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群书治要·孝经》第2集
Video text
《群书治要·孝经》第2集
2020-08-04

诸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群书治要·孝经》。在上一讲《开宗明义章》,我们讲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这里生发而来。在《论语》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论述:“孝悌(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与)”。

在《四书蕅益解》、《论语点睛补注》中对这一句话这样注解:“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悌。”这里“为仁”的“为”是动词,就是“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学仁求仁也都是要学做人。所以说“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称之为人。

这个“仁”,单立人加二字,在《说文解字》上解释为:“从人从二”,它是一个会意字,“言己与人相亲爱也。”这就是说,仁就是自己和他人相亲相爱的含义。仁就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能够这样去对待他人,把他人视为和我是一体的,甚至已经没有了我和他人的区别,这才是真正的为仁。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儒家就称为圣人、贤人。

“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悌。不孝悌,由于甘心为禽兽。”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兽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堕落得离禽兽没有差别了。

《孟子》中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够行孝悌,那么人就与禽兽没有差别。“若不肯做衣冠禽兽必孝悌以为人。”如果不想做禽兽,就要学习做人,而学做人就要从学孝悌开始。

下面说“为仁,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义礼智之本。”仁义礼智是什么?就是人道。也就是说,你如果做不到仁义礼智,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

儒家把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在《左传》中也说:“人弃常则妖兴。”也就是说,人把五常大道都不讲了,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结果就会出现五伦关系的紊乱,社会上各种道德败坏的现象就兴起了。

“盖孝悌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孝悌是人自性本有的性德,也称为良知良能,王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就是这个意思。良知,用俗话来说就是良心。比如说人做坏事,做恶事会感到良心不安,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个人还有救。如果这个人做了恶事、做了坏事,心安理得,没有觉得良心不安,那么这个人就叫麻木不仁,就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

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人有良知、有良心、有仁心,这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人如果不孝父母,能够知道惭愧忏悔,这说明这个人还有良知,还有救;如果一个人不孝父母却不知惭愧,觉得无所谓,甚至理所当然,这说明什么?说明良知丧失殆尽,难以挽救。所以说孝悌是良知良能,而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下面接着说:“论性则仁为孝悌之本,论修则孝悌为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源,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这个是从性、修两个方面来讲。从性德上讲,仁爱之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这个人,他在和父母兄弟的关系上就表现为孝悌;对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仁和忠;对朋友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信;对夫妇的关系上就表现为夫义妇德。从性上来说,仁是孝悌之本;而从修德上来说,“论修则孝悌为为仁之本。”也就是说,要培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使人成为一个有仁爱心的人,必须从培养人的孝悌之心开始,孝悌之心是仁爱之心的原点。

“天下大乱之源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天下大乱的根源在哪里?就是因为人都不孝父母、不友悌兄弟姐妹。讲孝悌就可以使仁慈博爱的风气兴起,而把动乱止息于萌芽状态。这就是说,要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要提倡仁义礼智信。

从哪里做起呢?不要要求别人,要从我们自己做起。很多人说,别人都是什么什么样的,别人不讲信用,别人又不讲仁爱,我这样做是不是会吃亏?别人不讲信用、别人贪得无厌,那是别人甘心堕落;如果我们向他们学习,我们也随之堕落。他们是他们,他们甘心堕落于禽兽,但是我们要学做人。而要做人,必须符合仁义礼智信,这才具备做人的资格。

我们一定要问一问自己:自己的人生希不希望有好的结果,我们自己希望将来到哪里去?如果我们自己希望有好结果,就要从自己修起,别人做不做与我自己无关。而且我自己身体力行了,也确实得到了好的结果,才会让人对仁义礼智信起到信心,让人家向你学习。人家一看你学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都做得很好,结果生活很好、事事顺利、身心安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这就是为社会大众做出一个好的榜样。

“然则兴孝悌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悖。不孝不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乱所由生也;孝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怎么样才能兴起孝悌之风?那就是在位的领导者能够力行孝道,进而弘扬孝悌之道,用孝道来教化百姓。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兴起和谐之风。道德教育从哪里做起?道德教育必须从孝道来做起。

《说文解字》上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 “教”字,左边就是“孝”, “孝”字,上面一个叉,下面一个一模一样的叉,再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子。告诉我们上面这个叉是父母、老师、领导所画的,下面一模一样的叉是孩子、学生、下属所画的,告诉我们身教重于言教。

很多人说我这个孩子怎么说都说不听,什么原因?因为我们没有把正确的给他表演出来,把孝道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你对父母说话都待搭不理,没有耐心,甚至还厉声厉气,那你发现孩子对你的态度也是一模一样。所以教育从孝道开始,而且身教重于言教。

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柳条,也就是教鞭。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理需要顿悟,事需要渐修。理可以顿悟,一给你讲你就明白了;但是事,需要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去磨炼。虽然你告诉孩子要孝,但是他不孝的习惯已经养成了,怎么办?就需要我们拿着教鞭、柳条在身边耳提面命,不断地去提醒。身教加耐心做到了,这个孩子、学生、下属就能够教好,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是上行而下效。《孝经》讲完“开宗明义章”,第二章就讲天子的孝道,然后依次是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这都是告诉我们教育者和领导者先受教育,这才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

下面看“天子章第二”,这一章讲述天子如何行孝。天子把爱敬双亲之心扩展至天下百姓,让百姓都受到教化,这样人人都不敢怠慢、厌恶他自己的父母亲,以及天下的父母亲。

看经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这段话我们一句一句地来看。首先看第一句:“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子曰”,是因为这一章是承接上一章的思路下来的,本章承接上章之文是孔子对曾参的教诲,自此以下的四章皆为孔子一次所讲的话,下边的经文中就不再出现“子曰”两个字。

“恶”就是厌恶,“慢”就是轻慢、怠慢。孔子说,一个人亲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厌恶他人。他亲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厌恶他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就不敢轻慢他人。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如果轻慢他人的父母,反过来他人也会轻慢自己的父母,因此有德行的君子不这样做。

一个人如果真正能够体会到自己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那他也就能够体会到天下为人父母者都不容易,因此就会对自己的父母生起爱敬和感恩之心,并且把这种爱敬之心推广到天下父母的身上。一个人对父母没有厌恶之心,这个厌恶之心也就无从产生。换言之,他就不知道什么是厌恶。就像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父母对人发脾气。父母遇到事情都是以商量的对话的形式、说理的形式加以解决,那么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发脾气,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以平心静气的方式、对话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个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像一个人生长在楚国,他一定会说楚国的方言,自然而然。一个人尊敬自己的父母亲。他就不会轻慢他人,特别是他人的父母亲。因为你轻慢他人的父母亲,他人也会轻慢你的父母。这就等于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别人对自己父母的不恭敬,就如同是自己对父母的不恭敬是一样的。就像我们这一代人,最怕别人说我们的一句话就是“你这个人没有家教”。因为这一句话不仅仅指责了我们自己,而且也指责了我们的父母,这就是“德有伤,贻亲羞”。那如何让人不轻慢自己的父母呢?那就是要修养自己,自己不轻慢任何人,也不因为自己的任何不道德的行为使父母蒙羞。

说到亲爱、尊敬父母,在古人那里是天经地义之事,不需要问为什么。但是经历过对孝道的过度批判,很多人现在一提起孝道,就和“封建的”、“落后的”、“糟粕的”、“愚昧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人不免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那我们看《父母恩重难报经》专门为我们讲述了父母的恩德。这个经的一开头记载着,佛陀带着弟子到外面出游,在路上遇到了一堆白骨,佛陀就派弟子把白骨分成两堆,然后还冲着白骨进行礼拜。弟子们看了这样的行为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冲一堆枯骨礼拜,而且还分成两堆,一堆颜色比较白,看起来也比较重,另一堆的颜色比较黑,重量也比较轻?佛陀就说,分量比较轻的、颜色又比较黑的骨头是女子的骨头,而颜色比较白的、分量比较重的是男人的骨头。弟子们一听就更奇怪了,他们说,人在世的时候,女子穿的衣服很艳丽,又涂脂抹粉的。从外表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女子,而男子和女子的装扮都不一样,从他们的装扮上就能判断出,他是男、是女。可是人过世之后,还能够知道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吗?佛陀就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因为女子有哺乳的义务,要哺乳儿女就需要把自己身体的营养通过乳汁输送给孩子。这样长期地哺乳孩子,她们的骨头就比较轻,颜色是黑的;而男子的骨头是比较重,颜色是白的。就凭这一点,能够判断出这个骨头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说完之后,佛陀又为弟子们讲了父母恩重难报的道理。他说父母有十个重大的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儿女和父母都是有很深的缘分,才成为母子。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怀胎一个月之后,儿女的五脏才生出来;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六窍就分开。但是这个时候,因为母亲怀孕在身,行动非常不便,身体重的像山一样,走路也非常的困难。为了养育儿女,好看的衣服、装扮也都顾不上了,梳妆镜都惹上了尘埃、沾满了尘埃。

第二重恩,“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就已经很辛苦了,一朝分娩却还不知道是顺利还是不顺利。特别是在难产的时候(现在很多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剖腹产),这个时候痛苦就更加严重,每一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这种痛苦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能够有所体会。有的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把床上的钢管都拧得像麻花一样。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生儿育女的痛苦,用的力量也非常的大。

第三恩,“生子忘忧恩”。母亲生了儿女之后,五脏张开,气也很憋闷,血流的像屠宰羔羊一样多。但是听到孩子是健康的,她立刻就忘记了自己生产的痛苦,非常欢喜。但是欢喜一过,生儿的痛苦还是痛彻心肠。

第四恩,“咽苦吐甘恩”。父母恩深重,照顾儿女时,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要让孩子的温饱得以满足。

第五恩,“回干就湿恩”。父母经常半夜里醒来,专门看一看孩子的被子是不是踢开了。特别是冬天的时候,经常半夜多次起床照看儿女,如果儿女把褥子尿湿了,他们自己宁愿睡在尿湿的褥子上,把儿女放在干的、温暖的褥子上,为了儿女睡得更加安稳。

第六恩,“哺乳养育恩”。父母养了儿女,不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都会对孩子非常关爱,每一天要照顾、爱护、叮咛、呵护、嘱托、嘱咐没完没了。

第七恩,“洗濯不净恩”。本来父母是天生丽质,非常美貌,精神也很好,脸色很红润,手也非常细腻。但是因为经常要为儿女洗濯尿布照顾孩子,结果自己美好的容貌和身材就逐渐改变了,一天一天的衰老。父母为了让儿女能够渐渐成长、成才,自己不惜劳苦。如果我们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看一看父母的双手,你就能够感受到长期劳作的人和不怎么干家务的人,他的手是有区别的。现在很多孩子都为父母洗脚,你看看父母的脚,你就知道长期的体力劳动和操劳,让父母的脚也干裂了,不那么柔嫩了。

第八恩,“远行忆念恩”。儿女要远行,父母非常牵挂,临行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看儿女已经走了很远了,父母还不愿意回家,在那儿遥遥地看着。

第九恩,“深加体恤恩 ”。儿女有了苦,父母的心就是希望代儿女去受苦。特别是儿女有病的时候,父母非常担心,都希望这个得病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儿女。父母对儿女的体恤达到了这种程度,可以说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第十恩,“究竟怜悯恩”。有一首诗说“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这就是告诉我们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无时无刻不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即使已经活到了一百岁的高龄,还经常放不下,惦记着他那八十岁的儿子。

从这十重恩,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恩德,确实是无以回报。古人说,父母对儿女有罔极之恩。在《诗经》中就说,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样高,想报答都报答不尽,称之为昊天罔极。正是因为父母的恩德深重,无以回报。儿女孝敬父母、赡养父母,那是天经地义之事。父母的恩德实际上是怎么报都报答不尽的。

作为天子,唯有力行孝道,宣扬孝道,并以孝道教化人民,使四海之内的人民都能够孝敬父母,使孝道形成风气,这才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下面讲“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郑玄的注解中此字为“形”,所以才有后面的解释说明的阐述。)于四海。盖天子之孝”。这个“形”根据郑玄的注解,就是“现”的意思。德教流行,现四海也。释文对这个“形”的解释,就是“法也。又作刑,字又作“刑”,就是这个“形”字又写作“刑”这个刑罚的“刑”。“盖”,根据皇侃的注疏,“略陈于此,未能究竟”。意思是说,天子的孝道内容非常广泛,在这里只是简略的陈述要点和关键,不能讲的究竟圆满,所以用了“盖”这个字。天子竭尽爱敬,就是爱护尊敬,来事奉双亲。对母亲要竭尽亲爱之心,对父亲竭尽恭敬之心。并将这种道德教化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

这个“刑形”既有“显现”的意思,根据郑玄的注解,就是道德教化普遍推行显现于四海之内。而根据《释文》这个“刑形”又有“效法”的意思。就是能够让四海之民普遍地加以效法,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爱敬尽于事亲。”这一个“尽”字非常重要,强调即使是天子,治理国家日理万机、政务繁忙,但是也不能因此疏忽了对父母的爱护与尊敬,也不能以公务繁忙为由,忽视了对父母的孝养。

在《礼记》中记载着一个文王做世子的时候照顾父母的故事。文王在做世子的时候,每一天要三次去他父亲那里问安。早晨天刚刚亮,鸡鸣头遍,他就起床了。穿好了衣服到父母的房门之外,问侍奉父母的内侍小臣说:“父王今天的身体健康吗?没有什么问题吧?没有出现什么毛病吧?他的起居和平常相比是正常吗?”也就是要问一下,他父亲的起居有没有和平常异样的地方。如果这个内侍小臣回答说“安。”也就是说,他的父王一切安好,他就会很高兴;到了中午的时候,文王又来了;到了晚上的时候,他又到父亲这里问安。而且仔细的程度都和早晨一模一样,没有丝毫的倦怠。

如果父亲身体有不适的地方,内侍小臣就会如实地告诉文王。文王听了之后,脸上就会露出忧愁的颜色;在走路的时候“行不能正履” ,走路和平时都不一样了。这说明他忧虑父母,非常深切,所以表现出来,在走路上都和往常不同。

等到他的父亲王季身体恢复健康了,然后才命令这些小臣再给父亲进食。文王每一天侍奉父亲,每一次上饮食的时候,他都要亲自看一看这个寒暖程度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合适。如果这个食物过冷或者过热,都会伤及人身。所以,他都要仔细地观察,这个温度是否适宜。

而每当吃完饭要撤下去这些食物的时候,他一定要问是吃的多还是吃的少、够不够、是不是太饱了等等。还要问一问父王喜欢吃的是什么、不喜欢吃的是什么,而且还特意叮嘱负责膳食的厨师,凡是已经吃过的剩饭、剩菜,就不要再进奉给父王了。为什么呢——“恐过时,味变也。”就是恐怕时间长了,味道改变,父亲吃了有损健康。等负责膳食的这些厨师们都知晓、应诺了,他才退下去。

文王做世子的时候,每一天都要三次到父亲那里去问安,而且不是走形式,是确实看一看父亲到底需要什么,对他的饮食也是发自内心的加以关心。像文王这样的人,虽然贵为世子(世子就是当时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他的下面使唤的人有很多很多,“嫡子”就是要继承这个王位的人,那么下面要使唤的人可以有很多,他只要吩咐一下,下面的人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好,但是他仍然亲自去侍奉父母。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的这些圣王都是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给社会大众做出一个孝亲的榜样。作为天子,不仅自己要力行孝道,而且还要用孝道来教导百姓,使天下人都能接受孝的教育,这样就会使天下的父母都能够有所赡养,不会出现“老无所归”的现象。

我们知道“康乾盛世”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盛世。而“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皇帝,就是这样一位能够行孝道于天下的天子。康熙幼年丧父,后来他的母亲也病重。他母亲病重的时候,他是朝夕陪伴在母亲的床前,而且亲自尝试这个汤药,遗憾还是在第二年痛失了母亲。他昼夜守护在母亲的灵堂,哀哭不停,不思饮食。未能承欢膝下,也成为康熙皇帝终身的遗憾。

康熙皇帝八岁就登基,尊孝庄为太皇太后。由于他年龄尚幼,所以孝庄太皇太后就与四大臣共同辅政。孝庄太皇太后专门作书告诫康熙皇帝,这样说:古往今来,为君一直是很难的。天子一人君临天下,就要对百姓负责,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不论生养、抚育,都要尽职尽责。在万事上都要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用自身的德行对百姓进行引领。要深思得民心之道,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使四海之内都能物阜民丰。要顺天理民,做到宽裕、仁慈、温良、恭敬。平日里就要注重你的威仪,谨慎言语,昼夜勤奋,以敬奉祖先留下的功业,做到无愧于心。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教导之下,康熙皇帝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实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在一六六七年,十四岁的康熙皇帝开始亲政。他崇儒重道,以儒治国,深得民心。一六六七年,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地宣布: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之本。

在一六六九年,康熙在宫中行斋戒之礼,与王公大臣一起乘车,亲自前往太学祭祀孔子。在祭祀孔子的时候,他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在孔庙门前下了车。步行走过最后一道门,也就是大成门,然后恭敬地站立于孔子的灵位之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在亲自祭拜孔子之后,又到了彝伦堂,听《易经》和《书经》的讲解,并且鼓励师生们要共同学习圣人之道。

一六七零年,康熙皇帝曾经颁布了《圣谕十六条》,用来教导百姓。而《圣谕十六条》的第一条就是“敦孝悌以重人伦。”在《前言》中这样写道:“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盖父母生我,有罔极之恩。兄长先我而生,有同气之谊。”意思是说能够善待父母,这个就叫“孝;能够善待兄长,这个叫作“悌”。为什么要善待父母、兄长呢?因为父母生养我们,有罔极之恩。“故侍事父母兄长者,必内尽其诚,外将其敬。显而饮食奉养之间,微而意念思虑之计。亦应深爱曲体,以求得其欢心。”所以侍奉父母、兄长的人,应该从内心竭力地表达出对父母的诚心;从外表上容貌、言辞之间都要对父母、兄长表示出恭敬。而且这种对父母的恭敬、照顾、耐心不是伪装出来的,也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很孝敬而夸奖自己。是因为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恩德,而从内心发出来的。对父母的诚敬心从明显之处表现在对父母的饮食奉养之中;隐微之处体现在儿女对父母的思念顾虑之际。也就是心里要常常牵挂着父母、深深地关爱父母、想方设法地体会父母的需要,也包括要体会父母对儿女真正的期望是什么,以求得父母的欢心,这也是做到“养父母之心。”

康熙皇帝将这个《圣谕》在全国颁布,通行晓谕八旗。以及各省、州、府、县、村等地区。而且还于每月的初一、十五对百姓进行宣讲,推动在百姓中形成孝悌的风气。从这里我们看到,正是因为康熙皇帝秉持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所以才缔造了一代盛世。

他特别重视强调“孝悌为本”的儒家教育,他不仅多次祭拜孔子的灵位,而且也希望天下人都明白他尊重儒家的道统、并且以儒家思想来治国的理念。为了招揽重用通达儒学的志士仁人,在一六七八年,康熙皇帝总结以往的科举考试制度,首创并特别开设了博学鸿儒科。采取考试与举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德才兼备的学儒的贤士。他下令不论出身贵贱,凡是通达儒学经典的才华之士,都可被举荐。通过这些方式,他强化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传播与应用。

康熙皇帝还颁布了《御制学校论》,其中提出了治理天下,首先要端正人心、敦化风俗,方法就在于推行教化。他还规范了各个地区的学校教育。将民众对儒家经典的学习纳入正轨,使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孩子,都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其中还规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八岁以上的孩子入小学,十五岁以后的孩子则入大学。通过普及学校教育使全国上下,无论是孩童还是年长者,都能够处于不断学习儒家经典的状态之中。

康熙皇帝颁布这样的措施,充分体现出他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教化,并以此实现“大一统”的理念的信奉和认可。康熙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为了实现民族融合,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汉族有遵照儒家文化进行乡饮酒礼的习俗,就是把地方德高望重的人,聚会在一起同聚共饮,通过这种方式和礼仪,形成尊老敬贤、劝善惩恶、举荐贤才的风气。康熙皇帝很认同这一礼仪,并且下令满汉一体举行,同时他还尊崇并推崇汉族为父母守丧的习俗,规定满人文武百官遇到父母丧事,也要为父母守丧二十七个月,以此来落实孝道。

除此之外,他还下令对明朝时期的皇陵进行保护。有一次他在南巡过程中,就遇到了明太祖的孝陵,他下车并且行了三跪九叩首的礼,并赏赐了守陵人,这一个行为正是《孝经》中“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的具体体现。果然,这一举动令汉族百姓非常感动。

康熙皇帝通过一系列崇儒重道的举措,推动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儒家教育,结果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统一了边疆地区,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崔瑞德曾在《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中,这样评价康熙皇帝,他说:康熙帝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更是最复杂的。康熙皇帝以自身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了《孝经》中“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的天子之孝,实现了孝庄太皇太后对他的期许和愿望,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伟大的帝王。

好,我们再看下一句。

《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个《吕刑》是《尚书》中的篇名。“一人”就是指天子,“一人有庆”这个“庆”就是“善”的意思,指天子一人行善,兆民赖之。天下百姓,皆赖其善。这句话就是说,《吕刑》说,天子一人为善,天下百姓都仰赖于他,特别是天子有孝敬的美德,能够敬爱自己的父母,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能对人民有仁爱之心,并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仁爱之心是相同的,就是从孝敬父母的身上培养出来的。

我们看历史上的汉文帝之所以能够开创“文景之治”,使天下太平,就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孝子,并且还以孝道来教化百姓。他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汉文帝在旁边照顾,可以说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因为他时时要侍奉在母亲的身旁,困了的时候,只能打一个盹儿,甚至衣服都没有解开就去睡觉。每次给母亲来进奉汤药的时候,他一定要先尝一尝温度合不合适,才敢给母亲去进奉。像汉文帝这样的人,也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下面的奴仆非常多,只要他吩咐一声,哪一个人不会尽心尽力地去侍候他的母亲呢?但是作为一个孝子,他能够从内心表达出对母亲的那种关爱,事必躬亲,并把这种爱心推广到爱护天下百姓的身上。

汉文帝在过世的时候,特意颁发了诏书。在诏书中这样写道:我听说天下万物出生之后没有不死的,死是天地的常理,万物的自然规律。如今世人都喜欢生而不喜欢死,结果厚葬以致破产,长期服丧以致伤害身体,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我很不贤德,没有什么可以帮助百姓的,现在过世了,又让他们长期服丧痛哭,使百姓、父子经过几个寒冬酷暑依然哀伤,伤害老幼的心灵,减少了饮食,断绝了祭祀,从而更加重了我的不德,怎么对得起天下人?我有幸承继帝业,以渺小之躯依托于天下各诸侯王之上,已经二十多年了,依赖于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祉使得四海之内安定、清静,没有战争;我因为不够聪敏,经常战战兢兢,害怕做错了事,而辱没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年长日久之后,害怕不能始终保住帝位,现在竟然有幸尽享天年,又得以被供奉在高庙之中,以我的不圣明,这样已经觉得很好了,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命令天下官吏和百姓,诏令到后,只哭悼三天,就都除去丧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等活动,还要通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我俭葬的心愿。霸陵的山川保持原样,不要有所改变,而后宫的妃嫔从夫人以下直到少史都遣散回家。

汉文帝在世的时候生活就很俭朴,做事恭敬。到过世之后还特地下诏书来实行俭葬,不要劳烦百姓,这都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之情。

正是因为汉文帝力行孝道,结果上行而下效,整个社会也兴起了孝悌之风,实现了天下大治。可见,天子能够率先垂范,力行孝道,并进而在天下提倡孝道的教育,使人人都知道孝敬父母、赡养父母,这就能够使老有所归,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就是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子之孝”。

那我们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