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论语治要-第3集

Professor Liu Yuli

Audio text
论语治要-第3集
2012-12-15

尊敬的诸位同学,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治要》,上次我们讲到了第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在通行本上,这个其仁之本与多了一个为。其为仁之本与,上一节我们主要讲了,如何孝敬父母。那么我们在这一节课,再讲一讲如何友爱兄弟。这个悌,善事兄长为悌。在中国古人看来,兄弟姐妹是骨肉一体,是一个身体。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对待兄弟姐妹要友爱。要做到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帮助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对于兄长要恭敬,要听从。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就会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大不孝了。所以一个能够善事父母有孝心的人,他也一定能够善待兄弟姐妹。中国古人对于这一个悌字,讲得非常多。确实也是身体力行,能够做到让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能和睦相处,这个孝自然体现在其中了。


       在《弟子规》上有几句话,用来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地合适。第一句话就叫财物轻,怨何生。兄弟姐妹之间啊,更重视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而把财物看得淡一点,看得轻一点,这个怨恨又怎么会产生呢?言语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相处的时候,在言语上互相忍让一下。少说一句委婉一点,那么这个怨恨不平的心,又怎么会产生呢?愤愤不平的心就自然泯灭了。所以在《朱子治家格言》上,也有这样一句话,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一家的兄弟姐妹,在一起过日子,最忌讳的就是起了争讼。把彼此送上了法庭。打起了官司。即使这个官司你赢了,但是因为你的心量太狭窄,连兄弟姐妹都不能够容纳。那么这一个家道,也一定会衰落,讼则终凶。古人一看这个兄弟姐妹,因为家产打起了官司,就能够判断出,这个家的家道一定会衰落。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家和万事兴!当然,我们对这个凶,对这个家也要做正确的理解。那么中国古人把这个对兄弟的友爱推而广之,在《礼记》中就说,十年以长,则以兄礼和之。比我长十岁以上的,十岁左右的,那我们都要以对兄长的态度和礼节来和他和睦相处。那么中国人在竖的方面,讲对父母的孝,而父母上面还有父母,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以中国古人认为,这个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而从横的方面,来讲兄弟之间的友悌,而又把这种友悌之心扩而广之,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来到我们身边的,一起共同修学的朋友、同事,那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那怎么能够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呢?


       在《论语》上,就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独生子女。所有的人都要考虑他的感受。他的感受他的需要,想着为他服务。不自觉地就形成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那么,当众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相处到一起的时候,如果不吵架不冲突,那就不正常了。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和人家相处,相处上一个星期以上,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问题。不是自己不喜欢对方了,就是对方不喜欢自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放下自己,我的想法,我的利益。自私自利的想法。都希望别人能照顾到,所以没有做到敬而无失,恭而有礼。这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君子人,能够做到事事恭敬别人,为人处事没有任何的过失。处处考虑对方的感受,对方的需要,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走到哪里都是彬彬有礼。那么他走到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那我们也看到,现在的大学生从小也没有学习《弟子规》,结果到了大学,几个人住在一个宿舍,不是他关门声大了,就是他晚上睡觉的时间太晚了,又不注意别人休息了。也没有做到像《弟子规》上说的很多的要求。所以不能够为对方着想,处处都想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就难免会和别人发生冲突。所以我们学了《弟子规》,就要在生活中去力行,拿这个《弟子规》处处衡量自己,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当然一个人能够走到哪里,都能够处处想到对方的需要。那也是因为他在家里,对于兄长就能够恭敬,就能够听从。那么我们在历史上看到。


       有一个诚感让田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严凤的人,因为他对于兄长的友爱,感动了他同乡的两个兄弟。那么这个故事讲的是,施佐和施佑是兄弟两个人,他们做官之后就回到家乡,但是这两个人因为田产的问题就起了纷争。而且互不相让,还有了怨仇。亲戚朋友都从中劝说,但是也都劝说无效,那么在他们同乡之中,有一个人叫严凤。这个严凤就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著称。偶尔有一天,这个施佐就是这两个起争讼的弟弟。他就见到了严凤,就把自己和哥哥争田产的事情告诉了严凤,这个严凤听了之后,就皱着眉头,长叹了一声,他说可惜我的兄长我的哥哥他太懦弱了,如果像你的哥哥,那样强壮有力,身体健康,把我所有的田产都夺去了,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说到这里,想到自己的哥哥身体很瘦弱,他就不禁哭出声来了。施佐看到这,他非常地感叹,也非常地感动。所以他就拉着严凤的手,来到了哥哥家里,向哥哥道歉。说自己不应该和哥哥争田产,那么他的哥哥也就非常地,他的哥哥也就非常地感动。从此以后他们都以田产相让。那么这一件事就是告诉我们,严凤他自己能够力行孝道,力行悌道,而且以真情实感能够感化自己同乡的人。那确实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对兄长的那一种,友悌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才能够感动乡人,感动施佑施佐兄弟,也不再因为田产而纷争了。


       所以中国古人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福气,就看他有多大的心量。所以我们看这个兄弟争讼了,就能够判断出,他们家的家道要衰落。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一个人他的心量已经狭窄到连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能够宽容。同胞兄弟都要送上法庭。那么这一个人的心量狭窄到极处了。因为他心量很狭窄,所以怎么样呢?所以他们家道一定会衰落。古人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非常的重视,那么在这样好的伦理道德教育之下,人们也不会因为一点点田产,一点点财产,就会吵上法庭。比如说,这个法昭禅师,曾经写过一首诗,专门描写兄弟姐妹之间的深情厚谊,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说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棵大树,从一个树根长出的不同枝杈,是同气连枝,等他们长大之后,各自都有发展,各自有各自的事业,这个就叫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兄弟姐妹在相处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言语的不忍让。伤害了彼此之间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中国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孔老夫子教导弟子。首重德行,其次就是重视言语,然后才是正事,才是文学。由此可见,如何说话,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又不伤害别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种艺术,中,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弟兄姐妹之间相处,只要能够守住一个忍字。便相安无视。


       我们看一看这个忍,上面是一个刀刃的刃,下面是一个心字,这个字一看,就告诉我们什么叫忍呢。当我们的心上有一把刀刃来割,我们都能够怎么样呢?都能够处之泰然,不起怨恨之心,所以别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说一句比较直接的话,我们都不能够忍受,别人稍微怠慢我们一点。稍微不礼貌一点,我们都不高兴,那我们的忍辱功夫,就是一点都没有了,所以弟兄同居忍便安。对于陌生人的侮辱诽谤。尚且能够容忍,那么对于弟兄之间的言语呢?稍微直接一点儿,稍微过分一点儿,又怎么会忍让不了呢。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要因为一点点芝麻大的小事儿,就起了争端,起了争讼,把兄弟送上了法庭。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像我们上了年纪的人,就非常有感触,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兄弟姐妹好不容易碰到一起,突然发现,这个哥哥姐姐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头发,脸上多了几个皱纹,确实是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我们还有多长时间,能够相处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呵护,互相照顾呢?所以人确实要懂得惜缘。中国古人有句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没有缘分的人是不可能相聚在一起的。那么既然有缘相处在一起。就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缘分。那么要怎么样呢,要互相帮助,互相呵护。像兄弟姐妹一样能够好好相处。最后一句话,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现在长大成家了,下边也又有了孩子,而孩子之间也成为兄弟姐妹。如果上一代之间,做到了兄友弟恭。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么下一代也从我们身上学到了如何相处。所以要给儿孙做一个好的榜样,好的典范。虽然传统文化,已经有三四代人没有讲了。但是我们从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祖辈身上,还可以看到兄友弟恭的榜样。像我的母亲,她在家里就是老大,在旧社会那个时候,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那你还找,所以她早早地离开家,到外面去工作,但是她从没有忘记照顾父母,还有照顾自己的两个弟弟。所以她自己有了好东西,自己舍不得用,全是留给弟弟、弟媳妇用,那么这个让弟弟、弟媳妇也非常的感动。所以现在她走到老家,见到弟弟、弟媳妇,他们都对她尊重有加,走到哪里都像一家人一样。特别受欢迎。那么这上一代人,能够这样友爱兄弟姐妹。也为我们下一代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树立了榜样。所以我们兄弟三人,也是同甘共苦,那么这个也是从上一辈那里学来的。


       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兄弟姐妹互相关爱的故事。确实也非常地多,像我们看到在唐朝,有一个唐英公叫李勣,他虽然贵为仆射,仆射就是唐朝的宰相。他虽然贵为仆射,但是看到他的姐姐,病重的时候,他还亲自来烧火煮粥。结果这个火一不小心, 把他的胡须都给点燃了。姐姐看了之后就劝他, 你贵为仆射, 下面有很多的奴婢、奴仆婢妾等等,他们都可以供你使唤,何必要亲自动手为我煮粥呢?他听了之后怎么回答的呢?他回答说,我亲自为您煮粥,并不是因为没有下人可以供我使唤,而是想到姐姐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我自己的年纪也很大了,渐渐衰老,我们的时日都是有限的。虽然想很多次为您煮粥,来尽我的一点点心。又能有多少次呢?还有多少时日在一起, 为您煮粥呢. 所以你看李勣虽贵为仆射,他还亲自为姐姐煮粥,都烧到了自己的胡须。评论就说,古称孝子爱日,若英公之奉姊,亦可谓爱日者矣。什么叫爱日呢?就是古代的孝子都珍惜时日。知道父母年老日衰,在世间的时候不是特别长了。所以就特别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想方设法的去侍奉双亲。像唐英公李勣这样侍奉姐姐,也可以称得上是爱惜时日了。因为他们年纪都很大了,年老力衰,所以这些故事就告诉我们。行善不能等,行孝不能等,行悌也不能够等。要趁着父母兄弟还都健在的时候,还有机会的时候,去给予关爱。这个就是古人讲的悌很重要。在《孝经》上也说,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也就说你侍奉兄弟,能够讲到友悌,这个随顺,随顺之心就可移于对待长辈,这个顺的话就是随顺的意思。下边还接着说,能尽孝道的,其心和,能修悌道的,其心顺;就是能够孝敬父母的,培养起一种心和的品质。而能够友爱兄弟的,他也能够培养出一种随顺的品质,所以和顺这两个字,就是把孝悌的精神,给我们说出来了。


       这个就告诉我们中国古人是以礼治天下,以孝治天下,如今仁爱不兴什么原因呢?或者说我们五伦关系紊乱,讲仁慈博爱也都没有效果。像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就走了。我们给很多大学生提供一些资助,他们也没有感恩的话,也不写感恩的信。连一个表示都没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国外我们也看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就是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政府给予特别的优惠。有很多的福利待遇,但是这些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还做出了很多假的证据,为的是获得政府更多的资助。那么这些现象,原因出在哪里呢?所以孔老夫子这一句话。有子这句话,也是引用孔老夫子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就是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给我们指出来了。所以仁爱不兴,都是因为不孝不悌所产生的。现在孝悌不讲求了,不修学了。这个世界才会大乱,所以要挽救这个世界,也一定要从提倡孝道,提倡悌道来做起。这样才能够消灾免难,所以讲修福修慧。什么是修福修慧,最好的办法呢?那就是自己要行孝道,行悌道。然后又要给人家讲孝道,讲悌道。在《孝经》上也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就是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简要的道理,使上上下下都能够和睦相处,人们之间没有怨言,那么这一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孝,就是悌。那么孟子也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说你这个仁爱之心,从哪里培养起呢?就是从亲亲,亲爱你的父母亲,把这种亲爱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百姓,关爱人民。然后又把这种关爱人民的,这种爱心推而广之,扩大到万事万物身上,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所以这就告诉我们,要宣扬仁慈博爱,让大家都有爱心,必须找到爱的原点,而这个爱的原点,就是孝悌。


       就像我们现在搞道德建设。我们要建设一个道德大厦。道德大厦的第五层、第六层,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是雷锋精神。但是,如果我们的基础都没有打牢,对父母都不够孝敬,对老师不够尊敬,对兄弟不能够友爱帮助,这一个第五层、第六层也是空中楼阁。这一句话实际上也是指出了,我们现在道德教育,不得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从孝悌这个基础来做起。所以在《孝经》上也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为什么是背离的呢?在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我们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说,我们的领导叫我们去吃饭。说你今天晚上有没有时间啊。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客人要见。你不要回家吃晚饭了。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兴高采烈受宠若惊,跟着领导去应酬了。但是我的母亲说,你有没有时间啊,我们家里已经很久没有去超市买东西了。已经缺这个少那个的了,我们下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结果我们怎么回答的呢?我说我哪里有时间啊,我要忙这个忙那个,一大堆的事,你就和你们的那些老朋友一起去买好了。所以你看我们是用什么心在和人交往的呢?一个人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去报答,我不能够让父母欢心,那我们想一想还有谁的恩德值得我们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呢?所以我们没有形成以恩义情义道义的原则中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取而代之的呢,就是以利害以功利的原则,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这件事对我有利,我就会全力以赴,这个人对我有好处,我就会对他很恭敬,但是他从利变成害的时候。对我没有帮助,没有用的时候。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孝为什么是仁爱之心的根本呢。因为他培养了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现在也有很多的家长,都很抱怨,说我这个孩子呀,就是不懂得孝敬父母,你看他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气很厉害。处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都不会想到父母,这些都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一个幻灯片,这个幻灯片的题目叫《哪一个是我》。那我们看了这个幻灯片之后,我们就知道了,现在的孩子,处处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看了这个幻灯片,也在想如果让我的儿女来看一看这个幻灯片,那就好了。中国古人有句话说,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孩子自我为中心,小公主、小皇帝脾气很厉害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没有给他表演一个孝敬父母的榜样,让他去学习。比如说到春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爷爷奶奶。我们做父母的夹起菜,把它首先放在了谁的碗里呢?我们要带着父母儿女出去旅游,我们选择了父母喜欢去的地方,还是选择了儿女喜欢去的地方啊。所以我们从这里就知道,全家人都在考虑孩子的感受。全家人都在为儿女服务。所以《弟子规》上有这样一句教诲,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无论是吃饭走路,都是长者在先,幼者在后。为什么是这样一个顺序呢?这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一个孩子的感恩之心。你看爷爷奶奶父母长辈,都忙了一天了,又是刷碗又是洗衣服又是做饭,他们还没有先上桌子,那我们做晚辈的年龄最小,对家庭的贡献最少,我们有什么资格先动筷子呢?很多人说我们家就不兴这一套,我们家就是孩子先吃,那等孩子长大了,你趟在病床上的时候。你需要他来照顾你,他会怎么说呢?他说对不起,你从来都没有教过我。所以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孝。确实是因为没有人教,古代的时候到学校,老师第一个科目教导孩子如何孝敬父母。而且一家人,父母和祖父母都生活在一起。现在学校不教孝道了。而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那这个父母带着儿女,偶尔周六回去,看望一下爷爷奶奶,还给爷爷奶奶留下了一大堆的碗碟要刷。那么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从哪里能够学到孝敬父母呢?所以在一个《弟子规》的班上,有一些孩子学了《弟子规》之后,请他们上台来分享,其中有一个孩子就说了。他说,我学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另一个孩子又走上台来这样说,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每一天所想到的就是如何去谋害父母,那我们听到这样的话,都觉得很惊讶。其实仔细想一想,也没有什么惊讶的,你看这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去学英语,去学奥数,去学钢琴,自己学得很苦。而这个父母,还体会不到孩子的心,逢人就讲,我这个孩子又学了钢琴。奥数是全国第几名。好像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这个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他还以为父母让自己学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脸面。结果,久而久之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中国古人要靠老师来讲孝道。所以对老师也非常的尊重。尊师才能重道。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以孝悌之心相处,就会以功利之心与人交往。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中国人有一句话说。诸事不顺因不孝,你所有的事情都不顺利。归根结底是因为你不懂得。孝敬父母所导致的。那很多人说,我做事顺不顺利,和我孝不孝敬父母,都有关系吗?刚才我们讲了,儿女不孝,那是和我们不孝敬父母密切相关。那我们待人接物经常结交一些忘恩负义的见利忘义的朋友,是不是也和我们不孝敬父母有关系呢?古人有一句话说,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我们彼此是以利益来交往的时候,我们可以做生意,这个时候有利益的往来。这个交情就很深厚,我们就是朋友,在一起吃吃喝喝,但是这个利益尽了,交情就疏远了。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现在很多人是领导的时候有权势,别人就要来送礼。你不送礼,这个条子我就不批,这个字我就不签。结果自己从领导位置上下来了,势力倾覆了,交情就决裂了。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男的喜欢女的美色,女的喜欢男的英俊。是以色相喜悦来交往。结果怎么样呢?久而久之,年纪大了,脸上长了皱纹了,结果这个爱也就终止了。最后,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就是我们彼此是以道义情义恩义来交往,这一个交往,他才经得起考验。才是天长地久。


       那我们现在的人都感叹,现在交不到真心的朋友。都是以利害之心,与人相处的人多。什么原因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以利害之心与人交往的。你看我们没有用恩义情义道义的心与人交往,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去关爱。结果外边的事显得很忙。都是在追名逐利。那么这样的人,也就结交不到真心的朋友。这就是我们《易经》上所讲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是我们古人所说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是自然感应的道理。所以,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我们自己也是深有感触。因为我们自己经常很吝啬。非常地傲慢,还很苛刻。结果我发现自己结交的朋友,即使很有钱,他对我也很吝啬,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在想这个人这么有钱,为什么对我这么吝啬呢?你看不知道反省自己。就会去怨天尤人。从别人那里寻找原因,结果我们自己非常地傲慢。非常地苛刻,别人约我们讲课,突然人家有事情了,要调一个时间,我们就觉得这样对我们太不尊重了。本来都约好了时间,现在我们把这个时间空出来了。结果他又要调整。明明我们有时间,我们也不给他调整,心里还很不高兴,那么我们做事的时候就发现。也会有很多人,给我们设置障碍,做事也不是很顺利,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去反省自己。总是找别人的毛病,这个人怎么这样呢?这个是明明就可以办成。他为什么无缘无故又给我设置障碍呢?你看,不知道从自己身上。反省的时候,你就会怨天尤人,结果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我们学会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此就变得比较慷慨。我们有的别人需要,我们就送给别人。然后别人请我们讲课,我们也不给人家讲条件了。只要人家有需要,我们有时间,我们就去给别人讲课。结果后来我就发现,我自己的处境也就变了。经常会受到别人没有条件的帮助,别人对于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而我们再去办事的时候。也发现,莫名其妙的就很顺利了。就不像以前那样,人家有事没事的给你挑毛病了。所以这些境况的转变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更加生起信心。确实是境随心转,那么我们自己做事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那一定是在我们内心深处,还有一些秘密的不为人知的不符合道德的东西。所以你把这些东西,给它找出来,给它剔除掉。你再去做事,就发现很顺利。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做事不顺利,诸事不顺因不孝。一个能够孝敬父母的孩子。他心中时时不忘父母。所以怎么样呢?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为什么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呢?很多人就说啊,说你们讲这个孝有什么用啊。某某高官他也是一个孝子。但是他还是同样还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了。那我们看在《礼记》上,有一个乐正子春的故事。这个子春在下堂的时候,不小心就把自己的脚给伤到了。结果三个月之后,他的脚伤已经痊愈了,但是脸上还是闷闷不乐的。他的弟子们就问,他说老师啊,您的脚伤已经完全恢复了,为什么您还郁郁寡欢,面带忧愁呢?这个子春就说,他说我听曾子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的父母生我们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完完整整的身子,我们要把这个身体完完整整地保养好,这才是一个孝子。所以一个孝子呢,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也不敢忘记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有河可过,有船可乘,就不会涉水过河,有光明大道,就不会走那些邪僻的小路。不敢以父母给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事。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就不会口出恶言,那我们不出恶言骂人,别人也不会以愤愤不平的言语来骂你。这个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不让父母蒙羞,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


       所以你从这里就知道了。一个真正的孝子确实做到了,每走一步路,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不敢忘记父母。那么他怎么敢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呢。所以从这里就是告诉我们。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这个孝子,他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在《礼记》上还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如果你的生活起居不庄重,被人家说你没有教养,像我们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别人说我们没有教养。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不仅仅说了自己,还说到了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的父母蒙羞,所以居处不庄,就不是孝道了。事君不忠,非孝也。侍奉君主不尽心尽力,这也不是孝敬。如果你不忠心侍奉君主,还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让父母蒙羞,确实是灾及于亲。莅官不敬,非孝也。做官没有恭敬心,也就是对自己的事业,不恭敬不尽心尽力,这也不是孝。朋友之间不讲究信义,人家也会骂你,会伤害到父母。战阵无勇,非孝也。那么这五者做不好,就都会给父母蒙羞。甚至给父母带来灾难,所以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孝子他确实能够面面俱到。在生活中非常的谨慎。那么在这句话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在《四书蕅益解》上,有一段注解。我们把这一段注解也学一学。他说: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悌,不孝悌,由于甘心为禽兽。为仁,也就是说,为仁行仁求仁,都是学做人。那上边这个为字是动词,也就是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学仁求仁也都是学着做人。所以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也就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这个仁我们上次讲过。《说文解字》上解释,说仁字,从二人会意,这个仁字是从人从二,它是一个会意字。言己与人相亲爱也,这就是仁的含义。所以这一个仁字,就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能够这样去对待人,把人和我视为一体的,没有了我和人的区别。那么这个才是真正的为仁。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佛教里称为佛菩萨。在儒家里称为圣贤人。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悌,不孝悌,由于甘心为禽兽。那我们刚才讲了,说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兽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确实就堕落得离禽兽没有区别了。所以《孟子》上也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够行孝悌,那人跟禽兽就没有两样。若不肯做衣冠禽兽,必孝悌以为人。如果你不想做禽兽,那就要学习做人,而学做人,就要从孝悌开始学起。


       下面说,为人,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义礼智之本。那么仁义礼智是什么呢?也就是人道,也就说你做不到仁义礼智信。你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那么在儒家,把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在《左传》上也说,人弃常,则妖兴。也就是人把五常大道都不讲了,就像我们现在的人,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结果就怎么样呢?出现了五伦关系的紊乱。这个社会各种道德败坏的现象,就出现了。这就叫,人弃常,则妖兴。盖孝悌,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这个孝悌,是人自性本有的性德,也称为是良知良能。这个王阳明讲的《致良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良知,用我们的俗话来说,就是良心。比如说人做了坏事,做了恶事,他感觉到良心不安,受到良心的谴责,这说明这个人还有救,如果说这个人做了恶事。做了坏事,心安理得,他没有觉得良心不安,那么这个人就叫麻木不仁。这个人就堕落离禽兽不远了。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人有良知,人有仁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后边接着说,论性则仁为孝悌之本,论修则孝悌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这个是从性修两个方面来讲。从性德上来说,论性则仁为孝悌之本,也就说这个仁爱之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那么它在对父母兄弟的关系上,表示为孝悌,那么对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仁和忠。对朋友之间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信。对夫妇之间的关系上,就表现为夫义妇德,所以要从性上来说呢。这个仁是孝悌之本,而从修德上来说,也就说我们从哪里来修起呢。论修,则孝悌为仁之本。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培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必须从培养人的孝悌之心开始。孝悌之心,才是仁爱之心的远点。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我们要想真正做到社会和谐。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要提倡仁义礼智信,那么从哪里做起呢?这个不要要求别人,要从我自己做起。很多人说那别人都是什么什么样的。别人不讲信用,别人又不讲仁爱,我这样做是不是吃亏呢。别人不讲信用,别人贪得无厌,那是别人甘心堕落。那我们如果向他们学习。我们也就随之堕落。所以他们是他们,我们要学做人。那么做到了仁义礼智信。这个做人才合格,才有资格。


      所以说我们要问一问自己。想不想有好的结果。我想将来到哪里?我们如果想自己有好的结果,那就要从自己修起,别人做不做与我们自己无关。而且我们自己身体力行了。我们也得到了好的结果。让人才会对!仁义礼智信生起信心。人家一看,你看人家做仁义礼智信的事,照样生活得很好。事事顺利,而且身心安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我们何苦这样去做呢?这也是给社会大众来做一个榜样。然则兴孝悌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乱所由生也;孝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那么怎么样才能兴起孝梯之道呢?那就是我们上次课也讲到的。在位的领导者,能够力行孝悌之道,并进而弘扬孝悌之道。这个社会才能够兴起和谐之风。孝悌之人居于领导的位置,这个天下的大治才是有所希望的。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所讲的内容。我们下一次课,我们接着讲下一句。这一次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