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联合国(4)《全球祭祖文解读》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联合国(4)《全球祭祖文解读》
2017-09-28

尊敬的诸位大使、诸位宗教领袖、诸位学者、诸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由上净下空老教授发起的世界各族万姓先祖祭祖大典,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隆重举行。这次活动是老教授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祭祀世界各族万姓先祖系列活动的延续,是团结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各党派、各宗教的殊胜机缘,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泰国政府,为促进和平所作出的殊胜贡献,为了阐明这次祭祖的殊胜意义,因缘生老师特别撰写了一篇殊胜的祭文,这篇祭祖文简要详明阐释了祭祖大典与世界和平的密切关联。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共襄盛举。

“立天之道兮曰阴与阳,立地之道兮曰柔与刚。”

为什么在这篇祭祖文的开篇,首先谈到了天地之道?《道德经》上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必须按照天地之道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够兴盛发达,否则必然败亡。所以古人也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孟子也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此要首先通晓天地之道。所以这里讲“立天之道兮曰阴与阳,立地之道兮曰柔与刚。”这句话出自《易·说卦》。何谓阴阳?谈到阴阳大家都感觉到很玄虚,其实都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得到观察,比如说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从这些现象来观察,都是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阴阳变化的规律体现在天时上,就是日月更替、寒来暑往、冬去春来。

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说什么话了吗?天并没有像我这样用语言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但是我们可以从四季的变化中,观察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从万物的自然生长中,观察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事实。所以天虽然不以语言的方式示人以理,但是它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相推相荡,而养育化生成就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天不以言来教人,人如何发现天道的规律呢?人唯有心地清净,注意观察,才能够发现这些规律。比如说牛顿为什么能够发现万有引力的定律?就是因为他看到苹果掉在了地上,他就想,为什么这个苹果不往左跑不往右跑,它单单往地下掉?后来他才发现了引力的规律,那么平常人每一天看到苹果往地下掉,但是也没有去注意观察,所以没有发现这个规律。

同样的道理,圣人也是观察了天地之道,把这些阴阳变化的规律揭示出来,如果我们人顺应天时,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就会兴盛发达,违背了这个天时,就会衰亡。所以这里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这里的“立”不是创造,不是发明,而是圣人发现了这个规律而加以阐明。譬如说,古人观察到了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么他们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律来进行,现在很多人认为科技发达了,可以种反季的蔬菜,实际上会生很多的虫,而很多地方要对待这些虫害,就要使用农药,结果反过来对人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就是不符合天时的生产方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顺应阴阳变化的规律来养生,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天也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天的日春从什么时候开始?三点钟,是一天的立春,春天主生发,意思是说春天来了,那我们就可以起来活动了。五点钟是惊蛰,这个惊蛰就是冬眠的小动物要恢复活动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起身了。锻炼锻炼身体,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那你会整天精神饱满,对身体也有帮助。六点钟是一天的春分,也就是春天的一半要过去了,你再迟再迟也不能够超过六点钟起床,如果超过了六点钟起床,春天的一半儿都过去了,你还没有起来,赶上生发的季节,春天生得不好,夏天长得就不会很茂盛。夏天是什么时候呢?就是上午的九点钟到下午的三点钟。下午的三点钟到晚上的九点钟是一天的日秋,秋天主收获,主收藏,这个“收”就是不能够做激烈的运动,如果在这个时候做激烈的运动,也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而一天的日冬,就是从晚上九点钟到早晨的三点钟,这个时候是最好的休息时间,特别是十一点到一点钟是一天的寒冬。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没有睡觉,还在过夜生活,那就等于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出现在寒冬腊月,久而久之就会得病。

所以中国古人告诉我们要按照自然节律来饮食起居,“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天时它分白昼分黑夜,人要顺应这种阴阳变化的规律来生活,才最自然最健康。“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在《周易·坤卦》的《文言》里,孔子讲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含万物而化光。”这个坤卦是六爻皆阴,所以它是至柔的,但是在变动的时候却显示出无比的刚强。比如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们看这个水是最柔顺的,你把它放在方的容器里,它就是方的,你把它放在圆的容器里,它就是圆的,所以它能够随方就圆恒顺众生,随缘而没有执着。而且这个水,当它遇到高山障碍的时候,它不是跟它对立,它也不是回头,是转变一个流向,但是仍然不改变自己的最终目标。所以有一句话说“山不转水转”,这也是智慧的表现。这个水它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存在于自然界,它对于自然规律没有违背,全都是随顺。但是水又很坚毅,水滴石穿,看起来它是至柔的,但是水动起来的作用却显得无比的刚强。所以老子讲:“柔弱胜刚强,至静而德方,含万物而化光。”

这个坤卦体现在地“道”上,我们看这个大地非常地安静,但是它的德能宏大。德能宏大表现在什么地方?它能够承载含育万物,让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化育之功光明显耀。所以君子要学习坤道,要效仿大地的德行,做到厚德载物。这个坤道也代表了臣道,代表了妇道,它的厚德就体现在能够随顺天道,它帮助天来成就化育万物的功德,但是并不显示自己有成就。真正是做到了不图名、不争功、不表现、默默无闻,甚至连名字都可以不要,是一点私心都没有,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所以我们看中国的古代妇女出嫁之后,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取名就是“张王氏”,用的是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姓。说明什么呢?说明她为了支持丈夫相夫教子,她连自己的名都可以不要,她这样无私无求地,来为丈夫为家庭着想,自然感得丈夫的知恩报恩,感得全家人的敬重,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经常被误解,认为女子没有才,这就是一种德行的表现。实际上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这个女子虽然很有才能,但是她不自以为有才能,不以此骄慢,反而还非常地谦虚,她能够助夫成德,但是不争功、不争利、不求名,这个才是不以自己有才能为德行,这个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意思。一个妇女能够这样做,一个臣子能够这样做,最后的结果就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所以他不与人争,天下也莫能与之争。

“天无私覆兮地无私载,百物长育兮和气致祥。”

我们再看看天地还有什么特点?《礼记·孔子闲居》中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都没有偏私之心,不是说这个是小草没有大树高,我就不去滋润、不去保护它、不去承载它、不去照耀它、所以天地无私。那么人呢?也要效仿天地这种无私无求的精神,对万物平等付出没有偏私,而且不求回报,就像《老子》中所说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总是利益万物,成就万物,化育万物,但是从不从万物那里,索取或者希求回报?古语还说:“天有好生之德。”这个天都是希望万物成长,生机勃勃。怎么样才能使万物充满生机?那就是必须要充满和气。

下面说“百物长育兮和气致祥。”也就是说和平之气可致福祥,像春雨伴随着和煦的春风,才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反之,如果是狂风暴雨呢?这个花草树木被吹得七零八散、东倒西歪,就不可能正常生长,甚至会受损夭折。人也要效仿天地这种平等无私、为而不争的品质,还有好生之德,培养胸中的祥和之气。

如何培养呢?从哪里入手呢?下面讲:“人列三才兮立身有道,仁义礼智兮万古纲常。”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才”,这个“才”就是有才能的意思,人的“才”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人能够观察体悟明了并效仿天地之道,按照天地之道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就是辅助天地化育万物,自身也能够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结果。

人具体怎么样做,才是顺应天地之道?那就是要讲求仁、义、礼、智。所以清代的李渔在《笠翁对韵》中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这个“纲”就是总要,这个“常”就是恒常不变。也就是说仁义礼智是人恒常不变的立身纲要。

首先看什么是“仁”?有弟子来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既然爱人,当然就不能够害人,如果有害人之心,还想挑起对立、冲突、战争,显然就失去了人心。而且这里的爱人是爱一切人,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少,甚至不分冤亲远近,一律关爱。这与西方文化中所讲的“博爱”,和《圣经》中所说的“上帝爱世人”都是相通的!

“爱人”从哪里做起呢?什么是行“仁”的方法呢?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行“仁”的方法。也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情要做给别人之前都要扪心自问,我希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方式来对我,如果我不希望别人这样对我,那我就马上停止,不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就是行“仁”的下手之处。“义者循理”,这个“循”就是依循、顺着的意思。依循什么理呢?那就是要依循天理。天地生长万物而无有偏私,仁爱万物而一视同仁。所以“义”的精神,就表现在为人无偏无私,坦坦荡荡,做事光明磊落,公平正直。古人还把这个“义”解释为适宜的“宜”。“义”者“宜”也。这个“宜”就是应当、应该的意思。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合情、合理、合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既符合天理,又懂得权变,做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义”。

“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所以中国被誉为礼义之邦。中国古代的“礼”,既指整个社会的礼仪法制,也指社会的伦理道德,也指具体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式。而“礼”的精神就是强调“敬”,强调“让”。《礼记》开篇就说:“毋不敬”。强调要对一切恭敬,对人要忍让、退让、谦让、礼让、敬让。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说明“礼”的作用就是能够达到和谐,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我们还经常讲礼节,就是“礼”它能够起到节度、节制的作用,这也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孟子很早就讲过,他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几希。”这个“几希”就是很小的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的东西,人把它保留下来了,而禽兽把它丢掉了,这一点点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懂得礼,懂得义,能够用礼义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这就免于使人堕落为禽兽了,所以在《礼记》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鹦鹉学舌,能够学人讲话,但是不过是一只飞鸟而已,猩猩有的时候智力很高,也能够学人讲话,但是也不离禽兽之身,现在的人不懂得用“礼”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虽然他能够讲话,不也变成了会讲话的衣冠禽兽了吗?这就是强调人和禽兽的重要区别,就是人懂得礼节。

“智”就是理智、智慧,是明辨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所谓“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遇到事情了,知道如何应对,如何处理,没有迷惑。在孔子看来这个“智”是实现“仁”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只有仁慈,却没有智慧,就会导致“慈悲多祸害”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看现在很多家长爱孩子,对孩子有没有仁爱之心呢?当然是有,但是没有智慧,而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那就变成了溺爱,最后结果是“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也!”把孩子溺爱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能力、身体都很弱,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人之所以能够辅助天地,化育万物,就是因为人能够顺应天地之道,把仁、义、礼、智作为立身之道,所以仁、义、礼、智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恒常不变的纲要。

“仁义理智兮万古纲常,古今一理兮东西不二,孝悌忠信兮何用不臧?”这个“不臧”就是不善的意思,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所提倡的道理是相通的。为什么是相通的呢?因为既然真理是“道”,那就是普遍适用,既然是圣贤,那都是明心见性,而这个性德是一不是二,所以古人说“天下无二道,圣贤无两心”。古今中外的圣贤都提倡什么?都提倡孝悌忠信。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竭忠尽力、诚实守信。这个教育是古今中外都适用,无有不善。为什么无有不善?因为孝悌忠信也是性德。现在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都倡导仁慈博爱,但是现状却是冲突不断,都是自私自利,并没有仁爱之心,那么这个原因在哪里呢?正如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教授所说的,冲突的根源在于家庭,在于家庭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冲突。我们想,一个人在家和父母会起对立,对父母会有抱怨、会有冲突,走上社会,怎么可能不和他人起冲突呢?说得更深一点,那就是“本性”和“习性”的冲突。所以要实现世界和平、化解冲突,必须首先培养起人的孝悌之心,回归“本性”,也就是说要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和睦邻里,再扩展到爱国人、爱众生,再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仁爱之心之所以不能够长养,是因为我们孝悌的根没有扎好。所以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中华文化的高明之处,就是找到了仁爱之心的根本,那就是这一个“孝”。从汉代到清代,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孝”治天下的。我们看看这个“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这个字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不是两个。现在很多年轻人说我们和长辈父母有代沟,如果有代沟,这个“孝”就已经不存在了。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所以中国人才保持了祭祀祖先的传统。很多外国人看了看不明白,说几百年几千年的祖先了,你认也不认识,见都没见过,为什么要祭祀他们呢?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风自自然然地就淳厚了。为什么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不相符合的,所以一个人能够祭祀祖先,培养起了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

儒家从“竖”的方面讲父母的孝,又把这个“孝”推而广之,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这个过去无始、未来无终都是一体的,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竖穷三际”。在“横”的方面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这种友悌之心推而广之,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这个“横”的方面的关系,就是佛教所讲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其实就是阿弥陀佛所代表的无量光、无量寿。这就是人的“自性”,其实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这些都是用不同的话对人的自性、对真我的一种描述。所以你把孝悌之心尽圆满,就可以回归自性,找到真我。也就是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

我们讲到这个“我”,实际上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很多人认为这个身是“我”,其实这个身并不是“我”,而是“我所”,即“我”所有的,就像我的身体一样,是我的衣服,这个衣服并不是“我”,那么这个身体也是“我”的身体,但是这个身体并不是“我”,如果这个身是“我”的话,我们想青春永驻,年年十八,但是“我”控制不了,还是一天一天地衰老。我想记忆力很好,过目不忘,但是别人告诉我一件事转头即忘,还是那么愚钝。如果这个身是“我”,那为什么我又控制不了“我”呢?显然这个身只是“我”的身体,他并不是真正的“我”,西方人不认为这个身是“我”,认为那个可以思想的是“我”,所以笛卡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认为那个可以思想的是“我”,实际上的这个“可以思想的”仍然不是“真我”。这个思想的东西,佛教把它称为“缘虑心”,而不是真心、真我,因为这个思想念头,都是刹那生灭,它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所谓真的东西,那就是永恒不变。那么“真我”是什么呢?“真我”就是那个“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东西,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就是我们的“自性”。

这个“自性”有什么特点呢?六祖慧能大师明心见性之后总结说:“何其自性,本自清静,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才是自性的样子,如何回归“自性”呢?回归自性必须放下思虑,所以说“般若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也说:“物自体不可知”。这个“物自体”,其实就是佛教所讲的自性、真我。通过思虑的方式,思想的方式是无法认识到“物自体”的,怎么样才能够认识到它呢?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找到“真我”,找到“物自体”的方法,概括起来说都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是让你去求思想、求知识,恰恰是让你放下思想,最后达到“般若无知”才“无所不知”。如果用这个大海来比喻这个“真我”,那么这个“假我”就像大海的一个个的水泡,但是每一个水泡都执著这个是“我”,它和别的水泡起了对立,而真正回归自性的人,就是这个水泡破灭了,回归到大海,知道那个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当你了解到这个事实真相的时候,怎么可能还去和别人对立呢?回归自性的人就像尧舜禹汤一样,可以达到“仁者无敌”的境界。什么是仁者无敌呢?并不是说有仁德之心的人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或者说没有人和他为敌。而是说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他从内心深处不和任何一个人起对立,连敌对的念头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既然是一体的,怎么还会和人家对立呢?就像我们这个牙齿不小心咬到了舌头,这个舌头还会跟牙齿过不去,要跟他斤斤计较,没完没了吗?所以真正认识到一体,认识到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回归自性的人,明明德的人,在儒家称为“圣贤”,在道家称为“真人”,在佛教就称为“佛菩萨”。

圣人和凡夫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看一看大舜就知道了,大舜的后母、弟弟,是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但是大舜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总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能够让父母和弟弟满意,所以虽然得了天子之位,还经常到原野上去号泣,最后他的德行终于感化了他的后母,他的弟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这样的人就是“圣人”。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呢?就是因为他真正认识到了天地万物和我是一体的,所以跟别人过不去,实际上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中国人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化敌为友”。怎么样才能够化敌为友呢?靠的是真诚之心的感化。《中庸》上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之心可以化育万物,甚至可以感通天地。为什么不能够感通人心呢?我们现在之所以感通不了人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没有回归自性,没有按照圣贤的教诲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而是在随顺我们的烦恼、习气做主,还是用我们所习惯的竞争对立的方式处理问题。别人打我一拳,我一定踢他一脚,结果别人再狠狠地打我一拳,我再重重地踢他一脚,这就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怨仇愈结会愈深,彼此双方都痛苦,冲突也会越来越升级,解决不了问题。英国卓越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提出: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他这么说呢?因为中华文化揭示的,就是这种一体的观念,只有这种一体的观念真正树立并且落实,我们才能够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所以中国国家主席习主席在国际社会提倡“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呢?因为他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因为他知道这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世界本来就是和谐的。我们看,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能够做到协和万邦,使万国来朝,靠的是什么呢?靠的绝对不是武力的强大,逼迫着人家来臣服、来朝贡,而是靠文化。也就是说,首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人与人之间相处彬彬有礼,和睦有序,让外国人到中国来参观考察学习,对你这里非常地佩服,非常地羡慕,觉得你这个地方和别的地方不同,所以愿意向你学习。

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时期,不仅仅是经济的强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兴盛,是靠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历史上的中国被誉为华夏之族、礼仪之邦,中国的皇帝被尊称为“天可汗”,那就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万国来朝的局面,被称为“王天下”,而不是“霸天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把自己做好,给世界各国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大家都来学习,都来效仿。所以一个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贤人,他自自然然地能够落实孝悌忠信,就像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教授那样,能够做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这才是一个真正明白人的境界。

“圣贤德教兮极天际地,长夜明灯兮苦海慈航”。“极天际地”就是形容盛大,无所不至,无所不到。古圣先贤的道德教育无所不至,就如同漫漫长夜中为我们指路的明灯,又像是我们藉以渡过人生苦海的慈航。这种圣贤教育无所不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下面说:“神功圣化兮泽及禽兽,犬曾湿草兮马能垂缰”。神圣的功绩和教化,甚至影响到禽兽。

下面举了两个例子,“犬曾湿草”这个典故出自陶潜的《搜神后记》,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晋朝太和年间,广陵这个地方有一位姓杨的先生,养了一条狗,他对这条狗非常地怜爱,无论是外出还是在家,都和他形影不离。有一次他喝醉了,走到了大草泽中,在路上就睡着了,动弹不得。当时正好是寒冬季节,有人放火燎原,风势很猛,结果这个狗就在他周围绕着圈呼号,想把他叫醒,但是他喝得太多了,怎么叫他也听不到,恰好在前面有一个水坑,这条狗就跑到水里。把身体沾满了水,然后抖落在主人睡觉周围的草地上,这样往往返返的多次,一点一点地移动步子,把主人身边的草全都给润湿了,所以当火烧到杨先生旁边的时候,因为它周围的草地是湿的,所以没有燃烧起来,帮助他躲过了一场大难。

“马能垂缰”的典故出自于刘敬叔的《异苑》,讲的是苻坚的故事。有一次苻坚被慕容冲偷袭,骑着马落荒而逃,结果不小心就从马上掉下来,落到了山涧里,眼看着追兵就要赶上来了,苻坚却无计可施。这个时候他的马缓缓地走到了山涧旁,把这个缰绳垂下来给他,但是苻坚还是够不到,这个马又跪下来,再把这个缰绳递给苻坚,结果怎么样呢?苻坚拽着马缰登上岸逃跑了。所以古人把这个故事称为“马能垂缰”。马有垂缰之恩,说明即使是马这样的畜生,尚有知恩报恩之心。

这两个故事就是举例说明,古时的圣贤教育,神圣的教化和功绩甚至能够影响到禽兽,使禽兽都有知恩报恩之心,那显然是受人的影响。

但是反观今天呢,“叹今天兮蔑伦悖理,人不如物兮可不惭惶”。“蔑伦悖理”就是违背伦理道德,“惭惶”就是惭愧惶恐,现在整个世界东方忽视了圣贤教育,西方忽视了宗教教育,结果伦理宗教因果的道理没有人教了,人们才会做出种种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甚至连动物都不如,这怎能不让人感到羞愧惶恐呢?

“熙攘往来兮皆为利欲,蝇营狗苟兮举世颠狂”。“熙攘往来”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看天下人整日匆匆忙忙,人来人往,喧闹纷杂,无非是为了利欲两个字,“蝇营狗苟”就是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像狗一样苟且求活,为了追求名利悖德悖理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几乎举世之人,都过着颠倒狂乱的生活,人活得不像人了。

“竭泽而渔兮闻之凄楚,易刀相残兮说之悲伤”。“竭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意思是说你汲干池水来捕鱼,当然能获得大量的鱼,但是明年却无鱼可捕,比喻只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不做长远打算。“易刀相残”,这个易就是交换,交换了刀枪互相残杀,也就是自相残害。放眼当今的世界,局部的冲突,战争连续不断,导致人民流离失所,三餐不继,甚至骨肉分离家破人亡,说起来实在令人伤悲!

正是看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所以在2014年3月,中国的国家主席习主席,在德国演讲时指出:“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习主席的这些讲话,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深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这与天的好生之德相应,符合天理,顺应人心。

“祸福无门兮惟人自召,顺德必昌兮逆德必亡。”道教的《太上感应篇》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祸和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自作自受所感召的结果,顺着德行去做,讲求仁义礼智信,必然昌达;反之违背德行,必须灭亡。这是恒常不变的因果定律。老子也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因果的定律,不仅仅是道家强调,佛家和儒家也都有强调。在佛经上记载,有一个青年叫伽弥尼,他很喜欢研究佛理,哲理,有一天他就去拜访佛陀,并且请教说:“佛陀,人如果做了坏事儿,向神祷告,可以得到幸福吗?”佛陀没有正面答复这个问题,反问他说:“如果你把大石头投到河里,然后再向神祷告,它会浮上来吗?”伽弥尼听了之后就摇摇头说:“不会的。”这个时候佛陀才答复他的问题,他说:“人如果造了恶业,因为恶业一定是会堕落的。”佛陀说到这里又问伽弥尼:“如果你把油倒在河里,向神祈祷,它会沉下去吗?”伽弥尼又摇了摇头回答说:“不会的。”这个时候佛陀就开示他说:“所以人如果造了善业,即使你向神祷告要他堕落,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善业一定会上升的。”佛陀说到这里就总结说:“做好事的上升得到幸福,做坏事的下堕受到痛苦,这是必定的因果法则,绝对不会因为向神祷告,而可以改变的。”

在《论语》上孔子也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儒家也有很多关于因果规律的论述,比如《大学》上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人的财富名声定位都是结果,它的根本在哪里呢?根本在于一个人有深厚的德行。《尚书》上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经》上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我们看历史有很多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看一个人目前的所作所为,就可以推断出他以后的结果如何,结果预测的与事实完全相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些人熟读圣贤书,他们明白因果报应的事实,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报时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下一句,“淑慝殊途兮须明法戒,斯世清浊兮合当激扬”。这个“淑慝”就是善恶的意思,善恶的道路完全不同,所以必须清楚明了法度和禁戒,你知道这个法度和禁戒,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才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中国人讲大道至简,如果概括一下这个善恶的标准,那就是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也是《四库全书》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我们想一想,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品格,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些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呢?比如说这个孩子不孝顺父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小皇帝、小公主的脾气很厉害,我们只要把孩子的孝心提起来,这些问题就不见了。现在的腐败现象很严重,但是我们只要把官员的廉耻之心提起来,这些问题也迎刃而解。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了危机,我们只要把企业家的诚信之心提起来,这些问题也可以得以解决。所以诸多的社会问题看似很复杂、纷繁,像枝叶花果一样那么多,但是只要我们把这个根找到,都能够解决。

这个根是什么呢?这个根就是人心坏了。中国古人说“人心正则国智,人心邪则国乱。”只要把人心给纠正了,把人都教好了,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在佛教善恶的标准就是五戒。不杀生,其实不杀生就是仁慈;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和五戒相应的就是善,反之做不到这五戒的就是恶。

“斯世清浊兮合当激扬”。“清浊”就是比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等。“激扬”意是指冲去污水,浮起清水,后来用以比喻斥恶奖善。这个世间的善恶、优劣、美丑、高下要能够明辨清楚,这样才能够奖善惩恶,是非分明,正气上升,邪气下降。

“知耻后勇兮猛登觉岸,慎始敬终兮莫愧皓苍。”“知耻后勇”出自《中庸》:“知耻近乎勇”。中国古人修身特别强调这个“恥”字,“恥”字左边是一个耳朵旁,右边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恥?当我们听到别人说我们的过失,而心生惭愧,表现在外面就是面红耳赤。这个“恥”是心有所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所以古人说“恥之于人大矣”。为什么恥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此重要?在《了凡四训》上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讲清楚了:“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比如说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们和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百世的师表,直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一提起他们还非常地尊重,愿意向他们学习,可是我自己呢,却是“一身瓦裂”,这个“瓦裂”就是指陶制的器皿,比如说陶制的杯子、陶制的碗,但是这个陶制的器皿却破碎了,结果怎么样呢?那就是一文不值。“耽染尘情”,过分地放纵于感官的享受,欲望的满足,谓人不知,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堕落为禽兽,还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所以在世间最让人可羞耻的事无过于此。孟子说“恥”这个字对人而言太重要了,因为你得到了这个字,你有羞耻心,你就能够改过自新,进而成圣成贤;你把这个羞耻字给忘记了,最后就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所以“知恥近乎勇”,知道自己有过错,把他改过,这个是真正的勇猛。所以这个“勇”就是勇于改过。人能够勇于改过,才能够猛登觉岸,出离苦海。人生之所以有苦,都是因为迷而不觉、起惑造业,所以唯有接受圣贤教诲,才能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就是《大学》开篇所说的“明明德”。由此可见,大学的教育,古代的大学和现代的大学教育目的完全不同。学者,觉也,古代的大学教育是“明明德”——让我们回归自性。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大学是以追求知识、追求技能为目的。可以说重视德性教育,使人破迷开悟,这是各个宗教教育的目标所在。所以上净下空老教授强调宗教要回归教育,互相学习,互相团结。

“慎始敬终”,就是为人处事自始至终都谨慎不苟,能够慎终如始,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起心动念都无愧于苍天,而这个“天”,实际上就是《中庸》开篇所说的“天命之谓性”,其实就是我们的自性。所以你做错了事,你会感觉到惭愧,感觉到不好意思,因为这是和我们的自性相违背的。

“今备香花兮至诚告祭,全球先祖兮鉴此衷肠”。为什么要准备香花呢?这些设施都有表法的含义,“供香”代表的是戒定真香,提醒我们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同时在《尚书》中说:“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也就是说我们根据上古时期圣贤人的教诲来治理国家,能够达到社会大治、政治清明,这种芬香之气,能够与神灵相感应。所以这里的“馨香”指的不是祭祀时所用的。而“黍稷之气”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美好高尚的品德,影响广博。这也是鼓励人们要重视品德修养。花的表法意思是说你看到这个好花,就要提醒自己种好因,有好花才会有好的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今备香花兮至诚告祭”。“告祭”就是告祖先,祭宗庙,“全球先祖兮鉴此衷肠”。这个“鉴”就是照察的意思,“衷肠”就是真诚之心。现在我们准备了馨香和鲜花,至诚祭祀宗庙,告拜祖先,希望世界各国各族各姓的祖先,都能够照察,感受到后代子孙的真诚之心。什么样的真诚之心呢?

下面讲,“但求处处兮田禾广熟,惟愿人人兮福寿且康,国有贤臣兮以安社稷,家无逆子兮而恼爹娘。” 这两句是出自北宋哲学家邵康节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但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四方宁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无妨。”我们读了这一句诗,体会到中国古代读书人,念念心存感恩,感谢天地君王的养育教化之恩!当然这仅仅是代表,古人讲“天地君亲师”,也就是要感恩天地自然,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父母、亲人、老师等等一切人事物。这里是用“天地君王”来做代表。不仅如此,读圣贤书的人都是襟怀天下,心系苍生,内心没有自私自利,所以他祈祷的是什么呢?“但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所祈祷的是各地农业丰收,家给人足,人人寿命绵长。“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这个“社”就是土地神,“稷”就是榖神。古代也用社稷代指国家。国家能够有贤德之才治国安邦,家里没有悖逆的儿女恼害爹娘。为什么贤德之才如此重要呢?因为贤德之才能够秉持“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治国理念,他能够重视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把人们都教好了,自自然然不会出现儿女违逆父母的现象。

“老安少怀兮各得其所,女慕贞洁兮男效才良”。“老安少怀”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安少怀”的意思就是说要尊重老人,使老年人都能够安度晚年,关怀年轻人使年轻人健康成长,能够信从。“女慕贞洁兮男效才良”。“贞洁”就是纯正高洁,“才良”就是才士贤人,女子要追求纯正高洁的品质,而男子都效法才士贤人!女子的贞洁为什么重要呢?有人说姑娘是世界的源头,我们看这些大江大河,如果源头不清澈,那么到了下流也不可能够清澈,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女子的影响看得非常重要。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这样讲道:“女人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不管在哪个国家中,他们的状况影响着这个民族的道德、行为方式和品格,哪里的女人品质恶劣,那个社会的品质也就恶劣,哪里的女人道德高尚有教养,这个社会就繁荣,就进步。”用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的话来说,那就是“天下太平与否,一大半的责任都在妇女的身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女子以后会成为母亲,要承担相夫教子的任务,儿女出生之后,就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受到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古人说:“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所有的圣贤人都是母亲所生所养。我们看今天天下都缺少圣贤人,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因为天下缺少圣贤的母亲。所以女子的品格,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品质。

好姑娘应该有什么样的品格?姑娘性如棉,这个姑娘的性格要像棉花一样,棉花有什么特征呢?首先棉花非常的柔和,所以姑娘应该很温柔,不能非常暴烈,脾气不好,或者非常挑剔;其次棉花又非常地温暖,我们把它做成棉衣,穿在身上感觉到很保暖很温馨;再次棉花还可以纺成线,它非常地有耐力。这个男子只有爆发力,但是女子可以非常地有耐力;最后这个棉花还很洁白。所以中国人认为一个女子应该守身如玉,讲求贞洁,一定要珍爱自己,尊重自己。

男子要立住“三刚”,这个刚是刚强的刚,哪三刚?那就是“性刚无脾气,心刚无私欲,身刚无嗜好。“性刚无脾气”,性情刚正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恰恰是能够控制自己的脾气,不随意发怒。随意发怒的人,脾气很大的人称为暴夫,很软弱的人称为懦夫。“心刚无私欲”,就是不能够娶了媳妇忘了娘!偏爱妻子偏爱儿女而薄待父母。“身刚无嗜好”,男子要修身,首先把自己的不良嗜好去掉,不抽烟、不喝酒、更不能赌博好色。当然才士贤人的修养不止于此,它还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等的美德,能够忠于职守报效国家,“立德、立功、立言”于社会。

“雨阳时若兮灾厉不起,风化还淳兮德厚流光”。“雨阳时若”这个“阳”本来是太阳初升的意思,引申为晴天。“灾厉”就是病灾。意思是说晴雨适时,气候调和,没有病灾发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呢?原因是领导者有正确的治国理念,顺应天地自然之道来治国,自然人心和善,外部的环境,也自然美好。“风化还淳兮德厚流光”,这个“光”通“广”字。“风化还淳”就是风俗教化,回复到原来的纯朴状态。“德厚流光”就是德泽深厚,影响深广,甚至使子孙都得福。

“五洲咸宁兮兵戈永废,和平永续兮共荣共强”。“兵戈”原来就是指兵器,后借指战争。“永废”就是永远停止。“久续”就是持续长久。这句话就是说地球上凡是有人居住的五大洲,永远没有战争,世界各国之间都能维系持续长久的和平,共同繁荣,共同强盛。

“四海一家兮民胞物与,爱人如己兮同筑乐邦”。“民胞物与”也是出自张载的《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世人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辈,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天下一统。人人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伙伴,能够爱人如己,共同建设美好的天堂,人间的乐土,实现大同世界的理念。这个大同世界的理念如何实现呢?那就是以孝悌为基础,能够对父母孝,对兄弟有悌,把这个孝悌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互爱,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发自内心的同情帮助,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就是《孟子》上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助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大同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世界。这个理想大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礼记·大同篇》有这样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大道通行的时候,畅行的时候,天下不是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选贤举能”,我们把那些贤德的人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担任国家的领导者。“讲信修睦”。人与人之间讲求信用,睦邻友好,相亲相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人不仅仅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来赡养,也不仅仅把自己的儿女当成儿女来照顾。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照顾,能够养老送终,壮年人能够为社会所用,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幼年人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废疾者”,也就是老、弱、病、残、幼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和赡养。这样的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今天中国国家主席习主席所追求的“中国梦”。

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带一路”,目的不仅仅是使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更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经济,更要通过“一带一路”把中国爱好和平的传统文化,带给全世界,为世界解决诸多难题提供启示。这也是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教授,与威尔士圣·三一大卫大学合作,兴办汉学院和宗教学院的初衷所在。

“维祈维祷兮稽首再拜,伏请诸君兮享我蒸尝”。这个“维”是语气助词,“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就是叩头至地,稽首再拜,就是行稽首礼之后,又先后拜两次,这表示礼节隆重。“诸君”就是敬词,诸位的意思。“蒸尝”本意是指秋冬的两次祭祀,后来就泛指祭祀。我们以最隆重恭敬的礼节至诚祈祷,叩请世界各族万姓先祖前来应供,享受祭品,那靠什么来感召呢?靠的是我们这些后代子孙为天下太平着想的真诚之心。孔子说:“我祭则得福”。为什么圣人去参加祭祀,可以得到护佑和加持呢?因为圣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是以至诚恭敬的心来祈祷,所以祭祀就能够给他带来福佑和加持,这也是因为通过祭祀的仪式,引发了参与祭祀之人的真诚恭敬之心,提起了后代子孙的使命感、责任感。中国古人也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田靠心耕”。正是这种恭敬心、感恩心、责任感、使命感,给人带来了福报和加持,并且圣贤人的祈祷,绝对不是为了个人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他们念念想到的是化解冲突,消灭战争,促进和平,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感应迅速,如影随形。

最后我们也愿每一位有缘参与这次世界各族万姓先祖祭祖大典的朋友,都能够生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各个宗教都能够回归教育,互相学习,互相团结,携手同心,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希望与和平而努力。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