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群书治要·孝经》。我们看《诸侯章第三》,这一章是讲述诸侯的孝道。
诸侯贵居民人之上,富有一国,容易滋生傲慢和奢泰之风。因此,应该时时刻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节约费用、谨守法度,这样才能够保全国家,使百姓安和。
我们看经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治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一句一句地来学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治节谨度,满而不溢。”这个“骄”就是骄慢的意思。居上位而不恤其下就是骄。也就是身居高位,但是不体恤下属,不体恤民人,这个就是骄。“危”,《说文》解释:“危,在高而惧也。”就是高高在上而感觉到恐惧、畏惧的意思。“满而不溢”,这个“满”就是充实的意思。“溢”就是奢泰为“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即便身居高位,也没有倾覆的危险。节约费用,谨守法度,那么即使财富充足,也不会奢侈滥用。
我们知道这个“骄”人人都有,特别是富贵之人,更容易骄慢。有钱人看到没钱人便骄傲,因为他不如我;做大官的看不起做小官的。其实如果做小官的人一心为百姓,他就是君子;而做大官的鱼肉百姓,以权谋私也是小人。
现在人经常说“值得骄傲”,这句话就错了。《论语》中记载,孔子说:“富而无骄”。《孝经》中也讲“在上不骄”。《尚书》中也讲:“满招损,谦受益”。《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惟有“谦卦”,六爻皆吉。所以说“值得骄傲”的人都没有念过这些话。因此,对人骄傲,并以此为乐的人,那就不值一提了。
在佛教的《成唯识论·卷六》中说,“云何为骄”?什么才叫做骄?下面下了个定义:“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自己的长处或自己擅长之事,心生执着,从而陶醉骄傲。骄能够障碍不骄,不骄就是谦卑了,生长染污不净之法,这都是骄的作用。
人为什么会有骄傲的心态?在佛教中总结了八种让人产生骄傲的原因,对我们很有启发。
第一就是盛壮骄。因为自己的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而骄傲。这在动物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我们看《动物世界》,对骄傲,特别是盛壮骄就有深刻的了解。很多动物,比如说狮子、老虎等等,都是以体力、暴力称王称霸一方。
第二是种姓交。也就是因为种姓,人种血缘优越而骄傲。比如说有人出生,就生在贵族种姓的家庭,这就是骄傲的本钱。种姓在古印度它是一种地位阶级的象征,古印度的阶级界限非常分明。地位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那就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四个阶级界限分明,不能逾越。虽然现代社会比起古代社会文明进步了很多,但是因为种姓,肤色、性别所造成的等级,在世界各国仍然还存在,而且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也存在。比如说同样是美国公民,但是白种人在黑人面前就显得高人一等。
第三是富骄。因为财富。财物富裕充足而骄傲。古往今来,很多人不择手段去掠取财富,其实就是为了实现富骄梦。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富而不骄傲,这个修养本来就不容易了,但是比起贫而无怨还是容易一些,所以说“易”。很多人财富多了,地位高了,反而更能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这就是“富而无骄”。然而这并不容易,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贫戒怨,富戒骄”的古训。
第四是聪明骄。就是因为自己聪明贤惠而骄傲。人没有知识的时候,就迷惑颠倒、愚痴、不明事理。掌握了一些学问,又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了不起,这叫聪明骄。可见聪明和智慧是不同的。因为智慧是本自具足,越有智慧的人越谦虚,不会骄慢。
第五是色骄。就是因为容貌端正而骄傲。人长得漂亮,身材好,自然会产生骄傲,这也在所难免。
第六是寿命骄。因为寿命长而骄傲,长寿,健康也成了骄傲的资本。
第七,行善骄。因为行善修德而骄傲。行善做好事,帮助他人,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因此而骄傲,甚至在行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起了名利之心,结果就把好事变成了坏事,违背了初衷。
第八种,叫自在娇。也就是因为事情顺心,心情自在而骄傲。比如说学圣贤教诲的人都有心想事成,事事顺遂,吉祥如意的体会。因为修行有一点感受而骄傲,这也会适得其反。
这里所说的八种骄只是概括而言,骄慢带来的实质是痛苦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弟子规》也提醒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我们只是学了一些圣贤典章名句,但是没有用在自己的修身上,反而恃才傲物,这就是大毛病了。
越是有道德学问的人越谦虚,学得越多越傲慢、越自以为是、瞧不起父母尊长,这个学就背道而驰了,越学越越离道远了。这种学问不是圣贤学问,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世智辩聪。这不是真正的智慧。智慧是性德本具。因此有一句话说:“好学近乎智。”为什么近乎智?正是通过好学,向圣人学习,向经典学习,把我们自性中的智慧引发出来。这说明什么?说明智慧是先天本自具足,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但是后天的学习有助于人把蒙蔽智慧的障碍去掉,使得本自具足的智慧得以显发。这个智慧显发之后,自然就会保持谦虚恭敬。
诸侯,他的地位是在万民之上,所以说是“在上”。虽然诸侯高高在上,越是在高的地方,我们知道处境越危险。但是如果他能够敬重在上位的人;又爱护在下位的人,也就是做到不骄。那就能够虽然居于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在《大学》中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个人的地位越高、财富越多、名声越大,越需要有深厚的德行来承载。否则就会怎么样?就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理。
在战国时期,魏公子牟要出远门,穰侯魏冉就去送行。当时魏冉被封于穰这个地方,所以被称为“穰侯贵人”。在临别之际,穰侯就对问魏公子牟说,“你有什么话要提醒我、嘱咐我的吗?” 魏公子牟对穰侯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
魏公子牟在这一段话中勾画出了一个为官者,由官位到权势,由权势到财富,由财富到尊贵,由尊贵到奢侈,由骄奢到犯罪,由犯罪到亡身的运行轨迹。我们看自古以来有多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为官者,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最后滑向了无底深渊,成为了千古罪人。
“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一个人有了官位。虽然权势没有和他相约,但是权势会自然而来,因为做官就有权势。
“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当官就有俸禄,甚至还有人来行贿,慢慢的就富裕了。即使没有人行贿,不收贿赂,国家给他的俸禄也很丰厚,所以说富自至。
“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一个人富裕了就会受人尊重,贵,这个尊贵就会到来。
“贵不与骄奢期,而骄自至。”人在富贵的状况下就很难不骄慢,除非他有很高的警觉。如果自己没有警觉性,却高高在上,又有财富、又受人尊敬,很多人都谄媚他、巴结他、称叹他,这个时候骄傲自大就很容易犯错,狂妄。
“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虽然骄傲没有和罪过相约,但是罪过也不期而至。
“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现在很多为官者就是因为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最后锒铛入狱,被送上了断头台。这都是因为没有谦恭谨慎,慎始慎终的态度所导致的。
诸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委书记、省长。所以《孝经》的这一段话,正是为高官者能够常保富贵的金玉良言。
作为诸侯,除了不骄慢之外,还要做到什么?就是“制节谨度”。费用约俭,谓之“制节”;奉行天子法度,谓之“谨度”。也就是说费用节约俭省,这个称为“制节”。能够谨慎地奉行天子的法度,这个称之为“谨度”。作为诸侯国的国君,拥有一国的财富,可以说是财富充实,这就是“满”。
虽然财富充实,还能够节约俭省费用,谨慎奉行天子的法度,这就是“满而不溢”。这个“溢”就是奢态的意思。“满而不溢”就是虽然财富充实,但是不奢侈放纵。人一富有就容易奢侈浪费,但是不知道奢侈浪费所产生的严重危害。
在《管子》中特别论述了奢靡之害的严重性。他说以前圣君制造车船是为了方便百姓办事,而如今的君主制造车船就不同了。车船的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全都具备了。但是君主仍然向百姓横征暴敛,用彩色刺绣装饰车子,用精致的雕刻装饰船。结果怎么样?女子就放弃了纺织去学习刺绣饰彩。男子就放弃了耕种,学习雕刻。因为没有人再去纺织耕种了,百姓就会受冻挨饿。君主制造车船如此的华美,那么左右亲近的臣子,也都纷纷仿效。百姓饥寒交迫,所以才会去做奸犯科。违法乱纪的事多了,刑罚也会越来越苛刻。刑罚越来越苛刻,百姓受不了,就会出现动乱。所以君主真正想使天下太平,憎恶天下混乱。那么在制造车船的节俭上就不能够不审慎。
而且管子进一步分析,当一个国家有了奢靡浪费的风气,它的花费就会非常多。花费多的结果,“用费则民贫”。花费很多,老百姓就会贫穷,没有钱财。就像现在很多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奢侈的生活方式,他们借债已经借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根源就在于自私自利,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过着奢侈的生活,甚至连子孙后代的利益都不予考虑。
“民贫则奸智生”,一些人已经习惯于过奢侈浪费的生活。因为怎么样,由奢返俭难。没有钱财花就会很难受。那怎么办?就会产生“奸智”的念头。“奸智生则邪巧做”,“邪巧”的做法也就出来了。可见“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奸邪的行为之所以产生,都是因为人们匮乏不足。匮乏不足产生的原因在于有些人过着过分奢侈浪费的生活。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奸邪欺诈的行为,就要从提倡节俭,遏制奢靡之风开始,这是国家和每一个家庭的当务之急。
在《孔子·家语》中也记载着孔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说明当时的国君之所以不能成功的推行礼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像古圣先贤那样厉行节约,反而过着奢侈浪费,荒淫无度的生活。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说请问什么是“大礼”?为什么您一谈到“礼”就那么样的尊崇?孔子回答说:“百姓之所以能够正常生活,都是因为“礼”。“礼”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无法按照一个合适的标准来祭祀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秩序;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的远近亲疏。所以君王对此非常重视,带头恭敬奉行,然后以自己率先做出来的样子来教化百姓,使他们都能顺利而行。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居住的是简易低矮的房屋,穿戴的是节俭的衣服饰物,乘坐的马车也不加雕饰,所用的器物也不是精雕细刻的,饮食不讲求美味,心里没有过分的奢望,使自己与万民百姓有福同享。古代的贤君是这样恭敬行礼的。”
哀公听了之后就问:“当今的君王为什么不能这样去做了?”孔子怎么说,孔子回答说:“当今的君王追求利益、贪得无厌、荒淫无道、奢侈无度、懒惰怠慢、游手好闲,一味的搜刮百姓的钱财,来满足自己的贪心,使百姓抱怨朝廷。违背众人的意愿去征讨政治清明的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任意使用暴虐严酷的刑罚诛杀人民,而不依据正常的法度。从前的君王治理和役使百姓是按着前面的做法去做的,而现在的君王,则是按照后面的做法。可见当今的君王不懂得“修明礼教”了。身居高位者,不能够率先避免奢侈之风,而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是礼教不行的重要原因。”
在《汉书》中说,“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在《汉书》中,他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自周成王、周康王的“成康盛世”以来,已经将近一千岁了、一千年了。想使国家得到大治的人很多。凡是皇帝、在位者,谁不希望国家得到治理?但是太平盛世却不得复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说完这句话之后,他自己回答了,“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这一句话就把太平盛世之所以不能复兴的根本原因给我们指出来了。那就是身居高位者,不能够身体力行古圣先贤的教诲,克服不了自己的私欲,而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这不仅是社会兴衰成败的根源所在,也是个人的荣辱祸福之所托。
正是因为看到了奢靡之风的严重危害,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发出号召,要“反对奢靡之风,厉行节约”。习总书记就曾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中高级领导干部中率先垂范反对奢靡之风,崇尚节俭,这就能够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
下面讲,“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长久的保持富贵。财富充裕而不奢侈挥霍,所以能长久的保持富有。这是因为居于高位却不骄慢,所以才能够长久的保持尊贵。虽然拥有一个国家的财富,但是不奢侈挥霍,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保持富有。
在《群书治要•文子》中说:“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这句话说的非常好。他说一出生就生在有权势的家庭,一出生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这样的子弟如果没有学道,不能够以道作为自己的境鉴,却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很少的。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怎么样避免这“富不过三代”?那些有道德学问的人,都教导子孙舍财不贪,克己利人。比如说,北宋名臣司马光,他就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来告诫子孙要崇尚节俭。他自己在生活方面十分简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这个衣服仅能遮蔽寒冷,食物仅能果腹就可以了。为了让子孙们更加懂得崇尚节俭的重要性。他特别写下了《训俭示康》的家书,告诉儿子,要崇尚节俭,反对奢侈。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康在他父亲的教育之下,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他把这一个家训作为镜子,不断地鞭策自己。后来历任教书郎、著作郎,以俭朴廉洁扬名于世。
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人生信条。把俭、廉、恕、德作为家风传承。时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勤俭、廉洁、宽恕,还要崇尚德行。曾国藩认为“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返俭难于登天”,所以特别告诫家人要养成节俭的美德。
我们在曾国藩家书中也看到,他说看一个家庭、家族能不能兴旺发达,这个家族的子弟有没有前途,就看这家子弟的三桩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家中的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情,就是子弟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虽然这两件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艰苦奋斗,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
曾国藩他虽然做到了四省的总督,相当于我们四个省的省长。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事自己做。为什么?中国古人说:“习劳知感恩。”如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他就不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就不能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生起感恩之心,容易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
第三件事,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因为圣贤书记载的都是天道自然的规律。比如说:“天道亏盈而益谦”;“福善祸淫”;“损有余而补不足”等等。“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也都记载在其中。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家中的子弟常常读圣贤书,就可以受到警戒和提醒,避免这些过失。
曾国藩在家书中还写道:“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他提醒这些晚辈,说京师子弟之所以会变坏,就是因为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骄奢”二字,没有其他的原因,所以你们和弟弟们一定要把这两个字放在心上作为警戒。
他还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凡是出生于世家的子弟、贵族子弟,吃穿用度、饮食起居都要与贫寒的读书人相同,这样才能够成大气。如果沾染上富贵习气,竞奢斗富、骄奢淫逸,这就很难有成就了。为什么?因为人的欲望一打开那是没有止尽的。如果人把心思都用在这些方面,那还哪有心思去求道?他的心就被这些物欲所染污,不可能有成就,甚至还会走向堕落,所以古人说:“欲是深渊。”
他接着说:“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虽然做到了四省总督,权倾一时,但是他不希望子孙做大官,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为什么?因为如果富贵而不学道明理,就容易走向骄奢淫逸的道路,结果惹祸上身,不得善终。
赵匡胤在当皇帝登基当天带着文武百官跪拜他的母亲,感激母亲抚育、教育的恩德,可见他是很有孝心的。所有的臣子也都祝贺皇帝,祝贺他的母亲。但是他的母亲杜太后在整个过程中都面色严肃,臣子们看了之后都觉得很奇怪,母以子贵,儿子当了皇帝,母亲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这么严肃而沉重呢?于是就有大臣向太后请教:“您的儿子当了皇帝,您应该高兴,为何反而面色沉重?”杜太后怎么回答的?她说:“假如他当了皇帝,能为百姓造福,那百姓都会支持他;假如他做了皇帝,就像前面五个朝代的皇帝那样,我希望他不要做皇帝。为什么?因为前面五个朝代的皇帝,做了皇帝之后骄傲奢侈,最后他们的统治被推翻了。不仅如此,他们的子孙都被杀了。假如当皇帝不能为天下万民着想,只顾自己贪图享乐,过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后连做百姓的机会都没有了。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杜太后她很会抓住教育的时机。在皇帝登基,大家满心欢喜前来祝贺的时候,却说出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相信赵匡胤一生都会铭记在心,一生都会按照母亲的教诲来治国理政,这样才不至于迅速的灭亡。
所以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因为古人所读之书乃圣贤之书,读书明理,理得心安,这样才不会走很多的弯路。我们都知道习总书记曾经在给父亲写的拜寿信中这样写到:“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我们看习总书记当总书记之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提倡家风、家道、家教的建设,反对奢靡之风,提倡节俭,这都是读书明理的结果。
再往下看,“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社稷”,根据《白虎通·社稷篇》解释,“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为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没有土地就不能生存,没有谷物就没有食物。土地广阔博大,不可全都礼敬周遍;五谷众多,不能一一祭祀。怎么办呢?就封一块土地作为社,以表示有土;稷,作为五谷之首,把稷树立起来加以祭祀。就用“社”代表土地神,“稷”代表谷神,“社稷”合起来就代表国家。
“民人”,根据皇侃的著书:“‘民’,是广及无知;‘人’,是稍识仁义,即甫始之徒,故曰‘民人’”。“民”,就是广泛的包括了无知蒙昧之辈,而“人”,是指稍识仁、义、礼、智的府吏、史官之类,所以称“民人”,包括了两类人。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富贵不远离自己,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使民人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
如何才能够使富贵不远离自己?如何才能够打破“富不过三代”的恶性循环?在《易经》中,总结了天地自然的规律,说了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常用太极图来表示天道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意味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呢?就会导致变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就会教导子孙舍财不贪,克己利人。能够做到富而不奢,贵而不骄,反而会拿着财富权势去帮助他人,服务国家,贡献社会。财富是越施越多,你利益的人越多,你的位置也就越高。
在《群书治要·中论》中说:“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机”和“杼”,都是古人用以织布的工具,在这里是形容,意思是说职位和权势不应该成为贪图享乐、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的资本,而应该作为建立仁德、施行道义的工具,这样才能够避免身败名裂或者富贵不超过三代的悲剧。
明智之人,越是富裕越谨小慎微,越是拿着钱去做慈善事业,利益社会大众和他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在2008年接受美国BBC电视台《Newsnight》访问的时候就表示:要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也就是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他说:“我们决定不会把财产分给我们的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而且在遗嘱中宣布要拿出98%的财产捐给自己创办的这个基金会,这笔钱主要用于研究艾滋病和疟疾的疫苗,并为世界贫穷国家提供援助。正是因为他有乐善好施的心,所以越施越多,财富不断增长。
在意大利有一本《机会》杂志,他们就想采访一个名人来提升自己杂志的影响力。他们想到了谁?他们想到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了去采访比尔·盖茨,他们就围绕机会这个话题设计了三个问题让他回答,这样他们就可以大做文章了,于是他们就设计了三个问题。
哪三个问题?第一:您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他们认为比尔盖茨一定会回答“机会”。第二:您认为谁不会第二次前来敲门?他们想还是“机会”。第三:您认为现在最需要抓住的是什么?他们想比尔盖茨还是会回答“机会”。这样他们就会大写文章,对这个《机会》杂志就会产生正面的宣传效果。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怎么回答的?他说:第一,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第二,不会第二次前来敲门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初恋。第三,最需要抓住的事是:恕我直言——是行善。他三个问题没有一个回答是“机会”。反而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是孝顺——孝不能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不能等,行善也不能等,最需要抓住机会行善。他能够成为世界首富,那是有原因的。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成功的枝叶花果的时候,我们不要只盯着或者羡慕他是世界首富的结果。《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定要去追究他成为世界首富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学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根能够延伸到哪里,他上面的枝叶花果才能够延伸到哪里。后来这件事出来之后,美国的《生活周刊》在卷首语发表了这样一个感慨,它说:在现实社会里,人们总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机会,最不可能第二次前来敲门的是机会,最需要抓住的是机会。其实这种来自战场和商海里的观念并不适合于生活。
比尔盖茨他成为世界首富,就是因为他德行深厚。虽然他可能没有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他的行为却暗合道妙。他知道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最需要抓住的事是行善。正是因为他的孝心和善行,成就了他世界首富的地位和名声。
孝是性德。不仅在古代适用,不仅仅在中国适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也仍然适用,对于西方人也依然适用。
在《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很多富有远见的成功人士,他们有了财富之后,并没有拿着钱去竞奢斗富、去攀比谁的车子更豪华,谁的别墅更阔绰,而是把钱捐献给了慈善教育事业。他们能够想到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正在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还有很多学生交不起学费。于是把自己富余的财物拿了出来,雪中送炭,救人一命、解人急困。他们所得到的喜悦比一时地挥霍所带来的满足更加真实、更加长久,而且也因为他们这种施舍的行为,越施越多,长久地保持富贵。
身居高位的诸侯,行孝的重点就在于“戒骄”、“戒奢”这两件事。当然要谨守法度也很重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这也是长久保持富贵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下面《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个诗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在明朝吕维祺那里这样解释:“此诗是传孝心法,乃曾子平生着力处”。《论语•泰伯•第八》曰: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临终一息尚存之时,教予弟子,见得此是孔门代代相传的心法。
曾子一生力行孝道。临终的时候,还把弟子叫过来,打开他的被子,看一看他的手足、他的身体,都保持完好,才放心地说:“自此以后,我可以免去没有尽到孝道的担忧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前面讲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他到临终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身体都保存完好,才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曾子在生死关头仍然不忘更换床席,这个典故叫“曾子易箦”,在《礼记•檀弓》中有记载。有一次,鲁国的大夫季孙子为了表达对曾子的敬意,特意送了一个大夫专门用的竹席给曾子。后来曾子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的学生子春来探望他。看到老师卧床不起,听到他的侍童指着曾子的睡席,好奇地问:“这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多么光泽华美呀!”子春听了之后赶紧示意,让侍童不要再说了。为什么?他怕他的老师听到。结果曾子听到后非常吃惊,就说:“这是季孙子赐予我的,我现在坐不起来,无力去更换这张席子。”于是,他就让儿子把这张大夫用的席子给换下去,但是他的儿子却说:“您病情这样严重,身子又不便移动,还是等天亮之后再换吧。”结果曾子对儿子说:“你爱我,还不如这个侍童。”
为什么这么说?曾子下面说的这句话很有味道。他说:“君子之爱人以德,细人之爱人以姑息”。说君子是以道德标准去爱护人,而小人爱人,是只顾其眼前的舒服,所以就无原则地迁就姑息。“我还要这块席子干什么,我能守礼而终也就足够了”。听了他的话,他的儿子只好扶起父亲,换去床席。可是没有等身子躺稳,曾子就去世了。
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曾子一生力行孝道,不敢违礼,战战兢兢。直到临终之前也都能够慎终如始。《诗经·小雅》这句话是说,要戒慎恐惧,小心谨慎,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唯恐坠落;又像踏在薄冰之上,唯恐塌陷。“战战”就是恐惧的样子,“兢兢”就是形容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就像你站在深渊悬崖面前唯恐掉下去,“如履薄冰”就像你踏在很薄的一层冰上,唯恐陷进去。
为什么需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因为我们要和自己的欲望和习气作斗争。人有贪、嗔、痴、慢、疑,喜欢财、色、名、食、睡。而且越是身居高位,越要接受各种诱惑的考验,越是要经得起“糖衣炮弹”的进攻。人越往上走,官做得越高,人越有名声,名声越大,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因为他要过五关斩六将。
这“五关六将”是什么?那就是自己的财、色、名、食、睡,还有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要把这些都能够一一克服,你才能走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承载住很高的名声,否则就会被淘汰了。这个淘汰是自然淘汰,不是别人把你淘汰的,是自己经不住考验而把自己淘汰了。
竞争从来都不是和别人去争,都是和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气去作斗争。比如说有的人懒惰,有的人贪财,有的人好色,还有的人喜欢喝酒,甚至吸毒等等,为什么不能够克服?就是因为战胜自己的习气是最难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大英雄,不是战胜千军万马的人,而是能够战胜自己烦恼习气的人。一个人能够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才是无往而不胜的。但是,越是身居高位,面临的诱惑就越多,要克服的困难也就越多,承受的考验、考试也就越难。如果这些考试都能够关关通过,你才能够顺利毕业,才能够经得起考验。特别是作为诸侯,高高在上,就容易骄慢。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去瞻仰鲁桓公的宗庙时,看到宗庙中有一个欹器,就是一个很容易倾斜溢覆的器皿。孔子看了之后,就问看守宗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具?”看守宗庙的人回答说:“这可能就是叫做宥坐的器物。”孔子说:“我听说过宥坐这种器具。当它里面是空的时候就倾斜,当装水适中的时候就端正,当装满水的时候就倾覆。所以贤明的君主以此来警戒自己,放在座位旁边,叫宥坐。”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来,我们试着往里面装水看一看。”他们就把水灌进容器里,达到容器一半的时候,这个容器就直立起来了。装满了,这个容器就倾覆了。
孔子看了之后非常感叹地说:“在万物之中,哪有一个东西是满而不覆的?”这个时候他的弟子子路上前问道:“想要持满而不倾覆有什么办法吗?”这个弟子问的问题也非常好。孔子回答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攻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他告诉我们,聪明能干又有智慧,就要用愚笨的态度来保持;功盖天下,就要用退让的态度来保持;勇力震撼当世,就要用胆怯的态度来保持;拥有四海的土地财富,就要用谦逊的态度来保持。这就是所说的损之又损之之道,换一句话说就是谦退再谦退、低再低的方法。
爵位、官位越高,代表了责任越大、担子越重。如果不谦虚恭敬、礼贤下士,又骄慢无礼,就会失去人心,没有助缘,自己做什么都很难成功。官越大越需要节俭,不能够奢侈浪费,否则欲望一打开没有底级,就免不了去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搜刮民财、招致民怨。古代的皇帝大臣们都能够学习这些教诲,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特别地小心谨慎,做到了谦恭有礼、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保持富贵。
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先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