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朋友、诸位来宾,大家好!
我们知道现在讲健康的人都非常受欢迎。因为他告诉我们:健康是“1”,而你的金钱、地位、事业、美貌,都是后边的“0”。意思是让我们珍惜身体。如果前面的“1”没有了,后边再多的“0”,对你都意义不大了。但是我们在现代社会发现,在这个数字前面又多了一个正负号。这个正负号代表了什么呢?代表了一个人健康的心态。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了,即使有身体的健康,再多的金钱、地位、事业和美貌,对他来说也都意义不大了。那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呢?
我们首先看一看第一个问题: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在哪里?
如果我们向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痛苦与烦恼呢?很多人说我愿意快乐,但是痛苦和烦恼的事情不请自到,我也没有办法抵御呀!我们看一看法兰克的故事,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法兰克是个犹太裔的心理学家。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被关进了纳粹的死亡营。他的遭遇非常地悲惨,因为他的父母兄弟全都死于纳粹的魔掌,唯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妹妹了。而他每一天被关进纳粹的死亡营,每一天接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有一天,法兰克一个人独自处在囚室之中,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受。那就是:在任何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人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从外界环境上看,法兰克完全受制于人,每一天还接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但是他发现自己怎么想、自己的心理意识,却是纳粹德国人无法干预的。于是他就在心里设想各种各样的情形。比如自己获释后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折磨所获得的体验,传授给千千万万的人。正是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脱了纳粹的禁锢。而他的这种超越,还感召了其他的狱友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存的意义,寻回生命的尊严。
法兰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他告诉我们:人的反应对外部各种刺激的关系,是一种刺激——意识和反应的关系。在“意识”这个中间环节,人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意识、良知的作用,对外界的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积极的回应,这就叫选择的自由。面对同样不良刺激,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态度。所以对他们的影响也就不一样。有一个小罗斯福的总统夫人就这样说:“除非你同意,(否则)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用圣雄甘地的话来说,那就是:“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都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
在生活中,让人受害最深的,并不是那些不良的遭遇,而是我们自己允许这些不良的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有一篇文章写的特别好,我也经常引用,叫《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的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那么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而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所以你看,一个真正能握住自己快乐钥匙的人,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那是要经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够达到的境界。那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无论是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够宠辱不惊。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当然了,这个“理”是可以顿悟的,需要我们每一天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反省自己,改正错误,这个就是需要历世练心了。
我们看第二个问题: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因为一般人面对挫折都能够坦然,平时更不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了。面对挫折的时候,首先要正视挫折,认清挫折的本质。而认清挫折的本质,有几个具体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说到挫折问题,并不是你是否会遇到挫折。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是遇到大的坎坷,就是遇到小的困难。虽然我们如此不喜欢挫折,但并非总是能够避开它。
第二个原则:挫折不会永存,每次挫折都会过去。在《易经》上,古圣先贤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意思呢?你看天地自然的变化,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我们把这一个规律,推及观察人世间的变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比如说人心的一忧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乱、以及我们说的“富不过三代”,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我们现在有一句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呢?富不过三代,是因为第一代创业的人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了事业。到了第二代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知道克勤克俭使事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体会到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不知道克勤克俭,还学会了骄奢淫逸。久而久之,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败坏光了,这是富不过三代最根本的原因。
古人用这个太极图表示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呢?那就是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涨。
对这一个道理,体会得最深刻的人就是曾国藩“曾文正公”,他是满清政府的汉人中地位最高、权位最重的一个人。但是他在位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在省里为自己买过一所房屋,也没有买过田地一亩,并且对军中的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而且是说到做到,数十年如一日。当然我们在座的各位,看到曾国藩的这一句话,他真的能够做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钱挪作私用了吗?很多人都半信半疑。那为什么我们既没有看过曾国藩的家书,也没有读过曾国藩的传记,你说他“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我就不相信呢?我们知道现在社会,存在着信任危机。这个信任危机的表现就是你说别人做坏事,大家不去调查一下子就相信。而你说别人做好事,为了社会无私无求、不讲条件、无私地付出,大家相信吗?大家就会怀疑,他的动机到底何在?不是为利可能就是为了名。
我们想一想,这个信任危机的原因何在呢?信任危机的原因和我们媒体的作用密不可分。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这个孩子不孝敬父母,把父母送到火车站了;明天看到一个孩子呢,轮班伺候父母,不到那一天就不去接。诸位朋友,那一个还能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会有什么感受啊?你看,现在天下人都是这样的,我还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我是个孝子。那那一个根本就不侍奉父母、不赡养父母的人呢,他的羞耻心、惭愧心也没有生起。
诸位朋友,我们在引导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呢?我们对人做善还有信心吗?所以中国古人新闻宣传报导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隐恶扬善。别人恶的东西,不是过多地去渲染;专把身边的孝敬父母的、尊敬老师的、友爱兄弟的这些好人好事感人的事情搬上荧幕。大家看得久了,就知道这样做才是一个人,人就应该像这样去生活。那么那些做的不好的人呢,自然生起惭愧之心了。这样才是在引导社会风气。
当然,信任危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根源,我们为什么对别人做善没有信心了呢?请问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到为社会的付出无私无求、不讲条件呢?那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突然你说别人能做到,我怎么可能相信呢!所以信任危机最深层次的根源就是丧失了自信心。我们要问:为什么曾国藩他能够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因为曾国藩和我们所受的教育不一样,他和我们所读的书不一样。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受的是圣贤教诲,所以他成为圣贤人那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曾国藩他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这个家庭家资万贯,也抵不过一个败家子给你破败。因为他吃好的穿好的,还有很多不良嗜好。比如说好色、喜欢赌博等等。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至要莫如教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是“无后为大”呢?不是说你生了七八个儿子你就有后了,这七八个儿子都是败家子,不能把你良好的家业、家道、家风承传下去,这样的儿子与其有还不如不有,这才是真正的“无后为大”。所以中国人把儿女教育这件事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个重要的职责,必须是由母亲亲自来承担。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很多人说这是歧视妇女。实际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人很有才,但是她不认为自己有才。她仍然很谦虚很低调。“无才”就是不认为自己有才,不认为自己有才而高傲,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一种德行。这是表示了女子的谦卑之德。所以《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告诉我们女子特别要效仿大地,大地有什么德行呢?“地之秽者多生物”。你看这个大地污秽肮脏的地方往往长得植物很多很茂盛。所以这个女子越有德行,她的德行越厚重,她越能够给这个家庭的幸福带来保证,这个就叫厚德载物。所以女子能够忍辱负重,这个家庭一家人都有福分了。
所以我们也希望经过这一堂课,使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你们!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