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老師,親愛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菲璘與大家分享學習《聖學根之根》的心得。《聖學根之根》是由因緣生先生集校,選取了二十三部“儒釋道”三家基礎經典的蒙學叢書。
首先,我們來學習一下這部叢書的總書名——《聖學根之根》這幾個字。
“聖”字, 甲骨文,是從人、從口、從耳,下面像一個人,上面人的頭部突出了人的耳朵,這是強調耳朵的功能,旁邊有口,口可以言說、可以歌詠,聲音出口入耳。耳朵能夠感知到的這個東西就是聲,耳朵感知聲音的這種行為就是聽,耳朵具有敏銳的聽聞功能,這就是聖。因此,“聲、聽、聖”,這三個字是同源字,最初是一個字,後來將這個字的形、音、義進行了分化,而生出了這三個字,但是在典籍之中,這三個字還是有互通互用的時候。
“聖”, 早期的金文類似甲骨文,耳下面是人, 西周中期以後,下面的人漸漸演化為“壬”(tǐng),成為《說文解字》中小篆“聖”的本字。“聖”是一個會意字,它既表示聽覺敏銳,又表示聽後效果明確,因此引申為“通、明、賢”,也就是精通者為“聖”,在蔔辭和金文中,“聖”的意思是作聽聞的聽,這個意思來解。到了金文後期,“聖”這個字除了表示聽聞之外,還有“聖智、聖王”的意思,比如說在《王孫遺者鐘》上面有句話,叫“肅哲聖武,惠於政德。”意思為“恭敬聰敏、明志勇武”,在政令德業方面廣施惠愛,這個“聖”在這裏就是作明志解。再比如,《中山王厝壺》上面有一句話,叫“夫古之聖王,務在得賢,其即得民。”意思是,古代聖王最迫切的是得到賢才,其次是在於得到民心,這裏的“聖”就是作“聖王”解。
《說文解字》解釋“聖”這個字為“通也”。在注解《尚書》“睿作聖”時,《孔安國傳》曰:“於事無不通謂之聖。”《孔穎達疏》曰:“聖是智之上,通之大也。”也就是說“聖”是通達事理,無所不通,是最高的智慧。“聖”也可以引申為聖賢,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引用《大戴禮記》解釋“聖”為:“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形者也。”這樣的人是聖賢人。
這是關於“聖”,下面看“學”。
甲骨文的時候,“學”這個字是由“爻”,或者說是“爻”的省文,以及我們常說的這個寶蓋頭以及“臼”(音jū),也就是“臼”(音jiù)這個字,下面不封口,由這幾個部件構成的。 金文的“學”從西周開始,“學”下加了“子”字,突出了是兒童學習。“學”有學習效仿之意,有學校的意思,也就是表示教育的場所,另外,還有“教”的意思,在金文裏面,有一篇銘文叫作《靜簋》,在這一篇銘文裏,“學”這個字一共出現了三次,分別就表示這三個意思。“學”又引申為學問,《道德經》上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河上公章句》對此注解,對這個“學”的注解就是:“政教禮樂之學也。”
“斅”(音xiáo)這個字,始建於西周,它是在剛才 “學”(音xué)這個字的右邊加了“攴”,突出了敦促指導的意思。“斅”這個字可以是看作“教”和“學”的結合,它是包含了教授和接受兩重含義,這種現象,就是古漢語中施受同辭的現象。《說文解字》解釋“學”這個字是篆文“斅”的省字,“斅”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覺悟也。從教,從冖。冖,尚矇也。臼(音jū)聲。”也就是說《說文解字》解釋“學”這個字是覺悟的意思,段玉裁引用《學記》上:“學然後知不足”這段話來進行注解,說:“知不足”就是覺悟,而後,他又引用“教然後知困”進一步說:施教之後,知道自己哪裏還沒有通達,因此,知不足,然後能反求諸己,知道哪裏沒有通達,然後就奮發修學不敢怠慢,因此說:“教學相長。”《兌命》上說:“學學(音xiào xué)半”,就是指的這個意思。《兌命》上面的那個 “斅”字是“教”的意思,說:教人有一半是利益自己的學問。之所以把“教”叫做“斅”,就是“學學半”的這個“學”(音xiào),是因為學(音xué)是為了自覺,這是下效,教人是使人覺悟,這是上施,“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所以古的時候是統稱為“學”。
“聖學”這兩個字合並在一起,就是指聖賢的學問,就是“成聖成賢”之學。
下面看“根”。“根”這個字,商代的文字是這個樣子,下面是“木”的省文,像樹根,因為單獨畫出來意思不夠明確,所以在它的上面又加了“止”來表示,這個下面是指木的足,上面是指人的足。“根”的本意是樹根,《說文解字》上對“根”的解釋為“木株也。”而對“株”的解釋為“木根也”。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對“根”和“株”進行了區別,說:“入土曰根,在土上者曰株。”《說文》上還說,“根”這個字是“從木,艮聲。”張文虎《舒藝室隨筆》上說,他說:“《說卦》艮為足。”這個是指《周易》裏面的,“《說卦》艮為足。艮,止也。”“止”,是古的“趾”字。現在這個“止”,停止的“止”,它是足趾,就是加了足字旁的這個,足趾的“趾”的古字。“根從艮,似非徒取諧聲。”也就是說,張文虎認為,“艮”在這裏,不僅僅是聲旁,也有表意在裏面,這一點我們是可以從商代的文字,也是可以看出來的。
“根”引申出來的意思有,第一,引申為“物體的基部為根”,比如說“風生山洞,雲出山根。”就是山的底部。另外,它還引申為“事物的本源。”如《廣雅》上說:“根,始也。”就是開始的始。
根據上面“根”的解釋,“根之根”的意思就是“根本的根本,基礎的基礎。”“聖學根之根”就是聖賢學問的根基,學習聖賢學問的下手處,沒有根基的學問就像“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前面提到,“根”是在土下的部分,那麼“根之根”更是隱含了不為人所見的意思。這是告訴我們,學到的這些不是拿來向別人炫耀的,這些是道德與學問的根基。一般的人,只是看到了外在的枝葉花果,但是沒有看到內在的根本,內在的根本是“德行”,“厚德載物”,是深厚的德行,支撐了一個人外在的財富、名聲、地位等等。根紮得越深,就越經得起風吹雨打,在狂風暴雨中能夠紋絲不動,所以要想成就聖人,就要從根本處紮根。
《聖學根之根》這套書,匯集的就是這些根本,匯集的就是成就聖賢人的根本,這部書是紮根的書,而且這套叢書,也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下手之處。之所以這裏說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而沒有說學習儒家之學,也沒有說學習中國古代典籍,是因為《聖學根之根》這部叢書選取的經典,不僅僅是儒家童蒙養正的經典,而是包含了“儒釋道”三家的基礎經典。這些經典教給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而且是能切實落實在學習生活、為人處事之中的智慧和方法,這部書也是成就聖人的根本,因此說這套叢書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下手之處。古人心量很大,都是“言必稱天下”,即使是蒙學經典也是如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和方法也都在其中,當然了,關於“治國、平天下”在蒙學經典中,具體的方法比較少,主要是注重在孩童的心裏,首先建立起“家國天下”的胸襟和視野。
曾經美國有一位雜志記者,叫勞特斯,他問李嘉誠先生,說:“您能夠成為華人首富,是因為什麼?”李嘉誠先生就用兩個字回答,說:“氣概。”勞特斯又問,說:“這種氣概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李嘉誠就感歎說,他說:“兒童時期學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詩經》、《老子》、《莊子》等等,這些都是彌足珍貴。”令他終身受益。所以,通過這個例子,毫無疑問的,李嘉誠先生用他自己的人生經曆,向我們證明了國學的魅力。
剛才講,這套叢書,是從“儒釋道”,以及還有諸子百家中的醫家選取了基礎經典,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說:“為什麼不僅僅選儒家經典呢?為什麼還要選釋家和道家呢?”這就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三教九流是一家”說起。我們翻開《聖學根之根》,首先看到一幅圖,圖的中央,是一位團膝而坐、笑面迎人的長者。乍一看,似乎長者的頭發,在頭頂兩側分挽發髻,但是仔細看了,這一個人其實是三個人。中間的長者,開懷懷抱著另外兩個人,右手舒展,左手拿著一串念珠,這是中間的這位長者。左側的這位長者,是束發梁冠,右側的長者是頭戴小巾。這三位長者是這樣的:中間這位長者代表釋家,著梁冠者代表道家,著儒巾的代表儒家。左側道家長者的右手,和右側儒家長者的左手,共同持著一個卷軸,道家長者的左手下垂,儒家長者的右手指點著卷軸上的內容,似乎三個人正在切磋卷軸上的內容,發出了會心地一笑。三位長者促膝交談,臉融為了一體,三人團抱,組成了一個圓滿的圓,寓意:“儒釋道三教,圓融無礙。”三人合一,一心無二,笑口常開,見者歡喜,待人接物,一團和氣,這個圖就叫作《一團和氣圖》。
這張圖的創作者,是明朝皇帝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於成化元年,也就是公元1465年創作。在圖畫上方的“禦制《一團和氣圖》贊”中,憲宗首先敘述了《一團和氣圖》中三個人的原型,以及所取材的“虎溪三笑”的故事。三個人的原型分別是:佛門大師慧遠法師,儒家之秀陶淵明,以及著名的道士陸修靜。
“虎溪三笑”的典故,出自北宋進士陳舜俞所著的《廬山記》。這個典故是這樣的:廬山的東林寺的住持慧遠大師,他送客不過山中一條名為“虎溪”的小河。有一次陶淵明、陸修靜來拜訪慧遠大師,因為話語道和、相談甚歡,送別的時候就不知不覺走過了虎溪,三個人發覺後,相視而笑。後人為這個典故作了一幅畫,叫《虎溪三笑圖》。憲宗皇帝朱見深認為,“三笑”表現了三教中人相處,可以一團和氣,這個寓意就成為憲宗皇帝創作《一團和氣圖》的深刻用意。
為什麼皇帝要畫這張圖來表達這個意思呢?我們先要了解一段曆史,明朝前期,中國北部有一個叫“瓦刺”的遊牧民族,他們的首領受封於明朝,但是,又常常侵犯邊關。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瓦刺族的首領也先大舉進犯,當時的皇帝朱祁鎮,這個當時的皇帝,就是《一團和氣圖》,這個繪制者的父親。當時的皇帝朱祁鎮,他是愚昧自大,倉促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俘,這件事情震動了京城,上下惶恐。在當時朝中,以兵部侍郎於謙為首的主戰大臣,駁斥了主和派企圖妥協或者遷都的主張,擁戴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也就是景泰帝。於謙晉升為兵部尚書,發動人民的力量保衛北京,最後保住了明王朝,打敗了也先。這個時候也先,他雖然俘虜了原來的明英宗,但是因為明朝有了新的皇帝,明英宗也不再是皇帝了,他就只好把明英宗--朱祁鎮就釋放回京了。就這樣過了八年,到了景泰八年,已經被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和原來一些主和派的大臣心有不甘,發動了“奪門之變”,再次奪取了帝位,把他的弟弟朱祁鈺廢為“郕王”,逮捕並殺害了忠貞的兵部尚書於謙等多人,制造了一樁冤案。
後來,朱祁鎮死後,他的兒子朱見深即位,也就是成化帝——《一團和氣圖》的繪制者。他是親眼見到了父親,同自家兄弟反目,殺害朝廷忠臣,釀成了社會惡果。所以朱見深即位後,他首先恢複了景泰帝的尊號,為曾經廢掉自己太子位的叔父明代宗重修了陵寢,為被處死的於謙等人平反昭雪,而且,調回了被放逐的於謙的兒子,把這一樁冤案徹底平反。除了這些,為了教導臣民要和睦相處,成化帝還繪制了《一團和氣圖》。
在“圖贊”中,成化帝就感歎說:“人們共同生活在一片天地之間,稟賦相同,怎麼會有如此的差異?還不是因為人們鑿空心思的滿足私欲,爾虞我詐、相互忌憚,哪怕是在同一屋簷下,卻兩心相隔、遠似仇人。而通達的聖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們可以高瞻遠矚,舉止談笑、威儀有度、俯仰不愧。就像圖中的這三個人,‘合三人以為一,達一心之無二。忘彼此之是非,靄一團之和氣。’”其實人與人之間,是相互感召的,就像“圖贊”中說的,說:“和以召和,明良其類。”就是和氣的人會感召和氣的人,睿智善良的人,會與睿智善良的人聚會一處。如果真的能夠像前面所說的,三個人合而為一、一心無二,彼此之間無事無非,靄然可親、一團和氣,那麼“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備。”進而,皇帝就感歎,說:“難道是真的沒有這樣的人,來輔佐我成就盛世嗎?”“披圖以觀,有概予志。”皇帝是借《一團和氣圖》,來抒發自己的感慨,是有和自己志向相同的人的,其實我們知道,君臣之間是如何感召?
在《易經》上有一句話,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聲氣相投的人會感召到一起,就像“水流濕,火就躁。”在平地上澆水,水自然會流向潮濕低窪的地方,點燃柴火,火自然會先將幹燥的柴火點燃,君臣之間相互吸引也是如此,這就是成化帝所說的“和以召和,明良其類。”最後,皇帝點出了創作此畫的目的:“聊援筆以寫懷,庶以警俗而勵世。”皇帝是以繪畫來表達心中的志向,警勵世人,勸勉大家,要親愛和睦、彼此包容、團結一致,共同來成就盛世。朱見深皇帝所作這幅畫的目的是在教育,是以“三教合一”來教導臣民和諧一體的觀念。
看完中間的《一團和氣圖》,我們再看一看這一頁最上面的題目《混元三教九流圖贊》,《混元三教九流圖》其實是另外一幅畫。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塊《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在成化帝創作了《一團和氣圖》一百年後,在嵩山少林寺立起了一塊碑,就是這個《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碑刻的時間是嘉靖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65年,正好是一百年之後。這幅畫的作者,也是一位皇室中人,他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九世孫,鄭恭王--朱厚烷之世子朱載堉。在朱載堉十五歲的時候,父親遭到了誣陷而被囚禁,朱載堉是備嘗了世態炎涼,對於親族之間看似仁義道德,實際上虛偽殘酷,對這樣的現實有了深刻地體悟。但是朱載堉並沒有因此頹廢,而是發憤著書,成為了一代科學家、律曆學家、文學家、音樂學家,他尤其是精通音律和曆法。他和成化帝--朱見深一樣,朱載堉也是有感於王朝內部的慘烈鬥爭,他沿襲了成化帝“三教合一”的繪圖模式,繪制了這幅《混元三教九流圖》。
我們看《混元三教九流圖》。畫面是由三個“同心圓”組成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圓”意味著圓融、圓滿、和諧自足,從宇宙觀的角度講,“圓”又是太極的狀態,是宇宙的初始,是萬有的根本。《混元三教九流圖》中,最外的是這個大圓,中間是三教聖人組成的中圓,寓意是三教,最裏面這個畫卷卷軸上有九股清流,或者說是九片葉子、九片花瓣,有這樣組成的一個小圓,這個寓意是九流。最外面的這個大圓,寓意:宇宙大化,原始反終,三教九流,諸子百家,都是此宇宙大化之中的滄海一粟,三教九流,本原是渾然一體、圓融無二的。中間的中圓和《一團和氣圖》的那個圓非常地類似,但是,稍有差別,比如說:束儒巾和束發冠的這兩位長者的位置,和《一團和氣圖》中兩位長者的位置是正好相反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細節不太相同。但是,不管是圖怎麼樣,寓意是一樣的,“三教聖人”都是渾然一體,准確表達了三教一體、三教一源的深刻含義。最裏面的小圓是一個隱形的圓,在三教長者手中的這個畫軸的中間,從圓心迸發出了九股清流,或者說九片花瓣。這九股清流的寓意就是九流:“農、墨、名、法、縱橫、小說、陰陽、醫、雜”,這九家。九流組成一個輪,轉動不停,寓意是“九流圓融無礙”,或者說是“百家恒久流傳”。當然這個九流組成的小圓在《一團和氣圖》中也有出現,在“《混元三教九流圖》的圖贊”中介紹了這三教九流。
我們來看一看,“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佛陀教育:教育人恢複自性圓滿的智慧德能,回歸本覺、本善;道家教育:教人以養生長壽之法,追求自然和諧與道合一;儒家闡明倫常大道,教人綱常是當行的正道。這裏面出現了一些中國傳統倫理價值觀的詞匯,比如說“人倫、綱常”這些概念多被現代的人誤解了,所以我們在這裏先簡單介紹一下。先看“倫常”,倫常大道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五種的倫理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種倫理關系不是聖人人為制定下來的,而是本來就有的,是自然而然的規律。這五種人倫關系從古至今,永恒不變,是人人所共享的常道,因此又稱為倫常大道。從這五種人倫關系中衍生出來的德行要求,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下面來看綱常,綱常是指“三綱五常”。先說“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或者說“夫為妻綱”。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封建糟粕,是統治階級蒙蔽被統治階級的精神鴉片,其實這是沒有理解三綱的真實含義。以為“三綱”就是講為臣、為子、為父要絕對服從於君主、父親和丈夫,甚至說什麼: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這其實都是錯誤的理解。我們要先看一下“綱”是什麼意思?綱的本意是網子的大繩,引申為事物的總要,也引申為法紀、法度。從一個人來講,能夠成為關鍵、成為法紀、法度,首先要自己的能力和德行堪稱表率,能夠言為人師、行為儀表。那麼“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就是要求君王、父親、丈夫首先自己要能夠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能夠帶領、教導下屬、子女和妻子。我們舉個例子,剛才我們有講到“五倫關系”中有一倫關系是“君臣有義”,由此衍生出來的德行要求是“君仁臣忠”。什麼是“君仁臣忠”?領導者首先要有一顆仁慈之心,要體恤關懷下屬,這個時候被領導者自然會心懷感恩,竭忠盡致智完成好領導交與的工作。一個好的領導者不僅要“作之君”,還要“作之親”,像親人一樣去關愛下屬。除此之外還要“作之師”,將為人師表做出來,教導下屬,這個是“三綱”。
下面看“五常”,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仁者仁也”,仁者愛人致力除害;“義者宜也”,也就是要行合宜之事,做得當地決斷;“禮者履也”,使踐行自然之道,承天地之大序,返人之正道;“智者知也”,知人者智,臨事不惑,要能夠見微知著,見往知來;“信者誠也”,言無不信,言必由衷,這是信。上面這“五常”,“仁、義、禮、智、信”又可以稱為“五性”。因為這些都是出於人的本性。我們看到剛才所介紹的倫理綱常都是人自然而然的常行之道,在古代適用現在也適用,具有普世的價值,因此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是要追本溯源,不能人雲亦雲,甚至以訛傳訛。
下面我們看“九流”:”農流務本,墨流備世,名流責實,法流輔制,縱橫應對,小說咨詢,陰陽順天,醫流原人,雜流兼通,述而不作。”
這是分別介紹了這九流,“農家”是強調克盡己分,以農為本;“墨家”提倡兼愛世人;“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強調要名副其實;“法家”提倡以法律規章來輔助國家制度;“縱橫家”以辭令辯論,遊說於諸侯之間,縱橫捭闔;“小說家”收集奇聞異事,街談巷語,推行社會教化;“陰陽家”結合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教人隨順氣候節令變化以成事;“醫家”以醫術來幫助人體恢複原本的功能,保持健康;“雜家”博采各家之說,述他人學說,兼收並敘。
“博者難精,精者未博。”這個意思是說廣泛涉獵,就很難門門專精,專精一門就難以廣博眾覽。這個意思是由下面的例子來進一步說明的,說:“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金玉五穀,我們的身心皮膚、口鼻耳目,都是各有所長,他們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使人體乃至整個宇宙都有機的運轉,共存共榮。”這是自然教導我們的和諧之道。 接下來“圖贊”對結黨進行了批評,他說:“曲士偏執,黨同排異。”意思是說一些不明事實真相的人,執著一端,與自己想法相同就結成一黨,與自己想法不同便加以排斥。其實通過剛才大自然教給我們的自然和諧之道,我們知道“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圓融,一以貫之。”就是不要對事物的差異有所憂患,宇宙是一個和諧的有機體,集中了萬物,各施己長,關鍵是要圓融才能無礙,一體就是一以貫之之理。
溯本求源,“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儒釋道三家是一體,九流門派出一源,百家學說闡發的是一致的道理,萬般的方法都是同歸於和諧圓滿。《混元三教九流圖贊》告訴我們:三教九流是一家,共同組成中國傳統文化,各家各派互敬互愛、互助合作、一以貫之,圓融才能無礙,無礙才能興旺。所以我們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要避免門戶之見,不能自贊毀他,否則不但學不好傳統文化,還會導致文化的衰亡。
《聖學根之根》這套書,正是秉承了“三教九流”是一家的思想,將“儒釋道”及“諸子百家”,當然“諸子百家”中是選擇了醫家為代表,各選了經典共同組成了這部蒙學叢書。舉些例子,比如說儒家經典,大家比較熟悉的《小兒語》,以及《弟子規》、《三》、《百》、《千》,還有《孝經》。在曆史方面有《四字鑒略》、《龍文鞭影》,有教為人處事原則和規範的《增廣賢文》,還有教人格律對偶的《笠翁對韻》,另外還有蒙學中的小百科全書之称的《幼學瓊林》,這些是儒家的。另外還有道家經典:如《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佛家經典:如《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等,所以也是可以看到各家各派、各個宗教,其實都是可以用這部書來紮根的。
這裏可能會有人有疑問,為什麼要用古人的教材,而不是重新編寫一套適用於現代社會的教材呢?我們來看編寫這些教材的人,不是“佛陀、孔子”這樣的聖人,就是“祖師、大德”,“大儒賢者”,可以說這些都是聖賢人編寫的童蒙經典,編寫出來的內容是符合“道”的。“道”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就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代是這樣,現在也是如此,那麼符合“道”的道理,古時適用,今天也依然適用。我們再從編寫人員看,現在還哪裏能夠找到聖賢之人來去編寫童蒙教材呢?古人的心清淨,清淨心中生智慧,現代人比不上古人的清淨心和恭敬心,也就無法再編寫出如此的童蒙教材。所以現在學習,就是學習古人所編寫的童蒙匯集的經典,直接來學就是最好的。
我們看下面一頁的墨寶:“蒙以養正,聖功也。”這句話出自《周易·蒙卦》。我們現在講兒童教育,就要看一看“蒙卦”。“蒙卦”是《周易》的第四卦,講的是教育。我們先看一下《周易》的順序:第一卦、第二卦是:“乾卦”和“坤卦”,第三卦是:“屯卦”,第四個就是:“蒙卦”。這樣的順序含義很深:乾為天、坤為地,這是開天辟地。第一、二卦就講開天辟地的事情,那麼之後,大家要做事情就要有個領導,不然百事無主,就會出現混亂。古的時候稱領導者為“君”,那麼下面第三個卦“屯卦”,講的就是“作之君”。有了領導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教育,《禮記》上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因此“屯卦”下面緊接著“蒙卦”,也就是“作之君”下面,緊接著就講“作之師”,談教育的問題。“蒙卦”是“坎下艮上”,坎代表水,艮代表山,所以是“山水蒙”,水是象征艱險,山象征停止。《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卦”的卦象告訴我們:山下有險,因為有山在前,無法前進,有水在後,退後有險,進退兩難,不知道該怎麼走。這樣是象征處在一種蒙昧的狀態,這是“蒙卦”的意思。但是處在蒙昧的狀態不要緊,蒙是可以亨通的,“蒙卦”的卦辭首先就說:“蒙,亨。”也就是說“蒙”是可以轉為通達的。蕅益大師在《周易禪解》中用佛法來解釋,說:“夫心不動則已,動必有險,遇險必止,止則有反本還原之機,蒙所以有亨道也。”這是講我們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自性明德,自性本自清淨,只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迷失了“真我”,在迷惑顛倒之中遇到了種種艱難困苦,生出了覺悟之心,這就有了找回自性明德的機會。所以說蒙昧是可亨通的,用儒家的話說就是“明明德”,用佛家話說就是“明心見性”。要能夠“明明德”,就要有好的老師來引導,《周易禪解》上說:“蒙之所以可亨者,由有能亨人之師,善以時中行教故也。”就是說好的老師善於用正確的順序,合乎中道的原則來教學,因此老師是最重要的。在“蒙卦”中,“九二”是全卦之主,是最重要的一爻,因為這一爻是比喻最好的老師。
在這裏先介紹一些術語,《周易》中有一些專門的術語,我們先看“爻”,每一卦它是由六個爻組成,爻的順序是自下而上,最下面的這個爻,最下面這個第一爻用“初”,最上面的這一爻用“上”,中間的從下往上數,分別是“二三四五”。“爻”,它又分陰陽,陽爻的中間它是不斷開的,陰爻的中間是斷開的。陽爻用九來表示,陰爻用六來表示。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卦,比如說“蒙卦”,“蒙卦”我們剛才有提到了“九二”,也就是說在下面第二個爻是陽爻,這是“九二”。再往上數,它上面的第五個爻是個陰爻,這個是“六五”,在“蒙卦”中,“九二”是代表老師,“六五”是代表學生。
下面我們再來看“蒙卦”,“蒙卦”的卦辭上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這句話,其實是講了兩條的教育原則。
我們先來看第一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的“我”代表老師,“童蒙”代表學生,這句話就是講不是老師去求學生,而是學生來求老師,這就是常說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也就是說即使老師有好的教育,也是要等學生來求老師的時候才能教。為什麼呢?《周易禪解》上說:“雖有善教,必待童蒙求我者,彼有感通之志,然後可應,如水清方可印月也。”就是因為這個時候,也就是當學生來求老師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學生有求學之心,老師有教學之志,師生之間心志相應,這個時候其感應就像水清才能映月一樣。教育也是一樣的,在師生之間心志相吸感應的時候,教學是最有效的。
我們看到在“蒙卦”中,老師是“九二”,第二位的陽爻,也就是說是處在下面,這個它是陽爻,一般常說是“剛中”,也就是說我們看到老師是有“剛中之德”,居於下位。學生是“六五”,第五位的陰爻,學生是有“柔中之德”,居於上位。我們一般按照常理來講,是在下位的去求在上位的,但是談到教育的時候就不是這樣的,不是在下面的老師去求上面的學生,而是在上面的學生,要向下來求處在下位的老師。我們舉一些曆史人物,比如說:商朝的太甲來求伊尹,周朝的成王求於周公。太甲和成王都是處在上位的君主,伊尹是太甲的老師,周公是成王的叔父,輔佐成王,他們都是處在下位,為臣的位置上。雖然伊尹、周公他們沒有去求太甲、成王,但是因為他們有剛明之志、涵養於胸,而形之於外,足以為師,這個時候是感應太甲和成王前來求教。我們再比如,齊桓公他曾經一天五次去求教一個名叫稷的小臣;再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三顧茅廬,禮請諸葛亮出山。這些舉到的例子,他們這些君王能做到如此,都是因為他們處在上位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有柔中之德,他們可以謙虛誠心地向下來求教,去求老師。這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一個解釋。
“匪我求童蒙”的“我”還可以指“自性”,也就是以自性為師。童蒙就是指象稚嫩孩童一樣的蒙昧者,也就是所謂的凡夫,這個時候“童蒙求我”,就是像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周易禪解》上說:“蒙雖有蔽於物,物豈能蔽性哉,故亨。”意思是說雖然蒙昧是因為有障蔽,但是這些障蔽,不能夠障蔽住自性,因為“覺悟本有,不覺本無。”所以蒙是可以亨通的,換句話說“明明德”才是回歸我們的本來面目。蒙昧者有志於“明明德”,就要往求有高明之德的老師,也就是使暗者去求明,而不是明者去資予暗,是因為暗者想明,因此去求明,才能夠明。從蒙昧到通達,有賴於明師良友。
下面《周易禪解》上繼續說:“故凡為師友者,雖念念以教育成就為懷,然須待其求我,方成機感。”意思是說,為師者雖然是念念以教育成就為懷,但是仍然要等待蒙昧者來求的時候,才能夠形成感應。如果暗者沒有想明達的心,這時候即使是一位明達的人站在面前,告訴說如何去彰顯自己的明德,這個時候暗者他也沒有辦法接受,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暗。這個時候就是師生心志不相應的時候,所以是不能夠是老師去求學生,是要學生去求老師。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一條教育原則告訴我們,如果是做為學生,就是要主動向老師求教,而且求教的時候要有三種心:“真誠心、恭敬心和奮發心。”要具備真誠心,是因為誠才能明,誠是性德,可以開啟自性明德之門,也就是說,誠是從蒙昧轉入通達的一把鑰匙。第二要具備恭敬心,有恭敬心就是要尊重老師,尊師才能夠重道,尊師才能夠對老師的教誨產生恭敬之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不得利益。這第三個心是奮發之心,讀書志在聖賢,見賢思齊,看到聖賢君子就反觀內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在希聖希賢的路上奮發前進,最終才能夠回歸明德。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一條教育原則告訴我們,如果是從老師的角度來講,是告訴我們教育它不是大包大攬,不是把自己知道的都灌輸給學生,而是要用正確的方法、正確的順序,在正確的時機來施教。孔老夫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是指心中悟不開叫憤,“悱”是說:口想說卻說不出來叫悱。也就是說,不到如何想都想不明白,不到想說卻怎麼也說不出口的時候就不去啟發。這個啟發也很有味道,啟是開啟,發是發出,啟發就是指開個頭,啟發不是說老師要包辦,不是說到教育時機了,就都告訴他。而是只是提示一下,要點醒而不點破,接下來還是要靠學生自己,所以這裏也是看到,孔老夫子是一位非常善於教學的好老師。確實,啟蒙老師非常的關鍵,清朝崔學古所著作的《幼訓》開頭便說:“為師難,為蒙師更難。蒙師失則後日難為功;蒙師得,則後來易為力。”這是講,當老師難,當啟蒙老師更難,啟蒙老師稍有疏忽,則日後就難有成就,如果啟蒙老師教導有方,則日後學習就容易得力了。
我們再看下面的第二個教育原則:“出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出筮告”的“筮”,它是古代用筮草占蔔的一種方法,在這裏是來比喻教育。“出筮告”這個意思是說:暗者來求明,初次求教就要告訴,因為第一次叩問,求的人真誠,有真誠心學習就能通達。《周易禪解》上說:“求者誠,則告之必達。”因為老師有剛中之德,能為學生斷除疑惑,學生又以真誠心來求教,這個時候師生心志相應,就要不失時機地來教導。而且首次叩問便教導,這也是對法的尊重。《禪解》上說:“又必初筮則告,方顯法之尊重。”下面《周易禪解》上繼續說,他說:“其所以告之者,又必契理契機而貞。然後可使人人為聖為佛矣。”這個“貞”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說,教導的內容契機契理,這樣就能夠正而不邪,用這種方法可以使人人都成為聖人。“再三瀆,瀆則不告。”對這句話的解釋,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這裏選取其中的兩種。一種解釋,是說這是對老師說,童蒙向老師求教,是為了解決心中的疑惑,老師應當給出契機契理的回答。如果老師遲疑不定,用深奧或者模糊的言語來回答,就會使學生不知所從,更加迷惑。這樣就不如不告訴,這是一種解釋。另外一種解釋,是從學生的角度講,如果學生接二連三地濫問,打亂了正確的教育次第,有褻瀆的行為,也就是說很輕率,失去了真誠、恭敬之心,這個時候師生之間的心志,就不再相應了,也就不能夠再告訴了。
《周易禪解》上說:“瀆則不告者,非是恐其瀆我,正恐瀆蒙而有損無益也。”也就是說,輕率地求教,沒有恭敬之心,就不對他進行教導,並不是怕(這種輕犯,聶老師口誤,可以去掉。)這種輕率冒犯了老師,而是怕這種輕率對於開啟蒙昧的教育有害無益。當然這裏的啟蒙,不僅僅是指童蒙教育,也還是指開啟明德的教育。
良好的教育,需要師生雙方共同來維護。這第二個教育原則就是告訴我們,學生應該怎樣求教,老師應該怎樣施教,師生共同使教育走在正道之上。唯有聖賢的教育,才能培養出聖賢的學生,而聖賢教育有賴聖賢之師來傳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者所傳之道,就是聖賢相傳之道,師道背後承載的,是千萬年的聖賢智慧。尊師,就是尊重古聖先賢、列祖列宗,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尊師重道就是尊重當人的自性。唯有尊師重道,才能夠回歸純淨純善的本性,把扭曲的人性導歸正途,也唯有尊師重道,才能夠化解當今人類社會的種種沖突矛盾,把世界帶向安定和平的未來,所以說師道的興隆是天下的福祉。那麼使教育回歸正途、重振師道,就是當今的一大要務,而這呢,需要領導者率先垂範,上行而下效。
下面我們再來看這幅墨寶:“蒙以養正,聖功也。”這是“蒙卦”《彖傳》上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講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因為童蒙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周易禪解》上說:“及其蒙時,即以正道養之,此聖人教化之功,令彼亦得成聖者也。”人在童蒙的時候一片天真,還沒有沾染惡的習氣,應該是由有剛中之德的老師,用正道來進行啟蒙,教孩子希聖希賢,去仰慕聖人、效法聖人,而學為聖人的入手之處,就在一個“正”字,培養童蒙走上正道,無論是身心言行都要正而不邪。童蒙時候用正道教育,培養其純正無邪的品行,這就是聖人的教化之功,也可使童蒙得成聖人,所以說啟蒙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現在很多人,雖然已經成人,但是在年幼之時,沒有受到正確的啟蒙教育,所以現在的養正教育,不僅僅是對於童蒙來說是必須的,其實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需要的。
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位老師: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老夫子”。先簡單介紹孔子的身世,孔子生在魯國,他的祖先是宋國人,也就是殷商的後裔。孔子的生父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孔子的母親在尼丘山祈禱後而得孔子,孔子出生之後,頭上是圩頂,像尼丘,因此而得名。孔子字仲尼,仲是二, 孔子他還有一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叫孟皮。孔子年幼喪父,年少喪母,十幾歲的時候就在季氏手下放牧,但是孔子,是對這樣的小事都是非常地盡心盡力,他放牧,使這些牲畜都茁壯成長。後來孔子又擔任了季氏管理倉庫賬目的小官,做事情也是十分地認真,無論是稱量、記賬都非常地准確。孔子學習非常認真,他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孔子曾經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師襄子是一位樂師,孔子一連十天反複練習一支曲子,師襄子就說:“你可以增加學習的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了樂曲,但是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你已經掌握了彈奏的技巧,可以增加學習的內容了。”但是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這個曲子的意境。”又學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了,可以增加學習的內容了。”但是孔子說:“我還不知道是誰做的這支曲子。”又學了一段時間,一天,孔子神情儼然,時而莊嚴肅穆,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仿佛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個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寫出這樣的樂曲呢?”師襄子聽了之後,趕緊起身再拜說:“君子您真是位聖人,這首曲子的名字正是《文王操》。”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孔子學習非常認真,而且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絕對不是淺嘗輒止、一知半解就放棄了。而是非常地精專,“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直到對所學的內容有了非常深刻地體悟,所以我們學習也是要效法孔子這種認真、專一的精神。
下面我們再聽兩個孔子的小故事,這兩個故事都是告訴了我們謙德的重要性。孔子在參觀魯桓公廟的時候看到攲器,就問守廟人,說:“這是什麼器皿?”守廟人說:“這是宥坐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裝到中間剛好的位置就是正的,如果裝滿就會傾覆,賢明的君主以此為戒。”夫子說完,便讓弟子注水來嘗試,嘗試之後,果然如此,夫子就感歎說:“沒有什麼是可以滿而不傾覆的。”子路就問,說:“有沒有裝滿水又不傾覆的辦法呢?”孔子說:“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損之又損之,就是講要謙虛再謙虛、謙卑再謙卑、謙退再謙退、謙讓再謙讓。
第二個小故事是,孔子在讀《易經》的《損卦》和《益卦》的時候,他發出了感歎之聲,這個時候子夏就趕緊起身問夫子,說:“因何而歎?”孔子說:“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吾是以歎也。”這個“決”,在這裏同“缺”,這是講,說:能夠自我減損的人一定會受益,去增益自身的人一定會有所缺損。孔子說,我為此而感歎。這就是想起了《尚書》上的那句話就是:“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夫子說完這個,子夏就接著問,他說:“難道不能去增益學問嗎?”孔子回答說:“我並不是說道業不能增益,而是‘道彌益而身彌損’。”也就是道業越高,要越謙虛,為學之人應當減損內心的自滿,謙虛受人才能夠成就廣博的學問。自然的規律是:事物達到極致就一定會發生變化。因此抱著自滿的態度,而能長久的人是沒有的,所以說自認為賢明的人就聽不到天底下的善言了。剛才我們講了孔子的幾個小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是告訴我們,聖人是如何學習、如何治學的,所以我們也是要學習聖人的治學,治學的態度和精神,以及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學習。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推廣自己的學說,但是很可惜,當時沒有君王任用他,到了晚年,著書立說、教導弟子。雖然孔子在世的時候,他的治道思想沒有君王能夠采納,但是幾百年後,西漢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此後孔子的思想成為正統的治道思想。雖然孔子沒有得到人君之位,但是後世卻尊孔子為“素王”,俎豆千秋,被曆代天子所尊,這是任何一代帝王都沒有得到的殊榮。
漢高祖劉邦“祭孔”,開了天子“祭孔”的先河。漢高祖十二年,劉邦經過魯國的時候,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太牢之禮”就是用“豬、牛、羊”三牲來祭祀,這是祭祀“天地神靈”所用的,所以這裏也是看到,夫子之名是“天地”之名。“祭孔”一直延續到清朝,清朝康熙帝到曲阜祭孔,原定的禮儀是鞠躬禮,到了之後,認為鞠躬禮不夠恭敬,於是決定跪而不拜。跪下之後認為還是不夠恭敬,於是決定跪拜,但是跪拜之後,認為還是不夠恭敬,因此最後用的是“三跪九叩”的最高禮。
在《聖學根之根》這套書,“孔子聖像”的這個插圖上面,還有一副對聯,這個對聯是這樣說的:“先知先覺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聖與兩間功化同流。”這是曲阜孔廟大成殿的楹聯,是由雍正皇帝親筆題寫的。曲阜孔廟大成殿,“大成殿”這三個字,以及大成殿殿內的匾額“生民未有”,也都是由雍正皇帝親筆題寫的。“生民未有”就是說,是有人類以來,未出現第二個這樣的聖者,這是一位皇帝對夫子的贊歎。
曆代天子對孔子的敕封封號也是逐代增加的。在《明史》上記載,《明史》有一條是《至聖先師孔子廟祀》,在這一條上說呢,它說:漢朝、晉朝、隋朝對孔子的稱號是“先師、先聖、宣尼、宣父”等等。到了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這是對孔子封號的第一次增加。第二次增加是到了宋朝,宋真宗,宋真宗趙恒先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後又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第三次,就是到了元朝,元朝又加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這兩個字是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孟子贊歎孔子是“集大成者”,是以非凡的智慧成就聖人的功業。1296年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這個名號之高是空前絕後的,而且在加封的敕封詔書上,對孔子的贊譽也是達到了極致,詔書上這樣寫:“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這個意思是說,孔子之前的聖人,若無孔子出現於世,刪述六經,將他們的事跡整理成書,則後人不知道曾經出現了這些聖人;孔子之後的聖人,如果沒有孔子立極垂範,就沒有可以效法的榜樣。孔老夫子,遠則效法堯舜之道,近則效仿文武之法,是帝王的典範,萬世的師表。
我們都說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孔老夫子距今正好2500年。夫子“刪詩書、定禮樂、贊易道、作春秋”是承上啟下的人物,所以說“孔子”是中華文化的代表,無孔子則無中華文化。就像《中華文化史》的作者柳詒徵先生在《孔子》一節中所寫的:“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
孔子對後世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了今天。2014年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主席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我們來看看這些有識之士都有誰,舉些例子。英國有一位著名的曆史哲學家叫阿諾德·湯恩比,湯恩比教授在系統地研究了各國文明發展史後提出:“能夠真正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不僅僅是研究曆史哲學的專家,獲得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的專家,也說出了相同的話。1988年,在巴黎召開了一場主題為“面向21世紀”的大會,與會者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經過了四天的討論之後,總結的時候,物理學獎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物理學家漢內斯·阿爾文說,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這個新聞報道,原載於1988年1月24日出版的《堪培拉時報》。我們看到這些人,這些外國人,他們沒有說他們自己的文化,而是說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刻地認識,而且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文化中,所不能夠解決現在社會面臨諸多問題這一點。所以,外國人都對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有信心,我們就更要對自己的文化生起堅定的信心。
下面,我們看下面一頁的墨寶:“謙恭待人,忠孝傳家。”剛才我們通過孔老夫子的兩個小故事講了“謙德”。謙虛是我們學習能否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品德,《了凡四訓》最後一章是《謙德之效》,這裏面講到了,說:了凡先生每一次去參加考試,都會觀察一起參加考試的同伴是不是謙虛,以此來預料他們能不能考中。有一個人叫丁敬宇,他的年齡最小,但是極其謙虛,了凡先生看了之後,就對他的朋友費錦坡說,說:“這個人今年一定能夠考中。”費錦坡就問為什麼?了凡先生說:“惟謙受福。唯有謙虛才能有福,因為在我們這十人當中,他是最謙虛、最恭敬、最忠厚,甚至是受到了別人的侮辱誹謗,也都能夠忍受包容,量大福大。”後來開榜,丁敬宇果然中榜。了凡先生以他一生的經驗來觀察《尚書》上所講的謙虛的道理,都應驗在了日常人事之中。因此,了凡先生在《謙德之效》這一章最後寫到,說:“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下面我們來看“恭”。《說文解字》,解釋“恭”為:“肅也”。段玉裁解釋“肅”為:“持事振敬也。”“持事振敬”,就是做事恭敬。《廣韻》解釋“肅”為:“恭也,敬也。”恭敬是學習所必須的品德,接受聖賢教誨必須要具備真誠恭敬心。《禮記·學記》上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嚴”是尊敬,“嚴師”就是尊敬老師,老師受到尊重,道德學問才能受到尊重;對老師有恭敬之心,才能接受老師的教誨。孟子雖然不是孔子的弟子,但是他敬仰孔子,以至誠恭敬之心,學習夫子的教誨,成為夫子的“私淑弟子”,最後超過了孔子的門生,被尊為“亞聖”。這原因只是“至誠”二字,唯有至誠,才能夠感通天地之道,才能夠感通夫子的教誨,這就是所說的“至誠如神”。所以不僅僅是要謙恭待人,謙恭更是學習聖賢經典所應有的態度,是我們個人修學能否成就的關鍵,也是中華文化得以承傳的關鍵。
下面我們來看“孝”。“孝”這個字,《說文解字》解釋“孝”為:“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兒女背負著父母。上面的“老”,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上下合在一起組成“孝”字。父輩和子輩組成“孝”這個字,說明:“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關系。”孝養父母向上擴展,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慈愛幼者向下延伸,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上一代和下一代始終都是一體的關系。
“忠”這個字,古人解釋為:“盡己之謂也。”也就是說:“竭盡全力。”竭盡自己的全力就是盡了忠心。“忠”從“孝”而來,小孝是孝養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養天下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就是人民,所以忠孝是一回事。對內、對父母、對祖先是孝;對外、對國家、對人民是忠。“忠孝傳家”就是竭心盡力孝養父母,乃至天下的父母,感恩祖先、愛護後人。“忠孝傳家”的含義不僅如此,有一句話說:“江河若斷流,吾輩何以對子孫。文化若斷流,吾輩何以見祖先。”我們愛護後世子孫,不願意留給後代一個破壞殆盡的大自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聖先賢愛護後世子孫,留下了傳世的經典,祖先不願看到文化斷流,就像我們不願看到江河斷流一樣。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繼承古聖先賢的教誨,傳給後世,才有了我們今天得以聽聞正法。其實,無論是江河還是文化,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江河斷流、文化斷流”,我們如何去面對我們的先人?同時我們的後輩又將如何來埋怨他們的先人,也就是現在的我們呢?“忠孝傳家久,文化興國長。”“忠孝傳家”就是承傳聖賢家業,我們的祖輩將五千年的文化交到我們的手中,我們也要將文化交給下一個五千年。
如何來傳承,就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養正遺規》序言一開頭便說:“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才能有真正的人才。自古以來,為學必有次第。古諺雲:“訓子須從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學初。”童蒙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以及“禮樂射禦書數”之業,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然而明末大儒陸世儀,陸桴亭先生在《論小學》中提醒世人說:“古時人心質樸,風俗淳厚,小孩至七、八歲時,知識尚未開啟。今天的人心,人心風俗遠不如古人。孩童五、六歲時,多已被邪知誘惑,遭物欲腐化了。再晚兩年才入小學,即使父教師嚴也要費上一番手腳。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這是因緣生先生在《聖學根之根》緣起中所引用的一段話,因緣生先生接著感歎說:“桴亭先生說這段話,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而當今的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又有多少可比性呢?”所以說,“童蒙養正”的教育至關重要。
現在很多家長以及教育工作者,也都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經典學習的重要性,但是面對眾多的蒙學經典,卻不知道從何下手。而且社會上流行的一些蒙學經典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比如說:編撰次第混亂,錯別字很多,注音斷句有誤等等。因緣生先生也是憂心這一點,因此重新匯集了這套童蒙教材,並且重新校訂,形成了《聖學根之根》這套書,所以這套叢書,可以成為學習傳統文化的入門經典。
教育童蒙的方法是“讀誦經典”,讀誦之後要“背誦”。桴亭先生在《論小學》中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記性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記憶力,悟性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理解力。“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後,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所當讀書,皆當自十五歲前使之熟讀(此句是原文,聶老師有口誤)。”也就是說,以前的孩童在學習的時候,十五歲之前都是以背書為主。接著,桴亭先生說,說:“不但四書五經,即如天文、地理、史學、算術之類,皆有歌訣,皆須熟讀。”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聖學根之根》這套書中,也選擇了例如:《中藥藥性歌訣》這樣的基礎經典,作為童蒙的選修教材,附下在了最後。
因緣生先生特別在《聖學根之根》緣起中,提醒大家說:“會背誦之後,要再認真熟讀三百遍,這樣盡此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就是在講,背誦以及溫習的重要性。《養正遺規》分析了從讀書到遺忘的原因,同時也給出了要如何溫習。為什麼讀書會忘呢?他是這樣分析的,說:“讀一本新書的時候,學生是強行記憶、應付了事,老師也認為只要學生會背就可以了,這樣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隨後再進行溫習,也需要多讀數遍,重費工夫。等到讀的書越來越多,精力和時間日漸減少,溫習不及時,遺忘就會越來越多。繼續溫習會變得更難,師生都產生了畏懼之心。就這樣,以前背誦的內容逐漸忘記,到最後,這本書就像沒有讀過一樣,那就是前功盡棄了。如此下來,就等於終身都沒有精通熟讀的書。”
下面,《養正遺規》就告訴了我們讀書背誦的方法,而且是對此方法也有所贊歎,告訴我們它為什麼好。它說:“看讀百遍,背誦百遍的方法,看似迂苦難行,其實,讀書百遍的功夫,中等才能的人都能夠將內容熟記。倍讀百遍,就能夠記得更牢,而且倍讀,不是隨口讀過,這也是收攝散亂心的一個方法。加上之前的背誦,現在,又每日溫習,因此不需要費什麼功夫,需要溫習的書雖然多,也不用擔心不能將這些書周遍複習。這就是勤苦在前,收效於後。”
古人在讀書時,常說兩句話。第一句話:“讀生書,莫待溫時熟。”就是讀一本新書,不要等到溫習的時候才把它讀熟,就是初讀一本書,就務必要將這本書讀的透熟,這樣終身就不會遺忘,這是第一句話。第二句話是:“讀溫書,好像生時讀。”這是說溫習的時候就像初讀一本書一樣,即使已經精熟背誦之後,再溫習的時候,為了避免隨口讀過,也需要字字分明、句句體認地讀,就好像讀一本沒有讀過的書一樣。這是古人在讀書時常說的兩句話,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讀書、背書的方法。
有人認為遺忘是正常現象,其實不然,關鍵是要及時、定時地複習,背誦之後再熟讀,這是複習,只有複習才不會忘記。
讀誦經典可以提高人的記憶力。曆史上很多偉人都是通過背誦獲得了非凡的記憶力,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記憶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從人的成長規律上看,兒童時期的記憶力最好,童蒙養正的經典,孩子聽讀幾遍就可以熟記在心,甚至能夠保持一生的記憶,因此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讓兒童讀誦聖賢經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漢代曆史上出現了許多神童或者聖童,他們十歲左右就可以把五經熟記在胸,信手拈來,這些神童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由一種符合了兒童成長規律的教育方式而培養出來的。
讀誦經典是深入經藏的基礎。因緣生先生在緣起中說:“給孩子開解經典中的意思,是要等孩童把該讀誦的經典全部背誦下來之後,再專門演習,這才是合理利用了孩子的記性和悟性,是真正‘道法自然’的傳統教育。”如果一邊讀誦,一邊講解,那會像什麼呢?因緣生先生舉了清朝儒生周希陶先生所說的一個比喻,這就好像種糧食,沒有等它成熟就急著收割,這比種稗草又能好多少呢?
剛才講到,對於孩童來說,十五歲之前是“多記性、少悟性”,因此,是要以背誦為主,但是對於成年人來說,第一,小的時候沒有背過這些經典,而且現在也已經進入了“多悟性、少記性”的階段,這個時候學習經典,還要再背誦嗎?還要再讀誦嗎?答案是:還是需要的。《養正遺規》上說:“讀書自須成誦,熟讀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記憶而能有得者也。”意思是說:將書熟讀,但是不能精深思考的人是有的,這可能是由於理解力不夠造成的,但是如果沒有記憶就想有成就,這樣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成年人雖然理解力增強,但是讀誦仍然是基本功,如果完全背誦較難,那麼也可以做到熟讀成誦。其實經典讀誦就是熟悉的過程,有熟悉為後盾,對於經典的理解也是可以不斷深化的,讀一千遍有一千遍的理解,讀三千遍有三千遍的理解。遍數越多,理解越深。
最後,我們來講一講經典教學的幾種功用。
第一,經典教學有“立德之功”。學習經典,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德行修養,德行是立身之本,一個人無論將來怎樣發展,都要有德行的根基。德行可以彌補才華的不足,但是才華不能彌補德行的不足。古人強調“文以載道”、“讀書志在聖賢”。通過學習聖賢經典,可以體會並效仿古聖先賢的存心和行儀,成就自己的良好德行和人格。朱柏廬先生在《勸言》中講到,他說:“先儒謂今人不會讀書。”這個“先儒謂今人”,“今人”當然指的是朱柏廬先生當時所處的時間,距離現在也有幾百年了。說:“先儒謂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也就是說我們讀一部《論語》,如果讀之前是什麼樣子,讀了之後還是什麼樣子,那這一部《論語》就是未曾讀。這就是教人讀書明理的方法,也就是讀書要起到變化氣質的作用。朱柏廬先生在《勸言》中進一步寫到,他說:“要知聖賢之書,不為後世中舉人、進士而設,是教千萬世做好人,直至於大聖大賢。所以讀一句書,便要反之於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於書:古人是如何?”這才是讀書。例如孔子在《論語》上教導弟子,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那麼學了這一句,便要落實這一句。看到有德行、有能力的人,就應當向他學習,而不是嫉妒障礙,看到不賢德的人就應當反躬自省,看看是否有同樣的過失,而不是攻擊嘲笑。這是第一個,“立德之功”。
第二,“立身之功”。從經典中,我們可以學到如何安身立命。宋真宗趙恒寫過一首《勸學詩》,來勸勉當時的讀書人,這首《勸學詩》是這樣寫的:“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愁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愁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首詩告訴我們,讀書可以安身立命,但是,讀書不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不是為了獲得良田、高堂、嬌妻、車馬,而是要遂平生志。“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是什麼樣的平生志呢?是“讀書志在聖賢”,這是平生志,而不是讀書志在賺錢。雖說是“身安而後道隆”,但是如果一個人真正地立定志願,就能夠像《論語》中所說的“德不孤,必有鄰”那樣,一定會感召志同道合之人,向著遠大的目標一起奮鬥。在奮鬥的過程中,上面《勸學詩》中提到的那些,其實是自然而然在其中的。
從經典中,我們不僅學到如何安身立命,還可以學習如何為人處事。先說為人。讀誦經典可以變化一個人的氣質,前面講“立德之功”,內在良好的德行,表現在外,就一定是文質彬彬、進退有度。如果一個人明白了《易經》上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那麼在事事順心如意的時候,就不會得意忘形、自以為是,處於困頓挫折的時候,也不會喪失信心、一蹶不振。所以古人說“讀書明理”。
剛說了為人,下面再說處事。讀誦經典能夠培養一個人的定力,當一個人遇事失去冷靜的時候,是很難在驚慌失措中做出正確的決策的,這就更不要說成就偉大的事業了。但是有了讀誦經典的鍛煉,就不一樣了。讀誦經典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經典之上,久而久之培養了定力,達到處變不驚。到了這個時候,如果是面對重大突發事情,也能夠鎮定自若、得心應手了,這個就是通過讀誦經典而培養出來的定力。“經者,常也。”經典中記載的是恒常不變的道理,是古聖先賢總結出來的規律性的道理,是普世適用的。一個人如果常常以謙虛受教的心讀誦聖賢經典,就可以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避免在人生中走彎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必定會看得更高、看得更遠。
下面是第三個功用,“通竅之功”。通竅是開悟,儒家經典,它不是“只务下学,不務上達”的,它還是教人志於道的。聖賢經典中所講的道理是“上通下達”,既窮理盡性,又不離開日用平常。如果是只求上達,也就是心性之學,而不務下達、忽略基礎,那麼學到的,只是華而不實的玄學。玄而不實的東西縱使講得再好,也是“數他人家珍”,自己得不到受用。如果只安於下學,而不務上達,那麼學到的只是俗學,修積一點福報。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不能夠執其一端。
讀誦儒家經典可以開悟,這在曆史上也是有證明的。宋朝範仲淹,在甘肅西北駐兵防禦西夏人的時候,這個時候,遇到有人來參軍,範仲淹見到這個人是一個讀書人,就勸他學習詩書,送了一本《中庸》給他。這個人就抱定《中庸》而讀,後來這個人就成為了“北宋五子之一”,他就是張載,張載就是抱定一本《中庸》而至開悟的。中國古人講“因定開慧”,讀書時制心一處在讀誦上,不追求理解,甚至都不追求死記硬背,就是連我想把它背下來的這種想法都沒有。所以是沒有任何的妄想,完全是制心在經典讀誦上,久而久之,一個人的定力和清淨心都會因此而增強。“煩惱輕,智慧長”,定力越強,心越清淨,智慧就越高,古語說:“書讀千遍,其意自現。”
第四個功用是“屬文之功”,“屬文之功”就是辭章之學。文言文是一種簡要詳明、精美准確的文字,人的語言修養是可以通過文言文的學習來獲得提升的。學習文言文就要從背誦經典下手,如果能夠背誦五十篇《古文觀止》中的文章,就能夠閱讀古文,如果能夠背誦一百篇,就能夠寫文言文。這對於記憶力處於黃金期的兒童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讀誦經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語言修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是這個僅僅是“屬文之功”的枝末而已,根本在哪裏呢?根本是“文以載道”,文章是大道的載體,文章是由文言文寫成的,那麼文言文就是文化得以流傳的重要工具。如果一個人沒有掌握文言文,即使想讀懂古聖先賢的經典都很困難,那麼深入理解古人的意思,體會其中的義理就會更加難了。
儒家是以四科教學:“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文學雖然排在最後,但是它的功用不可忽視。孔子的弟子子夏就長於文學,子夏的弟子或者再傳弟子,為五經的流傳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詩》、《書》、《易》都有幸子夏而流傳,這就與子夏長於文學有著重要關系。
“立德之功”、“立身之功”、“通竅之功”、“屬文之功”,這是我們學習經典的四種功用。
今天,菲璘與大家的分享就到這裏,其中的不足之處,還請老師及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