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周易》第一讲
刘余莉教授
大家好!
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继续来学习《周易》。前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周易》的简介,我们今天从乾卦开始讲。
前面我们讲到《周易》承载的易道十分广大,可谓无所不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万能经典。而归根到底,就是教导人们认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从而进德修业、把握人生,开创幸福,趋吉避凶。
正如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所说的:“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怎么样修养自己的德行,防止祸患。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中也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近代印光大师也是明确地指出:“一部《易经》,无非示人趋吉避凶、战兢惕厉,克念修持之道。”这些都是把《易经》作为修身进德、趋吉避凶,克除自己的邪念妄念,能够提升自己修养的书。
《群书治要》中的《周易》,它主要是以《周易注》为底本,这个本子是以曹魏王弼注解的《经》,由他的弟子韩康伯来解《传》。王弼是开义理派的先河,他是以阐发经义用于人事为主,这也有别于象数派的各个注解。而《周易治要》也是着眼于人事修德,自君主、臣子,以致百姓庶民,皆以修身为本。
《群书治要》采摭《周易》之秋实列于首位,我们打开《群书治要》的第一部书,其实就是《周易》。所以它也确实有着不同的地位,与它后边的这些书相互呼应,文理互见,实际上《群书治要》的纲领原则,可以作为领导干部和广大读者学习《群书治要》的入门之阶。同时也是让人们从中可以理解《周易》的要旨,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下面我们就讲《周易·乾卦》。这个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下乾上,同卦相叠。《周易本义》解释:“一者,奇也,阳之数也。乾者,健也,阳之性也。见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拟之于天也。此卦六画皆奇(奇jī,奇数的奇),上下皆乾,则阳之纯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
它就说,这个第一卦,“一”是一个奇数,也是阳数,乾是什么意思呢?后面我们会讲到,乾就是健的意思,它是讲阳爻的性质,阳的性质。“健”,这个阳的性质,是以“健”为特征,而它成的形呢?成的这个大的形状就是天。所以“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这个三个奇数的卦,这个名就叫乾卦。“拟之于天”,这是“拟之于天”的什么呢?后面我们会讲到,是拟天的用。这个卦是六画皆奇,都是奇数,上下皆乾,上卦、下卦都是乾卦,这是“阳之纯而健之至也”,这个是六卦,都是纯阳之卦,都是纯阳爻。“健”,刚健,也是达到了极致了。“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所以这个是不可变易的。乾象征天,喻龙,龙就是有德有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说明宇宙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勉励人要效法天道,自强不息。
那我们现在就看经文,“乾:元、亨、利、贞。”我们这一次讲解主要参考的是,清朝汉学家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就是唐朝李鼎祚他作了《周易集解》,这个集解收集了从汉到唐,所有大儒以及汉学家关于《周易》的注解,所以叫《周易集解》。最近中华书局也刚刚出了一个新的版本的《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纂疏》是清朝的李道平解释各家汉儒以及汉学家的注解,也就是对《周易集解》进行解释。所以叫“纂疏”。李道平的《纂疏》主要根据清朝的几位汉学家,一个就是惠栋,一个是张惠言。
惠栋,我们一般称为惠征君。当时清朝皇帝要请他去做官,他不去做,宁愿要做学术。但是后来皇帝召见,说:“你不来做官,大家见见面、谈谈话,总是可以吧?”于是他就答应了,他就应征了。因为皇帝曾经召见过他,他属于客卿的位置,所以叫惠征君。惠栋研究汉学家的注解,包括了荀爽、虞翻,还有其他各家,范围就比较广。惠栋专门研究汉学家的注解,就是刚才我们讲到了包括荀爽、虞翻,还有其他各家范围,比较广。张惠言比惠栋稍晚一点,时间距离也是很近的。张惠言对虞翻的解释最多,另外还有姚氏的,主要是讲后汉郑康成的注解。李道平就是根据这几家的注解,对《周易集解》加以综合解释,叫《纂疏》。
我们看《周易上经·乾传第一》。上次我们也介绍过《周易》分为上下两部经,《上经》是从乾卦、坤卦一直到坎卦、离卦,一共有三十卦;《下经》是从咸卦、恒卦到最后的既济、未济卦,一共是三十四卦,这样上下两部经合起来是六十四卦。《上经》就是从乾卦开始。“乾传”,“传”就是解释的意思,无论是注、是解、还是疏,都可以称之为“传”,这是第一部分。
伏羲氏画卦,就是用符号,乾卦就是画了六画,都是阳爻。这个六画卦就是由最基本的两个八卦——三画卦构成的。所以在解释六画卦的时候,就分成两部分来解释,说“乾下乾上”,也就是你这样念的时候,“乾下乾上”的时候,是从下往上念,叫乾下乾上。什么意思呢?就是乾的下卦就是乾,上卦也是乾,把这个卦说明以后,下面就是卦辞了。这个卦辞是周文王写的,也叫系辞。“系”,就是像一根绳子把东西系起来。所以“系”,就是挂在某个东西的下面。
“乾:元、亨、利、贞。”“乾”这个字就是乾卦的名称,“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卦辞。卦辞是周文王写的,下面就是古人的解释了。
李鼎祚在集解的时候,凡是引用汉儒,以及后汉、魏、晋这几代汉学家的注解时,谁注解的,他就把谁的名字引出来;没有引用谁注解的,他就自己下面用一个“案”字,“案”,就是案语的“案”,后面就是他自己解释的。“案:《说卦》‘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
下面是李鼎祚引用了《子夏传》,我们注意,这个子夏,不是孔夫子的门人子游、子夏的那个子夏。这个子夏,根据有很多的注解考据,说他是唐朝,有的说他是唐朝以前的人,那么究竟是谁呢?没有名字,也就是说有人著作了这一部经以后,他自己不愿意出名,就冒用了子夏的名字叫《子夏传》,《子夏传》就是子夏解释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做学问跟现在人不一样,古人自己注解或者写的文章,恐怕自己的分量不够,不能取得读者的信赖,就取用人家的名字,自己不必出名,只要把注解的意思传出来就好了,至于是谁写的,都无关紧要。所以后来就有人冒用子夏的名字来注解,既然是冒用子夏的名字,注解当然也不错。所以李鼎祚就采用《子夏传》的注解来解释这四个字。“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就是《子夏传》解释“元、亨、利、贞”,解释得非常简单,“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下面接着说:“言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
用《子夏传》前面的解释,再加上这几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得懂一部分,但是要想更一步了解他的注解,就要看下面李道平的《纂疏》了。下面就是一个“疏”字,后面就是李道平的《纂疏》。他说:“凡加‘案’者”,凡是加这个“案”字,“李氏说也”,这是李鼎祚说的,就是李鼎祚自己的注解。李鼎祚说什么了呢?他就是说:“《说卦》‘乾,健也。’”就是李鼎祚引用《说卦传》解释“乾”这个字。
所以李道平的《纂疏》对此解释说:“《说卦》曰”,就是《说卦传》讲。《说卦传》讲什么呢?“乾,健也。” “虞翻彼注云”,虞翻是三国时候的人,他在注解《说卦传》的时候说,他怎么解释这个“健”呢?“精刚自胜,动行不休,故健也。”他用“精刚自胜,动行不休”这几个字来解释“健”。“精”就是精粹、精明,“刚”就是阳刚、刚健。乾卦,六画都是阳爻,一片阳刚之气,精明刚健。
什么是“自胜”呢?就是自自然然地,就显得特别优胜。“动行不休”,这个“动”和“行”,我们一般说行动。古代是两个字,“动”,就是发动了;“行”,就是从这个地方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也就是说发动了还不算,还要“动行不休”,一直动下去,没有休止,乾卦“动”与“行”都是没有休息的。比如春夏秋冬就是天的阳气,阳刚之气,在推动着四时运行,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如此循环往复,是没有休息的时候。“故健也”,这就叫健。
后边是孔夫子写的《象传》,《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是解释这个“健”字。又《易纬·乾坤凿度》,这个我们也讲过,古人有一种注解叫纬书,五经都有纬书,这个是《易经》的纬书,所以叫《易纬》。《易纬》,根据清朝纪晓岚的考据,应该是在秦朝以前就出来了,这也是一个权威的注解。《易纬》里边有一篇叫《乾坤凿度》,《乾坤凿度》是一篇,另外还有《乾凿度》、《坤凿度》,《易纬》里面现在收集到的是八篇。
这里就是引用《易纬·乾坤凿度》里面讲,“乾训健”,“训”就是训诂,“训”就是解释,乾这个字解释为“健”,“壮健不息”,它是强壮,又像身体那样健康,而且永久不休息。这三句话,就是对“乾,健也”的进一步解释。他为什么这么解释呢?这个我们要对汉儒,一直到后来研究汉学的汉学家的特点有一个了解,他们注解的特点,就是处处要有根据,不做无根之谈。也就是说我解释这句话叫‘健’,它的来历是哪儿的呢?不能说我自己把它解释为“健”,就是健了,所以在解释“乾,健也”这一句话,就要找出根据来。这个根据,他找了一个是孔子作的《说卦传》“乾,健也。”根据这个再解释它的意思。还有《大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解释这个“健”。然后再根据虞翻的解释,“精刚自胜,动行不休,故健也”。还解释什么呢?《易纬·乾坤凿度》来讲,“乾训健,壮健不息。”
再解释“天之体以健为用”,“天之体”,“体”是什么呢?“体,形也。”就是说这个“体”,在这里解释为形状。所以我们要注意中国字,它用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说这里讲“天之体”,就是讲天虚空的形相。但是如果讲太极,它的本意又不同了。讲太极本体,这个本体是无相的、无形的。所以这个字用在哪里,就做哪样的解释。在这里“天之体”就是讲天是有形相的,形相是什么呢?“穹窿者,天之形。” “穹窿”就是我们上面的这个太空,把大地都盖住了。所以古人写诗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就是“穹窿”的意思,就好像那个蒙古包一样,把下面都盖住了。我们这个天空就像“穹窿”,就像蒙古包一样。“穹”就是高大的意思,“窿”就是一个空间,就像窟窿,“穹窿”就是一个高大的窟窿,这是讲什么?描绘天的形状。所以这里讲:“穹窿者,天之形”。“刚健者,天之用。”天,它的形状,刚才我们讲的说天体是“穹窿”之状,但是“刚健”,是天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这个“健”字,阳刚而强健。
下面再举出古人的解释,解释这个强健、刚健什么意思。“王蕃《浑天说》曰”,王蕃,他是三国时候的人,古人有浑天仪,解释天体天象的。他的《浑天说》就是解释这个浑天仪的,他在《浑天说》里解释说什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惟其运行不息,是以变化无穷,成四时而育万物,皆天之至健者为之也。”王蕃在《浑天说》里解释“周天”,什么是“周天”呢?就是把天画成一个圆圈,一周天画一个大圆圈,这个大圆圈是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就是把天划分成这么多的度数,看出地球上的时间。时间有一天的时间,有一个月的时间,有一年的时间。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这是一年确实的周天,一年一周。为什么叫一周呢?就是以星座做标准。星座一般是讲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是有斗勺、斗柄。斗勺前面是四颗星,后面斗柄是三颗星。四颗星,勺子是不动的,斗柄是在转的,转四方,一转一周天,一转一周天就是三百六十五度,又加上五百八十九分。斗勺转过一周天,这就是一年的时间。斗勺转一年,今年这样转,明年还是这样转。春夏秋冬,永久都是这么转,用这个来解释天体的作用,就是运行不息。这样运转不休息,所以变化无穷。
变化是指什么?就是指这个气体,这个气,天的气体在那里变化无穷,成为春夏秋冬四时,用这个四时来生育万物,由生育万物这个功用,来解释天的“至健者为之也”,这就是天的健,天的这个健怎么表现呢?就是它运行永久不息,这个作用,所以能够怎么样呢?生育万物,产生变化,生育万物,这个就是变化,比如说我们种五谷,如果没有变化的话,那这个种子,它就永远是种子,它怎么能够发芽?发芽,再长出禾,再长出秧苗,最后结成穗子,这个过程就是变化。就在这变化无穷之中,成为四时,养育万物。这就是把“天之体以健为用”解释出来了。
后面是李鼎祚讲的:“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这个就是解释“法天之用”。“则天之圣,至诚无息”,这个“则”就是效法的意思,取法天这种圣。“则天之圣”,怎么样效法天的圣呢?那就是要效法天的运行不息、变化无穷来生养大地上的万物,这就是圣人。可见圣人要“则天”,所以唐朝女皇帝武则天,她这个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叫“则天”。
“则天之圣,至诚无息,不与天同其形,而与天同其用”。“至诚无息”是什么呢?是天的作用。如果你要和天同其形的话,那是做不到的,天是那么大的一个虚空,像一个窟窿一样,我们怎么样和它“同其形”呢?这个是做不到的,所以不是在形体上效法天,而是效法天的作用,这个叫“同其用”。那么效法天什么作用呢?那就是天的运行不息。你是圣人,就要替天下苍生办事情,就跟天一样,一丝一毫不为自己。比如说天,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不是为自己,纯粹都是为了万物的。那么我们要效法天的功用,就不能有一丝一毫来为自己做事的念头,有一丝一毫为自己做事的念头,有自私自利在其中,那就不是效法天的功用,就与天理相违背了。完全为天下苍生来做事,而且做事永久不休息,这就是圣人了。
所以我们要学圣人,从哪里学呢?就要从这里学,效法天这种为众生,天地都是为万物付出,不求回报,没有私心。从历史上看,从伏羲氏、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开国的三王,一直到孔夫子,没有一个不是如此。现在我们说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这些办政治的人,纯粹是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自己,这就是“法天之用”。“法天之用”就是“法其健也”,效法天那种永久不休息的刚健,健就是没有疲倦的时候。你看我们普通人做一些事情,做一段时间就感觉懈怠了,懈怠就是不健;而且身体健康,是永久没有疲倦,没有懈怠的时候,这一点我们学道的人都有体会。学道要学道的内涵,不是学形式。要学它的内涵,就是我们学圣人也是学他的心,而不是学他的形式。
“法其用,故‘名乾’”,效法它的作用,所以叫做乾。“不法其体,故‘不名天’”,所以这一卦的卦名不叫做天卦,而叫做乾卦,叫乾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效法天的公用。“李氏云云,盖本孔颖达正义文也。”这个是李道平的疏。“李氏云云”,就是上面李鼎祚解释的这些话,是与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本《孔氏正义》讲得一致,大概是一致的,是以孔颖达的《正义》作为根据的,这就是把李鼎祚的《案》语解释完了。
下面李道平再解释《子夏传》的解释,《子夏传》讲:“元,始也” ,这就要讲根据,“元,始也”是出处在哪里呢?首先他举出了《尔雅》,《尔雅》第一篇就是《释诂》。“《尔雅·释诂》文”,“元”当“始”字讲,明确就把这个“元”解释为“始”。再拿《春秋·隐公元年》,就是《公羊传》的注解。《春秋》有三传,这个是《春秋·公羊传》。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我们知道春秋有“春秋笔法”。鲁隐公是鲁国的国君,“元年”就是鲁隐公开始的那一年。孔子作《春秋》,就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在《春秋经》里面叫做“元年,春,王正月。”“王正月”就是指周王,周天子,那个月是用周天子的正月。在这里就解释这个“元年”是什么呢?“元年”就是鲁君开始这一年。根据历史,按照年代把它列出来,正好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周平王的时代,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720年之间,这是周平王的时代。周平王四十九年,正好是鲁隐公的元年,这个是春秋开始。所以《公羊传》就解释“元年”是什么意思呢?是“君之始年”,拿这个“始”来解释“元”。也就是说“元”,就当开始的“始”来讲,这是汉儒解释《春秋传》,这也是很有力的证据。
下面再举《易纬·乾凿度》讲:“太初者,气之始也。”这个“太初”是什么呢?“太初”就是气的开始。“《易》出复初,万物资始”。《易经》,拿这个消息卦来讲,上一次课我们讲了什么叫消,什么叫息。这个消息卦来讲呢,十月份纯粹是纯坤,就是纯坤卦,六爻都是阴爻,也就是这个时候阳爻就全都没有了,阳气已经伏在地底下了。到了十一月就是复卦,复卦就是最初的那一爻变成了阳爻,叫地雷复。就整个六卦,上面是地,下面是雷,就变成了地雷复卦。
所以“《易》出复卦”,“《易》出复卦”就是初爻为阳,“万物资始”。这个“资”就解释为依靠、依赖的意思,万物就依靠它开始了,也就是万物依靠这个复卦,初爻阳气出现的时候开始,这个叫“一元复始”。“一元复始”是怎么解释呢?就是从复卦初爻变成阳爻开始了,万物就依靠它开始,“万物资始”,“故云‘元,始也’。”就是把这些证据搬出来,解释《子夏传》讲的“元,始也”这一句话。
“元亨利贞”的“亨”这个字,前面我们讲了“元,始也”,下面讲“亨”。这个“亨”解释为通的意思,通,亨通。下面就说了,他怎么解释亨就是通呢?“阳息至三成泰”,阳就是阳气,息就是我们讲的利息,它是生息的意思,不是熄灭了,而是生起来,生息。阳气生长,生长到什么呢?“至三”,长到三爻的时候,就是我们从纯坤卦六爻都是阴的。那么现在阳气从初爻开始生长,二爻三爻,长到三爻的时候,就叫“阳息至三”,就成了泰卦了,整个的六画卦就变“成泰”了。上面是地,下面是天,叫地天泰。
阳气以十二个月的消息卦来讲,十月是纯坤,十一月是复卦,一阳来复,复卦就是阳爻开始生息了一爻。到了十二月是临卦䷒,就是息到了第二爻,第二爻也变成了阳爻。再息,息就是长的意思。长到了第三爻,下边的三爻都变成了阳爻,整个的六画卦就变成了泰卦䷊。这是什么时候呢?就是正月,正月是泰卦䷊。所以“阳息至三成泰”,就用这个泰卦来解释“通”。
泰卦怎么讲“通”呢?孔子在《序卦传》里讲,“泰,通也”。为什么“泰”就是“通”呢?下面就是李道平的解释了,“以乾通坤,阴阳相交,故云‘亨,通也。’”就是拿这个来解释,为什么“亨”当“通”字讲呢?根据汉儒荀爽的解释,就是这个泰卦来讲,泰卦是地天泰。上面三画是纯阴,是坤卦;下面三画、三爻是阳爻,下面就是乾卦。乾为天,坤为地。所以从上往下念,就是地天泰。“以乾通坤”,就是乾来下降,这个乾卦降下来了,它降到什么了呢?降到坤卦之下,这个就叫以阳通阴。“阴阳相交”,就是地、天这两者,地代表阴气,天代表阳气;阴阳二气,就是阳气下降,天气降到地下,地气又上升,升到空中。这样阴阳二气发生交通、交流,这个就叫“亨”,就拿这个解释“亨,通也” 。意思就是说,亨德是自然的一个现象,自然界在春天的气候,地气跟天气就发生交通了。“以乾通坤”,就是以乾卦的阳气通达坤卦的阴气。以阳通坤,阴阳相交,这个就叫亨通,所以泰卦就是这个卦象。所以这里是以《序卦传》泰卦的卦象来解释“亨”这个字。用在人事上,那我们要学会运用,那就是上下之间要经常沟通,要交流、交通。如果上下之间不能沟通,上下之间各怀自己的意思,各怀己见,对彼此不相信或者去猜疑,或者坚持自己的意见,那这个时候就不能是亨通了,这就是否卦了。
我们前面讲了君臣,它也可以讲上下,可以是天地,可以是君臣,可以是父子,可以是夫妇。我们用在处理人伦关系上,就是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还有父与子之间都要能够互相沟通,这样才不会有代沟。夫妇之间也不能固执己见,固执己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就会“各相责,天翻地覆”。大家都说你错了,你应该应该怎么样,都不能够换位思考,就会出现纷争,就会闪婚、闪离。所以大家成家之后,夫妻双方要经常自我反省,互相交流沟通。他的意见是什么?我的意见是什么?是他的合理?还是我的合理?如果他的合理,我就要放下自己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参考一下对方的意见,那彼此都能够这样,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理解,这样才能够团结一致,和谐相处,这个就是泰卦䷊。所以你学了《易经》,给我们在人事关系的处理上有很多的启发。
再解释“元亨利贞”的“利”字,李道平引用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利从刀、和,然后利。”“从刀和”,就是说这个“利”字,有“和”字的一边,和平的“和”的一边,把和平的“和”那个“口”字省掉了,所以就叫“利从刀、和,然后利。”它一边是和平的和字,它只是采用了左边禾苗的这个“禾”字,把右边的“口”字给省掉了,在右边加了一个“刂”字,这个就叫“从刀和,然后利”,就是用“刂”,还有“禾”这两个字,构成了一个“利”字。把《说文解字》的解释说明以后,李道平就说了,“利与和同文”。“利”与“和”为什么同文?就是从《说文解字》上“从刀、和,然后利”来解释的,有相同的意思在其中。
后面又说,“坤来入乾,以成百物,‘美利利天下’” ,“美利利天下”也是孔子《乾卦·文言传》中的一句话。“美利利天下”,前面是“坤来入乾,以成百物” 。也就是说“坤来入乾,已成百物”,地气下降,天气上升,阴阳相交,阴阳二气互相交流、交通,然后能够生成万物。从这个意义来讲,是“美利利天下”。也就是说,乾一开始就能够很完美地利益天下,这个就叫“利,和也。”怎么叫“利,和也”呢?后面《文言传》里面也讲:“利者,义之和也。”这个“义”就是正义,什么事都要正正当当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叫正义得其和。这个就是万物它都有各自的定位、各自的本分、各自的职责,大家都各当其位、各尽其责,这样才能够得和,这个“利”才是真正的利。
“贞,正也” ,《子夏传》讲:贞,就是正的意思。根据是什么呢?根据是“《师·彖传》文”,也就是说,《子夏传》就是用孔子在师卦的《彖传》文里面的一句话,来解释“贞”这个字,“贞,正也。”孔子为什么说“贞”是正呢?孔夫子讲话也是有根据的。下面又接着注解,“爻当位曰‘正’。”无论哪一个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它爻站在这个位子上,这就是它的位子,当位叫正,不当位就不正。什么叫当位?什么叫不当位?这也是《周易》的一个术语。就是每一卦,它有六个爻位,从初爻到二三四五、到上爻,这个奇就是一三五,初,三、五,这都是奇数;奇数就是阳,它就属于阳位,一三五都是阳位。二、四、上,也就是二爻、四爻、上爻,就是第六爻,这个都是偶数,就是阴位。
所以爻在《易经》里也讲,有阳爻,有阴爻,少阳是七,少阴是八,老阳是九,老阴是六。在《易经》里面都是用变化,都是用老阴、老阳变化,都是九与六,九就是阳,六就是阴。如果九,就是这个阳爻,站在二、四、上的位置上,这个就叫不当位了。因为它是阳爻,但是站在二四六这个阴位上,这个位就不正了,这个就叫不正。如果九,就是这个阳爻,站在初、三、五,就是一三五,阳爻站在阳位上,这个就叫当位,反过来也是如此。比如说这个阴爻就是六,如果站在二、四、上,这个是阴位,这就叫当位;如果这个阴爻站在初、三、五,这就是不当位。所以这里就讲了,爻当位就叫做正。就乾卦来讲,二四上,就是二四六皆失位。为什么呢?因为九是阳爻,阳爻应该站在阳位上,这才叫当位,在一三五上,它就是当位;那么它站在二四六上,那就是不当位,就叫失了位,失位之后就不好。
汉儒注解,比如说虞翻在解释卦的例子,凡是这个爻站的位置不当的时候,就是这个爻不当位的时候,他就要把它进行调整,把它变化,变成当位,这个就是不正,要变之正。前面我们讲到了之卦,“变之正”,就是把它变过来,让它成为正位了。在乾卦里面,二、四、上都是失位,所以要“变而之正”,什么意思呢?就把二、四、上这三爻都把它变成,变成什么呀?由阳爻变成阴爻,这个就叫变之正,就变到正位上去了。下面就是什么?“成既济定”,就是你把它变正了。原来初、三、五本来是正位,阳爻站在阳位上,现在阳爻在阴位上不正,你把它变正了,就是什么啊?把它变正了,就是阴爻站在阴位,阳爻站在阳位,这每一爻就正了。这每一爻都正了,就是“成既济定”,水火既济,“成既济定”,就是成了水火既济卦䷾。
“定”是什么意思呢?这也是虞翻《说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成既济定”就是六爻都站了正位,这正位都定了就叫“成既济定”。“成既济定,则‘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怎么样“云行雨施”?下雨的时候,是先有云,云起来之后就有雨。“云行雨施”,“云行”,就是天空里面起了云了,然后就变成雨,雨落下来,就是雨施,雨施在大地上。“天下平也”,天下五谷丰收的时候,就天下太平,民生安乐,这就是就既济卦来讲的。因为既济卦上面是坎卦☵,坎卦里面是先作云,然后下雨,这里就讲“云行雨施”。就既济卦来讲,上面是坎卦☵,坎,是有云有雨,坎卦就是代表了水,五谷丰登,这个叫天下平。“故云‘贞,正也’。”所以说这个“贞”就是正的意思,这就是根据孔子解释的《彖传》文里面的“贞,正也。”这是用虞翻的解释,虞翻就是用爻当位不当位,来解释“贞,正也。”
《子夏传》解释:“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后面讲了一句话:“天禀纯阳之性者”,解释这一句话了,“天禀纯阳之性”,这句话怎么讲呢?后面他又引用《礼记·乐记》讲:“天禀阳”,天所禀有的就是阳气,“惟其性禀纯阳,故能‘首出庶物’,而备四者之德” ,正是因为天的性质具备这个纯粹的阳气,所以怎么样呢?“首出庶物”,“首”就是开始,“庶”就当众的意思讲,“庶物”就是万物,它能够在众物之前先出现。比如说在冬天,冬天十一月份,十月份是纯粹一片阴气,是纯坤卦;到了十一月还是冬天,冬天草木凋落完了,万物都枯落。但是这个时候,阳气就出现了。“‘首出庶物’,而备四者之德”,它就具备了“元亨利贞”这四德。“元”就是元气开始,它在众物之前就先出、先发动了,然后后面的亨通、利和、贞正都包含在这个阳气里面,就是都包含在这个“元”里面。
周文王欲人“法乾而行四德”,因此写这四个字系辞。周文王为什么写“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呢?就是希望人们能够效法乾,效法天的作用。怎么样效法呢?就是要行四德,“故特系于《易》之首”。《易经》第一个卦就是乾卦,乾卦的卦辞,就用这四个字,所以开头就讲:“乾,元亨利贞” ,周文王当初写这四个字的时候,就是希望学《周易》的人开卷有益,一打开《易经》,就能够学到最重要的教诲,就是要效法乾,效法天的功用。不是像那个空空洞洞的,那个虚空的形状,学空洞学什么呢?学空洞,什么事不做,就是着了空了,着了空,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走上断灭的邪见上去了。所以这叫我们不要学玩虚空,不要着空,而是要学有,学这个用处,用处就是妙有,妙有是从作用上显示出来,作用是什么呢?作用就是“元亨利”贞这四德。
“元亨利贞”这四德,这个“元”字,用在自然界整体来讲就是元气。我们看这个“元”字,上面是个“二”字,下面是个“人”字,这个“元”字用在我们人伦上,其实就是仁义道德的“仁”字,它就是把“人”字放在了左边,右边是个“二”字,这两个字是一个字,所以说“元”就是“仁”,“仁”就是“元”。“元”的范围再扩充,包括人类以及自然界的天道,整体就是一个“元”。所以后面讲这个“元”字就是讲仁,天这个“元”,就是它的德,仁德。就儒家文化讲,仁德也是最重要的,用佛教的术语就是慈悲。佛法开始就要讲慈悲,学成功了,成了佛,还是讲慈悲。
中国古代的圣人也讲,各种职业都可以利益天下苍生,但是选择的结果呢?他发现,怎么样才能够普遍利益天下苍生呢?那就是只有办政治,因为办政治它有公权力,它可以发布政令,可以实施教育。就像孟子讲的,“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古时候,从三皇五帝一直到夏商周三代,再到后来历代明君,都是“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也就是他是国家的君主,又爱民如子,把民众当成是儿女一样看待,还要把天下人民都教好。教什么呢?绝对不是教人家你争我夺、要求自己的权利,而是教人学圣人,教人要有人格。从礼上来讲,礼不是要求人家,都是先要求自己,自卑而尊人。他是这样教化的,这样教化才能够天下太平,人人都能有完美的人格,一步一步走上圣人的路,把人间真正做到“人皆可以为尧舜”,全部都成圣人的境界。所以,中国古圣先王既是君主,又是父母,又是老师,都是出于一个仁心,也就是出于这个“元”字。
“亨”,就是通,圣人就是通达的,孔老夫子就是通达的。所以扬雄在《法言》篇里,他对“儒”下了个定义,什么叫“儒”?“通天地人谓儒。”《尚书》解释“通”,怎么解释“通”?“睿”,聪明睿智的“睿”字,“睿”就当“通”字讲。所以尧舜历代都是沾上一个“睿”字,意思是什么?他们都是通达的,通就是没有一切障碍的,无所不通,办什么事都能够通达。
“利”,这个“利”字就是最美好的、最和谐的,与一切人相处都是和谐,没有任何障碍,不但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没有障碍;人与万物、与天地相处,效法天地,顺乎自然。什么意思呢?就是天地是什么样子,你要顺乎大地,你不能够随意改造、乱砍乱伐,否则大地的报复就来了。天空有这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你也不能够违背,要按照这个规律来生产生活。所以“利”就是这样的讲法,顺乎天然的秩序、规律,还有你的定位、你的责任。我们的身体也要顺乎天然,顺乎天然,生理方面是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的,心理方面也是和谐的,“君子坦荡荡”,这样一步一步地往道上去走,学圣人就能学成就。
“贞”,就是守住一个正字,不能够邪了。无论解释圣人的道理,还是修养行为,都要守住这一个正字。所以“元亨利贞”就是乾卦的四德,往后六十三卦,只要沾上这个德,这就不错,不能够违背这个德,所以乾卦这四德就涵盖了整体。
我们要研究《易经》,《周易》,首先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你首先要把这个文字看明白,看明白这一家讲的,还可以看其它各家的注解,然后汇合起来研究它的义理。研究《周易》怎么知道它的义理呢?就要懂得太极很重要。孔夫子写的《彖传》《象传》,处处引导学《易经》的人回归到太极上去,这就和现在一般人研究《易经》,一研究《易经》就是卜卦,就是看这个、看那个,那你这样的用法,用得再精明,不过是处在世间趋吉避凶而已。但是我们要知道世间的趋吉避凶都是非常有限的,没有大用,大用是什么呢?真正的大用就是要了生死,生死是最凶的,生死不断,这是最凶的。所以研究《周易》也是讲明心见性的,所以孔夫子处处教我们明了太极,其实就是处处教我们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时候,你在这上面有功夫,看破生死假象,就能够了生死,这是初步的功夫。生死一了的话,然后一步一步再往上研究,就成就圣人了,成圣人,其实就能够了生死了。
所以雪公,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讲,他说孔夫子就是佛陀,凭什么讲呢?凭佛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来讲的。“佛”就是“觉也”,孔夫子在这里讲的,处处教人觉悟,觉悟到究竟,就是圣人。卦辞,我们概要研究过了,如果继续往里面研究,就是研究几十年之后,还有意义在里面,不然的话为什么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呢?就是古时候,那个书都是竹简或者木板,用皮鞭给它穿起来,翻来覆去,翻来覆去。孔夫子看《易经》,把牛皮绳子都断了三次,可见里边意味无穷。
好,那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再接着讲。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