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孝親尊師——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孝親尊師——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
2019-06-18

親愛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家人們、特別是敬愛的趙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菲璘特別感恩我的老師劉教授,以及感恩大會主辦方,給菲璘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孝親尊師——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

現在很多有識之士,都積極倡導仁慈博愛,希望社會能夠恢復安定和平,但是現在世界的現狀是什麼呢?衝突不斷、鬥爭升級,大家是否有想過衝突的根源在哪裡?衝突的根源在家庭,一個人如果在家庭中與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發生衝突,步入社會之後,就自然不可避免地與他人發生衝突。

所以,要實現世界和平、化解衝突,就要從孝悌教育,從這裡開始,培養起人們仁愛和順的心,也就是從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開始,進而擴展到愛鄰裏鄉黨,愛一國的人,進而到愛天下的百姓,世界才能夠和平。

孔子的弟子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孝悌是為人之本,一個人能夠先奉侍父母兄長,然後培養起仁德、仁愛之心,本立而道生,這個“道”是什麼呢?就是仁道,就是聖賢之道。

《中庸》上說:“人者仁也,親親為大。”

行仁就是做人,不仁便是不可為人,行仁之法在於博愛無私,但是若要博愛無私,就要以孝悌為根本,做人要有資格,如果一個人做不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連做人都不夠,何況成聖成賢呢?

我們就先認識一下“孝”這個字,可能大家都覺得“孝”這個字從小就認識,我們來看一看“孝”這個字有什麼深刻的內涵,或許是大家以前不知道的。“孝”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上解釋,《說文解字》是我們國家第一部按照部首編排的字典,它是東漢時期,由許慎編著的,他解釋“孝”這個字是:“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子承老”就是兒女背負著父母,我們看(孝)這字個,它的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上下合在一起組成“孝”這個字,父輩和子輩組成“孝”這個字,說明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關係。孝養父母向上擴展,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慈愛幼者,向下延伸,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關係。所以,孝教給人們的就是這種一體的觀念。

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最初發現水可以接受與分辨信息,進而呈現不同的結晶。後人進一步發現,針對水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甚至思想等等,都進行了廣泛地研究,進一步證明了水能夠反映人類積極與消極的意念。現在在幻燈片上所呈現的這張照片就是水看過“父子有親”,也就是現在投影上右上角的這張照片,看過這張照片之後呈現的結晶,通過水實驗之後呈現的結晶,這個結晶非常的美麗。在水實驗的過程中是看到有一個結晶體,在一開始是支離破碎的,但是在短短幾秒鐘之內,結晶就從底部開始融合,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個結晶的融合過程。

是不是非常的不可思議?看過父子有親這張照片之後,水結晶它所顯示的這種融合,似乎是象征著許久不見,或者是原本不和睦的父子在此再次團聚。兒子通過孝養父親來報答偉大的父愛,是父子有親的力量,讓父子結合為一體,恢復成一個完美的結晶。

在這個過程中,反映出的就是孝道一體性這一深刻的內涵。將對父母的孝和子孫的慈愛橫向擴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過愛自己的親人,擴展到愛其他人。《弟子規》上說:“凡是人,皆須愛。”讀到這裡大家想到什麼?為什麼要愛所有的人?因為大家、其他人和自己是一體的關係,愛他人就是愛自己。

有句話叫“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這句話出自於《群書治要·賈子》。在《賈子》上記載了戰國時期的鄒國,鄒國的國君鄒穆公,他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克己、尊賢、愛民。鄒國雖然是一個小國,但是四周的鄰國、大國,它都不敢輕視鄒國。鄒穆公去世以後,鄒國的百姓就如同失去慈父一般,與鄒國交界的鄰國的人也都面向鄒國而痛哭,而且什麼呢?連琴瑟的聲音都聽不到了,百姓自發都不再奏樂了,一年之後才再次聽到了琴瑟的聲音。《賈子》上在寫完這個故事之後,就總結了一句話,說:像鄒穆公這樣的人就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愛所有人就是要學習天地那種一切平等,無不包容,承載萬物的品德。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

天地日月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無私之德,譬如太陽和月亮是平等地普照大地,不會說這個人是惡人,就不把陽光照給他,也不會說那裡很骯髒,就不把陽光灑向那裡。上天化育萬物,大地承載萬物,一切都是平等無私。所以,人也要效法天地的存心。

《孟子》上說:“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人要效法天地,就要過與道相應的生活。

通過“孝”引發出來的對人的愛,可以進而擴展到萬事萬物與天地自然。

《孟子》上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先親愛自己的親人,而後仁愛人民,仁愛人民而後愛育萬事萬物。

宋朝的張載,張載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北宋五子之一,他寫下了著名的“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則進一步,他是視人民為我同胞,視萬物為我同輩。他在《西銘》上這樣寫道,他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後來也發展成為一個四字詞語,就是“民胞物與”。

《莊子》則又更進一步,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孝”教導人們是一體的心,不僅和祖先是一體,和後代子孫也是一體,不僅和人是一體,和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一體。“孝”為我們樹立起來的是一體的觀念,只有樹立這種一體的觀念,人與人之間才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社會也因此才能得到太平之境。這就是以“孝”治天下的道理。所以,這也就為什麼在一開始說世界衝突的根源在家庭,如何解決,就是要從恢復“孝道”開始。

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就是以孝悌為基礎,把孝悌之心向上提升互愛互助,互愛互助再向上提升就是大同世界,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和諧世界。

《禮記·禮運》上的《大同篇》將大同世界這樣描述:“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樣的大同世界,不正是習總書記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嗎?習主席提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就是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不就是和諧世界嗎?

中國自漢代以降到清代都是以“孝”治天下。其實,從上古時期的聖王就已經是以“孝”治天下了。

《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如果人人都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自然就天下太平。這就是“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就是“大道至簡”。治理天下之道就在我們日用平常,就在我們身邊,只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在很多時候都是捨近求遠,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如果採取競爭、對立的方式,與聖賢的教誨相違背,結果就是冤冤相報、循環往復,之後呢,衝突升級,雙方都苦不堪言。

舜王是中國古代的一位聖王,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是把孝悌之心盡到了極致。舜的後母和弟弟三番五次想置他於死地,舜不但沒有懷恨在心,反而總是反省自己沒有盡到孝悌之心,沒有使後母和弟弟滿意。最後,他的仁愛與智慧感化了他的後母和弟弟,同時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堯帝把帝位禪讓給了他。

老師剛才也講到說“仁者無敵”,仁者無敵不是說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其實是說,在真正的仁者內心,不與任何人起對立。像大舜這樣的人被稱為聖人,他是一位真正的仁者,就是在他的內心,不與任何人起對立,他是真正地認識到,也做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中國古人做到化敵為友就是靠這種一體的觀念,以真誠之心將敵人感化。

《中庸》上說:“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心可以化育萬物、感通天地,當然也能夠感通人心。

歷史上的中國被稱為“禮義之邦”,中國的皇帝被尊為“天可汗”,也就是天下公認的領導者,這種萬國來朝的局面就是“王天下”。因為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種一體的觀念,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和諧,所以,中國的古人可以做到協和萬邦,使萬國來朝。他不是依靠強大的武力,逼迫其他的國家前來臣服,而是自己做好榜樣,讓大家自然前來學習效仿。當自己的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外國人來參觀考察的時候,見到人與人之間是和睦相處、恭敬有禮,這種敬佩之心就油然而生,主動學習效仿。所以,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期,不僅僅是經濟的強盛,而且是文化的強盛,主要依靠是文化的力量把國家治理安定。

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其實不是說中國的經濟、軍事、科技,而是說這是中國文化的世紀,是中華文化的世紀。2014年在紀念“孔子誕辰兩千五百六十五周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國家主席習主席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英國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哲學家叫阿諾德·湯恩比,湯恩比教授在系統研究各國文明發展史之後提出,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研究歷史、哲學的專家,獲得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的專家們,也說出了同樣的話。1988年在巴黎召開了一場主題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大會,與會者都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經過了四天的討論,在總結的時候,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典物理學家漢內斯·阿爾文說,他說:“人類需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這一則新聞報導原載於1988年1月24日出版的《坎培拉時報》。

我們大家看到,這些外國人他沒有說是他們自己的文化,而是說中華傳統文化。這是因為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刻地認識,同時也是認識到了他們自己的文化不能夠解決現在社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所以,連外國人對我們的文化都這樣有信心,我們也要有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孝”的幾層含義。首先是養父母之身,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衣食住行。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短片。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行孝不能等,所以也是希望大家可以在忙碌的工作中,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多陪一陪他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及時行孝,不給自己留下終身的遺憾。

在《禮記》上記載,曾子告訴我們,他說:將飯菜做熟,嘗過之後敬獻給父母,這不是孝,這個是養。君子所謂的“孝”是國人都羨慕,稱揚讚歎,說:“幸哉!有子如此。”有這樣的孩子真是父母的驕傲,這才是所謂的“孝”,這就是養父母之身。

孝養父母的第二層含義就是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安心、放心,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是說除了為子女的疾病擔憂,父母完全沒必要再為子女的任何其他事情擔憂了,做到這樣,子女才是孝子。

孔子的弟子子遊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

夫子回答說:“現在所謂的孝子,認為能夠贍養父母就盡了孝道,但是對犬馬而言,他們也能夠以自己的體力供養它們的主人,如果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和犬馬養它們的主人區別開呢?”

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與感恩之心。但是有了恭敬和感恩之心就夠了嗎?其實還不夠。

夫子的另一位弟子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

夫子說:“色難。”

“色”是顏色,“難”就是不容易。和顏悅色地侍奉父母不容易,怎麼來看呢?

夫子說了兩件事,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

老師有事情,做學生的替老師來做,為老師服務這是弟子的本分。

“有酒食,先生饌。”

弟子有好的飲食,把飲食準備得非常周全來供養老師,但是“曾是以為孝乎?”這就是在問,幫助老師做勞務,那就是在奉養老師,用這種奉養老師的方法來孝養父母,這就是“孝”嗎?這就是回到了剛一開頭所說的“色難”二字。當然,對待父母也要父母有事情的時候要去做,有好的飲食要拿曲奉给父母。但是,對父母與對老師的不同之處就是“色難”,學生對待老師要恭敬,但是對父母恭敬還不夠,還要和顏悅色。什麼是和顏悅色?就是孝順的孩子與父母相處時,心中那種自然地和順,關心、喜悅的情感行之與外,便是“和顏悅色”。

曾子說:“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

供養父母是能做到的,但是尊敬父母就難做到了;尊敬父母雖然難,但是也能做到,使父母安樂就不容易做到了;父母健在的時候使父母安樂的事情還能做到,父母去世後終身行孝就難了。難在哪裡呢?難在父母去世之後,依然謹慎行事,永遠守持善道,不給父母帶來惡名,能做到如此就是終身行孝。

孝的第三層含義是養父母之志。孝養父母不僅僅是在父母身邊端茶倒水,孝養父母的身體。“為國盡忠”、“為人民服務”是父母的期望,因此竭忠盡智服務國家、供獻社會,這是養父母之志。

總書記在今年新春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到國家夢、民族夢之中。中國自古就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忠從孝得來,小孝是孝養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養天下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就是人民。所以,忠孝是一回事,對內,對家庭,對父母是孝;對外,對社會,對國家是忠。中國古代有“舉孝廉”的選拔制度,因為一個孝子“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小心謹慎,念念想著父母的教誨,這樣就不會去做辱沒父母名聲的事。

在《群書治要·晉書》上,就記載著一位孝子吳隱之成為廉潔官員的故事。

吳隱之早年的時候父親去世,他奉養母親非常得孝敬。後來他母親過世,他懷念母親,在守喪的時候,因為悲痛差點失去了性命。他的鄰居是韓康伯家,韓康伯的母親也是一位賢德的婦人,她在每一次聽到吳隱之哭泣的時候,如果她是在吃飯,就會放下筷子和吳隱之一起哭泣;如果是在織布,就放下梭子,陪同吳隱之一起悲痛,這樣一直持續到吳隱之服喪期滿。

韓康伯的母親就對韓康伯說:“如果你以後做了官,就應該推舉像吳隱之這樣有孝順之心的人。”後來韓康伯到了吏部,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到吏部去任職,他就推薦吳隱之,而且是越級推薦,吳隱之被封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吳隱之在去廣州上任的時候,聽說在廣州的北邊有一個泉,這個泉叫“貪泉”,那兒的父老鄉親都說,一旦飲了貪泉的水,即使是廉潔的官員也會變成貪官汙吏。吳隱之聽了之後,他到廣州的時候就先到“貪泉”,喝了一口貪泉的水,做了一首詩,詩是這樣寫的:

“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意思是說,古人說:喝了一口貪泉的水,就會變成貪官汙吏,假使是讓伯夷、叔齊這樣的廉潔之士,飲貪泉的水,我想他們終究不會改變他們廉潔之心。所以,吳隱之到廣州做官就更加注重德操、注重教化,使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蠻荒之地也都受到了感化。

為此,皇上還特意下詔嘉獎吳隱之,吳隱之這位孝子成為廉潔官員的故事,其實就是因為他孝敬父母,在他的心裡時時想著父母,一出言、一舉足都不敢忘記父母。

《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除了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慧。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不是一味地順從,而是要委婉地勸諫。此外,還要告訴父母,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孝”是中華文化的根,“孝”之一字可以概括整個中華傳統文化,孝道的圓滿就是成聖成賢之道。

在《禮記》中列出了五條不孝的內容。第一,居處不莊,非孝也。第二,事君不忠,非孝也。第三,蒞官不敬,非孝也。第四,朋友不信,非孝也。第五,戰陣無勇,非孝也。

這五點可以歸納為“忠孝”兩方面,其實歸根結底“忠孝”是一致的。這五點裡面有一個事君不忠,我想在座的可能大家也有領導坐在下面,領導肯定都是希望自己的下屬忠心,那麼領導怎樣做才能感得下屬有忠心呢?就是要“君仁臣忠”。

我們先看什麼是仁。“仁者,親也,從人,從二。”

許慎在整理《說文解字》的時候對此注解說,他說:“仁者兼愛,故從二。”也就是說,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對方,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古文的字,在幻燈片的左下角,這是古文的“仁”,它的寫法是上面是一個“千”,下面是一個“心”。也就是這個人是從千心作,當然這個千只是虛數,只是看到這個字就是讓我們要想到,要用心去親愛他人,愛護萬事萬物。

將“君仁臣忠”結合起來,也就是領導者要關懷下屬,被領導者就盡心盡力地完成領導所賦予的工作。領導者與對被領導者的態度非常地重要,因為這會影響下屬如何對待他,甚至決定事情的成敗。如果領導者把被領導者視同是手足一樣關愛,被領導者也會加倍地回饋,視領導為自己的心腹;如果領導者視被領導者是雇傭的關係,把他當做牛馬一樣來使喚,那麼被領導者就會視領導者就像路人一樣,沒有什麼親愛之感;如果領導者把被領導者視為是像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不值錢,那麼被領導者怎麼樣呢?視領導者就是像寇仇一樣的憎恨。所以這也是充分說明了,剛才我們所說的那句話:“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

剛才所說的幾條不孝的內容,其中有一條叫“朋友不信,非孝也。”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信”。

朋友之間要守信用,“朋友”這個詞,不是一個簡單的詞,“朋”,什麼是朋?“同門曰朋”,什麼是“友”?“同志曰友”。“同門”是指同處一個師門,也就是一個老師,跟隨一個老師學習的弟子們,這是朋。“同志”,是兩個人雖然沒有在一起學習,但是有相同的志向。如果我們以這樣的定義來看一看,我們大家在座可能互不相識,我們是不是朋友呢?我們同樣是朋友,因為我們共同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以聖賢人為老師,這是同處一個師門;我們共同為了社會的安定,為了弘揚、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為了國富民安,這是我們有共同的志向,所以我們是友,因此我們是朋友。那麼,我們在對一個即使是素不相識的人,也依然是朋友,所以對任何人都要以信譽為先。像孔老夫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是如果連信都做不到,那其餘的就更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了。

接著夫子做了個比喻,就說這個“信”,這個比喻就是說“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就好像是車子沒有發動機一樣走不了。所以,信對於人來說就是與人交往的關鍵。《弟子規》上有一句話叫“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這是“友”的古文的寫法,這個古文的寫法寫作兩隻手,這三個手指就是代表手的五個手指,兩隻手相互攙扶。所以,看到這個字我們就是要想到:兄弟之間要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相互扶持。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

這群孩子,這種互相幫助的精神,感染了影片一開始那個對生活充滿負面情緒的人,同時也感染了在座的觀眾、在座的大家。

法照禪師曾經寫過一首兄弟偈:

“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

古人是將夫妻之間的關係通常是用琴弦來做比喻,因為琴弦斷了還能再續,比如說一位夫人過世了,又娶了一位,這叫續弦。但是在比喻兄弟之間關係的時候卻用的是手足,為什麼要這樣比喻呢?因為手足斷了就不能再續了,所以一定要珍惜這種兄弟的情誼。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學記》上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這個“嚴”就是尊敬,“嚴師”就是要尊敬老師,老師受到尊重,道德學問才能受到尊重。“敬”是中華文化的本,這個“敬”就是以敬師來做代表。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謂的這個“道”,就是聖賢相傳之道。“師道”所以“尊嚴”,是因為真正的老師,他不標榜自己,只是在“為往聖繼絕學”,這種無我的傳道精神,也正是為師者所以“光載千秋,萬人景仰”的原因。

中國傳統社會重義輕利,比如像醫生、老師這兩種職業,都是受到世人的尊敬,就是因為醫生救人生命,老師成就慧命,這種使人明道,功德更大。菲璘能夠坐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其實也是深深地感恩自己的恩師劉教授,如果沒有老師的悉心教導,不會成就菲璘今天,所以在這裡,菲璘也是想深深地感恩老師。

古人雲:“經師易求,人師難得。”

“人師”就是真正承傳道統之人,可以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人類歷史中,出現了不計其數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但是真正的人師卻是鳳毛麟角,他們未必在朝為官,但是,通達學問,在治國平天下的智慧上都是“學為人師,足以為後世所法。”正是他們能夠表裡如一地演說聖賢之道,才令無數人重拾了對聖賢教誨的信心,使聖賢文化薪火不滅、代代相傳。

在古的時候,對老師的尊重是加以“禮”來保證的。比如說,男子二十行冠禮了之後,親朋好友要給他一個字,自此之後,親友都要稱他的字,就是入朝為官,皇帝也不可以稱名。但是一生可以稱名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自己的父母,一個就是養自己慧命的老師。

又比如說,拜師之禮。古人入私塾,先行拜師禮。古時候最重的禮是三跪九叩禮,在現在是三鞠躬禮。在行禮的時候是父親帶著兒子先向“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之位”行最重禮,之後請老師入座。在夫子牌位前,老師接受父子二人最敬禮。試想,這個時候作為兒子,他會想:他最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那麼身為一家之長的家長,他是懷著何等的恭敬之心才會向老師行如此大禮。因此,這樣的形式落在孩子心中,烙下深刻的“尊師重道”的印記。

再比如,皇帝在接見群臣的時候都是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禮來接見,但是在見老師的時候就不能以君臣之禮,他就要降階,以主賓之禮(來接見),一個站在東面,一個站在西面。這就是提醒皇帝,雖然你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是一國之君,但是老師永遠是你的老師。上行下效,皇帝都這樣做,全國才興起了尊師重道的風氣。

再比如,在喪禮之中,父母過世,子女要守喪三年,穿孝服;老師過世,學生也要守喪,但是,是不穿孝服,守心喪三年,就是在內心要感念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誨。所以,中國古代對於老師的尊重,就是通過這種具體的禮儀來表現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聖賢之道有賴於行道之士而光大。孟子尊孔子,雖沒有成為孔子的弟子,但是“私淑諸人”,以求其教誨,成為“亞聖”,而超越了孔子的門生,原因就是有“至誠”二字,所謂“至誠如神”,唯有至誠之心,才能夠感通天地之道。可見,對老師的尊重就是對聖賢之道的尊重,更是繼承聖賢學問所必須的。所以,能否尊師重道,是個人修學能否成就的關鍵,也是中華文化得以承傳的關鍵。“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相反,如果對於老師和聖賢教誨沒有恭敬心,就不得利益。因為聖賢教誨是心法,要用真心才能夠契入,沒有恭敬心,學傳統文化就不得其門。

古代的聖王都明白尊師的道理,因此古之聖王沒有不尊敬老師的,為什麼要尊敬老師呢?在《群書治要·屍子》上有一個比喻,就告訴了我們尊師重道的重要性。比如說,你家房子著火了,有人過來幫你把火給撲滅,那你一定對他感恩戴德;但上了年紀的人,有經驗的人很早就提醒你,說你把煙囪做好,把牆的縫隙堵好,就不會有失火之患,但是人們對這樣的建議卻不知道感恩。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被關進了監獄,如果能有人把他從監獄裡解救出來,使他免於牢獄之災,那麼怎麼樣呢?他們全家族的人都對他感恩戴德;倘若如果有人教導仁義慈悌的道理,按照這些道理去做,就保證沒有終身的牢獄之災,但是遺憾的是,卻沒有人對這些宣講倫理道德教育的人感恩戴德。這個比喻非常形象,就是告訴我們:社會的道德風氣之所以不好,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那些講道德、行道德的人沒有被重視,他們所說的仁義慈悌的道理沒有人學,這也是告訴我們尊師重道的重要性。

在《荀子》上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興衰可以發現,凡是尊重師道的時期,都是政治清明,乃至於盛世出現的時期;凡是輕師賤道的時期,都是王朝走向衰敗和滅亡的轉折點。師道背後承載的是千年萬世的聖賢智慧,尊師就是尊重古聖先賢,尊重列祖列宗。就中華傳統文化而言,尊師重道就是尊重當人自性,唯有尊師重道,才能夠回歸純淨純善的本性,把扭曲的人性改回正途,才能夠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化解當今人類社會種種衝突矛盾,把世界帶向安定和平的未來,振興師道,無疑是當今之要,師道之倫是全天下的福祉。

“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孝心可以開啟一體的仁愛之心,進而回歸本性,開啟明德,如此就能夠自然而然至誠感通、化敵為友,達至仁者無敵,和諧萬邦的境界。而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需要聖賢之師的教導。以“孝”為本,開啟明德的教育,需要聖賢之師為人演說。

所以,“敬”是中華文化的本,學生唯有以恭敬之心,才能夠師資道合,全然領納老師的教誨,承傳以“孝”為本的聖賢教育,使之薪火不斷、代代承傳。

今天,菲璘與大家的分享就到這裡,其中的不足之處,還請老師以及各位指正。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