先對後世子孫的愛護。
中華民族曆世子孫都尊崇孝道,注重祭祀,遵守先人的教誨,因此聖賢輩出。《後漢書·楊震列傳》記載:東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叫楊震,他是弘農華陰人,就是在今天的陝西省華陰縣。他學識淵博,講經教學培養弟子,被人們尊為“關西夫子”。他五十歲的時候出仕為官,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勤政愛民。他在去赴任東萊太守的路上,路過昌邑縣,昌邑縣的縣令王密是被楊震舉薦出來的。王密聽說自己的恩人路過此地,就乘著夜色帶了十斤金子要送給楊震,楊震看到這些金子,歎了一口氣,說:“哎!我瞭解你,把你舉薦出來,但是很可惜,你卻不瞭解我。”王密還以為是楊震怕這件事情有人知道,才不願意接受,就說:“暮夜無人知。”意思是夜色之下沒有人知道,但是楊震聽了之後怎麼回答的呢?他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楊震認為,這不是沒有人知道,而是“四知財”。於是拒不接受,王密就羞愧地回去了。後來為了紀念楊震,昌邑縣的百姓修建了“四知堂”,楊氏的後世子孫也以“四知堂”為家族的堂號。楊震曾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讓後世的人稱自己的子孫為清白官吏的後代,把這些留給他們不是很豐厚嗎?每到祭祀的時候,楊氏子孫從四知堂的匾額下走過,想到祖先的德行不收四知財,又怎麼會去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呢?因此說,中國古代的廉潔教育從家庭中就已經開始了,楊震的後代子孫都秉承了楊震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的作風。
楊秉是楊震的第三個兒子,做官做到了太尉,楊秉以“三不惑”著稱,他說:“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也就是不被酒迷惑,不被女色迷惑,不被錢財迷惑。楊秉一生曾經三次被貶,四次複出,都是因為極慮忠誠,剛正不阿。有一次,他被貶回鄉裡,生活極其貧困,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即便如此,也拒不接受接濟之財。楊秉的兒子楊賜,同樣是慷慨激昂,無私無畏,做官到了司徒、司空、太尉。楊賜的兒子楊彪也做官到了太尉。因此,從楊震開始到曾孫楊彪,四世德業相繼,做官到了太尉的位置,也就是三公的位置,後世人稱“四世三公”。
其實,不僅僅是楊氏家族有楊震這樣廉潔有守的官員,在每一個人的歷代祖先之中,都有像楊震這樣德行高尚的官員,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庸》上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子賢孫善於繼承先人的志向,善於發揚先人的事業,祭祀的時候,紹述祖德,緬懷英烈,追思先人對國家民族的貢獻,不僅是祭祀時誠敬之心、感恩之心的表現,又能進一步使後人生起恭敬和感恩之心,生起責任心和使命感,激勵後人繼承前人的志向和事業繼續前進。
二〇一四年二月,習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二〇〇二年冬至,世界第一個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在香港落成,依據中國科學院袁義達、杜若甫編著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國歷史上曾出現的姓氏多達兩萬三千多個,萬姓先祖紀念堂就是過去的百姓宗祠,這樣的用祠也是與時俱進,是用現代化的方式對古代祭祖的傳承與發展。
如今,世界各地華人提倡建設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提倡祭祀中華民族萬姓先祖,這有助於弘揚中國精神,承傳中華文化,有助於形成中華文化一體的價值觀,凝聚世界各地的華人以及熱愛中華文化的各族人民,使之和諧一體,萬眾一心。
祭禮能夠啟發人們的孝心,啟發人們一體的心,這種一體的觀念不僅能凝聚一個家庭,乃至不同的家庭;凝聚一個團體,乃至不同的團體;凝聚一個族群,乃至不同的族群;凝聚一個國家,乃至不同的國家。這種一體的觀念能引發人們恭敬、愛護一切事物,能凝聚全世界的人民,因為世界一家。
現在,習主席提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不就是和諧世界嗎?那麼如何來實現呢?實現的方式一定有很多種,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紀念堂,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因為,無論是祭祖這種古老的方式,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嶄新的概念,二者的理論基礎都是相同的,都是一體的宇宙觀。現在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建設,但多是極盡物質建設,忽視精神建設,導致富而不樂,甚至出現種種亂象。中華文化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為解決紛繁複雜的社會亂象提供了智慧和經驗。恢復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恢復祭祀能令中華文化復興光大,祭祖教人誠敬忠信、愛人如己、事死如事生。這種情感至深至厚,人心淳厚常存孝思之心,念念想到父母祖先。人有孝心,五倫關係都處理好,人人都能夠敦倫盡分,社會風俗自然就變得淳厚,進而社會和諧,國家安定繁榮,世界也能夠太平。祭祀所體現的和諧一體的觀念,可以普照整個世界,使萬事萬物都得到和平安樂、福慧自在的基石。
今天,菲璘與大家的分享就到這裡,其中的不足之處,還請老師以及各位朋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