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第三集
Video text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第三集
2023-08-12

【解说】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的风尚成为主流、代代传承并守正创新,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同期声】

古人对于明理的读书人这么样的尊崇,因为古人所读的书都是圣贤,读书明理、理得心安,所以他不会用不法的手段获得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解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赓续的文化底蕴,道德模范是我们社会崇德向善的一面旗帜,加强公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同期声】

古代的圣王没有不把教化作为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了,在国都设立太学,在乡镇设立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教导人们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解说】

本期节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余莉做客《海口大讲堂》,精彩讲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节目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第三集,敬请收看!

刘余莉教授讲课: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收看本期的《海口大讲堂》节目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那么也留下了很多的家书、家规、家教、家训,比如说《曾国藩家书》就非常的有名。那么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就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 “人败”离不开一个“义”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庭、家族、企业、单位、政党的破败,都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过上了过分奢侈、浪费、入不敷出的生活。一个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转折点何在呢?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的奋斗已经差不多了,可以享受一下人生了,什么时候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

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关心他,爱护他,养成了他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习惯。那么当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时候,都希望别人看到我的需要,满足我的感受,那么这样呢,就会出现冲突对立和纷争了。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个结果,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是大家都守礼,都懂礼,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学礼 无以立”。

而最起码的“礼”就是《弟子规》,它被誉为“人生的交通规则”, 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开车,必须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和别的车发生冲撞。那我们做人也要守做人的规则,这个做人的规则就是《弟子规》。否则你和人就相处不好,人与人之间就发生冲撞。那么古人也说“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艰苦朴素,节俭勤劳的这种作风。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还说“凡人多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当大官,但是我不希望我的儿孙能够当大官,我只希望他们能够读书明理,成为明理的君子。为什么古人对于读书明理的读书人这么尊崇呢?因为古人所读的书都是圣贤书,读书明理,理得心安。所以他不会像社会大众那样去用不法的手段获得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偿失。

曾国藩先生还说,看一家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程,就看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好了。哪三件事情呢?第一就是早晨几点钟起床,这件事虽然小,但是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第二是是否自己的家事自己做,因为习劳知感恩。曾国藩虽然做到了四省总督,相当于四个省的省长,但是仍然要求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事自己做。为什么?因为如果他从来不做家事,不去劳动,就体会不到劳动的辛苦。不知道赚钱来之不易,没有感恩之心。你为他付出了多少千辛万苦,他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理所当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第三就是是否读圣贤书,因为圣贤经典都记载着对天道自然规律的认识,所以你读了这些圣贤书,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司马光先生也非常重视家教,司马光先生他自己的修为很好,他自己平生所为之事,没有一件不可与人言,也就是他平生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是不可以公开跟大家说的,说明什么?他从来没有做过亏心事。他非常重视对子弟的教育,他说了一句话,他说:“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辛辛苦苦地去赚钱,自己还舍不得花,目的就是给儿孙留下一些财产,为他们的事业奠定一个基础。但是中国古人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儿孙有德行、有才干,他会用自己的德才创造财富,你把钱留给他有什么必要呢?如果你的儿孙又没有德行,又没有能力,你把钱留给他,他迟早会败散掉,你把钱留给他,又有什么必要呢?所以无论儿孙有没有德行,有没有才能,你把钱留给他,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就像我们读了圣贤书觉得字字珠玑,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读这些圣贤书。但是现在的孩子喜欢看短视频,看这些很浮躁的内容,结果也没有心思花在读圣贤书上,那怎么办呢?还不是没有办法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 “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就是像范仲淹先生那样,自己积德行善,兴办义学,兴办义田,然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儿子们,使他们也成长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正是这种德行庇荫子孙千秋万世。

林则徐先生也是很重视家教,他曾经写过《十无益》,非常的有名,哪“十无益”呢?“存心不善 风水无益” 很多人特别喜欢看风水,但是古人告诉我们“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一个人有福德,他所到之处一片吉祥,即使这个地方原本风水不好,但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去住了一段时间,这个地方的风水都变好了。所以要从自己的心地上去努力,古人说“福田靠心耕”, 所以你存心都不善,看风水,又有什么帮助呢?“不孝父母,奉神无异”,我们要知道,古代的这个“神”字 和西方文化中的“无神论”这个“神”呢,不是一个意思,在中国古代,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或者他有某种德行,我们可以学习的人过世之后就被尊称为“神”。 给他建一个庙,供奉在里边,供在那里干什么呢?其实就是纪念他的德行,要我们饮水思源,知恩报恩。那我们看现在很多人,到庙里去烧香拜神,但是为了求自己升官发财,自私自利,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够真心地孝养,没有仁慈之心, 那你去敬神有什么帮助啊。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在家敬父母,强盛远烧香”, “兄弟不和 交友无益”。 古人看这个人可不可以交,首先看他是不是孝敬父母,是不是有友爱兄弟,如果连自己的一奶同胞都不能够关心照顾帮助,那他去交友,也是有利可图的,为什么呢?因为“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 那么以利益和别人交往,这个利益没有了,交情就疏远了,别人也是和你以利来相交,这个利益都是不长久的。

【解说】

《论语》有云:“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百善孝为先,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的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泰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一个人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会黯然失色。而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根基,子女是枝叶,只有兄弟姐妹同气连根、孝亲养根,家业才能繁茂。许多人在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而在家里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就是舍本逐末了。刘余莉教授告诉我们,如果和同根同族同血缘的人都不能和睦相处,却想在外交到不看重利益的良友、义友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要“首孝悌”。

刘余莉教授讲课: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读圣贤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行,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明明德”。开启自信的明德,读书志在圣贤,但是一个人行止不端,不端正,不端庄,那么读很多的书,也没有帮助。“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作事乖张”, “乖”就是违背的意思,违背事理,违背大道,所以怎么样呢?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聪明也没有帮助了。“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德行,我们读圣贤书,博学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但是一个人学了很多,但是还心高气傲,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华之美,但是又骄傲,又吝啬,其他的方面都不值一提了。

“时运不济,妄求无益”。也就是时机因缘不成熟,你去妄求也没有帮助。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我们的事业还处在“春生”的阶段,你就不要立刻就想着有收获,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妄取人财 ,布施无益”。“布施”就是拿着钱财去周济别人,帮助别人。通过布施,把我们的贪心也给布施掉了,但是一个人,一边拿着钱财去帮助别人,一边还妄取人财,妄取别人的财富,那么你这个布施,也就没有利益了。

“不惜元气,医药无益”。中国人讲究养生之道,让我们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该睡觉的时候要睡觉,该起床的时候要起床,保养精神。但是一个人呢?看了医生,医生可以把他的病调好,但是没有几天,他那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又回去了。所以怎么样啊,不珍惜自己的元气,再吃更多的药,也对他的健康于事无补。“淫恶肆欲,阴骘无益”。“阴骘”就是指阴德,中国古人讲,我们做了好事不要到处去宣传,为什么呢?“名亦福也”名声也是人的福报的显现,如果你做了好事,到处去宣传,别人赞叹你,给你很好的名声,就把你做善事的这个德,给回报了。做的那个德就积不下去,积不起来。一个人虽然努力的积功累德,但是还有一些过恶,比如说邪淫,放纵自己的欲望,做很多的恶事等等。这个就像我们要把这个杯子的水要倒满,这个“功德水”,想把它装满,但是这个杯子的底下有一个漏洞,因为这个漏洞,把这些“功德水”都漏掉了。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有的一些过恶。所以“淫恶肆欲,阴骘无益”这些都告诉我们修学要从根本上求,要从自己的心上求,圣贤教育就是“读书志在圣贤”,就是《大学》开篇所说的“明明德” 。

我们每个人都有像圣人那样的智慧,明德就像我们这个屋子里有很多晶莹剔透的水晶灯,它本来就是光明剔透的光芒四射的但是上面蒙了尘垢,把它本有的光明就给蒙蔽住了,使它本有的光明不得显现,所以修身读书的目的就是把外在的尘垢 一层一层的剥落,使他本有的光明散发出来。所以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是依靠各种制度来加以保证和维护的,比如说教育制度,在《群书治要》中记载“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古代的圣王没有不把教化作为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了。在国都设立太学,在乡镇设立庠序,设立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教导人们仁义礼智信的道理,结果就是他的刑罚很轻,但是却没有人作奸犯科。社会风气非常的醇厚善良,这都是靠教育所达到的。那么为了使这些读书人都去读这些圣贤经典,所以考试制度也要考这些经典,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要从小接受这些经典的教诲。

【解说】

正如刘余莉教授所说,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崇文重教、好读尚学。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理想,中华民族的气度神韵和精神世界,无不深深地植根于圣贤书的文化滋养之中。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有诗曰:“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yíng)常作灾。”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家族血脉的传承不是财富的传承,也不是官职的传承,而是文化的传承。祖宗留下的房子,再坚固也有倒塌的一天,留下的财富再多也有用尽的一天,只有书香、品德,才可以润泽久远,世代绵延。有人以为经由读书中举进而做官的所谓“学而优则仕”是经世致用的重要途径,然而古人认为读书并不只是为了科举,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重要的是从圣贤书中学习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正是这个道理。

 【结束语】

所以修身从哪里修起呢?就是从“格物”来修起。这个“格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格除物欲”,或者说和你的物欲格斗。你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如如不动,能够把持好自己不被所诱,这样才是修身有成的一个基础。所以你看古代的读书人,他修身都有基础,所以他去做官不会轻易被这些外在的财色名利所诱惑。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看,谢谢大家!

 

下集精彩预告:

【解说】

孝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历来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也是修身正己、廉洁从政的道德源泉。

【同期声】

古人告诉我们要以孝廉这两种德行为先,一个人孝敬父母,他就知恩报恩,不会忘恩负义,见利忘义,一个人有廉洁之心就不会贪污受贿,以权谋私。

【解说】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同期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解说】

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所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同期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