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群书治要·孝经》第1集
Video text
《群书治要·孝经》第1集
2020-07-31

诸位同学,大家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群书治要》卷九《孝经》。《孝经》是记载孔子传授弟子曾参孝道的一部经典。相传,是孔子为纲领《六经》而作,这一句话就体现了《孝经》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六经》包括了《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礼》,还有《乐经》。在这里描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比如说大同世界的目标和图景,以及圣人、贤人及君子的不同修养境界等等。

但是从哪里入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达到圣贤境界,达到天下太平的结果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回答,《六经》就不能够落实,就会沦为空中楼阁。所以孔子做《孝经》,目的就是要把《六经》的精要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来,使人们便于去力行。这就像我们研究一个地图,我们研究了从北京到伦敦应该怎么走,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最方便、最快捷。但是如果我们不去走,不去踏出这一步,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地。所以孔子他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我们知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为什么呢?因为《春秋》“一字寓褒贬。”他是通过这种方式把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界限划分得清清楚楚,使乱臣贼子的真面目暴露无遗,无法隐瞒。那么孔子是根据什么来区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呢?孔子所根据的就是天道,就是性德。

《论语》中也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易经》中也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在《礼记》中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礼记·中庸》中也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都说明与天道、与天命相应的,这个就是善。与天道、性德不相应的,那就是恶。

而《孝经》的宗趣是总汇《六经》,综述道德、仁孝,是孔子示范后世的行门,是千经万论的根本,成圣成贤的始基,也是我们修行的入手之处。而且在《孝经》中,集中体现了孔子学问“下学而上达”的特点。什么叫“下学而上达”呢?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体现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如果离开了生活,那就谈不上修行。所以修行就在生活之中,这叫“下学”,就在五伦八德之中。六祖慧能也说过一句话:“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也就是说,就是在处理五伦关系之中来提升我们的心性与修行。而人一出生,就产生了子女和父母的伦理关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怎么样把这一个关系处理好?也就说子女怎么样对父母仁爱、恭敬、感恩、包容、体贴。把这种态度习惯如自然地保持下去。他走上社会就知道如何去关爱、恭敬、感恩、包容、照顾老师,照顾领导,照顾同事。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和父母,就已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懂得付出,走到学校和工作岗位,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的脾气很严重,自我意识很强,那么就不能够和人和谐相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孩子走到哪里和人家相处不到一个星期、一个月,不是自己不喜欢别人了,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也感受不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了。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在家庭里都已经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家教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司马光先生也提醒做父母的:“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也。”而对父母孝顺的孩子,走到哪里也都有随顺的品质,人际关系自然和谐。而对父母逆反的孩子,对领导也容易逆反。喜欢挑剔父母的孩子,也喜欢挑剔老师。和顺的品质没有培养出来,那么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中就会处处碰壁。由此可见,“和顺”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他的成功、他的成就、他的成长是多么得重要。

所以说“心不平则路不平,心不顺则事不顺。”对父母孝顺,得益的是自己,成全的是自己,幸福的还是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讲的是成功之道、幸福之道、成就之道。

就像有一位朋友,他是一个省的一百强的企业家。但是他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修养非常得好,为人非常得和顺。即使是对下属、对司机、对身边最亲近的人,做错了事都从来没有发过火。那么这种和顺的品质从哪里养成的?其实就是从在家对待父母、老人的态度培养出来的。所以一个人有这样的成就,绝对不是偶然的。正是《大学》上所说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那么《孝经》这本书的书名由来,根据《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就是说,这个《孝经》实际上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一种简说。宋朝的邢昺在《孝经注疏》中说:“孝者,侍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可见这个“孝”就是侍奉双亲的意思,是侍奉双亲的名字叫孝。“经”,就是恒常力行的经典。

皇侃在《孝经义疏》中也说:“经者,常也,法也。”又说:“此经为教,任重道远,虽复时移代革,金石可消,而为孝事亲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言孝之为教,使可常而法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经》作为教育任重而道远。虽然又有时代的迁移变革,金石可以消失陨灭,但是尽孝事亲作为恒常的行为却可长存世间而不泯灭。这是讲它的恒常不变。可为百代的规则模范,人生资粮,这是讲它可为效法。那么以上这段,都是讲孝作为教育,是可使恒常效法的。为什么可使恒常效法?因为孝本身就是性德,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一种德能。

我们看“孝”这个字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这个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个“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所以子承老就是孝。看到孝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没有两个。如果你有两个这个观念,孝就已经不存在了。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这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这就是“竖穷三际”。而从横的方面讲,我们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这种友悌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孝悌的教育,就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性德。我们的性德,本来就是无始无终的。这个就是“孝”字所代表的含义。

在明代,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何为而作也。曰:‘为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这个《孝经》,是为什么而做的?他做的目的是什么?做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古圣先贤以孝治天下的这种方法。这一治国理念,之所以为后代,历代帝王所奉行,就是因为它是出自于性德。唐玄宗也曾经亲自为《孝经》作注,并且刻石太学,下诏令天下家家户户都要收藏、读诵、学习、力行《孝经》。那为什么以“孝”就可以治天下呢?我们看到现在天下并不太平,冲突矛盾不断地在升级。那么冲突的根源何在?其实究其根本,世界冲突的根源在于家庭。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在家和父母、兄弟、夫妻相冲突,那么他走上社会,就会与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相冲突。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养成和顺的心性,他不知道用和谐的方式、和睦的方式、和平的方式可以解决矛盾,化解冲突,所以这个也是习惯如自然。当然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本性和习性的冲突。

本性就是一体之仁,我不仅和父母、兄弟、他人,而且和天地万物、自然都是一体的关系,这是我们的本性。但是习性就是我是我、他是他,因为我的自私自利,所以就会和别人产生冲突,从根本上讲就是自利和利他、本性和习性的冲突。

你学习《孝经》是帮助你回归本有的自性,回归一体之仁,它能够化解冲突,能够达致天下太平。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开宗明义章》,开显全经的宗旨,概述先王以孝道教化天下的道理;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种不同阶层的人应该如何落实孝道,也统称为“五孝”;第七章到第九章《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说明明王自身孝道圆满,自然能够教化天下,从而实现社会安定、百姓和乐;第十章《纪孝行章》,叙述的是孝子应该如何奉养双亲;第十一章《五刑章》,它是与《纪孝行章》相配,论述行孝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在家侍奉父母、侍奉双亲;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广要道章》、《广至德章》、《广扬名章》,这三章是进一步阐发第一章《开宗明义章》中的“至德要道”,以及“扬名于后世”的道理;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十五章《谏诤章》指出,君臣、父子之间都有劝谏的道义;《感应章》他讲的是孝子之心对于君臣、父子乃至天、地、人之间都有感应;《事君章》就是论说孝子应该如何事君。最后一章《丧亲章》,阐明父母过世之后,做儿女的应该以哀戚之礼祭祀,以尽其孝。《孝经》篇幅很简短,有一千八百个字左右,但是字字珠玑,可以说是旨趣深远、义理宏深,明王以其治则天下和平。

在《群书治要》中节选的《孝经》除了最后一张《丧亲章》之外,其他章节几乎全部收录。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魏征等人对于《孝经》的重视程度。

下面我们就进入到经文的学习。

首先,我们看第一章《开宗明义章》。这一章是讲《孝经》的纲领,开显了孝的宗旨,阐明孝道的义理。论述了行孝起始于侍奉父母,扩大为为国尽忠,最后实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人生目标。

我们看经文:“仲尼居,曾子侍”。“仲尼居”,这个“仲尼”是孔子的字。“居”,就是闲居。“曾子侍”,曾子根据《史记· 仲尼弟子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通过这一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认为曾子这个人能够通达孝道,就传授他学业,为他作了《孝经》,后来曾子死在了鲁国。

“侍”,根据郑康成的注解,“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曰侍”。 “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

孔子在家闲居安坐,弟子曾参侍坐在侧。我们知道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之中是以孝而著称的,孔子把孝道传给曾子也是有原因的。

关于曾子的孝道,我们看在“二十四孝”之中就记载了一个“啮指心痛”的故事。

有一次曾子外出去砍柴,家里只有母亲在家。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位朋友。曾子他的母亲很有仁慈之心,她不想让朋友白跑一趟。于是在情急之下,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就是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咬破了。因为曾子是一个孝子,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母亲。母亲一咬破手指,他就感觉到心一阵刺痛,就知道母亲在家中有事,于是就马上往回赶。结果怎么样?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安好,就是因为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想让他知道。

这件事说明母子连心,正是因为曾子他心中时时牵挂着母亲,母亲的手指破了,他就能够感受到。有诗赞曰:“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那我们现在人读了这样的故事就觉得很难理解,不可思议,什么原因?因为我们心中没有时时牵挂父母,父母有事,哪怕是把手指头咬断了,而你还无动于衷。这就叫麻木不仁、没有感受。现代人没有这样的体会了,你再读古人的故事,结果感觉怎么样?感觉很难理解。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中常常想着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想着吃喝玩乐,怎么样赚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官位,自己的心不够清净,自然体会不到父母的需要。

有人说我们现在人过着一种忙、盲、茫的人生。

第一个忙,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亡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忙?那就是我们的心已经不觉悟了,已经看不到父母、亲人的需要了。

第二个盲,就是看不见的盲、盲人的盲。比如说在母亲节的时候,有人去采访了很多成功人士,说您认为最好地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么?结果这些人就开始夸夸其谈:“那我要挣很多的钱,让我的母亲住上大房子,坐上豪华轿车。”这些记者又去采访了这些成功人士的母亲,问她们:“您认为儿女最好的孝敬您的方式是什么?”结果没有想到,这些母亲叹了一口气:“唉!我也不希望住什么大房子,坐什么豪华轿车,我只希望我的儿女常回家看看,陪我聊聊天,唠唠家常就够了。”所以你看,因为自己的私利而奔忙,往往看不到父母、亲人真正的需要,就变成了第三个茫,茫然的茫。

现在很多人确实事业很成功,而事业成功的标志就是赚了很多的钱。这个“钱”字左边写作一个“金”字,右边写作“戈戈”,“金戈戈”叫钱。什么意思?如果你为了这个“金”,在赚钱的过程中忘记了父母兄弟的恩义、 朋友的道义、夫妻的情义,不惜拿着两把刀、两把枪为了这个金去互相残杀,这个最后就穷得只剩下钱了。虽然事业获得了成功,确实赚了很多的钱,但是却换得的家人怨声载道,发现自己的周围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他就茫然了,说:“我这么样的努力,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吗?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最后落得了一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结果。

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被五欲六尘、自私自利所蒙蔽,而看不到父母、亲人真正的需要,努力会有结果,但是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如果你努力的方向错了,越努力就会南辕北辙,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从孝子曾参的身上,我们也应该反省自己,是否用心地体会父母家人的需要了?

那我们再往下看:“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这个“子”,最初是对男子的美称,后来称师为“子”,这里是专指孔子。“先王有至德要道”,根据“邢昺”的书,先代圣德之主,这个是“先王”。“至德,谓尽性之美,造其极而无加也。”“要道,谓穷理之至,举其一而该众也。”

什么叫至德?就是圆满的穷尽性德之美,并且能够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境界。什么叫做“要道”?那就是要穷尽至高无上的道理,举其一善就可涵盖众善,通达一理就可以通达众理。为什么可以通达众理?就像我们一个礼堂,有好几个门,我们从一个门进来了,其实也就是等于从其它门都进来了。因为他通达了,无论从哪一个门进来所见到的境界都是一样的。

“以顺天下”,这个“以”就是“用”的意思。“顺”,根据顺治皇帝的解释,“谓顺天下之人心,因其固有而无所强。”这个意思就是说,顺就是顺天下人之心。因为是从人人本具的天性自然出发,所以顺着人心所固有的品质来加以引导教化,而无需半点儿勉强,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个“用”就是因而、因此;“睦”,是亲爱的意思;“上下”,就是“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上上下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极之德、要约之道,以此来调顺天下人心,使得百姓和睦相处,上下之间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

由这句话可以看到,用至高之德来教化人民,用简要之道来感化人民。它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人心和顺。儿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下属对领导都没有逆反心理。而且人们没有怨声载道,百姓因此都相亲相爱。

这个“慕”有相亲相爱的意思。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那我们想一想,连怨恨都没有,那更不会有群众上访之事以及工人罢工、示威游行等社会现象。

为什么古人这么重视孝道?因为能尽孝的,其心和顺。能够孝敬孝顺父母的人,培养起了一种“心和”和“随顺”的品质,所以这个“和顺”两个字就把孝道的精神给表达出来了。这个“顺”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事,而不是一个不好的事。“和顺”,我们都讲顺顺利利,你想做事顺利,你自己的心必须就要和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孝治天下,因为通过孝道可以培养出人们和顺的品质。

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老板资金断流,拿不出工资给员工。西方的员工会怎么样呢?西方的员工就会跳槽,这算好的,还有罢工示威游行,因为你不给我工资,侵犯了我的人权,这还了得。所以就通过这种方式,很极端,来和老板讨价还价,但是这种不理性的举动使企业雪上加霜,很多西方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就纷纷倒闭;但是在这个时候,韩国的员工是怎么做的?他们不仅没有去罢工示威游行,反而把自己平时的积蓄存款都拿了出来,交给了老板说,“老板,这几十年来,我们之所以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都是得益于您对我们的关爱,现在企业遇到了瓶颈,那我们愿意和您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所以这些钱您先拿去用,等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之后再说,不用担心。”

那我们看韩国员工为什么表现得和西方的员工如此的不同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韩国一直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有君仁臣忠的意识,有这种一体的观念。员工知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企业倒闭了,对我们员工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上百家家计、人口也就没有着落了。所以他愿意和老板同舟共济,最后挺过了难关。

我们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很多外国人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的配合,而且顺从政府的命令,而同样的命令,在西方国家就遇到了重重的阻碍?公民会上街示威游行,抗议政府的这些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命令。这种区别让我们从中也要思考一下,什么是“中国之治”?“中国之治”就是把领导与被领导、父与子、老板与员工,当然还包括夫与妻、兄与弟之间的关系,都看成是一体的关系,所以他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这种意识。“中国之治”能够达到的境界就是不忍欺的境界。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不忍心欺骗他们的政府。而这种和顺、这种配合的意识也是来自于孝治的文化,来自于孝道的承传。

我们接着往下看:“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这个参就是曾参的名,这个古人对老师很尊重,自己对老师都要称名,老师也可以直呼其名,避席就是离开坐席起身回答。曾子离开坐席,起身恭敬地回答说,“弟子曾参很愚钝,怎么能够知道这样的至德要道?从“避席”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子对老师是非常恭敬的,不能老师问他问题,还大模大样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所以曾子一听老师问他问题,他赶紧恭恭敬敬地离开坐席,起身回答,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说,“我不够聪明,不通达,怎么能够知道这样的至德要道呢?”正是因为他有这样恭敬的态度,尊师重道,所以才能够传得大道。

我们知道,在《论语》中,孔子也说“参也鲁”,说明曾参确实生性鲁钝,不是很聪颖。我们可以从一个典故中看出这一点:有一次曾子和父亲在一起锄草,本来应该把这个草给锄掉,但是他却偏偏把这个苗给锄掉了。曾子的父亲一看,就非常生气,在盛怒之下,拿着锄头就打了曾子一下。结果曾子毫不回避,被父亲一打就昏在了地上。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怕父亲担心自己一失手打了自己而后悔,为了让父亲安心,他就援琴而歌,弹着琴又唱起了歌儿。意思是说你看我什么事儿都没有,你不用担心。曾子的这个行为被孔子听说了,结果孔子很生气,对其他弟子说:“你们去告诉曾参,从此之后,他就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不要再来见我了。”曾子虽然知道老师对自己很生气,不想再见自己了,甚至还说不要他当自己的学生了。但是他依然很恭敬,还是要去向老师主动请教。他说你看我这样做,我认为自己已经尽到孝道了,但是为什么老师还生气,还说不要我这个学生了?孔子看他态度很恭敬,是一个可教之徒,就这样说,“如果你的父亲一失手,盛怒之下把你给打死了。那么怎么样?别人都会在背后议论他,说父亲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能够打死,真是太没有仁爱之心了。你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孝,而是置父亲于不义之中。”于是他就告诉曾子,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那就是“大杖则走,小杖则受”。如果父亲拿的是很重的锄头来打你,那你赶紧就逃跑,不要让他打到你;如果拿的是小柳条这样很轻的东西,那你就可以接受。那么从这个故事中,也是告诉我们,其实孝并不是一味的顺从父母不义的地方,如果一味的顺从父母,还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这是大不孝。曾参虽然生性鲁钝,不够聪颖,但就是因为他孝顺、恭敬、好学,最后学有所成,成为儒门宗圣。这说明了孝可以开显性德。达到光照四海,无所不通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再看经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说,这个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这里生发的。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爱,而仁爱之心必须要有一个根才能够长养出来,而中国人的伟大之处就是找到了仁爱之心的根本,那就是对父母的孝。我们把对父母的孝心向上提升,关爱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人,这个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给予切实的行动帮助他,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那就是《孟子》上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这种互助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这个大同社会是这样的,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自己的父母亲作为父母亲,也不仅仅把自己的儿女视为儿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年人都能够得到赡养,养老送终,使壮年人都能够为社会国家所用,使幼年人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使鳏寡孤独废疾者,也就是那些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赡养、关爱和帮助,这才是大同社会。

在英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他在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文明历史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提出,能够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因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义忠恕”。“仁义忠恕”这四点做到了,才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化解冲突,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化敌为友”,怎么样才能化敌为友?那就是要靠真诚之心的感化,就像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他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的要置他于死地。但是他并没有怀恨在心。虽然得了天子之位,还常常到原野去号泣,最后他的孝心终于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尧帝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他,这就是告诉我们至诚的孝心,他确实可以达到感通的结果。矛盾之所以不能够化解,原因在哪里?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德未修,感未至”,也就是我们的德行修养不够深厚,所以不能够使他人被感动,被感化。

中国人讲怎么样才能够化解冲突呢?化解冲突、化解矛盾,要用感化、教化的方式,而不是对立、竞争的方式。

中国人又有一句话叫“仁者无敌”,什么意思?并不是说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没有人和他为敌,没有人和他对立,没有人和他过不去。而是说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从内心深处不与任何一个人起对立,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去感化、帮助、提升对方,这样才能够化敌为友。当然这个帮助感化并非是一味地用软弱退让的方式,比如说孩子做错事,你需要打他一顿,骂他一顿,这也是帮助他提升。但是怎么样呢?但是从内心并没有对立之心,你起了对立之心,说明自己修养不够,还有嗔恨之心,还有对立。

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知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可怜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他这样和人家对立,搞得自己也很痛苦,让对方痛苦,是损人不利己,他不知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化解冲突,可以和平共处,可以相亲相爱。我们怎么样帮助他呢?我们也是不和他对立,但是我们要让他懂得教训,去进而帮助他、提升他。所以,我们看到汤恩比先生说:“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句话的提出却非偶然,因为他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孟子也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仁爱之心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那就需要从“亲亲”入手,亲爱你的父母做起,把这种亲爱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百姓,关爱人民,然后又把这种关爱人民的爱心、仁心推而广之,扩大到关爱万事万物之上,这就叫“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古人说“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这就是告诉我们,你要做人,而人之根本就是要有仁心,要宣扬仁慈博爱,让大家都有爱心,必须找到爱的原点,而这个爱的原点是什么?就是孝心。

现在我们也加强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却不能够深入人心,不能够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像我们要建一个道德大厦,这个道德大厦楼很高,我们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理想好不好?当然是很好很高尚的,但是这是道德大厦的第五层,甚至是第六层了,而道德大厦的根基却没有打牢,对父母的孝,对老师的敬,对兄弟的悌都没有培养出来,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都没有,你怎么就出来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六层呢?所以没有了孝道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孝心的培养的道德教育,就如同是空中楼阁,这个就是看起来很好看,听起来很好听,讲起来很高尚,但是却不能够深入人心,变成了口号,这也是为我们指出了道德教育不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没有从孝心这一个基础来做起。

我们再看下一句:“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身”,古人解释为“躬”,就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个身为躬也;“体”,为四肢也,我们说四体就是四肢;“发”就是毛发;“肤”就是皮肤。中国人讲孝,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让父母衣食无忧,吃饱喝足就够了,还要养父母之心,就是要免去父母的牵挂。

《论语》中记载,孟武伯来问孝,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孔老夫子回答了一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因为儿女被父母常常地牵挂,做过父母的人才知道他的心中时刻牵挂着儿女,所以,做儿女的能够照顾好自己,保护好自己,走到哪里都能够让父母放心,就能够免去父母的很多牵挂,这就是“身有伤,贻亲忧”。如果我们生活起居不正常,生活方式不健康,都会让自己的身体受伤,都会让父母牵挂,所以我们要按照自然节律来饮食起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天的春季是早晨的3点钟,立春;5点钟,惊蛰;6点钟,春分。所以,你最迟最迟不能超过6点钟起床,为什么呢?因为春天的一半都过去了,你还没有赶上春天的生发,春天生的不好,夏天就不会长得很茂盛。所以,9点钟到下午的3点钟,这一段是夏季,很多人就很疲惫、犯困、打盹儿,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早起赶上春天的生发。下午的3点钟到晚上的9点钟是一天的秋季,秋天主收,有收获也有收藏的意思,这个时候不能做激烈的运动,否则影响晚上的睡眠,而最好的休息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就是9点钟到早晨的3点钟,这是一天的冬季冬藏,这是最好的休息时间。所以古人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头落下去天黑了,就上床睡觉了,特别是11点到1点钟,是一天的寒冬,也就是这个子时是寒冬季节,这个时候你还不休息、还很兴奋就等于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出现在寒冬腊月,久而久之是很容易得病的。所以“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要讲这些养生之道,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你就会免去很多不必要的疾病。

此外,你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说你吸烟、喝酒、赌博、好色,喜欢夜生活等等,这些都会让自己的身心受到影响,都会让父母为你担忧,所以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也要改正,才能够免去父母的担忧,这才是一个孝子。

在《礼记》中记载着一个乐正子春的故事,他也是曾子的弟子,他在下堂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脚给伤到了,结果过了好长时间,这个脚也好了,但是他脸上还是露出愁容,面上有愁容,也是闷闷不乐。他的学生看到了,就问,他说:“老师,您的脚伤已经好了很长时间了,为什么脸上还面带愁容?没有喜悦的颜色呢?”这个乐正子春说:“我听曾子说过,父母生我们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完完整整的身体,我们要把这个身体完完整整地保护好,这才是孝。”

所以一个真正的孝子,“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也就是说,他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也不敢忘记父母。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有大路可走,他就不会走那个邪僻的小径;有船可乘,就不会冒险涉水过河,都是不愿意以自己的身体去做冒险的事情。他每说一句话都不能够忘记父母,就不会口出恶言,因为你出口伤人,别人也会恶语相向,你骂别人的父母,别人也会回骂你,这样就会辱没自己的父母。所以不伤害自己的身心,不辱没父母,这样的话才叫孝子。一个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每说一句话都要想到会不会让父母蒙羞,这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德有伤,贻亲羞。”所以在这里也说,要修养自身,使自己能够立于礼,能够奉行道义,这样的人才是把孝尽到了圆满,可想而知这样的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很谨慎,不会让父母蒙羞。

所以一个人,小孩子的时候功课不好,会让父母担忧,这就是不孝了;到了初中开始上网吧打游戏,不好好学习耽误了功课,也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到了高中每一天交际很多不好的朋友,不三不四、不务正业、不专心于学业,还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等走上了工作岗位,对工作不珍惜,不专心于工作,对领导不尽忠,然后一不高兴就把工作给辞退了,这样还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更何况是那些啃老族,父母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要父母的钱供养自己,让父母为自己的生活来源担忧,这给父母增添了很大的负担,这也是不孝;当他走上了领导的位置,如果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违法乱纪、锒铛入狱,这也是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的颜面无存,这仍然是不孝;所以,如果一个真正的孝子想到这些都会让父母蒙羞,这些行为都要一一地避免,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所以,孔子在这里说:“你坐下,我现在告诉你,我们的身体以至于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惜,不敢使之毁坏损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奉行道义,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进而光耀父母,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终于立身”,根据邢昺的注疏“忠孝皆备,扬名荣亲”,是“终于立身”。《大雅》下面的这一个诗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这个“无”是发语词,没有实在的意义。

“念”,就是想念;“尓祖”,你的先祖。“无念尔祖”,就是不要忘记你的先祖,要时时想念着你的先祖。“聿修厥德”,这个“聿”就是“述”的意思;“厥”,就是“其”。“聿修厥德”,就是要传述、修治他们的德行,也就是你要传述他们的德行给后人,而且按照他们的德行来修养自己,使他们的德行发扬光大。所以,这句话是说:“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通过侍奉君主来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所以,《诗经・大雅》说:‘要常常怀念祖先的恩德,述修他们的德行。’”这个都是告诉我们:“这个孝道,它是有三个层次,那就是侍奉双亲,然后侍奉君主,最后终于立身。”

在2018年3月10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讲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实这个思想与孝经中“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这个思想是一脉相承。而且我们借鉴《孝经》中的这个思想,还可以使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在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中有机地统一起来。践行孝道就是能培养人的感恩心、恭敬心、仁爱心、责任心,就能够严修私德,处理好家庭和私人交往领域中的种种伦理关系。而将这种善心扩而广之、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移孝作忠,成为一种公德。用习总书记的话就是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要把孝道尽圆满,还必须“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里的“行道”其实就是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明大德”的境界。

首先我们看“孝悌修身严私德”。从《孝经》中我们看到古人特别重视孝道的培养,并且把它作为仁爱之心的根本。像《孝经》后面篇章中也讲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论语》中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中也讲:“仁之实,事亲也者。”这个都是讲孝是仁爱之心的根本。

孝心,培养了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返本报始意识,而且可以使人树立起重恩义、重情意、重道义的处事原则。因为如果这种处世原则没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方式。这件事对我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这个人是领导,我就会竭尽全力,但是,这个人从领导位置下来了,甚至由利变成害了,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事情来。

而且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再爱其长上、爱其兄弟、爱其民人,进而“仁民而爱物”,做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直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道德心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所以,孝的内容非常得深刻,内容也宏富。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比如说,父母时时地惦念着儿女,儿女为了免除父母的担忧,那就要怎么样?就要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比如说他和兄弟不能和睦相处,会令父母担忧,这就是不孝,所以“兄弟睦,孝在中”,这就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如果夫妻关系处理不好,也会让父母担忧,这也是不孝,所以夫义妇德也要落实。如果自己没有把儿女教育好,不能够培养出承传家道、家风、家业的贤德人才,也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所以要重视家教、家风,“至要莫如教子”。如果到学校读书不敬老师,也会让父母担忧,所以孝子也必然尊师重道。总之,就是通过以孝悌为本的修身,人就可以把家庭和个人交往中的各种伦理关系都处理好,这个就叫“孝悌修身严私德”。

什么是“移孝作忠守公德”呢?刚才我们讲了孝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作为领导干部,他养父母之心还包括要忠于职守、严以用权等公德方面的内容。因为领导干部在运用公共权力行使职责的过程中,如果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就会让父母担忧:“他会不会违法乱纪而锒铛入狱呢?”这就是不孝,这就是让父母担忧,让父母蒙羞。

此外,与领导、同事之间相处不和睦,经常起冲突,同样会让父母担忧,这也违背了孝的精神。所以如果一个领导者,心里想着父母,他有这个孝心,念兹在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小心谨慎,时刻警醒自己。这样不仅不会贪污受贿、腐败堕落,反而竭忠尽智、清正廉明。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从孝敬父母,培养起仁爱心、恭敬心的为官者,在家能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那么他到了工作岗位,也就能够做到“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领导教,须敬听,领导责,须顺承。”

《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个都是告诉我们有孝心的领导者,他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就能够进而尊敬天下的父母,而且不容易犯上作乱,他不仅自己力行孝道,也教导百姓力行孝道,就能够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使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我们从历史上看,汉武帝时期实行了“郡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也就是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由国家培养作为官吏的后补,结果怎么样?结果出现了“名臣辈出,文武并兴”的局面,选拔出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孝子吴隐之,他到广东去做官的时候,听说有一个贪泉,喝了贪泉的水,就变成了贪官,但是他自己有公正廉洁的心,他去贪泉就饮了一口水,并且做了一首诗,可以说,心正不惧饮贪泉,成为操守廉洁的楷模。

南宋的岳飞牢记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成为忠臣名将的典范,为后世所景仰。

在蒲江县志记载,在浙江义乌附近蒲城县,有一个“郑义门”。郑义门这个郑家,从宋代历经元代、明代到清代,出了大大小小的173位官员,大至礼部尚书,小至普通稅令,但是没有一个人成为贪官污吏,他们人人勤政廉洁,忠君爱民。为什么?就是因为从小受到了以孝悌为基础的正式规范的家规教育。历史上类似的不计其数的案例都表明,严私德与守公德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私德方面能够严于利己,真正做到养父母之心,就必然能够移孝于忠,在公德方面做出相应的表率,也就是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那什么是立身行道明大德?我们要知道,古人所提倡的忠孝并不是一些文人所批判的愚忠愚孝。因为他都是以道为最终旨归。比如说《荀子》中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什么意思?他说,不体恤君主的荣辱,不考虑国家的命运,一味地投合君主、苟且容身,这样的人是国贼,而不是忠臣。真正的忠君并非是不顾道义的,不论是非的忠于某一个君主甚至是暴君,而是协助君主能够行道、弘道,必须是以道为旨归。正如《中庸》中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周易》中也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群书治要·典语》中也强调:“王所以称天子者,以其号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在《群书治要·三略》中也指出,“夫人之有道者,若鱼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人者,畏惧而不敢失道。”这些都强调忠君是在政明基础上的忠君,这就是明大德。也就是说,要以行道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来忠君,这就不是愚忠愚孝。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治国理政,顺应了自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实这个规律就是古人所讲的“道”。因此,明大德就是古人所讲的顺应天道、以道德仁义为是。正如《六韬》中所讲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那我们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在当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赢得国际认可,根本原因在哪里?根本原因就是能够顺应天道,以天下为公,以仁义为怀,这正是得道者多助,顺天者昌。所以《孝经》中,这里最后强调“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而有人解释说,“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谓之扬名,使其亲为君子,谓之显亲。”领导干部要养父母之志,就必须崇尚道义,立身行道,言为世则,行为世范。也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立场坚定,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用自己的德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利益于民族。建功当代,垂范后世,以显扬父母。这就是立身行道明大德。     

修身的根本在于孝道。这个“孝”内容很广泛、丰富,而孝道尽得圆满就能从孝悌修身严私德到移孝作忠守公德,最后立身行道明大德,这个其实就是《孝经》中所说的“夫孝,始于事亲”,始于事亲就是要严私德。“中于事君”,中于事君就是守公德。“终于立身”就是明大德。正是通过孝道的培养,可以把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仍然可为当今领导干部政德修养提供有效的路径。

我们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