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联合国(2)从《群书治要》看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联合国(2)从《群书治要》看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2016-09-15

尊敬的诸位大使、尊敬的诸位专家学者、尊敬的诸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总部,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群书治要》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派魏征、禇亮、萧德言、虞世南等等的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这一部书奠定了唐朝“贞观之治”的理论基础。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群书治要》?我们首先看一看,在贞观盛世的时候,这个社会治理得到底有多好。

在贞观四年的时候,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29个人;到了贞观六年的时候,被判处死刑的人有所增加,但是这一年唐太宗命令所有被判处死刑的人可以回家探望父母,办理后事,到秋天的时候再回来受刑。结果怎么样?这些被判处死刑的囚犯,无一例外地按时回来接受死刑的判决。我们从这里就知道了,唐朝贞观盛世不仅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政治清明,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贪污腐败的朝代。

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上还有一句话,孔老夫子所培养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这是靠什么成就的呢?靠教育所成就的。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也是在《史记》上记载,说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在西门豹治邺县的时候,他采取的是法治的手段,把法律设计得非常地严苛,只要老百姓一触犯法律给你严惩,结果老百姓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欺骗他,他达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郑国的子产治理郑国,他做宰相把法律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设计得非常地完善,老百姓想欺骗他马上被发现,所以他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也就是老百姓不能够欺骗他;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里单父的时候,他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不仅仅当他的领导者,率领他、管理他,而且像父母亲人一样地去关爱百姓,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当然做到这两点还不够,他还作之师,就是教导老百姓伦理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本分,结果把孔子所教导的仁义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最后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

举了这些例子,我们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呢?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群书治要》对一个国家来说可以政治清明;对于个人来说可以成为社会大众的表率,成为君子圣贤;对一个团队来说,无论你在与不在,属下员工的表现都是一样的,甚至比你不在的时候还表现得更加优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群书治要》的重要原因。

我们看一看《群书治要》里边记载了哪些道德教育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今天来汲取和借鉴?我们把他概括为八个方面,也就是有八个特点:

第一,就是目标明确。

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在《礼记·学记》上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个国的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善良不断地增长,而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我们与此相比,现代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现代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等高等教育,都是以重视知识和技能为重点,而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比如说如果家长是否很重视人的做人,在周六周日的时候,送孩子去学习《弟子规》等等做人的教育了,还是让她去学习奥数、学习英语、学习电脑、学习唱歌、跳舞了,所以可见我们并没有重视一个人的做人,而把知识技能作为重点了。我们再看一看,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重视了做人,是大四的孩子道德素质好,还是大一的孩子道德素质高呢?我们现在把“大学”的英文叫University,我记得蔡老师在一次讲课中提到,这个University翻译成汉语什么意思呀?叫“由你玩四年”,我们在大学里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在的大一的孩子是最好教的,新生入学,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但是四年之后反而不如大一的时候那么好教,那么听话,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偏离了“长善救失”的目的。我们现在社会为什么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呢?因为我们没有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有人把人才分为四个等级:有德有才是正品。这个人又有德行,又有才能,这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我们把它称为正品;有才无德是毒品。这个人很有才能,他知道把三聚氰胺放到奶粉里会有什么效果,结果就会出现了毒奶粉的事件,这都是有才无德的人做出来的;有德无才是次品。这个人有德行,但是才能不够,但是我们教导一下他,他还可以用,不至于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最后一等是无德无才是废品,当然这样的人是比较少数的。

所以古人很早就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救失”。在《大学》的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开启人自性本有的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纯净纯善的本性,但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原因,教育的缺失,把我们的本性给迷失了,所以外有贪、嗔、痴、慢、疑,內有怨、恨,恼、怒、烦,这就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而教育的目的无非是把你的习气给抛弃,回归到本性而已,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你成为君子,进而成为圣贤,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二,就是规范概括。

我们到底用什么来教人?古代人教导人的规范不是那么复杂的,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有一本书叫《易经》,《易经》这个“易”字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不易的、不变的。就是说虽然这个现象是变化莫测的,但是规律是自古至今都不变的;第二个含义就是变易、变化的意思。这个现象是变化的,所以我们要懂得与时俱进,要懂得创新;第三个含义就是简易、简单。圣人所概括出来的道德规范,也是非常简单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五伦八德。这个“八德”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我们把两种说法重复的去掉,实际上我们留下了十二个字,这就是中国古人的道德观,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继承的道德观,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我们看一看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些诸多的问题就像树的枝叶花果一样,但是哪些问题是跑出了这十二个字之外的呢?换一句话说,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了这十二种德行,还有哪些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呢?社会诸多问题是枝叶花果,但是我们要把它的根找到,这个“根”就是缺少了德行的教育,品德的教育。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以贯之”的道德规范,就会出现《墨子》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在当代西方国家,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罗尔斯,他写了一本书叫《正义论》,他也总结了历史上关于“正义”的各种观点:比如说有功利主义的,有伦理利己主义的,还有社会契约论的等等。他们从不同的概念出发,最后得出了关于正义的不同理解。当我们遇到一件具体事情的时候,到底应该按照谁的标准去判断是非善恶美丑?西方有另一位伦理学家叫麦金泰尔,他写了一本书叫《追寻美德》,还有一本书叫《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批判的就是当代西方这种道德混乱的情形。因为面对同一个事情,功利主义,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是合理的;伦理利己主义,从伦理利己主义的角度看也是正确的;社会契约论从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来看也是正常的。我们到底应该按照谁的标准去判断是非善恶和美丑呢?所以中国古人把这个规范的确定下来了,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形。

第三个特点,就是内容丰富。

这个内容丰富就是指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不仅仅包含了伦理道德的教育,而且包含了因果教育,因果教育贯穿在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之中,并不是道家和佛教的专利。比如说《大学》里有一句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告诉你,你家的财货,是以不好的不正当的方式,比如说贪污受贿,坑蒙拐骗而来的,那会怎么样?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是一定的规律。所以古人把财富概括为有五种败散的方式:第一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的钱贪污受贿而来,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不义之财被没收被充公;第二就是水灾;第三就是火灾;这些自然灾害也专会把那些不义之财给焚烧掉,给剽夺走;第四一点就是盗贼,中国古人讲“道亦有道”,这个盗贼,要想做得大盗,也必须讲仁义礼智信,否则他也做不了大盗。而盗贼的一个道义之一,就是专门劫富济贫。他看你这个钱来历不明,都是不义之财,他也过意不去,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像我们现在社会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黑社会,也专门劫持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最后一点防不胜防,就是“不肖子孙败家子”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

当然,古人这不过是抛砖引玉,引导我们要学会去观察,告诉我们不义之财不可取。为什么呢?孔老夫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什么意思呢?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获得富与贵的地位,这对我而言像天边的浮云一样。一层含义就是他离我很远,和我毫不相关,我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另一层含义这个浮云聚散无常,那个不义之财就像浮云一样,以不好的方式获得,也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所以中国古人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德行是财富、名声、地位的基础根本。而这个德行的显现就是外在的财富、名声和地位,所以在《易经》上又有一句话说:“厚德载物”。就像我们这个桌子它本来能承重150公斤,但是现在你非要让它承重250公斤,它就会被压垮。一个人的地位越高、名声越高、财富越多,要求他越要有深厚的德行,才能维持良久,否则也是昙花一现。还有很多人特别喜欢学《易经》,但是学《易经》也没有在根本上去着眼。为什么喜欢学《易经》?找一个人给我算一卦,我这个事情的趋势如何?我这个生意合作伙伴可不可以合作,这些当然也能够办得到,但是这并不是根本,有两句话如果你学到了,你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前途命运。第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另一句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到位,把我们一个人荣辱祸福的根本都指出来了。

我们再看《尚书》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我们再看《群书治要》、《史记》、《春秋》、《汉书》等等,发现有很多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看一个人目前的所作所为,就能知道他以后的结局命运如何,结果他们预测得非常准确,那是什么原因呢?是这些人有神通吗?实际上这些人都是读圣贤书的人,他明白祸福的规律,比如说我们看《左传》上有句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尚书》上也有一句话,说得更具体:“如果一个人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对外喜欢打猎(古代的游戏主要就是狩猎),还没有节制,还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这六种情况只要有一种情况出现了,那就没有不灭亡的。”魏征在注释《群书治要》的时候,特意加了一个括号,说更何况现在很多人这六种情况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所以说你看古人看问题很深邃,能看到发展趋势,那是因为他们经常读圣贤书。所以真正的风水在哪里呢?很多人都很喜欢看风水,就是这个人的环境和人的命运会有一定的联系,经常会请风水家来看一看这个地方的环境如何?适不适合居住?实际上中国古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风水在哪里呢?那就是“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所以古人告诉我们“福田靠心耕”。而有三种福田回报得最丰厚,那就是:恩田、敬田、悲田。

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好的前途、好的前程、好的命运就观察他是不是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比如说一个人虽然现在事业很好,很有钱,但是连父母都不孝顺,我们知道了他的事业没有根基,一定不会走很远。第二,我们看一个人是不是有恭敬心。在《论语》上有一句话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什么以前的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我们现在的人走到哪里和人相处不到一个星期,不是自己不喜欢别人了,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呢?原因是我们没有做到最起码的“礼”。君子能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处处看到对方的需要,能够为对方着想,为人处世没有什么过失,彬彬有礼,所以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孔老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弟子规》我们确实在这个社会上和人没有办法相处。所以我们要想有好的风水的话,一定要从自己的心上去改。第三个田叫悲田,就是你看别人有困苦的境界,值得同情的地方,发自内心地去同情,去帮助,这个人有福了。

在《群书治要》里面有一本书叫《吕氏春秋》,这里边给我们记载了这样一个事,楚王听说有一个人会看相,他看了千百个人,结果没有一个判断错误,楚王就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他请教,说你是怎么看的?能把人看得这么准。这个人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并不是会给人看相,我只不过会观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而已。如果我所观察的这个人,他是一个平民百姓,他所结交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淳厚善良、畏惧法定,不敢做坏事,这样他的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他的身心会一天比一天更安乐,这就是所谓的吉人,吉祥的人;如果我观察的这个人是侍奉君主的臣子,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诚实守信,喜好善行的,这样的人侍奉君主,他的位置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地更提升,他的官职也是步步高升的,这样的人叫吉祥的臣子;如果我所观察的这个人是一个君主,换一句话说就是一个领导者,他的朝廷之中有很多贤德的臣子,他做了错事,大家都能够犯颜直谏,敢于指正他的过失,这样的人他的国家会一天比一天地更安定,他的地位一天比一天地受尊崇,天下人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心悦诚服,这样的人就是吉祥的领导者;最后他还特意地再强调一句,我不是会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而已。

诸位朋友,我们结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呢?如果我们喜欢结交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喜欢仁义道德的人,那我们的前途也一定会是一帆风顺。在《易经》上还有一句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什么意思呢?就是和你有同样气质的人,志同道合的人会被你所吸引、所感召成为你的朋友。你能不能感召到好的朋友、良师益友,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你的心。如果你自己是一个喜欢仁义道德的人,那你所感召的朋友也是喜欢仁义道德的人;如果你自己是一个喜欢勾心斗角的人,你所感召的朋友也是喜欢勾心斗角的人。很多人说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了,学习《弟子规》了,这个孩子走上社会会不会受气呢?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了,他一定不会受气的,因为他自己的气质是什么样的,他会感召同样气质的人成为他的朋友。“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其实在佛教上讲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他们的环境那么样的美好庄严,而我们娑婆世界的人环境这么样的丑恶,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不是很好?原因很简单,就是两个世界人的心是不一样的。水结晶的实验告诉了我们答案:你要想改变自己不好的环境,不好的人际关系从哪里入手呢?从自己的心来入手。所以有一句话,老法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讲:“如果你是佛的话,你看到每一个人都是佛;如果你的心是菩萨的心,你看到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人都是菩萨;如果你看到每一个人还都是凡夫,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自己也是凡夫。”所以修行了,不是修别人,是修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的心归于纯净纯善。这个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第四个特点,就是形式多样。

也就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而且是始从胎教,到終的时候,慎终追远,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我们现在很多地方还把夫人尊称为太太,大家知道这个“太太”是怎么来的吗?这个“太太”就是来自于周朝三位女圣人:文王的祖母是太姜,他的母亲是太妊,夫人是太姒,这三位都是圣人的母亲。把儿子教导成圣人,所以我们把对方尊称为太太,是期许她成为圣贤的母亲,培养出圣贤的儿孙。比如说文王的母亲太妊在怀孕的时候,她在怀文王的时候,不好看的景色不去看,淫词歌舞,不去观听,口里讲的话都是很温柔的话,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更何况粗鲁骂人的话呢?正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文王也是一位圣人。

孩子出生了,眼睛一睁开还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学习的榜样。但是现在很多母亲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就在说谎,就在生气,就在骂人,这些都被孩子给学会了。他们也学会了生气骂人和说谎。家庭教育贯穿了一生,到终的时候要谨慎地办理丧事,还要追奠亡故的先人。我们中国古人有祭祖的观念,为什么要举行祭祖仪式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父母亲,连他的祖先过世的父母都念念不忘,那对于眼前的亲人哪有不孝顺、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所以祭祀祖先培养了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而祭祀祖先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宣讲祖先的德行。

比如说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姓杨的人,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为什么取名叫“四知堂”呢?就是因为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位太守叫杨震,他去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路过了昌邑县,县令王密是他曾经提拔过的,听说自己的恩人路过,于是趁着夜色要送给他十斤黄金表示感谢。杨震看了之后就叹了一口气说:“唉,我了解你,但是可惜的是你却不了解我呀。”王密就说:“这一件事没有人知道,深更半夜的你就放心地接受了吧?”杨震怎么回答的呢?杨震说:“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所以他拒不接受这“四知财”。他一生为官清廉,到晚年的时候也没有什么遗产留给后人,同事看了过意不去就劝他,说你不留财产给自己也就罢了,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留一点家产给他们呢?杨震怎么回答的呢?杨震回答說:“我留给我的儿孙最好的财富,就是他们是一位廉洁官员的后代。”结果怎么样呢?果不其然,他的廉洁作风庇荫了他的子孙,他们家在历史上被记载说“四世三公”,连续四世都有做到三公位置的子孙,“三公”就是皇帝的老师,要选全国最有德行,最有学问的人来担任。不仅如此,杨家的后人一直承传到今天。在前几年旅居到缅甸的杨家后人还要重建“四知堂”,让更多的后代子孙来纪念祖先。诸位朋友,我们想一想,我们如果是杨家的后人,我们从这一个匾额下走过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心情?我们的祖先不收“四知财”,那我作为他的后代子孙,怎么能够因为自己贪污受贿给祖先抹黑呢?所以你看中国的反腐倡廉的教育,在家庭之中已经开始了。

在浙江蒲城县有一个“郑义门”,这个“郑义门”从宋代到清代出了173位大大小小的官员,但是没有一个人贪污受贿,违法乱纪,都是廉洁有守,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们家有严格的家规《郑氏规范》,这个家规对如何做官?如何教育儿孙?如何邻里相处?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

道德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强,那就是到了学校,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扩展。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孝亲尊师。所以中国古人特別讲究尊师重道,一个父亲带着孩子要去拜见老师的时候,首先带着孩子冲着孔老夫子的像行最重礼,用现代话说就是三鞠躬礼。这还不算,还要请老师上座,父亲带着儿子再对老师行最重礼。为什么是这样的表现呢?因为这个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如此地敬重,他对老师的教诲怎么敢不听从呢?老师教他什么呢?老师教他要孝敬父母,这样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这孩子就很容易受教了。很多人说这个“孝”还需要老师教吗?哪一个人不知道孝敬父母呢?实际上“人不学不知义”。如果没有受教育还真是不知道怎么样孝敬父母。

孔老夫子有一个弟子来请教他说“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狗马而言,他们也能以自己的体力去侍奉他们的主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和禽兽区别开来呢?”所以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又有一个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色难”。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了。所以侍奉父母不仅要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尊敬父母,而且不要让父母担忧。

又有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一个真正的孝子,就是能够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这个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如果很贪玩而耽误了功课,父母就担忧了,这就是不孝。走上了中学,喜欢下网吧打游戏也是耽误了功课,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再走上了大学,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也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当他走上工作岗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这会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因为腐败给抓起来了,这仍然是不孝。

所以一个真正的孝子,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所以古人才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这个孝子,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还是学习、工作、生活都能够让父母来放心,这还不算,还要养父母之志。在《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培养了我们一次,并不仅仅是希望我们在他面前端茶倒水,希望我们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乃至为世界都作出贡献,所以当你在为人民服务,为国尽忠,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时候,就是在尽更高层次的孝。所以古人说“大孝孝天下之父母”。

还有“养父母之慧”。意思是说,孝顺父母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像《弟子规》上所说的:“亲有过,谏使更。”一定要劝谏父母,但是劝谏的态度一定是“怡无色,柔吾声。”所以在《礼记》上也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和父母交流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一定是愉色婉容,你这些全都做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那这谁来教啊?老师来教导。

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年轻人在一起交流,说你这样做不孝敬父母,他会说我这个人很孝敬父母,你怎么说我不孝敬父母呢?因为他不知道孝的标准在哪里。

社会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提升、丰富,社会教育要秉持孔老夫子一个理念,就是“思无邪”。无论是诗词、歌舞、戏剧、小说,都要能够以传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为主要内容。古代的很多妇女没有读过圣贤书,但是她知道为人要孝敬公婆,为人要懂得忠孝节义,她们是在哪里学的呢?就是从这些地方的戏剧、民间文艺中所学来的,这是社会教育。

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升华,中国古人的传统文化讲“和而不同”,特别具有包容性。当外国的这些宗教,比如说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要到中国来传教的时候,中国人把他们的经典一打开,发现核心都是仁慈博爱,所以怎么样?欢迎他们来传教。这是这四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形式的教育使人就能够教好了。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一个理念,就是“和而不同”,什么叫“和而不同”呢?就像我们的花园有五颜六色的不同品种的花,他们共同配合在一起,让我们觉得美不胜收,五彩缤纷。但是如果只有一个颜色的一个品种的花,清一色这就叫“同”,那就让我们感觉到很单调了。所以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也让很多的世界哲学家看到了希望,认为能够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第五个特点,就是次序合理。

道德教育是有规律的,也是有先后次序的,从哪里着手来进行道德教育呢?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因为一个人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这么大的养育之恩我们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请问还有谁的恩德会超过父母呢?还有谁的恩德值得我们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呢?所以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理”的要求相背离的。中国古人从这个“孝”入手,培养了一个人仁慈博爱的情感。

这个“孝”字,上面是个“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看到这个字就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不是两个。如果你有两个有代沟这个观念,“孝”已经不存在了。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而这无始无终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这个理念就是佛家所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也就是《庄子》所讲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以我们从“孝”的理念培养了我和众生、我和自然、我和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观念。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也是圣贤人所达到的境界。为什么圣贤人从内心里不和任何人起对立呢?为什么能够做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呢?因为他们是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我们本来就是一体的。说一家已经远了,是一体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看“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尧舜怎么治理天下呢?就是把这个孝悌之道扩而广之而已。大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传达了一个什么观念?传达了一种“仁者无敌”的观念。这个仁者无敌就是一个真正有仁爱心的人,他在内心里不和任何一个人起对立,所以他能够把三番五次置他于死地的后母和弟弟都能够感化。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圣人,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中国人讲“仁者无敌”,还讲“化敌为友”。怎么样才能化敌为友呢?就是要靠仁爱之心的感化。

我们再想一想,我们周围有没有像大舜的后母那样三番五次要置我们于死地的人呢?我们很幸运,我们没有遇到这样恶劣的人。但是我们连他都不能够感化,原因在哪里?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德末修,感末至也”,所以我们自己还是要反省自己。

中国古人的价值观是以“孝悌”为核心,向上提升就是互爱,那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助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大同世界”,就是和谐世界。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够给世界带来和平呢?就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价值观,有这样的理念。

第六个特点,就是保障有力。

中国古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是空洞地说教,确实是随着人的性情来给予教育的。比如《论语》上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哪一个人不喜欢富贵的地位?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喜欢,但是中国古人设置这个制度,让你用正确的方法来获得富贵。比如说在选举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则,那就是“你没有德行,这个领导位置就不给你,你对国家没有建功立业,你就不能够拿这个工资,拿这个奖金。”

这一个选拔人才的原则确立了,大家就会去追寻什么呢?不是急功近利,去追寻财富地位,而是去追求德行,追求对国家的建功立业,所以中国古人的教育是非常符合人情的。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说平民百姓之中孝敬父母的、谦恭留守的,能够尊敬长辈的,皇帝给它一个“命民”的称号,这个“命民”那就是皇帝下朝给他封的,一般封了这个封号,他就可以坐两匹马拉的车子(装饰得很好)出行;如果另一个人没有得到这样的封号,他再有钱也不可以坐这样的车子出行。那么大家会追寻什么呢?追求德性。和我们现在社会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说我们在机场经常听到,请头等舱和公务舱的人先行登机,什么样的人受尊重啊?有钱的人受尊重,大家都会去急功近利追求金钱。不管你这钱是怎么样得来的?这就很可能出现“笑贫不笑娼”的现象,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以后有时间再接着讲。

第七个特点,就是方法有效。

道德教育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就是“上所施下所效”。领导者和教育者先受教育。所以孔老夫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如果你作为领导者的率领大家去做正当的事,谁还敢做不正当的事呢?道德教育和一般的知识传授是不一样的,他是要靠领导者的“身教”去带动的,不是靠“言教”去带动的。古人说:“言教者讼,身教者从。”如果我们讲得很好,像我讲得滔滔不绝,但是做不到大家就会有逆反心理了:“你看他说得很好,自己都不能落实”,他就会给你起争讼,甚至还有对立。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有逆反呢?就是因为父母要求的,父母没有做到。“身教者从”,如果你要求孩子的、属下的、学生的自己先做到,你不用去说他,他一定会跟从做正当的事。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重点突出。

中国古人从小教孩子什么呢?教孩子要“让”:要谦让、要退让、要礼让。而且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一件事情做得不成功,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不要去责怪别人,挑剔别人,一定反过头来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为什么是这样的态度呢?因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遇到问题大家相互指责、相互挑剔、相互抱怨,说“你应该应该怎么做,但是你都没有做到”,这样就会“天翻地覆”;如果遇到问题大家都反省自己,这件事我哪儿做得不够,我应该怎么改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否极泰来”。

怎么样做才能“否极泰来”呢?大家今天听了我的课,相信以后一定能够否极泰来。当然我们不是讲迷信,我们是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这个“泰卦”是《易经》上的一个卦,它的卦象是“坤上乾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这个就是乾在坤的位置,坤在乾的位置,他们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个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就是吉祥安泰。这个“否卦”恰恰相反,天在天的位置,地在地的位置,它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指责对方,这个结果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现在小到家庭夫妻之间的冲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懂得这一点所导致的。我们从这一句话中就能体会到中国古人的智慧,用一句话把冲突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全都告诉我们了。

那么这八个特点我们能够汲取,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仍然是非常合适的。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