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書治要·孝經》第6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孝經》第6集
2020-09-19

同學們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群書治要•孝經》,請看《三才章第七》,這一章是以曾子感歎孝的博大開始,引發了孔子進一步闡明孝道深廣的義理,說明“孝”乃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所以以天、地、人三才作為章名。下面我們看經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我們一句一句來學習,首先看第一句,“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孝作為一種德行,尊吾與等,故謂之大。前面《開宗明義章》就講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見“孝”作為一種德行,沒有比它更重要、更根本的!而後面第六章之前,第二章到第六章,又講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強調了上自天子,下到普通百姓都要盡孝,無始無終。曾子終於明白了“孝”道的無限廣大,這個“大”字非常的重要,說明什麼?說明對父母的盡孝無終無始。從內容上看,孝養父母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還要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所以僅僅贍養父母,讓父母物質生活有保證,生活無憂,這並不是孝的全部。孝還要養父母之心,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一個孝子,無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工作學習、乃至婚姻家庭、教育兒女,都能夠讓父母放心,這基本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而養父母之心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要尊敬父母,對父母說話的時候要和顏悅色,要有耐心。像《禮記》中所說的:“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孝還要養父母之志,也就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個“終”才是圓滿的意思。一個孝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國盡忠、治國平天下,這才是父母所期望的。所以大孝——孝天下的父母,這是養父母之志。

還要養父母之慧,特別是父母年紀大了,可能對錢財比較貪戀,這時候要提升父母的智慧,告訴父母這些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都要看得破、放得下,最重要的是身心安康自在,這些都是在提升父母的智慧,內容上非常的豐富。

從時間上而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行孝在父母生著的時候要以禮來侍奉父母,“朝起早,夜眠遲”早晨起來就要去向父母請安、問候,看看父母需要什麼,晚上的時候也要侍奉父母先睡覺,自己才入睡,這都是為了免去父母的擔憂。父母每一天心裡都在惦記著兒女,時時刻刻都不忘記關心兒女。你去向父母問安,也是讓父母知道自己的身心狀態良好,也是讓父母放心。“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行孝,並不是父母在世的時候要做,過世之後就沒有了。父母過世要“葬之以禮”,過世之後要“祭之以禮”。春秋祭祀也是不忘本。這也是告訴我們,行孝無終始。

從範圍上來說,把對父母的孝心推而廣之,移孝作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孝孝天下的父母,這也是體現了孝之大。我們看“孝”字寫得很有味道,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子”字,子承老也。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這無始無終、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關係,這就叫豎窮三際。橫的方面,對兄弟的友悌也是行孝的一個方面,“兄弟睦,孝在中”,父母當然喜歡兄弟姐妹團結互助、和睦相處,你對兄弟和睦、友愛、幫助,這也是孝的一個方面。把它推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就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性。從此我們就可以看到從孝入門,可以回歸自性,達到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境界。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告訴我們,孝實在是太偉大了,孝道如此的廣大深遠,因為你從孝道入門做到極致,你就可以回歸心性,能夠達到“明明德”的境界。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之經也”,“經”,《白虎通》曰:“常也。”恒常不變的規律,比如說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萬物也隨之有生有滅,這是上天恒常不變的道理。“地之義也”,後邊的注解說:“山川高下,水泉流通,地之義也。”山川有高有下,流水因之而流通,自然從高處流下低處,這是大地的必然法則。

唐玄宗對這句話的注解說:“利物為義,孝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運天而有常,無土分地而為義也。”什麼意思?他解釋說:利益萬物稱為義,孝為百行之首,是人恒常不變的德行,正如日、月、星三辰在天上運行而恒常不變,大地以山林、川澤、丘陵,還有水邊的平地、低地等五種不同的土地而滋養利益萬物,這都是自然而然,就像我們所說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據地勢的不同,因地制宜來利益萬物,這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規律。

“民之行也”,“行”,德行,孝悌恭敬,“民之行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恭敬長上,這是人自然的德行。孔子說:孝猶如天道運行恒常不變,猶如大地滋養萬物,是人自然的德行。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是”,附指前文的“天地之經”。“則”,效法,天地恒常不變的法則,百姓應該效法。加注中說,“天有四時,地有高下,民居其間,當是而則之,”天有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轉,地有高山低窪的不同,百姓、民人居於其間,人生在天地之間,所以稱為“與天地三”,也說:“與天地參”,與天地並列為三,所以應該參贊天地之化育,應該遵從並效法這個自然而然的規律。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則”視的意思,觀察。“天之明”,天道彰明的客觀規律,比如說觀察天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運行,它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從不會來早或者來遲,人要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生產、生活、養生,這樣就會身體健康,國家得以治理。

“因地之利”,邢昺的疏:“因依地之義利”,也就是順著天,高山低窪的不同地形,因地制宜種植適宜的糧食作物,採取適宜的生活方式,叫因地之利。

“以順天下”,“以”,用的意思,用天時地利,順治天下,下民皆樂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也。你要用天時地利來順治天下,下民都歡喜接受,因此“其教不肅而成”。“肅”,用嚴肅的懲戒強制民衆接受,“成”,成功,達到目的。

“其政不肅而治”,“政”,政事、政令。“治”,治理,也就是天下太平,社會安定。觀察天時,因循地利,用天時、地利,順治天下,因此其教化不需要嚴肅懲戒就可以成功。政令無需嚴苛,而天下大治,就是要順應天時地利治理天下,百姓都樂於順從,所以其教化不需要嚴肅的懲戒就可以成功。政令不繁雜、苛刻,不需要嚴厲的手段,而天下就得以治理。這裏特別要強調一個“順”字,順應天時地利的規律治理國家,叫順治天下。簡單地說一定要順應天道來治理國家,而要順應天道,首先必須認識天道。

《論語》中記載,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義。”孔子教學的核心就是引導學生追尋宇宙人生的大道真相,而現在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觀察道,不明了道,不認識道,任性而為,為所欲為,還希望得到美好的結果,這個就是南轅北轍。道怎麼來求得?如何才能夠得道?老子說求道的方法和求學是不一樣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聖賢正是通過無為無知的方式達到了無不為,無所不知。這和西方人求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在求知的過程中,你的知識再豐富,但是只要有知就會有所不知,就不可能達到全知的境界。

而聖人是用心如鏡,他這種無知的境界就像鏡子一樣,上面什麼都沒有,正是因為什麼圖畫都沒有,所以誰來了就可以現誰的像,這就是鏡子所達到的作用,無所不知。古人稱它為“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它本身什麼都沒有,我們的心什麼都沒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寂。但是它又不是死氣沉沉的沉寂,什麼都不能夠反應,什麼都不明了。恰恰相反,它起作用就是能夠照,所以叫“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就像一個人來了,鏡子把他照得清清楚楚,但是他走了,鏡子依然還是一片清淨,什麼印象、畫像都沒有留下,這就叫照而恒寂。所以聖人用心如鏡,這個比喻比喻得特別好,我每一天都遇到很多人、事、物,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才知道他的所思、所想、所求,這就叫照而恒寂。首先要把自己的心變成鏡子,沒有先入為主的執著。你把他照得清清楚楚,但是不要因為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境界又影響到你,你不要動心,他的境界高、境界低,他做得對、做得錯,與我沒有關係,不要受他的影響,這就叫照而恒寂。

中國古人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任何人通過學習都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都可以無所不知,無所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聖人所體會的這個道,它具有什麼樣的特點?王陽明先生說:“夫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得道之人有什麼特徵?得道之人認識到什麼了?他認識到天地萬物都是一體的關係,就是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宇宙萬物都是一體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就叫整體觀念、整體思維。正是這種一體的觀念,使得中國雖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仍然保持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乃至國與國之間的和諧相處,這才使得中華文明成為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得以延續,究其根本原因在什麼?很多人從這個方面找,那個方面找,其實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中國人是按照聖賢之道來治國平天下的,就是因為中國人在絕大多數的歷史階段中,都尊重了古聖先賢“志於道”的發展方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採取了“一體之仁”的整體思維方式,堅持了“民胞物與”的道德觀念。這種世界觀、思維方式、道德觀念滲透在國家治理和社會制度建設的方方面面。

我們現在講“中國之治”,你要真正瞭解“中國之治”和“西方之治”有什麼不同,必須深入瞭解中華文化,它是一種“志於道”的文化。正是在這種“志於道”的文化指引之下,它才展現出不同於西方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軍事、外交等制度與政策。習總書記也曾經說:“要瞭解今天的中國,預測明天的中國,必須瞭解中國的過去,瞭解中國的文化。當代中國人的思維,中國政府的治國方略,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我們看這一次習總書記去湖南考察,特意又選擇去了岳麓書院。說明什麼?說明習總書記一直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非常的重視,也希望能夠按照古聖先賢所認識的這個道來治理國家。這個“道”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規律,就是真理。

既然聖人所認識的這個道,宇宙、人生真相就是萬物都是一體的關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你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去治國,你就可以興盛發達;你違逆了自然之道,就會招致凶災,就會衰亡。通過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觀察,還發現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看天地都是生養孕育萬物,滋養萬物,生生不息,“天道好生而惡殺”,喜好生養,厭惡殺害,這是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周易》中說:“天地有大德曰生。”老子也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也是“為而不爭”。再看一看萬物,包括人、動物、植物,都有貪生畏死的這種特點,這也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本性。

《尚書》中講:“好生之德,洽於民心”,喜好生養、愛惜生命的品德,符合民衆的心意。《傅子》中也說:“民之所好莫甚於生,所惡莫甚於死。”《管子》也說:“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這都是天道人情的反映。

順應這種天道自然的規律,在治國理政之中,就要重視道德教育,綜合運用禮、樂、刑、政等手段,把人教成一個好人,教成一個善人,即使是設置刑罰,也不僅僅是以刑罰、懲罰為目的,而是有一顆仁心體現在其中。就像孔子說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作為司法官員去斷案的時候,他和別的法官也沒有什麼不同,他也是依照客觀實情給以公正地斷案,這是他和別的法官相同的地方。他和別的法官不同的地方在哪?就是後面一句話,“必也使無訟乎”,一定要使人們不去爭訟,不起爭訟。怎麼樣才能讓人不起爭訟?不產生訴訟?就是一定要興起道德教育,防患於未然,把人教成好人,教成善人,要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

《尚書》中也說:“刑,期於無刑。”刑罰的目的是什麼?刑罰也不僅僅是以懲罰為最終目的,目的是要使人們不必再使用刑罰、受到處罰。這說明什麼?即使是使用刑罰,也是為了把人教成好人,它也是有一顆仁心在其中的,所以叫“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這才是順應天道的做法。教育不僅僅是教育工作者、教師所承擔的責任,每一位領導者、在位者都承擔著教育的責任。即使一個人身為執掌刑法的司法官員,他也起到教育的責任。只要他有一顆仁愛之心,也依然會受人愛戴、受人尊敬。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的弟子季羔,他在魏國做司法的獄官,曾經親自判處了一個人刑罰,並且給他實施了刖足之刑。後來魏國發生了動亂,季羔逃跑,結果被他判處刖足之刑的這個人正好是在守護城門,他對季羔說:“這牆上有一個缺口。”意思是告訴他可以從這個缺口逃跑。季羔就說:“君子不跳牆。”他又對季羔說:“這裡邊有一個洞。”季羔又說:“君子不鑽洞。”這個人又說:“這裏邊有一間房屋可以藏身。”季羔就進去了,當這些追趕他的人都走了,季羔要離開的時候,就問這個人,他說:“我不能夠虧損君主的法律,所以親自給你判定了刖足之刑,現在我遇到了危難,這正是你抱怨的時候,但是你卻幫助我逃跑,這是什麼原因?”這個人怎麼回答的?他說:“給我判處刖足之刑,是因為我犯下了罪,這是無可奈何的事。而且我看您用法律治我罪行的時候,是先判了別人的罪,然後才判我的罪,這是希望我能夠得以減免,這個我看出來了,而當我的罪行被判定的時候,將要行刑的時候,您面帶憂愁,有一種傷痛之心見於面色,這一點我也觀察到了,您這樣做並不是想對我有什麼偏袒,而是像您這樣的君子,自自然然就有這種表現。也就是看到人民犯罪,是一種哀憐之心。他會想:這個人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才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這多麼可憐,多值得同情!這就是我之所以愛戴您、幫助您的原因。”

孔子聽了這件事,這樣評價:“善哉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意思是說子羔做這個官吏,真是做得不錯,雖然都是依法辦事,但是心存仁恕,樹立的就是德行。太過嚴苛,樹立的就是怨氣。既能夠公正執法,又體現出他的德行,有關愛百姓的心,子羔做到了。即使是作為執法人員,除了能夠秉公執法之外,也要心存仁恕,要以仁恕存心。是以仁恕存心還是殘暴存心,是為了利益他人還是為了自私自利,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在《漢書》中也記載著一個酷吏顏延年的故事。顏延年身材短小,精明強悍,但是靈活敏捷,即使歷史上以精通政務而著稱的子貢、冉有也未必能勝過他。他作為一郡的長官,凡是下屬忠誠奉公的,他就會像對待自家人一樣優待他們,且一心為他們著想,居官辦事也不顧個人得失。在他管轄的區域中,沒有什麼事是他不知道的。但是顏延年卻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什麼問題?就是他痛恨壞人壞事太過分了,被他殺害的人就有很多。他有一個特點,尤其擅長寫獄詞以及官府的文書,只要他想誅殺的人,他都親手寫奏摺。因為他擅長寫獄詞、奏摺,所以上面核准判定一個人的死罪很快就能通過,因為他的獄詞寫得言之有理,大家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很快就把這個人判成死刑。結果怎麼樣?到了冬天要行刑的時候,他就命令郡下所屬的各縣把這些囚犯都押解到郡上。集中在郡府統一處死,結果一時血流數里。為此郡裏的人都把他稱為屠伯。伯就是老大的意思,說他是屠宰的老大。在他的轄區裏是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全郡上下一派清明。

有一次顏延年的母親從東海來看望他,本來是想和他一起參加祭禮,但是她到洛陽的時候,正好碰上顏延年要處決犯人,她一看血流了好幾里地,非常震驚,於是就住在了道旁的亭舍,不肯進入郡府居住,顏延年就出城到亭舍拜見母親,但是母親卻關門不見,他在門外脫帽叩頭,過了好一陣,母親才願意見他。見了面,母親就斥責說:“你有幸當了一郡的太守,治理方圓千里的地方,但是沒有聽說你以仁愛之心教化百姓、保全百姓,讓他們平安,反而利用刑罰大肆殺人,以此來樹立威信。難道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就應該這樣行事嗎?”他的母親深明大義,知道他做得不妥當。治縣沒有抓住根本,而是過於嚴苛。顏延年趕忙向母親認錯,重重地叩頭謝罪,而且還親自為母親駕車,把母親帶回郡府去住。

從這裏很多人認為他是一個孝子,但是實際上孝子要怎麼樣?要養父母之志,你要按著天道去治理,讓父母很榮顯,別人看到父母都很恭敬,所作所為為後世所效法。祭祀完畢之後,他的母親就對顏延年說:“蒼天在上,明察秋毫,豈有亂殺人而不遭報應?想不到我人老了還要看著壯年的兒子身受刑戮。”他的母親為什麼能判斷出他的結果不好?就是因為她明白“天道好生而惡殺”的道理,她已經預料到她兒子以後的結果一定不會很好。她說:“我走了,離開你回到東邊的老家去,為你準備好葬身之地。”他的母親回到家鄉,看到他們同族的兄弟,也把以上這些話講給了他們。結果怎麼樣?過了一年多,顏延年果然出了事。東海郡的人沒有不稱頌顏延年的母親賢明智慧的。

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明白道的人,都要按著天道去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治國理政。既然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從政也要順應天道,以仁恕之心待民,而不能過於苛刻。為什麼?因為他是百姓的父母官,所謂的“民之父母”。父母怎麼樣愛兒女的,是不是因為他有病了就棄之不顧?愛民如子,哪有做父母官的人對兒女這樣屠戮的?如果把人民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把能夠逮捕多少人,殺戮多少人,作為自己的功績去稱頌,為了邀功請賞而毫無憐憫之心,這是與天道不相符的。結果也一定不會很好。

古人看到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就能夠預測到他的未來,評價出他的興衰成敗。什麼原因?就是因為古人讀書明理,知道天道自然的規律。《漢書》中說,“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務德教而省刑罰。今廢先王之德教,獨用執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難成也。”聖王都是承順天道來從事政治,而天道都有好生惡殺,有仁愛之心。聖王一定是把道德的教育作為首要任務,而把刑罰設置得非常簡單。現在廢除了古聖先王的道德教化,單單地用執法之吏來制裁人民,還想讓道德的教化化被四海,這是很難成就的。這是當時的董仲舒看到漢朝治國出現的弊端,上書覲見所說的。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同樣是做司法工作的人,但是存心卻不一樣,有的是虐民,用殘酷的刑罰對待百姓,樹立自己的威嚴,並且以此作為榮耀;而有的卻是心存憐憫之心,百姓對他們的回報也是截然不同的,他們自己的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正是因為中國人有這種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世界觀,所以在處理很多問題上採取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方式。比如說中醫和西醫,西醫的理念就是消毒,消滅病毒。在SARS期間,你想消滅它,它馬上就變異。變得很快,是消滅不掉的。中醫是講解毒,要化解這個毒。中國人還講化敵為友,為什麼能夠化敵為友?而不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因為你踢我一腳,我就打你一拳;你再踢我兩腳,我再打你兩拳,危機是沒有辦法化解的,只能是越衝突越嚴重,這就叫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仇恨越結越深,彼此雙方都痛苦,而化解危機就是要化敵為友。怎麼樣才能化敵為友?就是要靠一顆真誠之心的感化。

有一個故事,題目是《母親的借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母親在中學教《政治》,愛教訓人,總是板著臉講大道理,不僅學生怕她念緊箍咒,連家長也怕她。十九年前的一天,我和母親從親戚那裏借了錢之後回家,為省下坐車的錢,我們選擇走小路。我們急匆匆地走著,誰都不說一句話。在過一個小橋時,我右腳的鞋子掉了下來。借著穿鞋的功夫,我看了看四周。發現天已經全黑了,耳邊再次響起親戚的話“年底治安亂,今晚別趕回去了”。但母親謝絕了親戚的好意,借到錢,我們有說有笑地從親戚家出來。在我們離家還有半小時路程的時候,突然一聲凶巴巴的“站住!別動!”兩個男人像山一樣堵住了我們的路。我哆哆嗦嗦地拽著母親的手。母親捏捏我的手心,輕輕地說:“不怕,有媽媽。”那是兩個男人,每人手裡拿著一根很粗的棍子。夜色中,我看不清他們的表情,我想他們的臉上,肯定是殺氣騰騰,我知道我們應該跑,可我也清楚,一大一小兩個女人無論如何也跑不過兩個身強力壯的男人。

我急得要命,母親卻低頭望瞭望我,她神色平靜、面色從容,可怕的沉默之後,右邊的男人說話了:“我只想要錢。”他似乎並不比我們輕鬆。我捕捉到他話音裡的顫抖,母親沒有吭聲。男人繼續說:“我們真不想傷害你們,我們也沒辦法,辛辛苦苦打工一年,老闆帶錢跑了,我們必須拿錢回家過年。你們城裏人好歹比我們容易些。”說話的人語氣倒老實,可他的棍子兇神惡煞般地戳在那裏。我很清楚,此時稍有不慎,我們就會受到傷害。

對峙片刻,母親忽然歎著氣,從口袋裏拿出藍色手絹,手絹裏包裹的是剛剛借來的兩百塊錢。我記得那是四張嶄新的票子,每張面額五十元。男人看到錢自然地伸出手。“慢!”母親把錢往懷裏一縮,她說:“這錢不能讓你們搶走!”那人的手停在半空,母親說:“如果今天你們搶了我的錢,不管數額多少,你們都是犯了罪的。我知道你們有難言之隱,可法律不管那麼多,不光法律判你們的罪,就是你們自己內心深處一輩子也不會原諒自己的罪。”這個時候母親居然講起課來,這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但她仍然不慌不忙地說:“我現在寫張借條,不管你們多久還錢,五年也好,十年、二十年也好,甚至你們沒錢還也好,只要記住:今天你們沒有搶,你們是借我的錢,我希望你們以後也不要搶別人的錢。”說完話,母親從口袋裏摸出紙筆,在黑暗中憑感覺寫了張借據,她把錢和借據一起放到那個人的手裏說:“上面有我的名字和地址,至於你們的名字,回去後你們自己填吧!”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歹徒大概從來沒有遇到過。他們愣了片刻,互相看了看,什麼也沒說就拿上錢和借據跑了。

餘下的路程我一句話都沒說,我失望極了。母親居然向兩個手拿棍棒的劫匪寫下了世間最愚蠢的借據!那個春節,儘管母親還是給我們買了巧克力,可是我心裡很難過,關於那張愚蠢的借據,我始終無法釋懷,我想這絕對不是母親平日嘴裏所說的勇敢。兩年後的一天,母親從學校下班回家,她手裏拿著一張匯款單,上面的數額是一千塊錢,匯款人的名字卻是陌生的。附言欄上這樣寫著:“謝謝您沒讓我們走錯路!”

曾被我認為“非常愚蠢”的那張母親寫下的借據,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就是因為他們聽了母親地勸告,雖然在窘迫之下拿走了母親的錢,但是也引起了他們的懺悔心,最後有錢的時候還加倍地來償還。

中國人有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還說,“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這位母親就相信這點,她使用的就是“愧之”的方法,讓他生起了慚愧心,結果怎麼樣?即使是小人也都變成了君子。這位母親確實特別的難得,難得的就是她的仁愛之心,即使是遭到別人搶劫,她也沒有對對方升起對立之心、怨恨之心,而是以一種仁愛之心,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這位令人敬佩的母親可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政治教師了,面對歹徒,她是那麼的鎮定、仁慈和智慧,她救兩人於罪惡之門,並且感化他們悔過向善,實在是功德無量,修善積德就在這平日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之處吧!

古人說:“公門好積德”。作為一個平凡的母親,她都能夠這樣地感化強盜。作為政府的官員呢?如果他能夠有一片仁慈之心,能夠愛民如子,相信有很多人會被他感化。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先之以博愛”,率先做出榜樣,“博愛”,平等地愛護天下人,但是“博愛”有一個根,就是首先對自己的父母要講孝道,並把這種愛父母的孝心推廣開來,教化天下人,使天下百姓也像他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這就是“博愛”。“民莫遺其親”,“遺”,遺棄、遺忘;“親”,指父母。“先王看到教孝可以感化民心,所以率先實行孝道,博愛大衆,而人民就沒有遺棄父母雙親的行為。”

古聖先王看到根據天地之道教化人民很容易,所以隨順著人孝敬的天性去教導。怎麼教?《說文解字》上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需要自己先做出孝親的榜樣,然後再以此引導民衆,民衆自然就會跟從,不會遺棄自己的雙親。為什麼人不遺棄自己的雙親這麼重要?因為父母對兒女的教育、養育之恩是最深厚的,父母對兒女的付出是無私無求、不講條件的,連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夠放在心上想著去報答,請問還有誰的恩德值得他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誰的恩德能夠超過父母?所以一個人遺棄雙親,就會導致見利忘義、忘恩負義的社會風氣。人人孝養父母,不遺棄父母雙親,說明社會的風氣是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風氣。

在《晏子》中記載,齊景公問晏子說:“明王之教民何若?”“聖明的君王是怎麼樣來教導人民的?”

晏子怎麼回答的?

晏子說:“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義;養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所求於下者,不務於上;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故下之勸從其教也。”

“首先要使教育明確、法令明確,做君主的人要率先垂範,對待人民不能苛虐,要用刑罰來防止他們作奸犯科;要求臣民做到的,上面的領導者必須首先做到;禁止於人民的,自己也一定不去違犯,這樣屬下才能夠服從他的教誨。”

“稱事以任民,中聽以禁邪,不窮之以勞,不害之以實,上以愛民為法,下以相親為義,是以天下不相違也”。

“衡量事情的輕重來任用民衆,司法公正才能禁止邪惡,不讓民衆非常的勞苦,也不能夠用刑罰來殘害百姓。上面的人以愛民為原則,下面的人就會以相親相愛為道義,這是聖明的君主教導民衆的方法。”這告訴我們,要教民首先要領導者、教育者先受教育。

儒家思想不是統治階級用來愚昧被統治階級的精神鴉片、精神武器。我們翻開四書五經,沒有看到哪句話是要求老百姓的,基本上都是要求領導者和君主的。百姓之所以能夠受到教化,實際上是從領導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學到的,最需要教育的是領導者、是君主。

我們看現在很多人,很多家長學了《弟子規》,他們覺得《弟子規》很好,就說:“趕緊讓我的兒子學一下,一定要買一本讓他看一看。”其實這樣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還會讓他產生逆反之心。為什麼?因為你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沒有做到《弟子規》,卻讓孩子學習,他就會有逆反,因為你沒有做到“身教者從,言教者訟”,你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弟子規》的要求,你再讓兒女學習,他才願意學。如果自己做不到,兒女也很難做到。

這也是我們現在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夠深入人心的原因。第一就是沒有從孝道開始開啟一個人的愛心,所有的仁愛之心的原點就是孝心,我們卻沒有從這個基礎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就像很多企業培訓,都希望員工能夠感恩企業家,感恩企業,但是他連父母都不感恩,都不知道回報,怎麼能知道感恩企業家?建築物沒有一層,沒有基礎,就希望它有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都是空中樓閣。就像我們經常講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學習雷鋒精神,這是道德大廈的第五層,甚至是第六層。但是“孝親尊師”這些基礎都沒有打好,你就希望它有第五層、第六層,這也是不切實際。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認為道德教育都是統治階級用來愚昧被統治階級的精神鴉片,維護階級利益的工具。很多人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去做的。教百姓要有道德,但是自己可以不道德,所以百姓也教不好。這就是現在孩子之所以有逆反、屬下之所以有逆反、學生之所以有逆反的根本原因。

“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後邊注解說,“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也。”“陳之以德義”,陳說道德仁義。對於什麼是道德仁義,做道德仁義之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乃至對世界有什麼利益都要廣泛地宣傳。

現代人都追求榮華富貴、孝子賢孫、健康長壽、聰明智慧、光宗耀祖,但是所採取的措施卻恰恰相反,結果事與願違。原因就是“人不學,不知道”。我們說“德義”,德,什麼是德?《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德”者,得也。得到了什麼?其實就是得到了“道”。得到了道的人,也就是聖人所表現的品質,我們就稱為有德的了。聖人的言論、言行都記載在經典之中,我們學習經典就是按照聖人所理解的道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這樣你才會昌達,你才能夠有你所希望的榮華富貴、孝子賢孫、健康長壽、聰明智慧。這就叫得道者昌,順道者昌、逆道者亡,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孟子也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民興行”,“興”,興起,“行”,實行,也就是民衆都興起實行,不帶勉強。向民衆陳述道德仁義,讓百姓心生仰慕,願意效法、願意推行、願意實行。在上位的喜歡道德仁義,人民就沒有不信服的,沒有不跟從的。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率先做到禮敬、謙讓,百姓於是不相互爭鬥。就像周文王還是在做諸侯的時候,虞、芮兩國的國君因為田產起了爭執,於是就到西伯昌(就是當時的周文王)那裏,請他裁決,但是他們一進入西伯昌所治理的國境,看到全國上下無不禮讓,從上到下都是非常的謙讓,結果虞、芮兩國的國君非常慚愧,就不再爭執了。天下的諸侯聽到這件事,歸周的有四十多個。

“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以禮樂來引導,則百姓和睦相處。在上位的人,如果樂於遵行禮法,百姓沒有誰敢不恭敬的,這就是“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中國古人把禮、樂、刑、政共同作為治理國家的方法,而且特別強調禮樂之治,所以中國文化也被稱為禮樂文化。如果禮樂文化做得好,禮樂盛行,那麼“刑措不用,囹圄空虛”,刑罰都可以擱置不用,監獄裏沒有犯人。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要明示人民喜好和厭惡,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違犯。應該喜好什麼?對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樣的德行要喜好,凡是人們做這些善事就給予獎賞,與此背離的要厭惡,做了惡事就給予懲罰,人民就知道所禁止的事情,從而不敢為非作歹。

在《孔子家語》中,就記載著孔子在魯國做大司寇的時候,有父子兩人因為爭訟來告狀,孔子把他們關進了同一間牢獄,三個月也沒有進行判決,後來父親提出撤訴,孔子就把他們父子都釋放了,沒有再進行追究。魯國的大夫季孫聽到了這件事就很不高興,他說:“我曾聽您說過,孝是治國的根本,現在殺一個不孝之人就可以警戒全國老百姓都行孝,但是您不把他殺掉,還把他給放了,這是什麼緣故?”孔子說了一句話,意味深長,“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在上位的人沒有教導人們走正道、行孝悌,結果下面的百姓犯了罪,就把他給殺掉,這不符合情理。

“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也。”不教導民衆培養起孝心,而用這個孝來審判官司,這是殺無辜之人。

“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全軍潰敗,不可以斬殺士卒;司法混亂,不可以處置懲罰百姓。

為什麼?“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上面的教化不能施行,罪責不在人民百姓的身上。

“夫慢令謹誅,賊也。”法令非常的不嚴謹,誅殺卻很嚴苛,這是殘害百姓。

“征斂無時,暴也。”橫徵暴斂,沒有一定的時節,這個叫暴政。“不戒則成,虐也。”沒有事先警戒教育,就苛求他做到這叫虐政。做不到就給予刑法的處罰,這不就叫虐政嗎?

“故無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如果政事杜絕了上面所說的這三個方面,然後才可以用刑。

又該怎麼樣教導人們,給人以道德的教化?這也是有步驟的。

孔子接著說:“既陳道德以先服之”。

首先要給人們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讓人們順服。讓人們明白了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他就不會輕易地去作惡了。我們現在社會看似重視道德教育,實際上很多人並沒有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比如說我們從小到大上了很多課,但是很少有一堂課教過我們什麼是孝敬父母,做到了哪些方面才叫孝?所以你對年輕人說:“你不是一個孝子,你這樣做是不孝的行為。”他不認可,他認為,“我就是一個孝子,你怎麼知道我不孝?”就像有的人已經被派出所抓到了,警察對他說:“你這樣很不孝”,他說:“你怎麼知道我不孝,我對父母可好了。”這就是按照自己的標準來看什麼是孝。

《弟子規》上前面有四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四句話都沒有做到,還認為自己是一個孝子。這說明什麼?我們並沒有把道德的原則規範、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給大衆廣泛地宣講,讓家喻戶曉。康熙皇帝在執政期間曾頒佈了《聖諭十六條》,都要以像文藝表演的形式,快板、小說、戲劇等等,把這些廣泛地宣講,讓每一個人都知道。古代的婦女雖然沒有讀聖賢書,但是她為人知道忠孝節義,為什麼?就是因為她的社會教育、詩詞、戲劇、小說所接觸到的,像我們現在的微視頻,無一不是道德教育。

宣講了道德之後還是不行,怎麼辦?則“尚賢以勸之”,就是要崇尚那些有德行的人,勸勉百姓向善,向他們學習。就像我們每年也要評一些感動中國的道德人物,還有評一些道德模範,這就是“尚賢以勸之”。而且不僅僅全國要評,每一個省、每一個市、每一個縣都要開展這樣的道德模範的評獎。評選之後還要讓大家向他學習,廣泛地宣傳他們的事蹟。

“又不可,則廢不能以憚之。”還是不行,怎麼辦呢?就要把那些不遵守這些道德規範的人給廢棄,給貶退,讓人們都有畏懼之心。就像我們黨的十八大之後,我們頒佈了“八項規定”,如果你做不到“八項規定”,違背了“八項規定”,就給你罷官,給你各種處分。這就是“廢不能以憚之”。

“若是,百姓正矣。”如果這些都做到了,百姓自然就端正了。

“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之以刑,則民鹹知罪矣。”這樣做了之後,還有一些奸邪之徒、頑固不化,最後才給予他們刑罰的制裁,這樣民衆就能明禮而知恥,羞於犯罪了。而且給他們刑罰的制裁也不是為了處罰他們、懲罰他們,也是希望他們能夠引以為戒,就像孩子不聽話,你打他一頓,並不是打他一頓讓他疼,而是讓他吸取教訓,下不為例。

“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也。”於是就不需要使用嚴厲苛責的政令,而刑罰也可以擱置不用了。

後面接著說:“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

“現在的世間卻不是這樣的”,這是孔老夫子說當時的世間,當時的世間是什麼樣的?倫理道德的教育混亂,人們不知道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刑罰卻繁多,使人迷惑,人們不知不覺就犯了罪。結果又用刑罰來制裁他。刑罰越來越繁多,但是強盜,也就是違法亂紀的人卻數不勝數。

最後孔子說:“世俗之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逾乎?”“陵遲”就是由盛轉衰。社會的風氣由盛轉衰已經很久了,雖然有刑法,人們怎麼能不逾越這個刑法?

這說明什麼?這個社會倫理道德失教已經太久了,人們已經把作惡養成習慣了,習以為常了。雖然你現在設置了很嚴苛的刑法,但是他仍然控制不了自己的習氣而逾越刑法。

孔子的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先要給民衆教化,如果人們沒有接受倫理道德的教育,做了邪曲不正的事,應該給予寬恕的。但是寬恕了之後,還是要給他們以倫理道德的教育,讓他知道做人的本分,知道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

教育要從孝道開始,在上位者、教育者、還有做家長的人以身作則。人還是可以教得好的。一定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