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与政德修养》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与政德修养》
2020-07-22

我们一起学习群书治要〉与政德修养。我们知道群书治要这一部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魏征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概括出来部书奠定了唐朝贞观盛世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知道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大家都在谈论中国之治中国之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实现中国之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中国之治与政德修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三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从《群书治要》看“中国之治”的境界。从历史上看,“中国之治”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是超越不敢欺、不能欺之上的不忍欺的境界。这在《群书治要·史记》中有所记载,在郑国的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他设计了严苛的法制、监督机制。结果,老百姓不能够欺骗他,他达到了不能欺的境界。西门豹在治理邺县的时候,他做邺县的地方官,他把法律设计得很严苛,就是老百姓一触犯法律,就给以严惩,结果老百姓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欺骗他。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把孔子“仁、义、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结果达到了不忍欺的境界,也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

子贱有一个同学叫巫马期,很想了解子贱治理单父到底有多好,于是他趁着夜色就去微服私访,看到有一个人在夜色下捕鱼,但是奇怪的事是,他把捕上的鱼看了一看,又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马期觉得奇怪就去问。这个人怎么回答呢?他说:“我们的长官子贱告诉我们,不要去捕捞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而我刚才所捕上来的,恰恰是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所以我又把它给放回到河里了。”巫马期看了之后非常感慨,回来向孔子禀告,说:“子贱治理单父能够达到即使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也像有严刑峻法就在身边一样,不知道他是怎么达到这种境界的。”孔子说:“子贱曾经说过,一个人对自己身边的人有至诚恭敬之心,这个影响,自然会影响到远方。他就是把这种方法运用到管理之中了。所以子贱能够达到不忍欺的境界。”即使他在与不在,老百姓对他依然是像他在的时候是一样的,不忍心欺骗他。这就是中国式治理的最高的境界。

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他在贞观六年的时候,命令把390位被判处死刑的犯人,放回家去处理后事。第二年秋天的时候,再回来接受死刑的判决。结果怎么样呢?这390位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居然没有一个人逃跑,都按时回到朝堂接受死刑的判决。也就是说在唐朝的时候,即使是死刑犯都讲诚信。这是怎么达到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君仁臣忠”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

这就是《孟子》上所说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就是领导者,臣就是被领导者,也包括人民。如果领导者把被领导者,当成是手足一样加以关爱,你发现被领导者怎么回馈你的呢?他会对你加倍地回馈,把你视为心腹一样,更加关爱。相反,“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就像有的领导者,把被领导者呼来唤去的,不把他当人来看,对人格也不尊重。下了班,被领导者在超市遇到了领导,都是一低头、装没看见就过去了,把他看成是一般的陌生人,没有太多的亲密。更有甚者,“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果领导者把被领导者,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不值钱,可以随意地践踏,被领导者说起领导的时候,就像仇敌一样加以痛恨。可见,被领导者之所以对领导者有不同的态度,都取决于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态度。

中国式管理就是要求一个好的领导者,同时具备三个职能,那就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既当他的领导,率领他、管理他,又要当他的父母、亲人,像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属下。当然,现在的儿女对父母也不听话了,什么原因呢?因为还有一个职能没有做好,那就是“作之师”,就是要教导属下,怎么样做好一个属下,怎么样尽到五伦关系。所以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体的关系,互相感恩、团结合作、密不可分。而不是像西方人认为的,是互相对立、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的关系。

为什么在历史上,中国人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呢?很简单,没有必要。因为领导者把被领导者的权利已经维护的很好了,他自己想到的,领导者想到了,他自己没有想到的,领导者也都想到了。他对领导者是感恩戴德都来不及,还需要拿着人权去和领导者讨价还价吗?中国在历史上虽然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不讲人权,恰恰相反,它有更好的理念,已经把人权维护的非常好了。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之治的管理境界,就是不忍欺。

第二个问题,从《群书治要》看“中国之治”的实现条件。怎么样才能实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呢?在《群书治要·傅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也就是说,明智的君主一定是顺着好的制度,才能达到社会大治的结果。但是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制度,就一定能够达到社会大治的结果。还必须有什么呢?还必须有“良佐”,就是好的辅佐人才来推行好的制度。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要实现社会大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就是好的制度,第二,就是圣贤君子,具有一定美德的领导干部。这也说明,完善的制度只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视制度建设,会有几个问题是不可解决的。第一,就是难以防患于未然。中国古人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礼仪的教化,可以防患于未然,让人根本就不去触犯法律。但是法律的制裁,只是在比如说腐败现象产生之后,把腐败分子判无期徒刑,但是他对国家所造成的损失,却是无可弥补的。他只是在腐败之后给以制裁,但是没有办法防患于未然,这也是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

现在我们都在呼吁,要弘扬中医,中医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防患于未然。在《群书治要》记载,魏文侯有一次把扁鹊请来,向他请教,说:“我听说,你们家三个兄弟都是医生。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很诚实,他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为什么呢?因为他给人讲养生之道,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这个人基本上不得病。但是他的名声出不了这个病人的家,只有这一家人知道他医术高超。我的二哥医术其次,因为他是在一个人有小小的病症,就给以对治,这个人也不会有大的病,但是他的名声出不了病人所居住的这一条街。”

他说:“我医术是最差的,但是我的名声却最高,传遍了整个诸侯国。什么原因呢?因为病人已经病入膏肓,我不得不采取一些大的手段。比如说要钳开他的血脉,给他做一些手术,再给他吃一些副作用的汤药,最后三下五除二,把他从死亡线上拽回来了。大家看了都佩服得不得了,说‘扁鹊呀,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复生。’我的医术最差,但是我的名声却最高。因为一般人只是从结果上判断事情的好坏,对于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却看不到。“中国式治理”也是如此,它能够防患于未然,让消极、腐败问题根本就不产生,但是却往往被人认为它不够高明。

在《尸子》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假设一家着火了,邻居家有人过来帮他把火扑灭,他一定会对这些人感恩戴德。但是事实上,上了年纪、有经验的人,早就提醒他:要把墙的缝隙涂好,把烟囱做的弯曲一些,让他终身都没有失火之患。但是他却当成了耳旁风,不知道感恩戴德。同样的道理,假设一个人现在被关进了监狱,如果有人能进入监狱,或者像我们现在,他找关系走后门,有人把他从监狱里捞出来,免于牢狱之灾,他们家三族的人、全家族的人,都会对这个人感恩戴德。问题是什么呢?那些教导人们“仁义慈悌”道理的人,告诉你:“仁者爱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你听了这样的教诲,保证你终身不会被关进监狱,但是却没有人对这些人感恩戴德。这就是伦理道德的教化,能够起到的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第二,如果我们只是重视法治监督机制的健全,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就会出现孔子所说的“民免而无耻”的现象。孔子说,如果我们用政治、法律来引导人们,人们触犯了法律,就给以制裁、刑罚的处罚,结果是什么呢?人们因为怕处罚,免于去做坏事,但是没有羞耻心。甚至有人会因为自己免于法律的制裁而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比如说我们看现代西方社会,有很多的“反社会行为”,他们称为“antisocial behavior”。就是青少年,他也没有触犯法律,但是邻里纠纷、以强凌弱,还有吸毒、酗酒,包括青少年卖淫等等比比皆是。这些事情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已经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对于社会不和谐也产生了影响。这些问题怎么办呢?还有,严格的法律可以把人抓进监狱,但是现在的犯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说犯人之间都在这样交流,说:“你这是第几次进监狱了?”这个人很不好意思说:“我是第一次。”结果没想到,对方一拍胸脯:“你才是第一次呀!我已经是第三次了,三进宫了!”他不以进监狱为耻,反以进监狱次数多为荣,而且是屡犯不止,怎么办呢?

《盐铁论》上有句话说:“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在《淮南子》上,它讲得更具体,它说法律确实可以把不孝的人给杀掉。在古代,一个人打骂父母,是会被杀头的,一个人能不孝父母,说明他这个人没有感恩心、没有仁慈心。古人一看到这个地方,有多少位儿女杀害父母的现象,打骂父母的现象,不是杀害父母,就是打骂父母,都已经认为是滔天大罪了,都是觉得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非常的不好,更谈不上杀害父母了。所以法律能够把不孝父母的人给杀掉,但是不能使人培养出像孔子、曾子那样高尚的行为;法律能够把偷盗人给以刑罚的处罚,但是培养不出像伯夷、叔齐那样廉洁的节操。

孔老夫子培养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接受了孔子的教育所导致的。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你用什么教。比如说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小偷的团队里,他长大自然就是小偷;从小他生活在恐怖分子的团队里,长大他自然是恐怖分子。相反,一个人从小和圣贤君子在一起,读圣贤书,他当然就是一个圣贤君子。为什么读圣贤书如此的重要呢?其实就是向圣贤人学习,成为圣贤人。

第三个问题,如果我们忽视了伦理道德教育,只是重视法律监督机制,那就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几年前,我们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一位西方的女士,她站起身来,用非常讽刺的口吻说:“你们中国人,千万千万不要盲目向我们西方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西方国家,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恰恰相反,出现了你们几千年前,老子所说的现象。”很难得,一个西方的学者,她就引用了老子的这句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就是法律条款一天比一天更严密、更具体、更细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社会因此安定和谐了吗?恰恰相反,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却越来越多。所以西方国家也出现了“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的现状。这些问题不是靠严格的法律就能够解决的。

在《袁子正书》上这样说:“不能止民恶心”,你不能制止人民作奸犯科的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而仅仅是以刑罚禁止人外在的行为;“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你每一天在外面执行死刑,执行判决、刑罚,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作恶的心并没有制止。

在《汉书》上说,如果我们总是在法律上做文章,法律越来越严苛,但是人心没有改变,会出现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法律一出台,奸诈的行为就产生;命令一下达,欺诈的行为就生起。“如以汤止沸,以薪救火,愈甚无益也。”就像扬汤止沸,以薪救火一样。对这个事情只是能够往后延迟症状的发生,其实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从人心上解决问题。

“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各种各样邪恶的行为,都是他邪恶的心的反映,也是在这个邪恶的心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你要改变人心,就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习总书记在一次重要讲话中也说:“我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去搞好完善、建设。同时,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这句话其实就是讲了两层意思,要实现“善治”,就必须首先有好的制度,还要有德行的修养。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一讲“中国之治”与政德修养的关系。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在制度的安排上,在伦理道德的教育上,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政德修养对于实现“中国之治”,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教?在《礼记》上这样解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地增长,第二就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所以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而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它是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教育是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而且是始从胎教到慎终追远,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早在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的时候,就特别的重视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不好看的景色都不去看,淫词歌舞不去观听,口里讲的话很温柔,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更何况粗鲁骂人的话呢?正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文王也是一位圣人。

今天正好是西方的母亲节,我们看看,母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现在社会上缺少圣人,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缺少圣贤的母亲。古人把夫人尊称为“太太”,“太太”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来自于周朝的三位女圣人。文王的祖母是太姜,夫人是太娰,母亲是太任,这三位都是圣贤的母亲,教导出圣贤的儿孙。把夫人尊称为太太,就是期许对方也成为圣母,培养出圣贤的儿孙。

孩子一出生,眼睛一睁开还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学习效法的榜样。但是现在很多母亲不明白这一点了,一边抱着孩子喂奶,就一边生气、说谎、骂人,这些都被孩子学会了。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容易说谎呢?他的母亲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她丈夫在不在家,想找他出去应酬,她不希望丈夫出去喝酒,明明丈夫就在茶几面前喝茶。他说,你丈夫在不在家呀?她说,不在家,他去干什么干什么去了。结果恰恰不巧,这一幕被孩子看到了,孩子就学会了说谎,认为说谎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好处方便的。

身教胜于言教,为什么这么重视女德呢?因为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受到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母亲对于儿女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强调女德的重要原因。古人强调女德,并不是对女子的歧视,恰恰是对女子的重视。如果她的德行无所谓,好也没关系,坏也没关系,也没有必要那么重视对她的德行教育了。

到终的时候,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风自然淳厚。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连他的祖宗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所以祭祀祖宗,培养了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家家户户都有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每到春秋祭祀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宣讲祖先的德行。说你们家哪朝哪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对国家民族有什么贡献,我们应该怎么样承传他的精神、效法他的德行。这种精神道德就鼓舞着后人,让他们也有责任感、使命感,也不能够因为自己的行为给祖先抹黑。反腐倡廉的教育工作,其实在家庭教育已经开始了。

教育是始从家庭,学校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延续,而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它的内容很广泛,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很多人认为赡养父母就是尽到了孝道,孔老夫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狗啊马呀,也能以它们的体力奉养主人。如果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的话,怎么能够把赡养父母,和犬马对主人的这种奉养区别开来呢?所以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养父母之心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孝子”。比如说孩子功课不好,父母会担忧,这就是不孝;到了工作岗位,不能和同事相处,对工作不负责任,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当了领导,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锒铛入狱了,这仍然是不孝。总之“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在我们身体上有疾病的时候,父母会担忧,我们德行上有不足、有欠缺,让父母跟着蒙羞,这也是大不孝。

除了养父母之心之外,还要养父母之志。也就是父母辛辛苦苦培养了我们一次,并不是希望我们能够在他面前端茶倒水就好了,希望我们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你修身有成,而且你所作所为都走在“道”上,后世的人一提到你,都非常的尊敬,愿意学习你、效法你,让你的父母很显荣,这才是尽孝的圆满。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为什么呢?一个孝子,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想着不能让父母蒙羞,不能够对不起父母,他就会小心谨慎,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学校教育从孝道开始,进而讲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还有有经典的教学。比如说《大学》上有一句话,对领导干部就至关重要。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学习这一句话,本来可以平步青云,却锒铛入狱了。这一句话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告诉你,你的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是必然的规律。当然古人也知道后人会半信半疑,所以非常用心,把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概括了一下,总结为五个方面。财富不是赚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为五家所共有。

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而来,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不义之财被没收、被充公,虽然赚到你手了,还没等你享用,又昙花一现给收了回去。现在很多人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他做事就抓不到根本,比如说有的人用不法的手段,赚了很多钱、贪了很多钱,觉得放在国内不安全,就想方设法地把它送到国外去,以为转移到国外就安全了,实际上他不知道,不义之财你放到哪里都不会安全。如果你是正当的勤劳致富获得的收入,古人把它称为“吉财”,吉祥的财,你放在哪里都会很安全。这就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第二就是水灾,第三就是火灾,这些不义之财也会被大水给漂夺走,大火焚烧掉;还有盗贼,像黑社会的,盗亦有道,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者;最后一点,防不胜防,就是不肖子孙,败家子、啃老族,也会把不义之财败散掉。当然古人这也是抛砖引玉,引导我们要学会去观察,告诉我们不义之财绝对不能去获取。所以理得才能够心安,不明理就不会心安理得。

《尚书》有这样一句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通过人力把它扭转,人心的变化可以把自然灾害扭转,但是人自己作孽,不知道回头,惩罚、灾祸就不可避免。《孔子家语》上也说:“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加也。”也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是生存还是灭亡,是祸还是福,都取决在自己的行为善恶。天灾地妖不能给你增加一点,也不能给你减少一点。

鲁哀公有一次向孔子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不吉祥的,这件事到底可信还是不可信呢?”孔子怎么回答?他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种不吉祥?

首先,“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也就是损害别人的利益,增加自己的利益,损人利己,就给自身招致了不吉祥。因为你损害了别人,下次人家有机会一定会打击报复你,你无形中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帮助别人才是帮助自己。

“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不孝顺父母、关爱父母,把所有的关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孩子被养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为中心,家教、家风就不能承传,这个家庭就不吉祥了。很多人用一个大树比喻父母儿女之间的关系,树的果实是孩子,树的树干是孩子的父母,树的树根是孩子的祖父母。意思是说,你希望孩子长得枝繁叶茂,应该把养分浇在根上,去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把养分直接放在了果实上,果实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烂了,这就是儿女教育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把贤德的人放任了,任用的都是不贤德的人,这是一个国家的不吉祥。

“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有经验的老年人不愿意教了,年轻人没有虚心好学的心了,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

最后,“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圣贤人、有智慧的人都隐居起来,把持领导位置的都是愚钝的、自私自利的人,这是天下的不吉祥。所以孔子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而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

这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看风水,并没有对自己的吉凶祸福有帮助。古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什么意思呢?你自己是一个有福德的人,你所在之处一片吉祥;如果你自己的德行不够,虽然把一块风水宝地据为己有,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你也把这好的风水给破坏了。所以根本还是要从自己的心来入手,这些都在《群书治要》中有讲到。

为什么唐朝“贞观之治”,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贪污腐败的王朝呢?就是因为唐太宗手不释卷地来阅读《群书治要》,经常用这里面的道理教导身边的臣子。比如说,他说:“很多人不懂得爱财的道理,作为一个官员,俸禄也不少,地位也很尊荣。但是拿着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就如同是拿着珍珠做的子弹去打麻雀,分不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也都是值得领导干部引以为戒。

社会教育,就是诗词、歌舞、戏剧、小说,包括我们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微视频,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媒体。都应该秉持一个孔老夫子的理念,那就是“思无邪”,不要引起人民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为。在《礼记》上就说:古圣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不是娱乐至上。“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目的是教导人们养成正确的好恶之心,而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要能够明白”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吕氏春秋》还说:乱世之乐,乱世的时候,演奏的音乐,如果演奏木质、革质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铜质、石质的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之声,就像大嚷大叫;以这样的声音来惊骇人的心气,动荡人的耳目,摇荡人的性情是可以办到的。但是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会让人产生快乐。音乐越是奢侈放纵,人民越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性质了。这就是告诉我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流行什么样的歌曲,也是非常要谨慎的。

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我们要听好的歌曲,看世界名画?其实它不是让人多学几个技艺而已,而是通过这些音乐,还有艺术的熏陶,培养起人对自然的、和谐的,美的、善的事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爱,这种东西就像我们的第六感一样,因为你看得多了,你看真善美的多了,你对假恶丑自然能辨别,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古人把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制定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了人一生的过程。

第二个方面,就是制度建设要导人向善,刚才我们讲了“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从教育制度上导人向善。比如说《汉书》上记载:“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古代的圣王没有不把教化作为是最重要的事务的,在国都设立太学来教导,在乡镇,城邑,设立乡间的学校来教导。教导什么呢?就是“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结果是他的刑罚很轻,但是没有人作奸犯科,这都是因为教化盛行,而社会习俗非常淳厚的结果。中国古人并不是不重视法治建设,但是因为有了好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可以达到“刑措而不用”的效果,就是刑罚都搁置不用。就像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成康盛世”,监狱四十多年都没有犯人,确实是“囹圄空虚,刑措不用”。

在选拔制度上,我们说“孝”很重要,我们选官的时候就要“举孝廉”。地方官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由国家培养作为官吏的候补。因为一个孩子“孝”,就会对国家“忠”,一个人廉洁,就没有贪心。为了使地方官把真正具有孝廉的孩子举荐出来,而不是把我的亲属、我认识的人,给我送礼的人举荐出来了,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你给国家推荐了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的人受到国家最高的奖赏。而有人才,你埋没他、蒙蔽他,这样的人被发现,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评价一个地方官的政绩,不是看他经济发展的程度、GDP的增长,那只是一个很小的参考。看他什么呢?为国家推荐了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德才兼备的人都出现在领导位置上,这个国家还能治理不好吗?所以中国人都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再看考试制度。我们知道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考试都是以经书的内容为主。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他有一种浩然正气。

还有法律制度,《孝经》上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就是处罚最重的“五刑”,这种刑罚有三千多种,而没有比不孝的罪更重的罪了。因为你说“百善孝为先”,所以不孝,当然罪也是最重的。

再看激励制度。中国人非常尊重领导者,像孟子说:“爵一、齿一、德一。”为什么这么尊敬领导者呢?很多人很不屑,说:“这不是官本位吗?”实际上,它有它的道理。因为中国人在选官的时候,他就秉持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爵非德不授”,你的爵位,没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禄非功不与”,就是你的俸禄、工资奖金,你没有对国家建功立业,就不给与。这样一个前提一设立,我们就知道,他的官位越高,意味着德行越高;他拿的工资越多、俸禄越多,说明他对国家的贡献越大。这是人们尊重领导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群书治要·刘廙政论》中,还讲到了“高薪养廉”的问题,它说:“我们都希望人很清廉,但是给人的俸禄却很微薄。这种微薄的俸禄不能够使人清廉,不足以让人保持清廉。”它说“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你只是想让人为官清廉,但是不知道给这些官员很高的俸禄,那么官员就会欺诈,而且道德也是污浊。“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你知道提高这些官员的俸禄,但是不知道减少官员的数目,税收就不足了。假如官员的人数很多,都人浮于事,你还再提高他的俸禄,那么老百姓不满,而且他交的税收也不足以供奉这么多的官员。“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缺”,你知道减少官吏的数目,但是不知道教育他们要竭尽全力,就会使事情繁多而显得职务缺少,实际上并不缺少,只是他们没有尽力。所以它讲,必须高薪养廉,但是养廉的前提是什么呢?减少官员的数目,使人当于事,这样你再提高他的俸禄,才不至于竭而不足,让老百姓竭尽全力,还感觉到供应不足。而且还要使官员竭尽全力地承担他的责任,这样高薪养廉是可取的。

最后一点,就是领导者要重视提升政德的自我修养。要教育百姓,你必须首先自己受教育。像《说文解字》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是上面怎么做,下面跟着怎么效法。就像孔子也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像风一样,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礼记》上也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下边属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欢的,所以上级领导所喜好和厌恶的事情,就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

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所以领导者,当然也包括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这也是“中国之治”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的一个关键所在。为什么有的地方学习传统文化,结果能够治理得好,有的地方同样学习传统文化,但是收效甚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把手”的态度,如果“一把手”他真正身体力行传统文化的教诲,从自己做起,效果就非常好。如果他是希望拿着传统文化,去教育员工、教育属下,大家就觉得这是愚民政策,就不会跟着去学习。习总书记他也强调说:“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所以领导干部的道德状况,也决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也是“中国之治”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学习《群书治要》,为什么呢?《尚书》上这样说,你看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可以看六件事。哪六件事呢?都说的很具体,我们可以一一对号。如果一个人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对外喜欢什么呢?过去的游戏就是狩猎,打猎没有节制;还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雕梁画栋。以上说了六种情况,如果有一种情况出现在你的生活中,那都没有不灭亡的。“未或弗亡”,古人说话非常谨慎,用词非常的准确,但是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说的很肯定,说:“没有不灭亡的。”所以你看了这些话,就要引以为戒,是不是自己有这些问题,如果有这些问题,赶紧怎么样啊?“悬崖勒马,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你对照现在落马的高官,再对照经典,你就知道经典有多么可贵了,它确实可以防患于未然,确实可以让一个人少走弯路。

很多人特别喜欢学《易经》,《易经》上有两句话,我们记住了,终身受用无穷。第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另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省部级以上的高官突然锒铛入狱了,大家都在议论纷纷,说什么原因啊?什么原因啊?是不是他站错队了?这些话不在经典之中,经典上怎么说呀?它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如果他的“恶”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不足以让他身败名裂,所以还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读圣贤书、读经典,好处就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让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的弯路,特别是要重视加强自己的政德修养,对自己的前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今天就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