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韩诗外传-第1集

Professor Liu Yuli

Audio text
韩诗外传-第1集
2012-10-27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同学、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的第八卷中的《韩诗外传》。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韩诗外传》这本书,《韩诗外传》这本书是西汉时候,记述前代史实传闻的著作,它里边的内容,多是记述孔子的轶闻还有诸子杂说和春秋故事等等。在书中每一章的结束,都会有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来做结束,但是从它和《诗经》的关系上,它既不是对诗经的注释也不是对诗经的阐发,所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这样写道: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就说《韩诗外传》这本书是杂引的古代的故事和古代的这些言论,并且用《诗经》上的话语来证明它,它本身与《诗经》中的经义是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称为《外传》。


       《韩诗外传》的作者是韩婴,他是西汉燕人,专门研究《诗经》,当然他也研究《易经》,在汉文帝时他任博士,汉景帝时他曾经担任常山王刘舜的太傅。他的著作有《韩诗内传》《韩诗外传》等等。但是到了南宋时期,他的著作就仅存《韩诗外传》五万多字,杂引古事古语三百余条,古人称他是引诗证事,引事明诗的典范之作。也就是说他引用了《诗经》上的话来证明当时的政事,也可以说是引用这些故事来阐发明了《诗经》中的义理,魏征他们从《韩诗外传》中节录了二十一段文字这些文字没有篇目,而且都是更成一段。收入《群书治要》主要是阐述为君之道,做君王的应该怎么样崇尚仁义,怎么样的采纳谏言还有如何的去任用贤才,节制嗜欲等等,我们从这些节录的文章来看,对我们现在的领导者如何做官、如何为政也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那我们下面就一段一段地把《韩诗外传治要》一起学习一下。

    

       首先我看第一段“楚庄王听朝罢晏。樊姬下堂而迎之,曰:“何罢之晏乎?”庄王曰:“今者听忠贤之言,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忠贤者,诸侯之客与?中国之士与?”庄王曰:“则沈令尹也。”樊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者何等也?”姬曰:“妾得侍于王十有一年矣,然妾未尝不遣人求美人而进于王也;与妾同列者十人,贤于妾者二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专王之宠哉?不敢以私愿蔽众美也。今沈令尹相楚数年矣,未尝见进贤而退不肖也,又焉得为忠贤乎?”庄王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令尹进孙叔敖。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樊姬之力也。


       《群书治要.韩诗外传》这一段我们逐句来看一看“楚庄王听朝罢晏。楚庄王也称为荆庄王,是中国春秋时期最有成就的霸主之一,他也是春秋五霸。在出土的战国楚简文中也称为臧王。楚庄王听朝,听朝就是在朝廷处理国家的政事。罢晏。罢,就是结束的意思。晏,就是晚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楚庄王在朝廷处理政事,结果结束的很晚。


       樊姬下堂而迎之,曰:“何罢之晏乎?”樊姬是楚庄王的夫人,因为她姓樊,所以称为樊姬。樊姬就迎下了厅堂,走下了厅堂来迎接他说:为什么结束得这么晚呢?庄王曰:“今者听忠贤之言,不知饥倦也。”楚庄王就回答了:我今天听了忠诚贤明的臣子的议政之言所以忘记了饥饿,也忘记了疲倦。也就是说他听议政之言听得很开心,觉得心有戚戚焉废寝忘食。姬曰:“王之所谓忠贤者,诸侯之客与?中国之士与?”樊姬就问了:大王您所说的忠贤之士是来自其它诸侯国的宾客呢,还是我们国家中有德有才的人呢。庄王曰:“则沈令尹也。”庄王说:我说的这位忠贤之士就是沈令尹。樊姬掩口而笑。结果樊姬听说这位忠贤之士是沈令尹,她禁不住就捂住嘴笑了。王曰:“姬之所笑者何等也?”楚庄王就问,说樊姬你在笑什么呢?姬曰:妾得侍于王十有一年矣,然妾未尝不遣人求美人而进于王也;樊姬就回答说:自从我能够来侍奉大王您,现在已经有十一年了,但是我还是就派人求美人而进于王也。这个美人并不是说相貌姣好的人。美,就是善,好的意思。也就是说她四处寻求那些德行好的善良的女子来进献给大王您。为什么要进献给大王呢?这并不是为了贪图欲望的享乐,因为在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治理后宫也需要有很多的事务很多的事情来处理那么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要有很多人来协助,那么这些协助的人当然是得有有德行的善良的人,所以这位樊姬,她就派人了去求这些美善之人来进荐给大王。下面她接着说:“与妾同列者十人,贤于妾者二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专王之宠哉?不敢以私愿蔽众美也。”那么现在她所进荐的这些美善的女子和她的位置相等的有十个人,而超过她的已经有两个人了。我难道不是想专享您的宠爱吗?但是不敢因为自己的享受专宠而蒙蔽了众多的美善的女子。


       “今沈令尹相楚数年矣,未尝见进贤而退不肖也,又焉得为忠贤乎?”而现在的沈令尹,这个令尹就是专指楚国的执政官楚国的宰相。这个令尹是对它的专称,现在的这个沈令尹辅佐楚国,当楚国的卿相已经好几年了,但是却没有见他进荐贤德的人罢黜不贤德的人。不肖就是不贤德的,那怎么能够称得上忠贤之士呢。庄王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结果改天楚庄王就把樊姬的话说给了沈令尹。“令尹进孙叔敖,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樊姬之力也。”这个是沈令尹也很聪明,听了樊姬的话,听了楚庄王转告他的这一番话行了。马上就向楚庄王进荐了很有德行很有才能的孙叔敖。这个孙叔敖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被列为第一位,那么他治理楚国之后,就是当当了楚国的卿相才三个月结果是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那么这个是给我们讲孙叔敖才当了楚相三个月就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他对百姓实行施行教化来引导民众,结果上下都是非常地和睦,社会风气特别地好,政令很和缓有禁必止,这个官吏之中没有奸邪之人,盗贼也都不见了。说明孙叔敖确实是一个很有德行很有才能的人。


       在《史记》上也记载楚庄王觉得楚国通用的钱太轻了,所以就下令,把这个小币换成大币,结果老百姓都认为太麻烦了,然后就纷纷地改换了他们的职业,结果管理市场的市令就对孙叔敖说,他说自从改换币之后,改换钱币之后,市场秩序混乱,来百姓都不从事原来的职业。这个秩序收不好了。那么孙叔敖就问说这样的情形已经有多长时间了呢?他说这样的情形已经有三个月了,孙叔敖说,好,我一定让这个事情马上改变。结果话说没几天正好和楚庄王朝会,他就对楚庄王说自从您改了币制之后,百姓都以此为苦。市令告诉我百姓都改弃了原来的职业,市场的秩序都混乱了,还是请您收回成命,还是采用原来的币制吧,结果楚庄王就答应了他。


       所以我们从这一件事上也可以看出这个孙叔敖他是一个非常忠诚的臣子,不是因为楚庄王喜欢什么就投其所好,知道这件事不好即使是国君说的,也敢于犯颜直谏而楚庄王也很难得,他居然就采纳了孙叔敖的建议,把这个币制改回来了。所以《史记》上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这个郢市就是郢都的市场秩序就恢复了。那么这些故事确实告诉我们孙叔敖他是一个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那么沈令尹把他推荐上来。“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治理了楚国三年之后这个楚国就成为春秋的霸主,而楚国之所以能够有这个成就,也是因为樊姬的一片谏言,她的这一番劝谏之话,那么这也是她的功劳。


       那么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要任用什么样的臣子呢。在《孔子家语》上也给我们有这样一段的论述,说这个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来向孔子请教,说现在的大臣,谁能称得上是贤明的呢?孔老夫子说:齐国有鲍叔牙而郑国有子皮。子贡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奇怪,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这个管仲能够协助齐桓公能够称霸诸侯。那这个人才是有贤德之人,贤明的人。所以他就问了,他说: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子产也是治理郑国,法令、监督机制设计得非常地严密,而且他自己很有德行,所以他过世的时候郑国的百姓都纷纷地哭泣。那么孔老夫子听了之后怎么回答的呢?他说你听说是进贤的人贤明呢?进荐贤才的人贤明还是出力的人贤明呢?子贡说那当然是进荐贤才的人贤明了,孔老夫子说对呀,所以我听说子皮曾经让子产显达,他推荐了子产。鲍叔牙让管仲显达,他推荐了管仲任宰相。而没有听说过管仲和子产推荐了贤德的人。比他们还更加显达,所以他认为鲍叔牙和子皮,他有识人之明,同时他又不嫉贤妒能,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为贤明的人。这一段话可以和樊姬这一段话参看,那么这就是告诉我们进荐贤德的人很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他第一要有识人之明。古人说能够识别人才这个是最难得的,这个称为明智,那我们看在古代也有很多识别人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说我们看在《体论》上,就这样一句话告诉我们要识别人才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它就对比了君子和小人,就像我们《论语》上看到的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个君子人他胸怀坦荡,总是想着助人为乐成人之美,所以心胸宽阔没有忧愁,没有牵挂,没有烦恼。而小人恰恰相反,小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心想着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想方设法的去谋算别人,所以这样的人表现出来就是抑郁寡欢,总是处于忧戚的状态。那么还有一句话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然这个君子也有指在位的人,在位的人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以义来治理国家,而一般百姓所重视的事情就是怎么样的获得利益养家糊口,获得钱财物资等等,这些都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那么在《体论》上有一段话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分别君子和小人。这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夫君子直道以耦世。小人枉行以取容。君子揜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爲功。君子宽贤容衆以爲道。小人徼讦怀诈以爲智。君子下学而无常师。小人耻学而羞不能。此又君子小人之分界也。”《群书治要.体论》说这个君子人通常是以正直之道来处事,小人恰恰相反,小人经常是以邪曲不正的行为讨好别人来求得自己的安身。君子人他经常掩盖别人的过失来长养自己的厚道善良,而小人恰恰相反,毁谤别人的善事善行善言还自以为功。君子人经常是能够宽待贤人容纳众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处事之道,但是小人却是纠缠,这个缴,就是纠缠的意思,讦就是揭发攻击别人的隐私过错和短处,小人经常纠缠揭发别人的隐私,并且心怀奸诈还自以为聪明。君子下学而无常师。就是君子人他很好学,所以他不耻下问,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像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一个人是恶人,一个人是善人,还有一个人就是我自己。也就说我从善人身上学他的善,从恶人身上避免他的恶,那无论是善人是恶人都是我可以学习的老师。那么现在的人却没有这种态度,看到有德行的人,做得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心生嫉妒,怨恨之心也因此产生。那见到不贤德的人,做得不好的人就心生嘲笑瞧不起,这样的心就产生了。所以古人告诉我们无论是见到善人还是见到恶人都要生起一种正确的态度,所以修行不是去修正别人,看别人的过失,而是修正自己的这一颗心,让自己的这颗心时时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所以君子经常不耻下问,也没有固定的老师,从早到晚每遇到的一个人,都是我可以学习和效仿的老师。小人却恰恰相反,小人耻学而羞不能,这个小人以向别人学习为羞耻,他不好意思向别人去讨教,那看到那些做得不好的人,没有能力的人,他还嘲笑他们,那么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所以作为领导者他要能够举荐贤才,必须首先要有知人之明,能分得清君子和小人。那么我们看一个人,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观察,像我们经常讲,观察一个人的言语,就是观察一个人所说的话在《格言别录》上的就这样一句话,说: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行很高的人他表现出来是心平气和。见到每一个人都有可取之处,都有我值得学习,值得效仿的地方,所以他口里所称赞的人肯定的人赞叹的人就有很多很多。相反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德行浅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见到每一个人都有可挑剔的地方,可憎恶的地方,都有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眼睛中所瞧不起的人就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是看他是赞叹的人肯定的人多还是挑剔批评指责毁谤的言论多。那么这个是观察人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么除了要能够有识人之明之外,能够举荐贤德的人,还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德行,那就是他不嫉贤妒能,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把他举荐出来,甚至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为什么这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凡是不嫉贤妒能的人,都是因为他没有私心,他一心为了这个团体,为了这个单位,为了这个国家利益而着想,所以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把德才兼备的人举荐出来。而不顾及自己的位置是否比他低了,自己是否处于他之下了,自己受人管制了。所以有控制的念头这也是自私自利的一种反映,所以这个不嫉贤妒能的人就像樊姬这样的人,那都是没有私心的人,她是一心为了对方着想,甚至把自己都忘记了,达到了无我的状态。所以这样的人实际上是非常可贵的,所以领导者要把这样的人选拔出来居于领导的位置。那我们看到了古代的很多论述都是有这样的人才选拔机制,比如说《汉书》上就有一句话说: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能够为国家举荐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受到国家最高的赏赐。而把人才给蒙蔽的人埋没的人应该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为什么呢,因为你推选了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推举了这样的人来做官,就等于把这个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而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又不给他鼓励,不给他奖赏讲,很多人都不会这样去做了。那么中国古人他这个制度完全是顺着人情来设计的,那么他知道一般人没有这个公益,没有这个忠心,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所以怎么样呢?就要从制度上鼓励人们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推荐出来,甚至放在自己之上。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选拔人才重要的是要看能不能够推举贤才。


       那么这一个段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接着看第二段。


       高墙丰上激下。未必崩也。降雨兴。流潦至。则崩必先矣。草木根荄浅。未必橛也。飘风兴。暴雨坠。则橛必先矣。君子居是国也。不崇仁义。尊其贤臣。以理万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变。诸侯交争。人趋车驰。汨然祸至。乃始愁忧。干喉焦唇。仰天而叹。庶几乎望天之救也。不亦晚乎。


       《群书治要.韩诗外传》那么这一段话,我们也是一句一句地先看一看什么意思,“高墙丰上激下。未必崩也。”高墙就是很高的墙,丰上,就是指物体的上部或者头部宽大和肥大。激下,在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中,他对这一个激,这样认为:他说本文中的激当为墽,就是提土旁(土)加上又半部分()。认为这个激,应当是墽字之误。丰上墽下也就是丰上薄下之意,就是上面宽大而下面单薄,如果一个高高的墙上面很厚而下面很薄,那么平常呢可能不一定会倒塌。“降雨兴。流潦至。则崩必先矣。”如果下了大雨,流潦,这个潦本意也是大雨的意思,这里引申为积水,流潦就是流动的积水。也就是说当下了大雨,然后地面流动的积水对这个高墙一冲刷,如果上面宽大,而下面单薄的话,则崩必先矣。这个高强一定会崩塌,草木根荄浅。未必橛也。这个草木根荄,荄,也就是指植物的根,这个草,树木它的根基很浅,平时未必会连根拔起,橛这个木字旁的橛,通提手旁的撅,意思就是挖掘的意思。这里引申为连根拔起。飘风兴。暴雨坠。则橛必先矣。飘风就是狂风,旋风,暴风,暴雨就是我们所说的瓢泼大雨。当这个狂风来了,下了暴雨,那么这样根扎得浅的草木一定会被连根拔起。“君子居是国也。不崇仁义。尊其贤臣。以理万物。未必亡也。”这个君子,这里就是指地位高的人,也就是指执政者,领导者。这个执政者领导者在这个国家,如果平时不崇尚仁义道德,尊敬贤德的臣子,以此来治理国家,它不一定会灭亡,在平时没事的时候不一定会灭亡。


       “一旦有非常之变。诸侯交争。人趋车驰。汨然祸至。乃始愁忧。干喉焦唇。仰天而叹。庶几乎望天之救也。不亦晚乎。” 一旦有了非常之变,那么就是说一旦有了变故。比如说诸侯交争,就是诸侯国之间相互交战。人趋车驰。这个趋就是快跑的意思,车驰,也就是驾车奔驰。遇到了诸侯之间的征战人慌忙乱。汨然祸至,这个汨括号里注解说,汨作迫。就是急迫的迫,迫然祸至就是突然灾祸来临了,乃始愁忧,才开始感觉到忧虑。干喉焦唇就是焦虑得喉咙也干了,嘴唇也焦裂了。仰天而叹就是仰望天空,形容人抒发抑郁或激动心情时的状态。仰天长叹,庶几乎望天之救也,这个庶几在这里是希望但愿的意思。就是希望上天能够给予救助,不也是太晚了吗?


       那么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做领导者的执政者的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那么怎么样,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呢?在平时就要崇尚仁义尊敬贤臣,以此来治理国家。所以在《荀子》上也说爱民而安,好士而荣。这个爱民就是你要崇尚仁义爱民如子,那么好士就是要尊敬德才兼备的臣子。那么这两点可以说是治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那么这两点如果做好了。即使有了突然之变,国军那也会因为得到众人的支持,贤臣的出谋划策而平安无事。所以我们看崇尚仁义爱民如子,有什么好处呢?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一个君主失去了民心,那么也就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也最终会失去天下。比如说我们知道,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西方的企业因为遇到了危机,员工又上街罢工,示威游行。结果很多的企业就破产了。那么在这个时候,韩国的员工他不仅没有去罢工,上街示威游行,反而把他们平时的积蓄存款都拿了出来,交给了他们的老板,并且说,这几十年来,我们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养家糊口,那都是您对我们的关爱。现在企业遇到了瓶颈,遇到了金融危机,那我们也不能够眼睁睁的看着企业垮掉,如果企业一垮我们所有的人也都没有收入了,所以这些钱您拿去用,等这个金融危机过去了,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了再说。为什么韩国企业的员工做出了这样感人的举动,最终使很多韩国的企业安度危机呢。就是因为韩国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最好,他们从小就学习《论语》沐浴在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之中,都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处事待人的起码准则。那么企业家也是学到了儒家的这种,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作风。这种态度使得他们平时对于员工非常的爱护,而且他们也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当他的领导,而且要当他的亲人,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关爱员工,比如说我们看《群书治要》在《六韬》上就这样的一句话,它说: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哀,见其劳苦则为之悲。擅于治理国家的领导者,他对待百姓什么态度呢?就像父母慈爱儿女一样,就像兄长关心弟弟一样,见到老百姓很劳苦奔波,就为他们感觉到哀伤,见到老百姓饥寒交迫,也为他们感觉到愁悲。那么这是一个领导者对待员工正确的态度,对待百姓的正确的态度,那我们想一想领导者,平时都是这样的对待百姓,百姓自然会以一颗忠心也想方设法的找机会回馈领导对自己的关爱。所以一旦遇到了突然的变故,他们也会竭尽全力地来帮助领导度过难关,所以平时就要广施仁义。那么尊敬贤臣就是尊敬那些有德行的人。这个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队国家安定至关重要。


       像我们以前经常讲,在《尸子》上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时说你们家着火了。别人赶过来把火帮你扑灭,你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上了年纪的人有经验的人很早就提醒你了,说要把这个房屋烟囱做好,墙的缝隙涂好。把柴火搬得离灶台远一点,让你终身没有失火之患,但是我们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还觉得这个老者太唠叨了,真烦。把他的话当成了耳旁风。那同样的道理,假设有一个人被关进监狱,有人帮他从监狱里逃脱出来,让他免于牢狱之灾,那会怎么样呢。他们全家的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为什么呢?因为他出了监狱之后可以教育儿女,可以孝顺父母,可以照顾妻子。但是呢,但是什么问题呢?说有人教导你,什么人呢,就是圣贤人,我们现在这里边讲的贤臣,这个贤臣对国家的贡献是什么呢?因为他有德行,他对百姓广施教化。我们看在历史上,凡是能够治理得非常好的时期,这个君主都是任用了贤德之人,对百姓展开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人心向善,这个社会风气非常地好了。所以这个贤臣就是圣贤的臣子。他们对国家贡献就在于此。教导人们任一慈悌的道理,你明白了做人要有仁爱之心,不能够专门想到自己自私自利,看到这个利益现前的时候,首先要想到他符不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绝对不能够取,慈就是慈悲,慈爱。看到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从内心生起同情心想着去救度别人。悌,在家是指尊敬兄长,那么把这个悌推而广之就是你要尊敬长辈尊敬领导者。那你尊敬领导者尊敬长辈,你自然奉公守法。也不敢去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圣贤人出来把仁义慈悌的道理给你讲出来,让你终身没有被关进牢狱的这种灾祸。都不会被关进监狱。但是怎么样呢,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


       所以我们现在的社会之所以出现很多的道德沦丧的现象,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人们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不知道做人的本分责任在哪里,不知道做人的标准,就像《孟子》上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却没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时候怎么样呢,人们堕落的离禽兽不远了。那我们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报道的各种人伦关系的紊乱现象,这么多的案例每一天都在发生,或者是儿子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父母把儿女送上了法庭。或者是兄弟因为财产起了纷争。还出了人命,还有夫妇因为一点点财产也把彼此都给杀掉了,而最让人感到不能理解的是现在的儿女居然把父母给杀害了,学生把老师给杀害了,之所以出现这些五伦关系的混乱,根本原因在哪里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尊敬那些贤德的人。尊敬他们来教导百姓。我们尊敬的是什么呢?我们尊敬的是金钱是权势。比如说我们看在上飞机的时候,每一天都能够听到这个喇叭这么样响,这么样说:说请那些头等舱和商务舱的人先行登机,随时可以登机。这是崇尚什么呢?金钱至上。那为什么不是老年人,需要照顾的带孩子的妇女先行登机呢?所以我们整个社会没有兴起伦理道德教育之风。人们都以崇尚金钱为荣,这就是在引导人们笑贫不笑娼,所以怎么会不出现人伦关系的混乱呢,我们没有尊敬那些有德行的人,没有任用他们来教导百姓。相反,我们尊敬的是有钱的人,那大家为什么不去追求金钱不择手段呀。所以这些问题都是有原因的。所以古人治理国家特别强调的两点,就是爱民,崇尚仁义,第二就是尊敬贤德的人,尊敬贤德的人教化百姓,这个社会才能够安定,和谐社会才能真正达到,所以中国古人在《礼记.学记》上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国的老百姓,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教育是最重要的,这个教的目的就是长善救失,使人的善良不断的增长而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和主轴。所以教育并不是让人学一些知识,学一些技能,教育主要是把人做好,培养出一个人基本的品质,那么这个靠谁来教呢?靠圣贤人,所以尊贤最重要,那么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作为执政者要知道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而防患于未然最好的就是要懂得崇尚仁义,懂得尊敬贤臣。当然我们从这一段话中的也能够对我们自己的修学有启发,所以一个人的修身,如果没有根基的话,在平时也没有遇到什么诱惑的时候好像还能过得去,还能够把持住自己。但是如果我们修学没有根基,或者根基扎得不够深的话,一到社会上,比如说给你一个高官厚禄,给你一个很多的钱,或者有美色到你的面前,投怀送抱的时候,当你有这些机会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把持住自己呢?就很难说了,所以修身必须要有良好的根基。


       这个根基就是我们所说的《弟子规》《十善业道经》还有《太上感应篇》,我们每一天都用这三本书的教诲,能够反省自己,提醒自己把这个《弟子规》的讲座《太上感应篇》的讲座,《十善业道经》的讲座反复复地多听。多听是什么目的呢?听一遍印象不深刻,多听的目的就是在薰修。什么叫薰修呢?就像我们这个衣服放在衣柜里,我们这个衣柜里放了一些麝香,本来你这个衣服没有香味,但是因为你放在个柜子里很久这个柜子里有麝香,结果时间长了你这个衣服上也就有香味儿了。这个就叫薰修的力量。所以一遍又一遍地听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用这个东西来检讨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违犯,那么你这个修学的根扎得越深,越牢。你面对社会五欲六尘的诱惑的时候,你才能够越有能力去抵制。


       所以《大学》上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想去治国平天下,从哪里做起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最高的领导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作为最基础的。而修身又从哪里做起呢?修身前面有四个步骤,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到了修身。所以说修身是从格物来做起。什么叫格物呢?就是格除物欲。这个格物不是像朱熹解释的是格除万物之理,结果王阳明按着他的理解去格竹子,把自己格出了病来,也没有格通万物之理,后来他认为这个解释是不对的,那么有印光大师对这个格物的解释。格物就是格除物欲。也就是说你在财色名利,高官厚禄,美色之前都能够如如不动,把持住自己不去做错事,不去做越轨的事,这个才叫格物的功夫,所以修身从格物开始,那我们看现在的大学生包括们自己没有修身的基础,结果在大学的时候听到了腐败就义愤填膺,甚至要去为反腐败上街游行,非常的有正义感,但是自己毕业之后获得了一个很好的职位,当了领导面对人家送来一叠一叠的人民币,一叠一叠的钞票,他们的态度就变了,变成了谁反腐败我反谁?为什么有这种态度的变化呢?就是因为修身没有根基,没有真正地相信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在这些诱惑面前,那就动了心,这个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所以我们从这一段话上也是提醒我们修学要把根扎好。这个根就是从《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做起。那么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二段。

  

       我们再看下一段: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谓哀公曰。臣将去君。黄鹄举矣。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告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虽有此五德。君犹烹而食之者。何也。则以其从来者近也。夫黄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黍粱。无此五者。君犹贵之者。何也。以其所从来者远也。臣将去君。黄鹄举矣。哀公曰。止。吾书子之言也。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有臣不用。何书其言为。遂去之燕。燕以为相。三年。燕政大平。哀公喟然大息。为之避寝三月。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复得。

 

       好,我们看一看这一段。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田饶这个人侍奉鲁哀公,但是却没有被哀公重用,这个察就是考察后予以提拔重用的意思。谓哀公曰。臣将去君。黄鹄举矣。于是田饶就对鲁哀公说:我要离您而去了,就像黄鹄要高飞一样,这个举就是飞翔飞起的意思。哀公曰。何谓也。您这话什么意思呀?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你看君上您难道没有看到过那个鸡吗?他是以鸡作比喻,这个鸡的头上戴着鸡冠,这是它有文采的表现。足傅距者。武也。这个傅,通附近的附,附着的意思。它的足上附着着非常锋利的利爪,这个距,就是指雄鸡,雄雉腿后面突出的像脚趾的部分,那么这个就是雄鸡的利爪它的足上附着着利爪,这是它有武的表现,勇武的表现。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如果有敌出现在前面他就敢于去和它争斗,这是它有勇的表现。见食相告者。仁也。看到有食物了,它不是自己就把它吃了而是互相地呼唤同伴,这是它有仁爱之心的表现。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就说它值夜班他鸣叫不失时辰,不会错失时辰,这也是它的信的表现。鸡虽有此五德。君犹烹而食之者。何也。鸡虽然有这五种品德,但是您还是把它煮来吃,这是为什么呢,则以其从来者近也。就是因为它是近处获得的,很容易就得到了。夫黄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黍粱。无此五者。君犹贵之者。何也。那么相反,这个黄鹄,就是一种鸟的名字,也被称为是天鹅。说这个黄鹄它一飞就飞了千里,然后落在了您家的园林池塘之中,吃您的河塘里的鱼鳖,啄食您的黍粱,这个黍是谷物的名字,它的籽粒性粘,可以做食物或者酿酒,这个粱,就是粟,也就是谷子。那么这里就是说来啄食您的粮食。没有这鸡的五种美德,但是您还对它很看重,这是为什么呢?以其所从来者远也。因为它是从远方而来的。所以你才认为它稀有难得。臣将去君。黄鹄举矣。那我现在要离您而去了,就像那个黄鹄振翅高飞一样。哀公曰。止。吾书子之言也。哀公说您不要走了吧,还是留下来吧。我把你的话都写下来,记下来。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有臣不用。何书其言为。田饶的回答说:他说,我听说吃人家食物的人就不要毁坏人家盛食物的器皿,在树下乘凉的人不要折下那棵树的枝条。君上您有臣子不重用。把他的话记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遂去之燕。就是,去,就是离开的意思。之,就是到的意思,往的意思。于是这个田饶就离开了鲁哀公,来到了燕国,燕以爲相,到了燕国之后就被燕所重用,而且把他认为宰相。三年。燕政大平。这个太平就是指诗时世安宁和平,这个政治办理得很好,哀公喟然大息。喟然就是感叹。叹息的样子。大息就是大声长叹,深深地叹息,那么哀公知道了之后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爲之避寝三月。避寝就是指避正寝,这个正寝就是正殿的意思。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都会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免难。曰,这个曰就是有人说,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复得。不慎其前就是在开始时不小心谨慎,事后才懊悔。怎么能够弥补呢?


       那么这一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有人才不认识也不重用,结果人才走了之后,才感到惋惜,感到追悔,而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人之常情。像在《抱朴子》上有一段论述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抱朴子》上就说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是以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而想其为人。汉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世。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此盖叶公之好伪形。见真龙而失色也。这句话就是说人们都珍贵远方的东西,而轻贱来自近处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人们都听信耳闻而怀疑自己的亲见,这也是古今常有的忧患。因此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秦始皇开始没有看到韩非的人,但是读到了韩非的书,他就非常想见见这一个人,汉武帝看到了司马相如写的文章就感叹这个文章写的太好了。他以为是前人所做,说恨自己不能够和他同世,没有出生在同一个时代,及既得之。终不能拔。结果等到韩非来到了秦国,秦王也见到了韩非,但是也没有重用他,汉武帝也见到了司马相如,也没有能够重用他。那么这个韩非是因为秦王听了李斯的谗言,把他给诛杀了,而这个司马相如,汉武帝虽然见了他的真人,但是也就给他设置了一个闲散之官,给安置了,也没有重用他。那么这个就是最后他感慨地说这个就好像是叶公好龙,这个叶工很喜欢画龙,他喜欢这个龙的图形,但是见到了真龙,却吓得大惊失色,那么这些例子都是说明我们对自己近处的人不能够珍惜,不能够重用反而对那个远方来的人特别的看重,这也是人之常情。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学校不是都是高薪聘请人才都是引进人才,其实他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学校就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却没有得到重用,如果能够让这些人才都能够各尽其能,能够把他们的才华智慧德行,充分发挥出来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学校就应该办得不错了。但是我们没有把这个精力时间用在发挥现有的人才,他们的才智上,而是想方设法的到外边去引进人才,甚至挖人家的墙脚,那么这个就是舍近而求远,因小失大。那么这个田饶的故事确实也是提醒领导者能够识别身边的人才重用身边的人才。那么这是我们讲的这一段。


       那我们再看下一段。


       孔子曰。士有五。有势尊贵者。有家富厚者。有资勇悍者。有心智慧者。有貌美好者。势尊贵。不以爱民行义理。而反以暴傲。家富厚。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资勇悍。不以卫上攻战。而反以侵凌私斗。心智慧。不以端计数。而反以事奸饰诈。貌美好。不以统朝莅民,而反以蛊女从欲。此五者,所谓士失其美质也!


       这段话是孔老夫子说的,那么也非常的有味道。孔子说士有五,有五种士。哪五种呢?下面就一一地列出。有势尊贵者。有家富厚者。有资勇悍者。有心智慧者。有貌美好者。这个势就是权势的意思,富厚的就是指家财物资非常的丰富,勇悍就是勇猛彪悍强悍,那么这句话就是说士有五种,有的权势很尊贵,有的家里家财很丰厚,有的是天资勇猛强悍,有的是心智聪慧,有的是貌美端庄。后面的就说了势尊贵。不以爱民行义理。而反以暴傲。这个家庭有权有势非常地尊贵,但是他没有用这个尊贵的权势来爱护百姓,行义理,这个义理就是伦理道德的准则,没有按着这个伦理道德来行事,推行仁义。而反以暴傲。暴傲就是残暴傲慢。反而利用权势暴力傲慢欺压百姓。家富厚。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家庭家赀万贯,家境富裕,资财雄厚,但是却没有用这个来赈济贫穷,而救济那些不足的人,反而用这些雄厚的资财干什么呢?来过着奢侈,糜烂,没有节制的生活。资勇悍。不以卫上攻战。而反以侵凌私斗。天资勇猛强悍,但是没有用这个天资来保卫君上君主,攻城野战。就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而反以侵凌私斗。反而用这个天资勇悍的特点去侵犯欺凌别人。挑起私人之间的争斗。心智慧。不以端计数。而反以事奸饰诈。心智聪慧但是没有用这个聪慧去为国家出谋划策,计数就是指谋略权术。没有用这个聪明智慧,为国家去出谋划策设计一些谋略等等,而反而用它来干嘛呢?事奸饰诈就是做这些奸邪的事,然后再掩饰那些欺诈的行为。貌美好。不以统朝莅民,而反以蛊女从欲。他的相貌端庄美好,但是没有用这个好的相貌来统帅朝廷官吏,莅民就是治理百姓。而反以蛊女从欲,反而用端庄美貌的相貌干嘛呢,蛊女从欲,蛊就是蛊惑诱惑的意思,纵欲我们都知道就是纵情享乐放纵自己的情欲。就是他自己的相貌端庄美好,没有用来统帅朝廷的官吏治理人民,反而用这个美好的相貌来诱惑他人放纵情欲,此五者,所谓士失其美质也!美质就是美好的本质美好的禀赋的影子,那么这个五者,这五种情况,这五种人,可以说是士人中丧失了其美好的本质的人。那么为什么会丧失美好的本质呢?中国人讲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还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教育,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就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在古代的时候几乎人人有条件就会读圣贤书,所接受的都是伦理道德的熏陶和教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三日不读圣贤书还面目可憎。就不像人了,那么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和古人相比,读圣贤书的人很少,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我们《群书治要》找到了也重新出现于世,但是能读懂的人却很少,说明什么呢?现在的人基本上不怎么读圣贤书,圣贤的教诲都看不懂了,那么没有接受伦理道德的熏陶就会接受五欲六尘的熏陶。每天打开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我们每一天看到的内容是什么呢?几乎就是杀盗淫妄,完全和伦理道德相背离。在这样的情况,如果一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所以在现代社会有美好的本质但却失去了美好的秉赋。这样的人就数不胜数了。所以这些都是告诉我们无论是你相貌好,有权势,有财富有地位,还是你身体强壮彪悍,这些都要有一个前提,才能发挥正面的作用,那就是有良好的德行,所以这个德行,没有了,那么这些好的秉赋好的本质。就会被用歪而走上邪路。那么这个也是孔老夫子所感叹的,也是我们现在社会所出现的现象。让我们引以为戒,那么这就是我们讲的这一段。


       那我们先休息一下,我们再接着讲。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