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弘扬《群书治要》乃当世所必须(上)

Professor Liu Yuli

Audio text
弘扬《群书治要》乃当世所必须(上)
2018-05-15日本浦安文化会馆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各位兄弟姐妹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群书治要》。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弘扬<群书治要>乃当世所必须》。

我们知道《群书治要》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派魏征、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等的大臣,这些大臣都是社稷之臣,也就是他们不仅仅有很好的学识,而且确实有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人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这本书奠定了唐朝贞观盛世的思想理论基础。后来,因为雕版印刷术不是很发达,这本书从宋朝以后在中国的本土就看不到了。庆幸的是,由日本的遣唐使把这一本书带到了日本,结果在清朝嘉庆皇帝登基的时候,日本人把这个书做为礼物、贺礼又送还到中国本土,使这一部经典得以流传于世。所以日本人对这一本书的流传、保存、研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我们也知道,在唐朝的时候,交通不是很便利,要把这些经书万里迢迢从中国运到日本,可想而知那都是要精挑细选那些精华的东西。当然我们说中国的经书浩如烟海,经典很多,他们要带回来的一定是精华之中的精华,是精挑细选的结果。这本书传到日本之后,也帮助日本成就了贞观、承和两代盛世,在日本也有贞观。在史书上记载,日本历史上的多位天皇都熟读此书,而且把它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一种理论基础、理论指导。

我们都熟悉在日本近代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池田大作,池田大作先生当时就是给日本人讲,他说:“我们一定要和中国保持友好的关系,一定要继续学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日本才有前途、才有希望。”这个池田大作的思想在当时政界、学界引起了很深的反响,因为他和汤恩比先生都是一个对历史文化有深刻研究的思想家。要了解他的思想,特别是我们日本当代的一些领导者应该好好熟读一下《展望21世纪--汤恩比与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话录》。

我们学习《群书治要》有一个重要的感受,那就是圣贤人他从来都是让我们回到根本,都不是在枝枝叶叶、枝枝末末上去做文章。比如说我们看,《群书治要·吕氏春秋》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楚国有一个特别会给人看相的人,他看了千百个人,没有一个人看错,看的就特别准。楚庄王听了之后 就很好奇,就把这个人请来了,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给人看的这么准。这个人怎么回答的?这个人说,我并不是会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我看的这个人是一个布衣百姓,他所结交的朋友个个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而且纯谨善良,畏惧法令,这样的人,他的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一天比一天的更安乐。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吉人、吉祥的人。如果我看的这个人是一个侍奉君主的大臣,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各级的领导干部,如果他所结交的朋友个个都是诚实守信的,有德行的、喜欢做善事的,这样的人他侍奉君主,一天比一天侍奉的好,官职会一天比一天的更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臣子。如果我观察的这个人是一个君主,换句话说就是最高领导者,他的朝廷里所使用的人都是贤德之人,左右所看中的、亲近的都是忠良之士,君主一有过失,他们敢犯颜直谏。这样的人,他的国家会一天比一天的更安定,君主的地位一天一天的受尊崇,天下人一天一天的会心悦诚服,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君主。最后他强调说,其实我并不是会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会看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而已。那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呢?我们和什么样人交往,我们就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读什么样的书,我们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看我们今天的各位,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天,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亲近圣贤,希望了解《群书治要》,圣贤人到底是怎么样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我们会成为什么人呢?我们一定会成为圣贤人,所以你从小读圣贤书,你以后就是圣贤君子;你从小就是和小偷在一起,你长大自然是小偷;你从小生活在恐怖分子的环境之中,长大自然是一个恐怖分子,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理。

所以在《群书治要·墨子》中,记载着墨子他有这样一个感慨,他去参观了染房之后,出来之后非常感叹的说,说你看这个丝,丝就是我们古人要染的这个布,丝放在黄色的染料里,拿出来就变成黄色的;放在蓝色的染料里,拿出来它就是蓝色的。同样的一个这个丝,你放在不同的染料里,拿出来的颜色就是不同的。所以怎么样呢?君子人的所染,也就是你所染浊的环境,不能够不谨慎。你所染浊的环境,是每一天学习传统文化,读圣贤书,和善友交往,还是每一天和吃喝玩乐的人在一起,这个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你看今天,大家很多人是从五湖四海万里迢迢的来到东京,东京有很多的名胜古迹、好吃的、好玩的地方,大家没有去,还仍然选择在这个教室里来听《群书治要》,来接触圣贤经典。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定力十足,我们好学的心难能可贵。所以我们有这一份心,一定会成为圣贤人,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测大家的未来、前途一片光明。所以你看,我们学习《群书治要》确实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也不会就被社会上的奇奇怪怪的、五花八门的、邪门外道的、迷信的做法所迷惑。它处处让你回到根本,回到根本就是修身,修养自己的德行——明明德。

我们讲第一个问题,弘扬《群书治要》,增强文化自信。

在《群书治要·论语》上记载,说孔老夫子到魏国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给他驾车子,孔老夫子就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说人口已经很稠密了,我们还应该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回答了两个字:“富之”,那就是要使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了,说已经使人们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又回答了两个字“教之”。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那就是“庶之、富之和教之”的阶段。

以中国的社会发展来做比喻,如果说毛泽东思想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主权的大国,使中国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这个是做的“庶之”的工作。邓小平理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他所做的工作是“富之”的工作,就是使人们富裕起来、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物质文明发达、发展。现在我们说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主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主要解决的就是“教之”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在富裕的基础上,使中国变成一个强国。而这个强国主要强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强在文化。所以在历史上,我们说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对周边国家、对世界产生影响,成为万国来朝的国家。像唐朝的时候,周边的国家要来见唐太宗,要和唐太宗对话,要经过九重翻译,这个九是一个表示多的数字。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他是从阿拉伯来的,他可能先要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比如说法语,法语翻译成英语,英语翻译成日语,日语翻译成汉语,经过这几重翻译之后,才能够和太宗皇帝对上话。这种局面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中国文化在当时影响到全世界,全世界的人对中华文化都非常的向往。为什么呢?因为礼仪之邦确实能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中华的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

在《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说古代的圣人上观天象,下察地理,观察了宇宙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观察了社会人伦关系发展的规律,最后总结出来了一些

普遍的、普世的道理,用这个道理来教化百姓顺从天理、顺从人性,所以人人都愿意接受,才能够得以改变。

昨天我们也讲到《孟子》所说的,如果我们富裕起来了、经济发达了、物质文明提升了,但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人就会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比如说我们打开现在的网络,子杀父的现象、兄弟互相争讼的现象、夫妻同床异梦的现象比比皆是。看到这些乱象,我们就在想,人和禽兽的区别在哪里。所以《孟子》告诉我们了人和禽兽的区别就是人懂得理,人懂得义,他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特别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呢他有理上的深入,也就是说呢,习总书记习主席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上之所以立场鲜明、态度坚决,正是因为他对中华文化的一系列的重要理念都有深入的,而不是浅尝辄止的认识,我们从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感受到这一点。比如说在2014年的时候,习主席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在这之前,我们在国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主要是在民间推动的,很多的传统文化的公益论坛都是一些民间人士,他们公益地、自发地来推动。自从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的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就使政府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所以这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看《群书治要》这本书,是由习主席的父亲、习仲勋先生亲自给题词——古镜今鉴。说明什么呢?这是在2001年的时候,习主席的父亲习老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的四个字——古镜今鉴。意思是古代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仍然能够为今天治国平天下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问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个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哪里呢?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西方的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比如说我们到英国去留学,1999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出国就到了英国。第一次访问就是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这个剑桥大学的教授指着他们的这些教堂、学校的建筑,非常自豪地说,说:“你看我们这些建筑,我们这个大学的历史都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了。”但是说完之后,突然有点不好意思了,又补充了一句,“当然在中国人面前说历史悠久这一个词,要非常地小心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而且是从来没有中断过的。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已经消亡了,唯有中华文化承传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所以你看,英国是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国家,他们对中国的文化非常地佩服。当时我自己是因为崇洋媚外,到英国去留学,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经过了这个五四运动之后,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认为中国今天的落后挨打都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向西方去学习取经,结果就到英国去留学。每每有一些英国的这些学者问我,他说:“你是学什么的?”当时我确实非常地不好意思,我说:“我是学孔老夫子,读老子这些人的著作的。”结果没有想到,他们一听就肃然起敬。他说:“哇! 真是了不起,读这些圣贤人的著作。”开始我们觉得他们是客气,对我们表示礼貌,但是呢,很多这样的场合,大家的表现都是一样的。突然我们觉得应该认真的读一读中国圣贤人的著作了。我们随后又看了一些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典籍和论文,发现这些学者全都是从经典出发,没有对传统文化那种先入为主的误解和批判,反而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恭敬心。

所以我们到英国去留学,从英国人的身上,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文化。说起来呢是可喜,但是同时也觉得可悲。所以我们中国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所以有习主席,真是特别令人赞叹的一位国家领导人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这样深刻地认识,这是我们国家之福,这是民族之福,也是世界之福。这句话我说的一点儿都不过分,因为我们这几天从很多朋友和去拜访净空老教授的这个对话中了解到,这次老教授到日本,到法国去弘法,送给这些贵宾的礼物是什么呢?是一个青花瓷的U盘。这个U盘有60G的内容,里边是什么内容呢?里边都是《大国外交》,都是这个《辉煌中国》,还有一些美国人拍的赞叹中国这五年这个取得的成就的一些视频。而且我也听说,老教授在香港的时候,每一天晚上在他们的会客厅,带着来自全国、全世界各地的这些来访者看什么呢?就是看关于习主席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思想的电视片,而且是谁来了都陪着这些嘉宾一起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些《大国外交》的这些电视片就放在他们的办公室,天天地播放,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呢,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位好的领导者,不仅仅是中国的福气,而且是世界的福气。

我们从昨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系列的讲话中,我们就知道了中华文化确实能够为世界带来和平,这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认知,而且是汤恩比先生,是池田大作先生,是当代一些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共同的认知。而有这样一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认识的领导者出现,能够把传统文化的思想从自己的这个演说中表述出来,给中国人带来了信心,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信心。所以中国的强大,中国的发展绝对不会给世界带来威胁,恰恰是给世界带来了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那么中华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呢?和西方的宗教文化相比,它是一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文化。当然我们不是说西方的文化不好,而是说我们的文化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在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成长出来的宗教文化,适合于西方的国家。而在中国在东方生长出来的,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圣贤文化适合于东方的国家,但是我们彼此能够求同存异,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团结,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开放的态度,

这样才能够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它不是一种宗教的文化。也就是说在西方的国家,政治和宗教是分离的,政教是分离的体系,政治制度的设计是由国家来完成的。

而伦理道德的教育,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宗教教会来教导的,这个是政教分离的体系。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在伦理型的文化之中,这个政治制度的设计和伦理道德的教育是统一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在设计政治制度的同时,就要考虑到怎么样把人培养成一个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人,使人成为一个好人,所以他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育是合一的。这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文化核心就是五伦八德。它教人们什么呢?教人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那很多人说,你看这个君臣关系,这在封建专制社会才有,我们现在社会还需要讲君臣关系吗?实际上这个“君”就是领导者,这个“臣”就是被领导者。我们看松下幸之助为什么被称为经营之神呢?其实他就是把这种君仁臣忠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所以成为经营之神。他是怎么做的呢?松下幸之助他有一个厂长,一次没有来上班,结果恰恰在这个时候厂房着火了,烧了大片的厂房,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件事出现之后,松下幸之助没有马上生气去追究责任,他马上就去调查原因,说这一个人为什么没有来上班呢?结果调查之后发现,这个厂长的母亲得了重病,他是一个孝子,他要去照顾自己的母亲,结果不得已没有来上班,结果谁知道恰恰不巧,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火灾,把这个厂房烧了,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知道这个原因之后,松下幸之助是怎么做的呢?他马上就去带了礼物,亲自到医院探望厂长的母亲,并且安慰地说:“你的母亲已经得了重病,而且已经住进了医院,但是这一件事我却没有关心到,这一件事我也有责任。你现在就全心全意地把你的母亲照顾好,这件事等你母亲出院之后再说,不必担心。”结果他的母亲康复了,厂长又回到了企业。松下幸之助是怎么做的呢?他知道这一个人平时都是负责尽职的,这一次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还是因为对他恩德最大的母亲住进了医院,他去照顾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怎么样呢?给他调离了一个工作,但是仍然委以重任。

诸位朋友,我们看一看松下幸之助从传统文化中学习了哪些重要的理念呢?第一、他懂得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对父母孝,他才会对领导忠。因为一个人,人生在世对自己恩德最大的是父母,他对父母都能够孝敬,他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他对父母都不知道孝敬,还有谁的恩德会超过父母呢?会值得他竭尽全力的去尽忠呢?所以他对父母不孝,对领导很恭敬、对老师很恭敬,这个恭敬一定是假的,一定是有利可图的。所以你对父母怎么恭敬,你就对老师怎么恭敬,对领导怎么恭敬,这个恭敬心才是真心。所以你看,松下幸之助他懂得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第二呢,他懂得君仁臣忠。领导者要仁慈、关爱下属,做事情要合情、合理、合法。现在我们只讲合法,但是不讲人情,这个不能够让人心悦诚服。中国古人做任何一件事,一定要看它是不是合理、合法,还要合情,这样的话,作之君——做他的领导者;作之亲——要像父母亲人一样关爱属下;作之师——要教导他做人的道理。这三个职能都尽到了,你一定非常的有执行力,下属对你感恩戴德都来不及,怎么还会拿着人权和你讨价还价呢?所以很多人他就说,你看中国在历史上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西方人也这样批评中国人,好像中国文化不如西方发达。实际上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有君仁臣忠的理念,这个领导者已经把被领导者的人权完完全全地维护好了,不仅仅帮助了他能够养家糊口,还想到他夫妻相处、帮助他教育孩子。这样的领导者,属下对他感恩戴德都来不及,还需要拿着人权和领导讨价还价吗?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不需要提出人权的原因。

不是因为我们落后,是因为我们有更先进的理念,让我们完全不必要提人权,已经把人权维护得非常好了。

这一点我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在我们北京有一家做软件的企业,这里边有很多的都是海外留学的海归,他们这个老板学了传统文化,要让大家一起来力行《弟子规》。这些人都是在海外拿了硕士、博士学位的人,说让我们学《弟子规》,也太小看我们了吧,让我们学这些童蒙教育的经典,这都是教小孩子的。一开始的时候去推广的时候,非常地难,但是这个老板对传统文化有信心,自己先把《弟子规》做到。然后,改变了之后,让大家一起来学习。结果呢,学习了几年之后,大家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到发年终奖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你看在发年终奖的时候,一般的企业都会出现问题。他们抱怨说你给我的年终奖太少了,谁的又比我的高了,所以现在你看企业发年终奖,都是别人都不知道你拿了多少,都是自己知道自己的。结果在他们企业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有一个中层的领导拿到了这个年终奖,他也是不满意了,但是他的不满意在什么地方呢?他拿到了年终奖去找老板说,老板啊,你今年给我的年终奖太多了,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预期,能不能把这些钱留出来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多印制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和光盘,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呢?你看他不满意是不满意在这儿,不是因为领导对他太苛刻,而是领导既照顾了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好的待遇,而且还让他们用上班的时间,免费的去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他们夫妻都和睦相处,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让他们的生活质量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那这样的属下对领导感恩戴德还来不及,还需要我们拿着人权去示威游行,去和老板讨价还价吗?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你看这个老板拿不出一时资金周转困难,拿不出这个工资付给员工了。在西方的企业出现了什么问题呢?西方人讲人权,你不付给我工资,对不起,侵犯了我的人权,或者罢工,或者示威,或者游行。但是韩国的员工是怎么做的呢?韩国的员工不仅没有罢工、示威、游行,反而把他们平时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交给了他们的老板。说,老板啊,这几十年来,我们之所以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都得益于您对我们的帮助。现在企业遇到了瓶颈,我们愿意和您同舟共济、共度难关,这些钱您先拿去用,等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之后再说。诸位朋友,我们看到韩国员工的这种感人的举动,是不是感觉到既陌生又很熟悉?为什么感觉到陌生,因为假设我们中国的企业老板,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我们的员工能不能做出像韩国员工这样感人的举动?他是还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和你同舟共济,还是马上罢工扬长而去?离开你就不错了,不去示威游行,不去告你就不错了。那为什么我们又感觉到很熟悉呢?因为这就是我们丢失的传统文化。我们看即使是在民国的时候,所拍的电视剧,说这个家道,主人的家道突然衰落了,但是他的仆人跟着他不离不弃,不是说因为他以前富贵,现在贫困了就毅然离他而去,仍然还要照顾他,还要在困难的时候帮助他。这叫什么?这叫恩义、情义、道义的人生啊!不是利益,有利益就来了,没有利益就走了,所以我们感觉到很熟悉。

我们来到日本,看到日本人的很多文化很熟悉,因为我们读经典,

知道日本的文化确实是从中国学来的,只不过现在日本人把它保留下来了,而我们中国人却把它给失落了。所以我们昨天讲,“礼失而求诸野”。当我们在本土看不到这种礼的时候,到哪里去看到我们的礼呢?到远方的那些曾经向我们学习过的那些国家和民族中,找到我们本有的文化。所以我们现在要看中国的文化,要到日本人来,到韩国人那里去看,这个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而且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说被誉为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

日本的企业之父和日本的金融之王的涩泽荣一,就是一手执《论语》 ,一手执算盘,开创了日本儒家式的企业经营之风。所以在他之后的那些有成就的企业家,包括松下幸之助等等,都是熟读《论语》。

在《参考消息》中,曾经有一篇文章讲的是松下电气商学院的一天。松下电气商学院的一天,他是用什么在培养自己的高管呢?我们看一看从早到晚的内容,有很多的内容都是来自于儒家经典。昨天我们和一位在日本留学的华人交流的时候,他就跟我们说,说日本在前些年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什么传统呢?就是他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跪着的。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这种恭敬心、感恩心就表现在行为上了。这种态度来自于哪儿呢?就是来自于《礼记》。

大家读《礼记·内则篇》,看一个人从早到晚应该怎么样侍奉父母,你就知道了。但是很多现代的人认为了,他说男女平等、父母平等,父母和儿女是平等的关系,为什么要跪着呢?因为这是培养感恩心的一种方式。有这种礼,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父母的感恩心就培养出来了。

比如说《弟子规》上有一句话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无论是吃饭还是走路都是长者在先,幼者在后。但是我们现在的家庭还保持这种次序吗?日本的家庭很可能还在保持这种顺序,但是在中国的很多家庭,已经看不到这种次序了。我们吃饭的时候夹起菜来往谁的碗里先放?都是往孩子的碗里先放,爷爷奶奶看到了,也是夹起来往孙子的碗里放。那我们从这一个小小的动作来观察,这一家谁是核心?孩子是核心。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们培养出来了,所以没有人生来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我们做父母的不会教,把他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

所以我们说积非成是。什么叫积非成是呢?就是把这个错误的积累多了,大家认为是正常的;而这个正常的,大家认为是不正常的了。正是因为这些伦理道德教育的疏忽,也是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很严重,所以怎么样呢?现在的社会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我们想一想,现在的社会秩序和十年前的社会秩序比,怎么样呢?我们在日本生活的人,应该会很有感触。现代的日本的年轻人的思想做派和以前的日本人相差大不大呢?确实很大。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没有人教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所以这个伦理的教育特别地重要。

还有道德的教育。古人用八德来教育人民,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种八德是孙中山先生概括出来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这两种八德的说法,把重复的去掉,就得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以有人问你说,你学传统文化学什么呢?学《四库全书》学什么呢?你告诉他,我们学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诸位朋友,我们再想一想,假设我们社会的所有人都具备了这样的品德,还有什么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呢?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孩子,你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没有感恩之心,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只要我们把孩子的孝心、知恩报恩的心提起来,这些现象就存在了。现在的政府官员贪污受贿很多,只要我们把他的廉洁之心提起来,这些现象也就没有了。现在企业不诚信的现象、假冒伪劣的现象很多,只要我们把企业家的诚信之心提起来,这些也都没有了。所以怎么样呢?枝叶花果很多,就象征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是它有一个根本,只要我们把这个根本找到,这些问题全都解决了。这个根本是什么呢?这个根本就是人心。人心坏了,才会有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比如说诚信问题、恐怖主义的问题、对环境破坏的问题,都是人的贪嗔痴慢等等所引起来的。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相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来说,现代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被称为高等教育,但是有人说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没有受过教育。我们听了之后很不服气,说我们都上了硕士、博士了,怎么说我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呢?后来我们从这个“教育”这两个字的解释中才发现,我们自己确实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为什么呢?因为“教”是长善救失。《礼记·学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善良增长,过失得以挽救,所以你是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德行越好,这才是正常的。那假设我们的家庭、学校都秉承了这样的教育理念,请问是大四的学生好教,德行好,还是大一的学生好教,德行好呢?正常的情况当然是大四的学生比大一的学生好教。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这样,是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傲慢心越滋长。以前没有考上大学,还知道孝敬父母、 感恩父母。现在上了大学,反而不把父母当一回事了,还以父母为耻,不好意思说父母是生活在农村的,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所以现在,高等院校成为高等知识技能的传习所,做人的教育几乎看不到了,这就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所以习主席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心,这个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一个继承。

高等教育在《大学》里学什么呢?你看我们在《四书》之中的,

《大学》之中教导我们什么呢?它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说我们这个财富、身份、地位、名声,这都是外在的枝叶花果,那么它的根是什么呢?它的根在于一个人深厚的德行。所以《易经》上说,“

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像我们这个桌子,它本来承重只有五百公斤,但是现在我们非要把它放上一千公斤的重物,这个桌子就会被压垮了,它承担不了这么大的重担。所以一个人的官位越高,德行需要越深厚;

财富越多、名声越大,需要我们的德行越深厚,否则德不配位就必有灾殃。

中国古人都知道这个财富有两种,一种财富叫吉财——吉祥的财富,一种财富叫凶财。也就是说,你通过勤劳致富所赚得的钱财,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美满的人生;而我们通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坑蒙拐骗所赚得的钱财,这个是凶财,给你带来的是不尽的麻烦和凶灾。

所以你看《大学》上教我们什么呢?“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这个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一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公家的一分钱不会挪作私用,不敢挪作私用。为什么呢?因为他深信“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规律。所以古人说这个钱财

并不是赚到你手、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为五家所共有。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坑蒙拐骗赚来的,

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不义之财被没收、被充公,虽然赚到你手了,还没等你使用呢,昙花一现,又给收回去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第二就是水灾。第三就是火灾。这些自然灾害看似是自然的,其实也专会把那个不义之财给焚烧掉,给剽夺走。第四就是盗贼。

盗贼看你把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赚来的,拿着这个钱又去做骄奢淫逸的生活,他看了也不舒服,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像我们看现在的黑社会也是属于盗贼,他们去敲诈的,很多也都是为富不仁的人。最后一个是不肖子孙,不贤德的败家子、啃老族、富二代、官二代,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败散掉。当然古人他不过是抛砖引玉,引导我们要学会观察,告诉我们不义之财不能够去贪。因为什么呢?贪到你手也保不住,所以聂云台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聂云台先生是曾国藩的外孙,因为他是曾国藩的外孙,他和满清末年的那些后代子孙交往很多,耳闻目睹了这些后代子孙败落的情形,最后把这些记载下来,写了这一本《保富法》,告诉我们要赚钱贪财容易,但是要保持富贵三代以上,那可就难上加难了。他用历史和身边的案例

给我们证明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规律。

在《贞观政要》这本书中,记载着唐太宗和臣子的对话。唐太宗学习历史,也包括读《群书治要》,总结了很多的经验。他说了一句话,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做君主的很贪心,

最后的结果是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当臣子的很贪心,最后是身败名裂,这都是历史的规律。在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也有这样一句比喻,说“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如同是喝了有毒的酒,吃了有毒的肉一样,要止息自己的饥渴,但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漏脯”,就是这个房屋漏了,雨水掉在这个肉干上,这个肉干就有毒,人吃了就会被毒死。一个人用不义的方式获得钱财,就如吃了有毒的肉,喝那个有毒的酒一样,达不到止渴止饥的目的,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学《易经》,《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你看这个《群书治要》的第一卷就是《易经》。《易经》很多人去学习,也没有学到根本。为什么喜欢学《易经》呢?找一个人给我算一卦,看看我这个合作伙伴可不可以合作,我这个事业发展趋势如何。当然《易经》也有这个功能,那还要碰得到真正高明的,真正对《易经》有研究的人。《易经》其实最重要的两句话我们学到了,自己就可以看自己的前途未来了。第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人说话都是非常肯定的,没有说可能吧,或许吧,有的吧,它说一定会有,没有例外的。那很多人说,有的人你看他做好事,他也没有好报;有的人作恶多端,仍然过着豪华富贵的生活,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国古人告诉我们,“为恶不殃,必有余昌,昌尽必殃”。说一个人作恶还没有灾殃现前,是因为他的祖上,或者他以前做的善事还有余荫庇荫着他,但是因为他作恶多端,他的这个余福享尽之后,一定因为他今天做恶多端得到灾殃,这是一定的。相反“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一个人做善事,却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有好的生活,有好的结果,那是因为他祖上,或者以前做的这种过恶太多了,现在还要承受这个恶果,但是因为这些恶果报掉之后,一定会因为他今天的善事,会有后福,后福无穷。就像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种了一个花,结果过了几天,我们没有看到这个花出来,看着这个草长出来了。很多人说我们种花长草,没有这个道理。是因为以前种的这个草籽先成熟了,所以怎么样呢?它这个草先长出来了,而我们种的这个花的种子还没有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成熟。所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才是因果的事实。

所以因果的规律不是迷信,都可以从我们自然界的现象得到观察。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因果报应的历史。

历史上有一部书,大家也可以找来看一看,叫《历史感应统纪》,

全都是把正史之间类似的故事给聚集到一起。看了这一部历史,你就知道了,其实一部历史就是一部因果报应的历史。那么还有一句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们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官员,突然锒铛入狱的时候,很多人会议论纷纷什么原因啊,什么原因啊。其实原因古人早都给我们揭示出来了,那就是恶贯满盈、自作自受的结果,恶不积到一定的程度不足以灭身。所以你看,古人所接受的教育是这样的教育,他怎么敢去作恶、敢去贪污腐败呢?所以我们要反腐败,进行到深入的时候,一定要把传统文化的经典找过来学习一下,这样大家见和同解,一定能会对反腐败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那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学习这些经典立刻就能得到的好处就是“君子坦荡荡”。君子人他做事都是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他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前途是越来越光明,身体越来越好,一定是越走越顺畅的。所以怎么样呢?身心安宁,你怎么样的反腐败和我都扯不上关系,因为我没有作恶。“小人常戚戚”,这个小人就是一心想到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还要谋害别人,这样的人总是处于郁郁寡欢的忧戚状态。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身心不宁,无论是贫富贵贱都是身心不安、压力重重、烦恼不断,什么原因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自改革开放之后,对西方人的价值观特别的推崇。西方人的价值观以什么为中心呢?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个自我是一种占有性的自我。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我所拥有的东西,比如说我的位置、我的票子、我的房子、我的车子等等这些外在于我的东西,做为评价个人价值的标准,结果怎么样呢?都是去急功近利、自私自利。但是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我们虽然有钱了,但是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差了,是吧。所以很多人都在谈论什么呀幸福指数的问题,那我们想什么是幸福啊?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怎么可以靠外在的东西来填补呢?外在的东西是一种刺激,这个东西有了,给你一时的欢乐,但是这个东西一旦没有了,哪里还有欢乐呢?内心的喜悦就像颜回一样,就像孔子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和外在的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越往外追求,我们没有钱的时候,我们拼命地去赚钱,觉得还很有奋斗的目标,结果人有钱之后干什么呢?反而空虚了,反而去追求一些刺激了,吸毒酗酒了,生活没有了意义了,这个就是因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错了,没有去向内追求明明德。其实我们本性一切都是具足的,是圆满的,只要你向内追求,不仅仅有这个德行的提升,而且你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这个《了凡四训》上讲的很清楚,向内去追求才是感无不通的。那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还要去向外积极地去追求吗?你还会有压力,还会有烦恼吗?所以你明白了“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道理,我们要把功夫用在哪里呢?用在明明德上,这个才是真实不虚的。

我们先休息一下,我们休息一下,我们再接着讲下面的问题,下面的内容。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