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韩诗外传》-第3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韩诗外传》-第3集
2012-10-28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同学,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韩诗外传治要》,我们今天学第七段。我们先看原文:“人有六情,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群书治要·韩诗外传》

我们来看这一段,人有六情,六情,在《荀子·正名》上解释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人都有好恶、喜怒、哀乐这六种情绪,这被称为六情。而在《韩诗外传》卷五上,也有一种对六情的解释,它说“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闻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也就是说人有六种情感,六种情欲。眼睛想看好看的颜色、景色,耳朵想听好的音乐,鼻子想闻芬芳的气息,口想吃甘美的食物,身体四肢想安逸而不劳作,穿衣服就想穿那些绫罗绸缎,绣着花纹的,又轻又暖的,这六者是民之六情。这两种说法其实大同小异,也就是说人都是有好恶,喜怒,哀乐等等这些情绪倾向。

“失之则乱,从之则睦”,如果治理国家,顺着这六种情感、情欲来治理,能够满足这六种欲望,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这叫从之则睦。如果你违背了,不能够满足这六种情欲,国家就会混乱。“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所以古代的圣王,这是指古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圣贤的人,而且还有有地位的人,他们教导人民一定是因循着,顺着人民的情欲,但是要以礼来节度,不能够完全顺着人的情欲而不加节制,那样的话就像水决口一样,伤人必多。所以礼也被喻为堤坝,水的堤坝一旦被冲开,会人欲横流,社会就会乱套了。“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也会依从着他的欲望,但是怎么样呢?还要以义来节制,也不能够完全让他顺着自己的欲望。古代人说欲是深渊,一旦欲望打开了,自己都无法控制,所以一定要使自己的欲望符合于义礼,不能够过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教育民众是非常有方法的,他是顺着人情去做,不违逆人情,这样才能让人们接受。但是顺着人情的同时,要用礼义来教化,也就是说,让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够过分。

比如说我们看,人都有爱欲之心,男的喜欢女的,女的喜欢男的,这都是人之常情,所以中国古人在婚礼上,就显示出因其情而节之以礼的特点。大家既然有这个欲望,有这个爱好,那就要进行婚配,但是婚配的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礼的规定,婚礼有很多的过程。在结婚的这个婚礼上,我们看它每一个步骤,也是引导人们负起责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欲望。

比如说在男女双方结婚前三天,女方三天不熄灯,男方三天不奏乐,这是为什么呢?三天不熄灯,就是因为再过三天,女儿就要出嫁了,趁着她还在家的时候,抓紧时间给以她为人妻、为人母的教育,怎么样做一个好儿媳,怎么做一个好夫人,怎么样做一个好母亲。那当然平时她的父母在家里表现的就是夫义妇听,她在家里已经看了很多了,但是还不够,在她要结婚之前的前三天,要抓紧时间,甚至是彻夜不眠,给以女儿以这样的为人妻、为人母的教育。

新郎对这件事也很看重,在迎亲这一天,他早早地起来,要祭祀祖先,祭祀天地。因为两个人的结合,并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还关系到整个家风的承传,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所以祭祀祖先,祭祀天地。平时的时候,都是儿子给父亲敬酒,因为中国人特别讲究父慈子孝,儿子对父亲非常地恭敬,非常地孝顺,所以平时都是儿子给父亲敬酒。但是在这一天他成亲,要去迎亲的时候,他要接受父亲的敬酒。所以你看这个孩子,平时都是给父亲毕恭毕敬地敬酒,突然这一天改了,他的父亲要给他敬酒,我们想一想他是什么感受呢?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责任很重,这个事情很严肃。

他到了新娘的家里,岳父岳母就非常郑重地,亲手把女儿交在他的手上,意思是说从此以后,我这女儿一生的幸福就托付给你了,你要把她照顾好。新郎要带着新娘跪拜岳父岳母,感恩他们为自己培养了一个贤内助。

新娘就被安排坐上了花轿,在她坐定花轿之后,一定要做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呢?就是把她的香扇从轿子的窗口给扔出去,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因为平时这个孩子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备受父母的关爱,所以娇里娇气的,小姐习气很重。比如说天气热了,还要拿扇子扇一扇,说这个天气好热呀,娇里娇气的小姐习气挺严重的。但是今天你要去为人妻为人母了,就需要把这些娇里娇气的小姐习气,随着这一把香扇给它扔出去,那些坏脾气坏毛病,也随着这一把香扇给扔出去了。

那么新娘被娶到了公公婆婆的家里,公公婆婆本来是在主人的位置上的,他就从主人的位置退了下来,自己退到了客人的位置上,而把儿媳妇从主人的位置上迎了上来。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此以后,我们这个家的幸福就托付给你了。你要上孝公婆,中和妯娌,辅助丈夫,下教育好儿女,这一个职责也是无比地重大,那得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把它承担好。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就象征着女子,女子她的德行越深厚,她越有德行,越能忍辱负重,这个家庭越能够经营得好,这一家才越能和乐幸福,所以女子也就感觉到了自己责任很重。

两个人要喝交杯酒了,这个交杯酒也一定会喝得终生不忘。交杯酒是拿一个葫芦瓜一切两半,一人一半,这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提醒夫妻双方,本来是一体的,不分彼此。从这里我们就看中国古人的观念,不像我们现在的,所谓的西方的一些先进的观念,什么观念呢?说这两个夫妻结合了,要去结婚之前,还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旦以后两个人离婚了,过不下去了,不要因为财产的纷争,再起了诉讼吵到法庭去,为了防患于未然,就进行了婚前财产公证。我们认为这个理念很先进,很多的年轻人也纷纷地想效仿。但是我们想一想,这两个人还没有去结婚,就想到了以后可能会离婚,这个婚姻能够经营得好吗?所以大家去调查一下,凡是进行过婚前财产公证的夫妻,看看以后的结果,会不会很好很幸福。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心想事成,就是你总是有什么想法,最后怎么样呢?这个事情果然就发生了。

那么中国人在结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两个人本身是一体的,不分彼此。这个葫芦瓜里边的酒是甜的,葫芦瓜的丝是苦的,两个人把交杯酒一喝,就意味着从此以后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互相呵护,白头偕老,共度一生了。所以我们从这个礼上就可以看到,整个的婚礼过程,无不是引起一个人的责任感,培养起一个人对婚姻的正确认识。所以你看这个婚姻,是顺着人情来进行的,因为婚礼是人生中最大的,最重要的场合,大家都很重视,所以要很隆重,隆重并不是奢侈浪费,打打闹闹,嬉戏。然后两个人就去入洞房了。

婚礼,它也要给人以教育的作用,培养起一个人正确的知见,这就叫因其情,而节之以礼;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也就是说要顺着人的有喜好,有好恶,有喜怒,有哀乐的这种情绪,但是怎么样呢?让他要喜好正确的方面,比如说好德行,好礼义,为了这样引导人们,古代人也从礼法制度上加以引导。比如说大家都喜欢权势,喜欢地位,喜欢当官,那怎么样呢?喜欢当官,要有德行做前提。所以在汉代的时候,我们就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和廉的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作为官吏的候补,由国家来培养他。这样的人以后考中了秀才,考中了举人,考中了进士,可以到地方去做官。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是孝廉,能够孝敬父母,廉洁不贪。所以你不是喜好当官吗?那就要顺着你的喜好去引导你,怎么样才能当官呢,必须有孝廉的品质才能当官。所以中国古代还有这样一个制度,就是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予。爵就是爵位,领导的位置,没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他领导的位置,这就叫爵非德不授。禄就是我们所拿的俸禄,拿的工资,拿的奖金,这个都叫禄。禄非功不予,如果你没有功劳,就不给你过多的奖金,也就是你的俸禄你的工资你的奖金,都是你对国家,或者对单位对企业的功劳来给确定的。这两条标准确立之后,没有德行的人,或者德行浅的人,就不敢以自己微小的德行,去接受那一个大的位置,也不敢因为自己有微小的功劳,就接受很重的俸禄。

那我们看举孝廉,谁负责举孝廉呢?当然是这个地方官员负责。这个地方官员他也很可能把自己喜欢的人,给他送礼的人,贿赂他的人,自己的亲朋好友举荐出来了,当成国家培养的后继人才了,那怎么办呢?还有一个制度来加以引导,那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也就说你推荐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对国家有功劳的,有贡献的,那你这个推荐的人,受到最高的赏赐。如果你推荐的人,做出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一追问是你推荐的,你也要跟着受连带的处罚。如果你手底下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但是你或者没有识人之明,或者嫉贤妒能不予举荐,如果被国家发现了,也给以最高的惩罚。所以这些礼法制度一设立,它是顺着人的欲望来设立的,为什么呢?人喜欢当官呀,人都喜欢官位越大越好,拿的工资奖金越多越好,这是顺着人的欲望,但是制之以义。你符合道义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就给你奖赏,给以提拔,给以重用。你不符合的,那对不起,那就不能够提拔,甚至还会受到惩罚。所以这些制度一设立起来,就引导人们,愿意去做有德行的事,愿意成长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在《孟子》上有这样一句话,叫“爵一,齿一,德一”。就是让我们尊敬那个有爵位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领导者。尊敬那些有德行的人,还要尊敬那个上了年纪的人,很多人看了这句话就说,你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讲官本位,他为什么对这个有爵位的领导者这么尊敬呢?在古代的时候,正是因为你要有德行,你才能够有爵位,有领导的位置。所以人们看到你的爵位的高低,就知道你德行的深浅,他这个官位他的爵位和他的德行是成正比的。所以官本位没有任何的问题,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现在人们痛恨官本位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选拔人才的时候,没有真正地做到把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到领导位置上,可能是看他和领导关系的远近、亲疏,是不是给领导送礼等等这些方面来选拔人才了。这个人他德行不够,还居于领导的位置,做出了很多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事,所以人们才是非常地痛恨。所以这告诉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你要把它学得彻底,不能够看到我们现在社会出现的问题,就把它归罪于传统文化,其实恰恰相反,那是没有真正把传统文化学好所导致的。

下面接着讲,“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这个义理非常地简单,虽然非常地简单,但是却很完备。比如说我们中国传统的道德,也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我们用五个字就给概括清楚了,那就是仁、义、礼、智、信。你看就五个字,概括得简单,所以易记易理解,也容易在社会上推行。但是这五个字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里边的义理却非常地深远,而且很完备。

我们看这个仁字,既包括了孝敬父母,亲亲,也包括了仁爱百姓,仁民,也包括了爱物,对万物都有仁爱之心。所以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全都是仁的含义。那么怎么样去行仁呢?你看孔老夫子就说,要做到仁,就要有忠恕之心,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行仁之方。那么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从哪里做起呢?亲亲而仁民,说明是从孝敬父母来做起。所以孔老夫子又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你看这一个仁字,你要把它展开来讲,那个义理非常的丰富,非常的完备,所以在《论语》中,这个仁字就出现了很多次。仁义礼智信,每一个字都很简单,但是它的义理,都非常地丰富而完备。

礼易而法,礼设置得很简易,就是很容易去遵守,法就是效法的意思。礼很简单很简易,不是很繁杂,也容易效法,而一旦你效法了,就会对你的德行有所提升,培养起你的同情心,谦卑有礼的心。比如说,在古代的礼上,就有这样一条规定,现在有权有势的人,他都会坐着宝马、奔驰豪华轿车,古代也有有权有势的人,他们坐的是什么呢?他们坐的是高头大马拉的马车。当你坐着高头大马拉的马车,要进入一个城市的时候,你就要把这个马车的速度给它放缓,不能够横冲直撞,还要看到过往的行人。你把这一个礼做出来了,人家就称赞你,说这个人是贵族。什么叫贵族呢?就是不仅有权有势,又懂得礼的人才称为贵族。所以有人说三代才能够培养出一个贵族,那是因为他学了礼。如果你不仅不会把车速放缓,比如说现在的人,开着宝马、奔驰,不仅不会给那些开着桑塔纳的,骑自行车的,过往的行人让路,反而看着他们就把自己的喇叭按得啪啪地响,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开的是宝马、奔驰,那么这样的人就被誉为暴发户。那我们想一想,哪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喜欢别人叫自己暴发户呢?

我们看现在很多有钱人,学历不高,受的教育很少,生怕人家说他没文化,所以怎么样呢?要学一些圣贤语录,把《论语》引用几句,把《菜根谭》引用几句,把《大学》引用几句,把《诗经》引用几句,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懂得这些东西,生怕人家说他没文化。所以没有人希望被叫暴发户的,那怎么样呢?那你就要做出礼,符合礼的行为。所以你开着宝马、奔驰,看着有人骑自行车,有人担着担子在太阳底下前行,你要主动给他们让路,让他们先走。你看你这样行为一做出来,别人会怎么看你呢?别人对你非常地尊敬,你看这个人这么有钱有势,还给我让路,他真是一个有礼的贵族。那我们把这一个行为做出来了,我们突然觉得,这个行为是应该的,你看,在大热天下面,人家担着担子艰苦地前行,而我坐在宝马车里,还吹着空调,我给人家让路,不是应该的吗?而我们把这个行为一做出来,我们谦虚的心,同情的心,也就被培养出来了。所以你看这个礼非常地简单吧,虽然只是一个让路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也容易效法,也容易做到,但是你做到之后,就会培养你正确的道德感。所以这个礼,它非常地简易,它容易效法。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学习《弟子规》,为什么要提倡学习《弟子规》呢?《弟子规》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最简单的礼,最起码的为人处事的标准,有人把它比喻作人生的交通规则。换一句话说,你做人不能够力行《弟子规》,做不到《弟子规》上的要求,那这个人都不称其为人了,做人都失去了资格。那么这个《弟子规》,很多人说那是教小孩子的,太简单了,我们要学复杂一点的。你看它很简单,是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话,一百一十三件事,但是如果你把这一千零八十个字,字字落实在生活之中,你和人相处就不会出现摩擦,不会出现矛盾冲突,也没有障碍了。

所以这个礼它很简易,还容易效法,但是你做了之后,就有很大的好处。所以中国古人做学问的态度,都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什么是这种态度呢?因为圣贤人他把这些道理讲出来,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谈玄说妙,说你看我讲的你都不懂,所以怎么样呢?我很有学问,你都比不上我。西方人做学问的态度是恰恰相反,他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本来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他越说越复杂,越说人越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怎样做才能有效果。比如说我们看现在大家都在讲执行力,如果您拿到西方人写的第一本关于执行力的书,看完一遍,好像还知道执行力是什么,但是你再看了第二本、第三本关于执行力的翻译著作,你越看越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获得执行力了,因为西方人都是采取分析的方式。比如说你要知道执行力是什么?他首先给你下一个定义,而在这个定义之中,你又会遇到很多不熟悉的概念、术语,你要知道执行力是什么,你首先得把这些术语弄清楚,而这个术语要明白什么意思,又要知道一连串的术语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个问题简单,但是它越说就越复杂了。

但是我们只要打开《弟子规》,我们翻开入则孝,前面有四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把前面的父母给它稍微换一下,换成老板,换成领导,我们再读一遍,“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领导教,须敬听,领导责,须顺承”。同样老板也是如此“老板呼,应勿缓,老板命,行勿懒,老板教,须敬听,老板责,须顺承”。那这不就是执行力吗?还有什么会比这更高的执行力呢?那你希望你的员工,是以儿女对待父母的态度来对待老板,对待领导,那你将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员工呢?应该以父母关爱儿女的心去关爱员工,所以这个方法也就出来了。所以你对待员工要有君亲师的意识,不仅仅当他的领导管理他,还要当他的父母、亲人,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员工,还要当他的老师,也是教导他做人的准则。当然这个师是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正己化人,身教胜于言教,也就是你需要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个才能够让属下信服。

所以我们看现在的老师经常说,我这个学生怎么说也说不好,很多的家长说,我这个儿子怎么说也说不听,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于家长老师没有起到君亲师的作用,把教育变成了说教,只是用言语去说他,自己都没有做出来,所以逆反心理就产生了。所以我们说没有执行力,原因也是因为做领导的没有起到君亲师的作用。

所以你看大道至简,礼很简易,容易效法。中国古人也告诉我们,学礼要追求根本,不要仅仅去学一些形式。比如说在《论语》上孔老夫子就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说这个礼与其搞得很奢华,很奢侈浪费,不如节俭;而这个丧礼之中,与其你搞得很和易,面面俱到,不如从内心表达出对死者的哀伤。所以这些都是告诉我们,回到礼的根本,而不是仅仅去搞形式。现在比如说有一些大的场合,像奥运会的开幕式等等,搞得非常地隆重,非常地浪费,很多人说你看这都是传统文化的结果,太浪费了,这个恰恰是违背了传统文化的教诲。孔老夫子早就告诉我们了:“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你搞得很奢华,很铺张很浪费,宁愿节俭,只要表现出我们对人的恭敬,这就足够了。所以我们看了这个礼,古代的人的设置,是非常地有学问的。比如说在《礼记》上就告诉我们,祭礼不能够太频繁,为什么呢?如果频繁次数太多,人们就会对它粗心大意,就会觉得很烦;祭礼也不能够太稀疏,如果太稀疏了,好长时间也没有一次,人们就会疏忽了它,就会把祭祀祖先的事给忘记了,生不起对祖先的敬意。所以要恰如其分,设置得合情合理,才容易让人去遵守。所以它都是离人情不远,所以人民才愿意跟从它,而且也是非常迅速地就遵从它,非常容易地来遵从礼的要求。这一句话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下一句话:

“智如原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檠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欲观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佐左右所任使,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群书治要·韩诗外传》

我们先看一看这些字句,“智如原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这个原泉,原和源流的源是相通的,也就是有源之水的意思。他的智慧,就像有源头的水一样,不枯竭;行可以为表仪者,表仪就是表率、仪范的意思,就是他的行为可以作为众人表率的人,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人之师,像孔子、周公这样的人,都可以称为人师。

“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檠者,人友也”,他的智慧可以砥砺人,他的行为可以辅助矫正人,檠就是矫正弓弩的器具,也就说你有了过失,他可以帮助你改正,这样的人被称为人友,人之友,人的朋友。

“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据法守职就是奉公守法,他忠于职守,不敢违犯法律,不敢做那些触犯法律的事,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之吏,就是官吏。

“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这个隶是奴隶的隶。就说在人面前一味地投合人的心意,别人一叫他,他连声应诺,这样的人被称为人之奴隶。

故上主以人师为佐,上主就是上等的有道明君,他是以师作为自己的辅佐;中主以友为佐,中等的君主就是中等才德的君主,他是以友作为自己的辅佐;下主以吏为佐,下等的君主是以官吏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辅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导致国家危亡的君主,是以奴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辅佐。

“欲观其亡,必由其下”,如果你想看一看这个国家是否会灭亡,你只要看这个君主所使用的人才就知道了。“故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因此有同样视力的人,可以互相发现;有同样听力的人,可以互相地倾听;有志趣相同的人,才会互相跟从。这也就是我们《易经》上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有相同志趣的人,不可能聚到一起,即使聚到一起也不会很长时间。所以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才会感召什么样的人来到你的身边。

后面说“非贤者莫能用贤”,你不是一个贤人,你就不可能识别任用贤德的人。这个贤者,我们根据后面的话来看,它是指君主所任用的,左右辅佐的大臣,也就是选拔人才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事部的,组织部的负责人。如果这些人不是贤德的人,他就不可能选拔任用那个贤德的人。“故辅佐左右所任使,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所以君主左右的辅佐大臣,你任用的是什么样的人,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这个是存亡的关键,这也是得失的重要的方面。这个机就是关键的意思,要也是关键的意思。可无慎乎,怎么能够不谨慎呢?这一段话就是提醒君主,首先要尊重那些人之师,哪些人可以做人之师呢?就是他的智慧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他的行为可以做社会大众的表率,这些人是历代圣王所尊重的,也是他们所任用的。所以中国古人对于这样的人,像刘备对诸葛亮是三顾茅庐都要去请他出山来协助他,这也告诉我们这一类人,他有德行有学问,他出来做官又不是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你要靠竞争的方式是选拔不到这一类人才的。那我们看到现在的选拔领导,都是采取了竞争上岗的方式,我们想一想这些人你请他出来,他都不愿意出来,他还愿意出来跟人竞争吗?有德行的人绝对做不出这样的事,所以他都是让,把什么都让给别人,君子无所争。所以我们要想选拔这一等人,你要三顾茅庐,求贤若渴,非常恭敬地以礼相待,人家看你非常地有诚意,才会出来辅佐。除了古代的圣王,非常尊敬老师之外,他也非常地愿意任用贤人,尊敬是一方面,如果尊敬了他,对他很有礼貌,但是你不任用他,不听他的话, 那也起不到效果,所以任用的一定是贤德之人。

那么还要什么呢?还要远离小人。《韩非子》就告诉我们说“亲君子,远小人”,这个国家才能昌盛;“亲小人,远君子”你这个事业就会败亡。那么哪些人是小人呢?《韩非子》上也告诉我们怎么样辨别小人,这个和这里边所说的人之隶,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一呼再诺,你一叫他,他连声答应,而且怎么样呢?而且还会对君主、领导谄媚巴结,阿谀奉承的,这样的人就叫人之隶,这就叫小人。所以韩非子就说,他说凡奸臣者,皆欲顺人主之心也,凡是奸臣小人都愿意顺着君主领导者的心思去做,以取得领导者对他的宠信。所以领导者有什么喜欢的,他一定跟着赞叹说什么好;领导者有什么厌恶的,他一定跟着毁谤说什么不好,他说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点。那我们看一看我们现在领导者所任用的,是人之师呢还是人之友呢,还是人之吏,还是人之奴隶呢?如果我们任用的都是阿谀奉承,一呼再诺的人之奴隶,那我们这个事业就很难不败亡了。《群书治要》上有很多这方面的典故,就是观察一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所任用的人,他就知道这个人以后的前途如何。

在《尚书》上还记载着古代的圣王,文武周公的时候,他们特别重视选拔左右侍奉他们的人,即使是连他们的侍御仆从,侍御仆从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他身边驾车的司机,还有给他做饭的,还有保姆,还有秘书,这些他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无不是正人君子。这些人的职责是什么呢?可不是说一呼再诺,他们要监督君主的一言一行,指正他们行为举止上的过失,他们负责有监督的责任。在古代还专门设立了太仆正这一个官职,太仆正是干什么的呢?他专门负责教导君主左右的这些亲近、侍御仆从,怎么样完成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那就是说在他们上岗之前都要接受道德教育,培养成正人君子,这样的人在君主的左右才不会坏事。所以我们从这里也看到了,古人对于自己身边左右的人是非常地重视,任用也非常地小心。

在《墨子》上还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很多的领导者王公大臣,他并不重视任用贤才,特别是在对待治理国家这件事上,不知道如何地重视贤才。他说如果你有一个病马不能够医治,这个马病了,你一定会找一个好的兽医把它医治好;如果你想做一个衣服,你一定会找一个好的裁缝,把布料交给他,让他来裁制衣服;如果你有一个弓破败了,坏了,你也一定会找一个好的修理弓箭的人,帮你把这个弓修好;如果你有一个牛羊不知道怎么屠宰,你也一定会找一个好的屠夫,把这个牛羊交给他,让他来屠宰。所以在这些方面,这些王公大臣们还懂得任用贤才,不会因为这个人和你关系亲近,长得相貌美好还有钱,你就把这个事情交给他来做。但是在治理国家这件事上,却没有这种慎重的态度,不知道去选用贤才,往往把这个国家的重要位置,给了这些相貌美好的人,无故富裕起来的人,还有自己亲近喜欢的人。所以你看,从这件事上就看出王公大臣们,他更看重这些牛马、衣服还有危弓等等,而不看重自己的国家。这些人任用不当,就会丧失政权,会被人家推翻了,怎么能够不谨慎呢?这个形容非常地恰当,让我们知道任用什么样的人是最关键的。

在管仲论相这个故事中,也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你看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时候,他的国家治理得非常好,称为春秋五霸之首,国力十分地强盛。但是管仲过世之后,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告,任用了易牙、竖刁、开方这些人,最后怎么样呢?最后自己死了很多天,都没有人给他收尸,尸体都腐烂了。那么之所以落得这个结果,就是这里边所说的,在左右辅佐自己的大臣的委任,导致了他是存是亡,是得是失,这是不能够不谨慎的。这是我们学的这一段。下一段

“昔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者,非目能见乎千里之前,非耳能闻乎万里之外,以己之度度之也,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欲衣食焉,亦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欲安逸焉,亦知天下之欲安逸也;己有好恶焉,亦知天下之有好恶也。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者也。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饥渴苦血气,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大害不除,未可敢御也。四体不掩,则鲜仁人;五藏空虚,则无立士。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乃可御以礼矣。”——《群书治要·韩诗外传》

这一段我们也一句一句地来看一下。“昔者不出户而知天下”,就是不出门就知道天下的事;不窥牖,牖就是窗户的意思,不用从窗户往外看,就能知道天道,天道就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以前这个人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不用从窗户往外看,就能够通晓天道的,“非目能见乎千里之前,非耳能闻乎万里之外”,并不是因为他的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他的耳朵能闻到万里之外,那是什么原因呢?“以己之度度之也”,而是用自己的尺度来推测的,“以己之情量之也”,而是以自己的情感来衡量的。

下面就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己欲衣食焉,亦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如果自己喜欢吃喜欢穿,自己饿了就要想到吃饭,冷了就会喜欢穿衣,那就知道天下人也是如此,也是喜欢吃饭穿衣的;“己欲安逸焉,亦知天下之欲安逸也”,自己喜欢过上安逸的生活,那也就知道天下人也会喜欢安逸的生活;“己有好恶焉,亦知天下之有好恶也”,自己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也知道天下人他们也有同样的喜欢和厌恶;“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者也”,以上这三点就是圣王之所以能够不降席,就是不从席子上走下来,就能够匡天下,匡就是匡正、挽救的意思,这个圣王之所以能够不从席子上走下来,就能够匡正挽救天下,就是因为他能够以己之度度人,以己之情量人。“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君子他的治国之道,不过就是能够行忠恕而已。像《论语》上孔老夫子的弟子来问他,向他请教,孔老夫子就说,他的道一以贯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忠恕之道。这个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是从正面来说,就是我喜欢的,我想要达到的,我想要成立的,也希望天下的人来达到。那么后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反面来说的,那就是我不想的,也不能够把它施加给别人。这两点就是君子的治国之道。那么忠恕之道很多地方都有论述。比如说在《大学》上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大学》

这些都是忠恕之道的表现。就是你厌恶上级的领导,他很傲慢,对我呼来唤去地指使,我不喜欢,那你就不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你的下属,对他没有礼貌不尊敬,对他呼来唤去的;你厌恶下属的,比如说你不喜欢下属没有执行力,你告诉他一件事,三番五次还要提醒他,他都还没有做到,你不喜欢下属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那你也不能够这样地来对待你的上级;你对前面的人,“所恶于前,毋以先后”,就说你对于你前面的人,处事态度你不满意,比如说他做这件事都没有跟你交代好,有很多事情都没有弄清楚,留了一摊子烂摊子,这是你不喜欢的,那你以后交接给后边的人工作的时候,你也不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所恶于后,毋以从前”,那你不希望后面的人怎么对你,你就不能够怎么样对待你的前面的人。比如说有的领导一退休,结果很多人就忘恩负义了,再也不去看他,见面连打个招呼都不会了。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下属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你的,那你对待你以前退休的领导,那些长上就应该恭敬,这些都是忠恕之道的表现。

《孔子家语》上也说,君子有三恕,有父母亲不能够孝顺,有儿女希望他们能够孝顺我,这个就不是恕道了;有领导、君主不能侍奉得好,不能够尽忠竭志,领导对他都不满意,那有属下还求他们特别地听话,说话他们都能够照办,这也不是恕道了;还有,有兄长不能够恭敬,而有弟弟妹妹还求他们恭敬我,友爱我,这也不是恕道了。所以这个忠恕之道就是让人处处能够反省自己,当一个结果出现的时候,那都不是偶然的,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种下了这样的因,那都是有原因的。那么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圣王之所以能够不走下座席,就可以匡正挽救天下,就是因为他行了忠恕之道。

后面接着讲:“夫饥渴苦血气,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饥渴会伤害人的血气,寒暑也会让人的肌肤受苦,饥渴寒暑这四者都是民之大害,人民最忧患的事,人民的大祸害。“大害不除,未可敢御也”,如果这四种就是饥渴寒暑,都没有给人民除去,就不敢说治理天下,就未可敢御也,就不敢说可以把百姓治理好,御就是治理的意思。

“四体不掩,则鲜仁人,五藏空虚,则无立士,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乃可御以礼矣”,如果百姓四肢、四体,都不能够掩盖,就是说都没有衣服穿,衣不蔽体,那社会上就很少有仁人了,就是有仁德心的人,鲜就是很少的意思。五藏空虚,这个藏就是五脏六腑的脏,和这个藏是相通的,五藏空虚就是肌肠辘辘,没有食物来充饥,那就没有立士,立士就是有德行的士人了。“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乃可御以礼矣”,如果让老百姓在内不缺乏粮食,在外又不担心严寒,有衣可穿,有饭可吃,才可以以礼来引导他们,治理他们。

那么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想教育百姓知礼义的前提,就是要让百姓能吃得饱,穿得暖,这个就是《管子》上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就是孔老夫子在《论语》上所说的富之、教之。其实我们看,古代的这些圣贤人治理国家,确实是顺着人情去治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吃饭都吃不饱,穿衣服都穿不暖,整天挨冻挨饿的,你还给他讲道德,明礼义,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学。所以你要想对百姓施以伦理道德的教育,首先要怎么样呢?要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富之。所以儒家也从来没有让人们饿着肚子,去接受伦理道德教育。比如说在《孟子》上就有这样一段话:“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

就说在现在规定的田产制度,上不能让人去赡养父母,下不能让人们去养活妻子孩子,在年头好的时候,人民都奔波辛苦,到年头不好的时候,遇到了水旱灾害,就免不了被冻死被饿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救死还来不及,从死里逃生还来不及,谁还有功夫给你讲道德、明礼义呢?这一句话就是孟子说的。所以儒家从来都认为要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让百姓衣食无忧,解决温饱。但是儒家也同时看到,如果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而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那也同样问题严重。所以《孟子》上就说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人们不知道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这个时候怎么样呢?人就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所以孟子也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几希,什么意思呢?是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很小很小一点,这个叫几希。这个很少一点是什么呢?这个很少一点,就是人懂得礼,懂得义,他知道用礼义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所以这个很少一点,人把它保留下来了,而动物就把它给丧失了,所以讲礼义也正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所以在《礼记》上就有这样一句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记》

就说你看鹦鹉善于学舌,能够学人讲话,它虽然能够讲话,不也不过是一只飞鸟而已吗?猩猩有的时候智力很高,也会学人讲话,虽然它能够讲话,也是不离禽兽之身,它还是一个畜牲。现在的人,今人而无礼,现在的人不懂得用礼来节制自己的行为了欲望了,虽然能够讲话,不也堕落成会讲话的衣冠禽兽了吗?所以我们看了这句话,确实感触也很多,也就说我们现在缺少了伦理道德,礼仪的规范,结果怎么样呢?人确实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所以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的时候,我们就不禁要问,人和禽兽的区分究竟在哪里?所以人要有知耻之心,懂得要去学习道德,明礼义,真正做一个和禽兽区别的君子人。这就是这一段话大概的意思。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蓝有青,而丝假之青于蓝;地有黄,而丝假之黄于地;蓝青地黄,犹可假也,仁义之士,可不假乎哉!东海之鱼,名曰鲽,比目而行;北方有兽,名曰娄,更食更候;南方有鸟,名曰鹣,比翼而飞。夫鸟兽鱼犹知假,而况万乘之主乎,而独不知比假天下之英雄俊士,与之为伍,则岂不痛哉!故曰:“以明扶明,则升于天;以明扶暗,则归其人;两瞽相扶,不触墙木,不陷井阱,则其幸也。”——《群书治要·韩诗外传》

这一段话呢,我们看一看什么意思。说蓝有青,而丝假之青于蓝,这个蓝草里面有青色的色素,这个丝凭借着这个色素,把它染上之后,它的这个丝的青色,会比这个蓝还更加地青;地有黄,而丝假之黄于地,黄土里边含有黄色的色素,你从黄土里提取的黄色染料染成的丝,那比黄土还黄,这个颜色就更黄;蓝青地黄,犹可假也,就说蓝草中的青,还有黄土地的黄,都可以凭借,凭借着这个,就可以使你染的丝更加地青,更加地黄。仁义之士,可不假乎哉!假就是凭借、依靠的意思,那么有这些仁义之士,难道就不懂得去依靠吗?意思是说,一定要依靠仁义之士来治理国家,为什么要依靠仁义之士呢?仁义之士,有学问有智慧有德行,他能够成为百姓的师表,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能够为百姓所效法、信服。因为我们在《说文解字》上看,说这个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就是上面怎么做,下面跟着怎么效仿,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所以要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得有仁义之士来进行。

如果进行道德教育的人,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自己做的和自己所宣讲的不相符合,那么久而久之,就让人们丧失了对道德教育的信心。所以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让人信服,就是因为领导者在讲话的时候,讲得慷慨激昂,说我们一定要把反腐败作为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事情来抓,结果怎么样呢?过了没几天,这个讲话的领导者因为贪污腐败被抓了起来。当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时候,就让人们丧失了道德教育的信心。换言之,你想让这个道德教育有效果,必须请那些仁义之士来宣讲,他能够把自己所讲的,一一地落实在生活之中。我们看在历史上,孔老夫子的教学很有成就,他仅仅教了几年学,但是他没有权势,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三千弟子七十二个贤人,跟着他不离不弃,走到哪里就追随到哪里,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孔老夫子他把自己所宣讲的,一一地落实在生活之中,表现出来的就像他的弟子说的是温良恭俭让,所以他的弟子对他特别地信服。如果我们能够请这样的人出来宣讲,那是一呼百应,上行下效,这个道德教育才有效果。

在前几年,在安徽省庐江县的汤池镇,有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为什么来到这个小镇呢?因为他们要建一个传统文化中心,想构建一个和谐汤池示范镇,给全国做一个榜样。但是他们来到这个小镇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镇的很多居民都不太讲究卫生,垃圾扔了一大街,影响了市容,也影响了交通。看到这种情形,这些老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自己穿上了“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从我镇做起,从我县做起”这样的马甲,然后就排着队到大街上去捡垃圾。结果捡了一段时间过后,人们再也不好意思把垃圾往地上扔了,为什么呢?人家都说你看人家都在捡,我们还好意思往地上扔垃圾吗?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的商家就主动的提供了一些垃圾箱,让这些过往的行人把垃圾放在里面。

当然他们来到这个小镇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说有一位妇女,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很蛮横,她说你们讲传统文化,那很好啊,传统文化讲团结互助仁爱,我们家的马桶很脏了,能不能帮我去收拾一下呀?结果听了这样的话,这有两位女老师就回到中心,拿了清洁的工具,到了他们家,把他们家的马桶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这件事出来了,邻居就说,你看你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儿太过分了,她自己也很不好意思了,她说我只不过是说一说,不知道人家真的去把它给打扫干净了,她自己也很惭愧。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就看我们是不是把人的善心、良心给引发出来。

所以通过这些老师身体力行地教导,他们学了《弟子规》之后去干嘛呢?入乡入户地把这个孝道表演出来。到这个人的家里照顾老人,孝敬老人。结果这个老人看了就说,他说哎,我就没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所以他们就不懂得孝敬我们,你们对我比我的儿女对我都好,很感动。而这个儿女看了之后,也很惭愧,你看人家对我们的父母都比我们照顾得周到,那么样地耐心,和颜悦色,所以这个儿女的惭愧心也被提起来了。

所以经过了这样一段的教学之后,他们就开始公开办讲座,讲幸福人生,这个讲座一般都是四到五天的课程,有不同的老师来分享。像有蔡老师的家和万事兴,还有靳老师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还有周老师的新世纪健康饮食,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还有李老师的礼貌礼仪的课等等。这些来参加学习的人,经过了四到五天的学习,整个的善心孝心被提起来了,然后他的价值观一下子就转变了。很多人说你们怎么参加了四天的课程,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不是像被洗脑了一样呢?其实不是被洗脑了,而是我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它是符合人情的,它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一面,就是通过提起一个人的孝心,来进行爱心的培养。所以我们去参加了很多论坛,你看讲别的方面都很难打动人,但是你一谈到孝这个字的时候,讲到感人之处,很多人都流下眼泪。所以我们从这里就看到了,仁义之士对于社会风气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可惜的是,这个地方领导,他对这件事不是很重视,最后向上面汇报的时候,也没有如实汇报。国家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做什么,所以这个东西它就被停止活动了。那这一批老师,被马来西亚挖去了。为什么呢?因为马来西亚知道有人弘扬传统文化,立刻就有华人支持。而且他们的教育部长,他们的首相都来参加了他们的开学典礼,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特别地支持,所以我们感觉到这样的事情太遗憾了,本来可以做一个世界和谐示范镇的典范,但是我们没有重用这些仁义之士。怎么样呢?结果被马来西亚请去,在人家的重视之下,传统文化在那里生根发芽了。这一句话,我们学到这里的时候,特别地有感触,说这个仁义之士,可不假乎哉?怎么能够不凭借,不依靠这些仁义之士呢?

下面接着看“东海之鱼,名曰鲽,比目而行”,鲽就是比目鱼的一种,比目鱼它的两个眼同在一侧,或者有的说它只有一个眼,只有一侧有眼,两个鱼相合在一起,才能够在水中游,所以比目鱼有这个特征,它们俩互相借助另一只眼睛,才能够顺利地游。“北方有兽,名曰娄,更食更候”,听说北方有一种兽,名字叫娄,这个娄有什么特点呢?更食更候,更是轮流、交替的意思,候是放哨的意思,就是它们轮流吃食,轮流放哨。“南方有鸟,名曰鹣,比翼而飞”,鹣就是比翼鸟。在《尔雅·释地》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说在南方有一种比翼鸟,不并列在一起就不飞翔,它的名字叫鹣鹣。比目鸟也是一侧有一个眼睛,一侧有一个翅膀,它们两个互相配合在一起,才能够飞翔。

“夫鸟兽鱼犹知假,而况万乘之主乎”,就说你看这个鸟兽鱼都知道互相凭借,互相依靠,更何况是治理一个大国的君主呢?“而独不知比假天下之英雄俊士,与之为伍,则岂不痛哉!”如果这个治理大国的君主都不知道亲近,比就是亲近的意思,假就是依靠的意思。这个大国的国主却不知道亲近、依赖天下的英雄俊士,这个英雄就是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俊士就是指才智杰出的人,不依靠这些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这不是让人痛心的一件事吗?“故曰:以明扶明,则升于天”,如果两个人都是有明亮的眼睛的人,他们两个人互相扶持,结果怎么样呢?则升于天,这就是一个比喻,能够登高致远。“以明扶暗,则归其人”,有一个人有明亮的眼睛,另一个人是个盲人,如果用这个有明亮眼睛和视力的人来扶助这个盲人,就能够把这个人给他送回家,归其人,就是使他回到家里。“两瞽相扶,不触墙木,不陷井阱,则其幸也。”瞽就是瞎眼的人,盲人,如果两个盲人相互扶持,不是触到墙上就是触到木头上,如果不落在水井里或者陷阱里,这就是他的幸运了。这一段论述都是告诉我们,要依靠那些仁义之士,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这一段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今天的课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