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
今天家瑞要分享的是《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上面的一个历史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祁奚请免叔向》。这个故事非常的精彩,故事情节的走向可谓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除了读起来非常精彩之外,它还能够发人深省。和上次一样,家瑞的分享同样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背景介绍、故事解读以及读文感悟。
我们就先进入到第一个部分——背景介绍。我们来看这个题目——《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看到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左传》和《春秋》必然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可以说《春秋》就是《左传》的缘起。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春秋》吧,《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它是首部编年体史书;第二个,约其文辞而指博。看到这个解释,大家觉得会非常的抽象,读起来有一种似懂非懂,云里雾里的感觉,没有关系,接下来我们来慢慢地捋一捋。
我们先来看,什么叫做“文辞简约的编年体史书”呢?我们站在现代的角度来举个例子,大家就很快能够明白了。我们请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2018年9月2日习近平主席与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举行友好会谈。”根据这三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白,所谓“约其文辞的编年体史书”,实际上就是根据时间顺序整理出来的一个历史大事记。它的特点就是语言非常的简洁,一句话能够说完的事儿,它绝不给你多说第二句。
它接下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指博。什么叫做“指博”呢?我们都知道《春秋》微言大义,可以说是“一字寓褒贬”,因此它的遣词造句都有着深刻的含义,《春秋》不朽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用现代社会的例子来看就比较困难,因为古籍中尚且没有其它典籍能够到达这个高度,更何况是现代呢!因此我们要理解这个“指博”还得回过头去,到《春秋》里面来找一个例子。
我们就举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尹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句话当中其实就把整个事情介绍清楚了。我们来看,郑伯,他这里用了一个“伯”字,“郑伯”指的他实际上就是郑庄公,他是一国之君,但是他没有用“庄公”,却用了一个“伯”字,这其中就有贬斥的味道,为什么呢?因为“郑伯克段于鄢”实际上是兄弟相争,郑庄公讨伐自己的弟弟。孔子认为是他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弟弟,才导致了这个祸事,因此在这里采用了贬斥的态度。那我们来看第二个,“段”字,这个“段”,其实就是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这里没有说是“弟”或者是“公子”,却仅仅用了一个“段”字,实际上也是暗含了贬义,公叔段作为弟弟,他没有奉行为人弟所该有的道德,不敬重兄长,反而与其起了冲突;另外他作为臣子,不守人臣之道,以下犯上,所以只写了一个“段”字来对他进行贬斥,那这个就是“指博”了。
《春秋》为什么会有“文辞约而指博”的特点呢?我们来回到过去那个时代。在《汉书·艺文志》上记载,《春秋》“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当时《春秋》所贬损的人物,都是一些大人物,例如说,像诸侯、大夫这样有权有势的人物,那这样,如果对他们进行贬斥,不仅容易惹祸上身,牵连弟子,而且对于道统的传承和发扬都会带来障碍,因此主要采取口授弟子的方式。这样子就会造成弟子退而异言,每个人听了老师说的话,所领悟到的东西都有所不同,他们在进行传播的时候,就会流传出许多不同的版本。这个时候呀,就出现了一个人,叫做左丘明,这个在《史记》当中也有所记载,他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丘明他是一个有道德学问的君子,面对当时人人异言的这个情况,他就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立志要把这些事情说清楚,于是他就写出了《左氏春秋传》。
《左氏春秋传》它是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这里和《春秋》相比呀,就多了一个“叙事完整”的一个特点,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历史事实的补充,《春秋》一句话说完的事呢,它来对其补充很多细节,让大家了解得更加清楚。那我们还是回到这一个例子。“2018年9月2日,习近平主席同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进行友好会谈。”看到这一句话,大家一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在会谈当中,习近平主席和南非总统各发表了什么意见呢?会谈又签署了什么文件?文件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左传》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大家这些种种的疑问都讲清楚。《左传》通过记述具体的史实来补充说明《春秋》。
它写得这么具体就有两个作用——徵实和惩戒。什么意思呢?“徵实”就是说它把过去的历史重新地呈现出来,然后引起你的思考,用以惩戒。如果古人有做了什么好的事情,你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也要去反省不要再犯。这个就是《春秋左氏传》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了。到这里《春秋》和《春秋左氏传》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春秋左氏传》去看一下《祁奚请免叔向》的这个故事吧!
我们接下来就进入到第二部分——故事解读。
这个故事一开头,它就说到:“晋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乐(音‘越’)王鲋(音‘付’)见叔向,曰:‘吾为子请’。”这两句话就交代了故事的一个背景,它说:晋大夫栾盈因为晋国权臣范宣子的驱逐而逃亡去了楚国。范宣子杀死了栾盈的同党羊舌虎,囚禁了羊舌虎的哥哥叔向。晋国大夫乐王鲋来看叔向,说:“我可以去为你请求免罪。”回到文中,我们看到,这短短的几句话当中,就出现了好几个人物,那我们就把人物关系来捋一下,这样也利于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们首先来看栾盈,他是晋国的大夫,他当时因为被诬告反叛,就被晋国的权臣范宣子所驱逐,栾盈他逃亡去了楚国,但是他的游党羊舌虎就留了下来,因为羊舌虎和栾盈关系非常的好,因此宣子也怀疑羊舌虎,就把他给杀死了。叔向他是羊舌虎的哥哥,因为是亲人的关系,宣子也有所怀疑,因此就把他给囚禁了。那这时候就出来了乐王鲋,他是晋国的一位宠臣,他就主动地去要求,把叔向给救出来。我们看到这里,一定会想,叔向的运气很不错,刚刚被囚禁就有人愿意主动把你救出来,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对于像自己伸出援手的人,一定都会感恩戴德,如果后续的救援非常顺利,叔向就会顺利地得救,这个故事就皆大欢喜,圆满结局了。
好,在这个地方就出现了这个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我们来看叔向是什么反应呢?“叔向不应。其人皆咎。”叔向对于乐王鲋的主动帮助没有回应,大家因此就责备、议论他。
其实在《左传》的原文当中,还有一个细节,乐王鲋在主动要求提出帮助他的时候,他没有回应,在退出的时候,叔向也没有拜送。我们接着来看“其人皆咎”,这个“其人”实际上是有两部分的人,一方面是对他亲近、关心的人,他们都为他着急,你的弟弟因为这件事情已经丢了性命,而你无故受到牵连被囚禁,最后说不准还得再搭上一条命,有人愿意帮助你,这么好的机会你却不好好把握,那大家都替他感到着急和惋惜;那另外一拨人就是看热闹的,冷嘲热讽,责备他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感恩,反而如此地无礼,连回应都没有。那面对大家的猜测、不解、亦或是嘲讽,叔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他说:“必祁大夫。”救我的人一定是祁奚。这里有一个“必”字,非常的关键,也非常的值得玩味,从故事的脉络来看,叔向和祁大夫之前并没有什么来往,但是他在这里却用了一个“必”字,表现出他十分地笃定,虽然我和祁奚之前没有接触,但是我非常相信祁大夫他会来救我,没有丝毫地犹豫。大家看到这里一定会非常的好奇,叔向的信心到底是从何而来呢?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人——室老,他就出来帮我们问出了这个问题。室老,他就是家臣之长,也就是管家的意思。他说:“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救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何为也?”这句话,他就是在说,乐王鲋在君王面前说话,君主都会答应,他请求去赦免您,您却不答应,那祁大夫他没有乐王鲋的这个能力,您为什么不答应乐王鲋,却说必定是齐大夫来救您呢?面对这个疑问呀,叔向他就回答了:“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他说,祁奚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亲,怎么会单独剩下我而不救呢?《诗经》上说,有正直德行的人,四方之国都会归顺。那祁奚就是这样正直无私,一心为公的人呀。
“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在这里是个典故,我们也来了解一下。这件事情,它实际上是包含了两个事儿,当时祁奚举荐了他的仇人解狐来接替自己晋国中军尉的职位, 解狐去世之后,他又举荐了他的儿子祁午来接替了这个职位。这个事情虽然两句话就可以概括了,但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祁奚他举荐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仇人,一个是他的儿子。从个人感情上来说,这两个人对于他而言,都是非常极端的两个人。他们在情感上有着截然相反的关系,但是祁奚在做事的时候,特别是关乎到国家百姓的事情,却丝毫不受私人感情的影响,十分的正直无私,确实是非常的难得。举了这个例子之后,叔向又紧接着引用了《诗经》的话:“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这句话取自于《诗经·大雅》。“有觉”的意思就是“正直之貌”。 这个“觉”字,屈万里先生取了《广雅》的注解,意思是“大也”。在这个地方,实际上对这两个意思我们是可以兼取的,这整句话就是说:德行正直无私,四方各国都会顺从他。叔向用了这几句话,实际上也就交代了他拒绝乐王鲋,而说救他的人必定是祁奚的原因。到这里,虽然祁奚没有真正地出现,但是通过叔向的言语,祁奚的形象也逐渐鲜明了起来。
我们看到,祁奚作为晋国的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有觉德行,四国顺之。”那么乐王鲋作为宠臣,“言于君,无不行。”之前叔向虽然没有直接对于乐王鲋进行评价,但是实际上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微妙的对比,通过叔向的态度,我们就可以推测,乐王鲋是一个没有什么德行的人。但是光推论不行,还需要有事实来证明。历史上的乐王鲋真的是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人。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验证了这个说法,这里同样就是这个故事的第二个转折点。“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这个时候晋平公就向乐王鲋询问叔向的罪行。乐王鲋他回答说:“叔向不舍和羊舌虎的兄弟亲情,肯定是他弟弟的同谋。”那这个事情到这里,就非常的有意思了,我们发现乐王鲋完全改变了他之前的说法。我们来看看前后的对比,之前,乐王鲋是主动地去请免,但是在叔向拒绝之后,他面对晋侯主动过问这件事情,反而却将罪责安到了他的头上。那我们知道,如果乐王鲋他是真心想要救出叔向,无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乐王鲋因为叔向没有回应,就心怀怨恨,反而落井下石,陷害中伤,说他是叛贼的同谋,而原因就仅仅是因为所谓的“不舍亲情”,这个可以说是“莫须有”的罪名了。通过前后的对比,我们就对乐王鲋的为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那说到这里,我们就顺便来了解一下乐王鲋的相关历史记载。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一个索贿事件,当时鲁国它不顾盟约,攻打了楚国的附属国。楚国对此非常地生气,便打算杀掉鲁国的使臣叔孙豹。乐王鲋当时是晋国的宠臣,他同样的主动去找了叔孙豹,对他说:“我愿意为你求情。”并且派人“请带焉”。这个“请带”,古人非常的含蓄,他实际上就是索要贿赂的意思。叔孙豹面对这个情况,他说:“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我虽然给了你财物,因为这个事情而幸免于难,但是我的国家鲁国就一定会受到讨伐了,因此他是拒绝了。因为当时有着“不戮其使,必伐其国”的这个说法。但是叔孙豹又不能拒绝得太难看,于是就从衣服上撕下了一大块布帛给乐王鲋,并说:“佩戴的带子太窄难成敬意”,以此是婉拒了。最后叔孙豹因为他的这个对于国家的忠诚,受到了晋国大臣赵武子的赞叹。并且赵武子为他求情,最后叔孙豹还是幸免于难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乐王鲋趁人之危,索要贿赂,是一个没有德行的贪鄙之人。到了这里,大家对于叔向原先不回应乐王鲋的行为,相信也有更深的理解了。这样唯利是图的小人根本就靠不住,也不是可以相交之人。
好,那么在叔向反被安上了谋反之罪的关键时刻,祁奚,出场了。“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当时,祁奚已经是告老还乡了。这个“驲”就是古时候驿站专用的马车,它相对于一般的马车行驶的更快。这句话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祁奚已经告老还乡了,但是他听说了叔向的事情之后,就乘上了驿站的马车来拜见宣子,为叔向求情。他千里迢迢地赶过来,对着宣子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诗》云:‘惠我无疆,子孙保之。’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这个“宥”它就是一个宽宥、宽恕的意思。在这段话当中,祁奚先是引用了《诗经》的话,说:“对社稷百姓的恩惠无边,子孙会永远地保有它。有谋略且很少犯过失,施惠、教育百姓而不知疲倦,叔向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国家的柱石,是安固社稷所倚赖的臣子;假使他十世的子孙有罪过,也要宽恕他,以此来鼓励贤能之人为国家做贡献。现在仅仅因为羊舌虎这一件事情,就使他不能免于身难,杀了叔向这样的社稷之臣,不是非常的糊涂吗?鲧因治水不力被舜流放到羽山而死,但是舜依旧起用了他的儿子大禹,从此治水成功,夏朝也由此兴起。管叔、蔡叔背叛了周室助武庚谋乱,周公平定了叛乱之后,继续辅佐了周成王。现在您怎么能仅仅因为叔向的弟弟是栾盈的同党,就囚禁这样的社稷之臣而抛弃了国家呢?您若力行善事,树好榜样,别人谁不听从您,为您效力呢?为什么要滥杀社稷之臣呀?”
这一段话就是祁大夫的谏言,这其中有几处引用和典故,我们一起来细读一下。先是《诗经》的这一句话:“惠我无疆,子孙保之。”这句话来自于《诗经·周颂》,意思是赐给百姓无限的恩惠,因此子孙永远地保持它。这个“保之”,屈万里先生的注解为:“保此绩业也”。接下来还有两个典故:“鲧殛而禹兴”,这个“殛”就是流放的意思,在《尔雅》上是“诛也”的意思。鲧,他是夏禹的父亲,因为治水无功,被舜流放到了羽山,并且死在了那里。但是大禹虽然是鲧的儿子,舜不因为这件事情就弃用他,反而是重用他,让他治水。最后大禹治水成功,而夏朝也因此兴起。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不要因为父亲的罪过,而荒废了他儿子的才能。
下一句就是“管蔡为戮,周公右王。”他说的是当时发生在周朝的一件真实的事情。管叔、蔡叔和霍叔是周公的兄弟,当时周公摄政,作为他的兄弟,心里就非常地不平衡,我们都是亲兄弟,为什么你却有这么大的权力?因此他们便勾结了武庚,也就是纣王的儿子,发动了“三监之乱”,周公不得已,就发起了东征,平定了叛乱,他斩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将霍叔废为了庶人,平定了这场乱事。他平定叛乱之后,继续辅佐周成王,周成王也仍然非常地信任他。举这个例子,其实也就是在劝谏宣子,看看古人当时是怎么做的。
好,那么回到原文。这一整段话就是祁奚对宣子的一番劝谏,结果最后怎么样了呢?我们来看,“宣子悦,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范宣子听完之后非常地高兴,就接受了祁奚的意见,并且和祁奚同乘一车,去向晋平公进言,赦免了叔向。事情发展到这里,就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了,如果之后还要发生点什么呢?在今天的人们想来,不外乎就是祁奚来见叔向,对其大加勉励,叮嘱他:“你呀,要好好地为国效力。”借着这份恩情,祁奚还可以培养培养圈子,拉拢拉拢人脉,反过来,叔向也必定是对祁奚感恩戴德、叩谢不已。毕竟对于叔向来说,于私,人家救了你的性命,于公,也为国家挽救了栋梁,所以感谢一下祁奚并不为过,借着这个机会还可以联络一下感情。
然而,故事的第三个转折点来了,大家想象中的事情全都没有发生。我们来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叔向被赦免之后,祁奚没有去见叔向就回去了,叔向也没有去向祁奚道谢,就去上朝了。看到这里,一些人一定会认为,这两个人都太耿直、太傻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第三部分——读文感悟。
我们来看这个精彩的结尾,我们继续来看看,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心里面到底在想着什么呢?回到原文,我们来看看,祁奚不远千里为叔向求情的动机是什么?他当时说:“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我们就可以看到祁奚救叔向,完全是因为觉得他是社稷的栋梁,所以才不远千里过来救他。同样的,我们来看,叔向对于祁奚的评价,是“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认为他是一个“觉者”。我们看到叔向对于祁奚的信任,也同样完全是来自于祁奚对于国家的这一份忠诚,对于天下百姓的这一份仁心,可见这两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社稷。到这里,我们其实就可以理解了,祁奚不见叔向而归,是因为他心中所念的是国家,而并非是因为个人的原因对叔向有所偏私,那“叔向不告免焉而朝”,也间接证明了祁奚所求的并非是一己之私。
另外,在西晋有一个开国元勋羊祜,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被记载在《晋书》当中。他说:“且拜爵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被荐举的人在朝廷受职,那被荐举的人却到推荐他的人那里去私门谢恩,这个是我不愿意做的。我们从这句话当中,也可以略微地窥见叔向和祁奚的想法,这两个人之间,和羊祜是有着一样的想法的,他们只论天下,不论私恩,也就是所谓的“公恩不必私门谢”。
古人都说:“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祁奚和叔向之间,不是靠利益和势力来相交,而是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他们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都是以天下为出发点。他们彼此间就是如这句话所说的,以道义相交,因此可以互相信任、天荒地老。这就是当时士人之间的相知,他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语言和形式在这样高尚的德行和共同的理想之下,都是苍白而无力的。这两位君子,一个不求谢,一个不道谢,两不相见,却能够彼此相知相解。这都基于祁奚和叔向相互了解对方的为人和品行,深知对方所思所念和自己一样,都是社稷和百姓。对于祁奚而言,他需要的不是叔向的感恩戴德,只要叔向忠于国家和百姓,对他而言便是最好的事情了,对于叔向而言,他也知道什么是报答祁奚最好的方式。“大恩不言谢,大德不言酬。”对于这份大恩大德,他用来报效国家,以公报德,便是对于祁奚最极致的感恩了。
看完了这个结尾之后,我们来做一个人物的评析。根据时间顺序,这篇故事出现了以上这八个人物,在这些人当中,栾盈、宣子和羊舌虎,实际上只是打了个酱油,一笔带过了。剩下的人,我们就将他们来分一分类,我们可以大致把他们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贤德君子,也就是祁奚和叔向;第二类,就是奸佞小人,像乐王鲋;第三类,就是平常人,像其人,或者是室老这样的。我们都说,“为人当做圣贤人”,这里,我们就着重来看看这两位君子,再来思考一下,他们对于我们有什么人生启示。
我们先来看叔向。叔向有三件事儿,第一件事情就是面对乐王鲋的主动请免,叔向不应。这就是原文当中的部分,从他的这个行为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叔向的心中是非分明,能够看清事情的本末,明辨君子和小人。同时,他坚持做人的原则,即使被囚禁,也不趋炎附势,去接受一个反复无常、为人贪鄙的小人的帮助。他不接受乐王鲋的示好,这样也避免了以后和小人的接触,能够洁身自好,不和他同流合污,这样,他就做到了《礼记》当中所说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的这句话。以上就是他绝小人。
第二件事情是叔向坚信救自己的人必定是祁奚。面对当时周围人的议论,或者是疑惑,以及小人乐王鲋的主动帮助,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和做法。叔向虽然和祁奚来往不多,但是他内心是一份全然的信任,可以说是将性命相托。在这里,叔向信任的,其实不仅仅是某一个人,而是信任君子的高尚德行。
因此即使了解不深,但面对心怀社稷的祁奚,他还是可以如此地信任。
第三件事情就是,叔向赞叹祁大夫。我们来回顾一下原文。他称赞祁大夫是一个“觉者”,我们可以看出叔向对于祁奚心怀天下、大公无私的行为和德行是十分地赞赏的,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这与他对待乐王鲋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信任祁奚,赞叹祁奚,这个就是叔向对待君子的态度。他不拜乐王鲋,此所以绝小人;不告不谢祁奚,并且对他信任和赞叹,这个就是他待君子之道。“绝小人,思君子”,这个就是见德思义的君子之风。
除此之外,《左传》当中还有一段记载: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叔向虽然已经被囚禁了,但是,他依旧十分的淡定,保持着正念,并说出:“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这样的话。在这里,叔向他认为自己虽然被囚禁,但是比起被处死已经非常的好了,还认为现在的日子很悠闲、很逍遥。可见他胸怀之坦荡,态度之积极。另外,即使身处这样的困境,他因为问心无愧而无私无畏,依旧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所思所念的只有社稷百姓,对于国家一片忠心。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祁奚。叔向这样的境界,同时也体现在了他的身上。祁奚“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他一心为公,知人荐贤。对待自己的仇人和亲人,不受感情的影响,能够清晰准确地来进行判断,并且极力推荐。一般人常常会被个人的爱欲或者是仇怨冲昏头脑,对待仇人很可能会因为一己之私而伤天下之公,但是祁奚“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亲”,不以个人的恩怨情仇,而是以国家社稷的治乱安危为出发点,一心为公,惟贤是举,不遗漏任何能够对社稷百姓做出贡献的贤能之人。这就是“大忠”,忠于天下。
还有一件事,就是祁奚不远千里赶来向宣子为叔向求情。当时,祁奚已经告老,但是他听到叔向的事情,仍然念念不忘社稷百姓,不忘忠臣良相。我们来看这个“乘驲”,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是驿站的马车。这个驿站的马车,因为非常的快,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但是祁奚不顾及自己的年老体迈和这个危险,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向宣子来请免。而且当时还有一个历史背景,就是因为“栾盈出奔楚”这个事情,晋国已经有十位大夫被杀,五位大夫是出逃,剩下还有三位是被囚。面对当时这个情况,大家可以说能不趟这趟浑水就不趟。但是面对这样的一个叔向社稷之臣被囚禁,祁奚还是千里迢迢赶来了,这是需要有大勇才能够行此救人之事。
第三件事情,就是祁奚引经据典,引用了前朝的史实来为叔向求情。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祁奚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这个就体现在他劝谏的水平上。我们来回到原文:
他先引用了《诗经》当中的话,引经据典,来点明叔向是一个社稷之臣。接着他又引用了前朝的史实,用了古圣先王舜帝起用大禹令夏朝兴起,还引用了周公经历兄弟叛乱,依旧受到周成王的信任而辅政。由此就劝说宣子不应该让叔向这样的社稷之臣遭受到无故的牵连,而是应该继续让他发挥作用。举完例子之后,他更是从宣子的角度来出发进行劝解,于是,成功地为叔向请免了。
祁奚作为一个大智、大勇和大忠的一个人,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我们来看这个故事,他对于当今的社会人生有着很高的指导意义。古人常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们回到现代的社会当中,确实看到了这样的问题。企业或者国家在用人、择人方面,确实出现了“拜官公朝,谢恩私门”的情況。受到恩惠的一方把对企业、国家的感恩变成了对某个人的感恩;而施恩的一方,则把下属或者是国家的公职人员变成了自己的“家臣”,然后结党营私、投桃报李,导致歪风邪气盛行。倘若在职场或是官场上盛行这样的风气,企业或者是国家又怎么能够兴盛起来呢?
看了叔向和祁奚的故事之后,我们就要学习叔向和祁奚的为人处世,学习他们的大仁、大义、大智和大勇。他们的内心都有着一道公与私的界限,绝不混淆,更不会假公济私。所思所想均是社稷天下。他们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杆。
那我们该如何以他们为鉴呢?具体来说有四点。
首先,就是境界不能低。我们要看看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否有向古人学习,是不是一直都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以天下而考虑?
其次,就是眼光不能短。我们考虑问题,一定要从长远来看,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小利,就像叔向面对乐王鲋的帮助,我们要认清帮助我们的人有什么目的?分析问题的时候,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就是胸襟不能窄。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恭敬,要真诚。对于真善美的人或事物,一定要真心赞叹,虚心学习。在荐贤举能方面,则要学习祁奚,不任人唯亲,也不嫉妒贤能,排除异己,而是宽宏大量,一心为公。
最后,就是不能没有奉献精神。我们作为当代人一定要有责任感,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秉持牺牲奉献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发展,无私奉献,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家瑞所分享的内容当中,一定有诸多不足,疏漏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